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中国禅宗,尤其禅宗祖师们的诗偈,认为几乎与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大智慧一样高超,有时一首偈子的涵意包含甚广。
  “理极忘情谓”,理到了极点、悟道了!“情”、妄想、“谓”,无话可说。
  “如何有喻齐”,什么比喻都不需要,没有一个比喻可以与它相比。
  “到头霜夜月”,文学的境界也是悟道的境界。冬天清、冷、静、寂的霜夜,月光遍照,整个天地都空了!
  “任运落前溪”,清光一照,百尺竿头还是落到平地。
  “果熟兼猿重”,虽是写景,理到了就是功夫,树上的果子熟了,猴子偷摘果子。猴子、果子挂在树干上,树枝因承重而弯曲。猴子代表心猿,果是道果。理论、功夫到了,自然果熟,心境自然到达庄严的境界。
  “山长似路迷”,这是大家都能体悟到的,你们用功的情形就像扭秧歌,今天进三步,明天退两步;这两天进步一点,一会儿功夫却又跨掉了。修道这条路程非常遥远,有时疑似无路可走,越修越糟糕,在进步中间是有这种感觉。
  “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描写夜晚的景色,也是修证到的境界,原来还是自己本来的那个房子。“西”也可以解释成原来又是归到西方,这个西方并不一定完全代表极乐世界,也可以代表心地法门,本来清净。这里是真净土。“举头残照在”完全到了家;“元是住居西”原来就是自己的故乡,我的本家就在这里。
  这是法眼禅师陈述悟道境界偈颂,法眼宗是禅宗的一大宗派,永明寿禅师是法眼禅师的徒孙。
  这里强调理与事的重要,我们要切记法眼禅师“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这两句偈。大家在用功阶段,有时反而觉得自己在退步;走一段长途,往往会觉得疲劳而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不晓得何时到家,好像走错路!其实没有走错,只要一想到法眼禅师这句话:“山长似路迷”,便能不退道心,锲而不舍地修去。

  客尘不住主人家
  “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事观,事寂;理观,理寂,这里举出相对的道理。以华严宗的修法,或者以事观对于事寂,修持的功夫到了,智慧也到了以后,—切达到寂灭涅槃的境界,自然空,不需要你求个空。那么,走哪一条路线呢?是观心法门的道理。“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妄念来也不拒、去也不送;来不迎、去不追,就是一心坦然而住,心不动摇,理与事一齐到。这是华严的圆教,也是禅宗入手功夫最痛快的地方,随时随地在观心。《楞严经》比方我们此心是主人,一切妄念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主人端端正正坐在屋内看着门,客人来了也不起立迎接;客人走了不相送,一切是不动不摇,何必跟妄念打交道!《楞严经》再三提到客尘烦恼,你越理它,烦恼、妄念越多;只要主人做得了主,客尘烦恼自然有尘埃落地的时候。这个法门是事观对于事寂,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当然这个法门相当高,一路到底就可以到家,甚至到达即生成就。然而大家走这个路线容易起怀疑的原因何在呢?也就是法眼禅师所讲的“山长似路迷”。学佛修道者常有一种做生意的心理,贪心,都想今天做,明天就会,最好今天做今天就会,一修就成功。修了两、三天不干了!划不来!浪费时间!不晓得他准备把多余的时间拿去做什么用!实际上只要一心一路下去,抛弃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就可一路走到底;中间偶然起疑,就要能自觉。这个疑不是对佛法、道理的疑,而是对自己怀疑起来,这是要命的!人最大的敌人是对自己怀疑,尤其修持的人,在理上不透彻的,容易犯这个错误!
  “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这是最后,最好是智慧成就,以理来观,透过智慧成就,自然到理的大定。“理观对于理寂”,此时无心无念,自然到达无心地。不论小乘、大乘,无心地是修极果的基本道理。“亡心”,心没有了;“照极”,照见五蕴皆空,空到极点,就达到观自在的境界。
  按着他引用经论来说明:

  心空能见十方刹
  如《百门义海》云:“明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他特别抽出《百门义海》这部经论的精华,书中说:真正明白出定、入定的道理,“谓见尘性空”。此话怎讲?怎么叫真正入定?怎么叫真正出定?你不要认为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昏头昏脑、摇头摆脑,坐在那里黑洞洞地一钻就是入定,那是落昏沉,绝不是入定。虽然两腿可以盘上一天、十天,都没有用,都在昏沉中。什么叫入定出定?“谓见尘性空”,六根六尘,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肉体,真正入定,没有肉体的感觉了。你说对啊!睡着了也没有肉体的感觉,但那是大昏沉。肉体是四大的尘,所谓没有肉体的感觉,是与太空一样相合一,完全空灵了,这个称之见道,不是眼睛的见,而是心地法眼见到尘性本空。那么见尘性空的人,真入定了,我们看不到这个人,因为他一念尘性空,整个四大肉体就与虚空相合,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
  “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这个时候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不但功夫到了,十方世界中一切真实的理也到了极点,这个是真正的入定,接近所谓如来大定;也接近所谓楞严大定。
  最近我听了很多奇怪的事,有学生说他学得一个楞严大定法,我说奇怪!楞严大定还有法可传?所以对于妄觉妄为的人,觉得连一笑也多余,只好听了就听了。这里顺便提醒各位,不要被求一个法、求一个名相所骗!那是自欺!真正定的原则、原理都说明过了。接着他又申诉理由:
  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
  这两句话是永明寿禅师加注的评论。永明寿禅师距今约一千年,言语、观念都有所差异,我们用现代话再叙述一遍。就是说,上面所讲的真正的入定,见到物理世界的空,乃至物理世界之尘无性的空,如此到达理空的智慧时,乃是十方之空也。这句话如何解释?我们晓得太空的空仍属于物理世界的空,不是明心见性般若性空的真空,这个观念千万搞清楚,佛法所讲的空,不是科学界所说物理世界太空的空,因为太空的空也是物质,是属于五大中的地水火风空中的“空”,这都属于物理世界。至于本性、至性空的性空,不是物理世界,那是形而上的,非物理世界所能包含,但它包容了物理世界。一悟了物尘本空,等于是通达“十方一切世界皆空。
  “何以故”,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创作的文字,中文文法倒装句,拿现代话讲:什么理由?
  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
  他说什么理由呢?“由”字在古文写作中很重要,现代白话写作就不用“由”。因为此心达空,心已不是我身中之心,而是十方之心,尽虚空遍法界。此十方之心,能见一方之一尘,亦同时可见十方的种种尘。十方之种种尘也就是此方之一尘,“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定亦不碍”,这些尘尘刹刹的存在,不妨碍这个心不动。当你真理解,理透了,物理世界虽有障碍,照样入定。
  “事相宛然”,一切事实、现状很明显地摆在这里。
  “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这时入定、出定是同是时的,换句话说,入定与出定一佯,真正到达,这人随时随地都在定中,但也等于已经出了定,并不需要盘起腿来入定。有时候盘腿闭眼好像入定,其实都落在昏沉,不是真得定。真定的人闭眼、开眼都在定,是故起与定同时俱在,心相等于整个虚空,真正地空了

  多少异同会心通
  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这是华严境界的名言。拿数理哲学来讲,若以数学来推测这个宇宙有多大,是无法推测的,然而真正地无法推测吗?非也。宇宙是个零,数学乃至最高的数理哲学,其基本就是一。千数万数起于一,第一个数没有动以前,有个数——零,这个零就是空;代表没有数,也代表无穷数、无量数、无边数,代表有也代表无,这个零有这样重要。所以,你懂了这个理,甚至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到达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一即多,一多无碍,不在乎你是否“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或若七日”一心不乱,只要一念专精即可往生。它的原理就是“一多融通”,一与多是一样的。“同异无碍”,相同的意见、不同(或反对)的意见;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本体上都是零,都是个空,所以说同异是无碍。
  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皆悉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
  这些不需要多讲,文字一看就懂。换句话说,真由理上悟透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境界上都可以达到定慧等持的境界。
  “一际成立,无有别异”。只有一点,成功了、到达了,中间没有差别、分异。
  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成立,出入无碍也。
  这是华严境界所谓圆顿之教,顿悟、圆满了!
  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
  第五个原则,相对地讲,“二利体用无碍”。二利就是指自利或者利他。先自利还是先利他?是佛学界几千年来的争论。学佛的人,基本原则先自利,然后才能利他,自己还不能过河而想背人家过河是做不到的,所以先要自修,成功了再渡(度)人,这是一条路。另一条路,相对的理论,大乘道是先利他,宁可一切众生先成佛,我最后没有关系,这是真菩萨发心,先利他,自利摆在后面。这两派理论是尖锐的相对。还有一种理论是调和派,自修自利与利他同时并进,此乃菩萨道。这三条大道都可以走。
  那么华严境界所言“二利体用无碍”,可以说是圆融,自利利他,在体用两方面没有障碍,也没有先后同异之分别。

  定力在自利利他的体用
  谓于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
  这要注意了!真正学佛走大乘路线的人,定力、慧力的根基非常深。当然你要经过一段修持,使心理坚固,生起定心不乱的力量。所谓定心不乱并非打坐就叫入定,真正入定,你蹦起来在太空中、水中,飞机摔下来,肉体变成肉酱,你还在定中,那才叫定。要认识清楚,千万不要胡说,以为打坐是入定,那不相干。所以说“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这已经接近菩提道道体,是自利自修的功夫。你能够做到深根定心不乱,有这个自利,下地狱度人都可以,你到红尘滚滚中尽管去滚,随便滚到哪里去都能利他,因为你本身不论在哪一种环境中都能自利。
  而不碍理舒于广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以这个定力入世,在轮回中变畜性、下地狱,有无数的化身不障碍,在理上永远舒展于深广的境界。“于广境”,深广,六道轮回无所不包,这个是定力智天慧到的人,自利利他的妙用,到达了最高的境界。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大乘菩萨道到了最高境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