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氏、司马氏、张氏三家的注释, 被公认为古代最有权威的训释之作,人们习惯上合称“三家注”。三家注本 来各自单行,宋朝时才把三家注统一排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清人吴国泰 撰著《史记解诂》、瞿方梅撰《史记三家注补正》,多有新的阐发。今人日 本泷川资言撰著《史记会注考证》、台湾王叔岷撰著《史记祕斠证》,都是 注释《史记》的集大成之作。
唐代以前,《史记》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今天尚能见到的都是零散的
 
残卷,日本高山寺藏有六朝时期抄写的《史记集解张丞相列传》残篇和《史 记集解郦生陆贾列传》一卷,国内外藏有为数极少的敦煌唐钞卷子本《史记 集解》。能够使《史记》得以广为传布的不是手抄本,而是宋代以后出现的 大量木刻本。北宋景祐年间,曾刻《史记集解》,今存四十一卷,藏于北京 图书馆。此本的祖本是淳化刻本,淳化原刻本已不可得,景祐本就是今世最 古老的刻本了。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刻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另外又有 朱中奉刊本和淮南路无为州官刻本。三家注合刻本以南宋庆元年间黄善夫刻 本为最古,此本颇受学术界重视,涵芬楼和商务印书馆都曾影印。清代是整 理古籍的辉煌时代,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流传较广的刻本,一种是乾隆 四年(公元 1739 年)武英殿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人们 称之为“殿本”。因为是国家一级的官刻本,所以有许多知名学者参加校勘, 对《史记》原文和注文多所厘正。另一种是同治九年(公元 1870 年)金陵书 局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此本汇校了宋、元、明有代表 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学者的研究成果。此本失误较少,人们视为善本。 五十年代末中华书局开始标点校勘《二十四史》时,《史记》即采用金陵书 局本为底本。1959 年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史记》。这一新的本子,主要有两 个特点,一是全书有了标点分段,二是根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 札记》,对《史记》原文和三家注作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给读者提供了方便。
这次对《史记》全书进行注释和翻译,原文是利用金陵书局刻本,并参
考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原文明显错误之处,注释者作了改正。 本书的注释和翻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稿子是十年前写就的,由于某些
原因,未能及时出版。这次付印之前,注释者又作了一些修订。由于本书成
于众人之手,水平不一,不妥和失误之处,实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吴树平
 
全注 全译 史记(上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1〕


刘起釪 林小安 注译

黄帝者,〔2〕少典之子,〔3〕姓公孙,〔4〕名曰轩辕。〔5〕生而神灵,〔6〕
弱而能言,〔7〕幼而徇齐,〔8〕长而敦敏,〔9〕成而聪明。〔10〕


【注释】〔1〕《五帝本纪》,本篇是司马迁对我国夏代以前先民历史的概述。迄 今为止,我们对古人盛传的夏代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零星的传说上。目前,我国的考古 工作者正在根据古代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带晋南、豫西,寻找揭示夏人社全面貌的 遗址、遗物。在未获得足够的实证之前,对夏代的历史尚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传说在 夏以前的“五帝”时期同样如此。人们把人类有确切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史”。 我国史学家则把没有确切文字记载,而由口耳传说构成的历史,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 时代”。《五帝本纪》记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司马迁在本篇中的记述,前三帝黄 帝、颛顼、帝喾,全据《五帝德》(载于《大戴礼记》),补充以《帝系》(司马迁称 为《帝系姓》,出《世本》,亦载于《大戴礼记》);后二帝唐尧、虞舜全据《尚书?尧 典》,都是照抄原文,《尧典》之外,再补充以《帝系》、《五帝德》之说及《世本》。 这里所称的“帝”是后世的称呼,当时中国尚处在氏族社会,所谓“五帝”不过是部落 联盟首领中的佼佼者。这个时期,氏族如林,每个氏族及其联盟都有自己漫长的发展史。 他们在各自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总有种种的发明和创造,同时,经常 出现氏族间的生存斗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往古史迹在传说过程中,常把不同人、不 同时期的事迹归集到少数神话化了的人物身上。在古代传说中,古帝名本来是很多的。 但是,自从战国后期流行五行说以后,什么都要配成“五”,于是就要在许多古帝中拉 出“五个”来抵充“五帝”,因而先后出现过四种“五帝”说:第一,前期五帝说。此 说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今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帝系》、《吕氏 春秋?古乐》、《尊师》、《史记》。最早《国语?鲁语》载此五帝资料,唯未明称“五 帝”。第二,后期五帝说。此说五帝为伏牺、神农、黄帝、尧、舜。今见于《战国策?赵 策》、《易?系辞》、《庄子?缮性》、《淮南子?俶真》、《三统历》。第三,战国 末提出的五帝说。此说五帝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今见于《吕氏春秋?十 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第四,汉、晋编定五帝 说。此说五帝为少昊、颛顼、喾、尧、舜。今见于《世经》、伪《孔安国古文尚书序》, 自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至清代,一直承用此五帝说。司马迁在这篇《本纪》中采用的 是第一种五帝说。〔2〕“黄帝”,传说时代姬姓部族神化了的始祖,被当作我国古史 传说时代最早的一位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公认他为全族的始祖。大抵黄帝族原生息 于黄河上游西北广大地区,《国语?晋语》曰:“黄帝以姬水(今陕甘的渭、湟之间) 成,炎帝以姜水(经岐山、扶风、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 帝之被称为姬姓,炎帝之被称为姜姓,反映了他们原为周代姬、姜两族的远祖。几十年 来,考古工作者在传说中的姬、姜两族生活的区域(湟、渭流域)内,陆续发现了新石 器时代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先民活动的大量遗址、遗物。著名的如:甘肃秦安大地湾(距 今六、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距今六千年)、宝鸡北首领(距今六千年)、甘肃临 洮马家窑(距今四、五千年)、广河齐家(距今三、四千年)、陕西西安客省庄(距今 四千年)。在上述地区还发现了距今四千年前后的原始铜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编著的《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中国早期 铜器的初步研究》等)。说明了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祥地。传说中的炎、 黄时期应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体相当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前期。在姬姓建立的周王朝 统治的数百年间,人们纷纷把古代的蚕桑、衣裳、医药、井臼、舟车、弓矢、宫室、文 字、历法等重大发明全都归属于黄帝及其大臣。然而,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在浙江余 姚河姆渡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先民遗物中,就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纺轮和木桨,说明长 江流域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业、纺织、舟楫等并 非姬姓黄帝一族的发明。不仅如此,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距今五至六 千年)、龙山文化(距今四千年),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屈 家岭文化(距今四、五千年),长城外大、小凌河的红山文化(距今六、七千年),都 有着与黄河中上游大体相同的发展进程,也有种种发明,共同创造着古代文明。随着历 史的发展,炎、黄两族在漫长的时期中,同上述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在 春秋、战国之世,反映这一统一需要的就是要把各不同部族统通说成是出于同一血缘的 兄弟族,于是把各族不同的宗祖神编排成一个世系的创作就出现了。以黄帝为始祖的包 括所有东西南北各族的大谱牒《帝系》编成了。接着在《五帝德》里,就把黄帝和颛顼、 帝喾、尧、舜编为“五帝”。〔3〕“少典”,古氏族名。《国语?晋语》云:“少典 娶有洩氏女,生黄帝、炎帝。”〔4〕“公孙”,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 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公孙)称。” 〔5〕“轩辕”,音 xu1n yu2n。晋皇甫谧云 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西次三经》云:“玉山,是西 王母所居也。”“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 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而西王母所居,据《山海经?大 荒西经》说居于昆仑之丘。《后汉书?明帝纪》称甘肃敦煌附近山为“昆仑”。《山海 经?西山经》称黑水出于昆仑之丘。《庄子?至乐篇》称“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
《在宥篇》说黄帝见广成子于空同之上。《山海经?海外西经》又说轩辕之国在穷山之 际,据郭璞注,穷山在岷山一带。传说虽不尽相合,但都不离陕、甘一带。与黄帝族长 期世通婚姻的炎帝族为姜姓部族。姜族即古分布于今甘、青地区的古羌族的分支。“羌” 字从羊从人,“姜”字从羊从女,羌族、姜族应为与游牧相关的部族。由此亦可知黄帝 族应原在邻近甘、青的地区。〔6〕“神灵”,聪慧超群,非凡人可比。〔7〕“弱”, 幼弱。〔8〕“徇”,通“恂”,温顺恭谨。“齐”,勤敬守礼。〔9〕“敦”,诚朴宽 厚。“敏”,聪慧勤勉。〔10〕“成”,年二十为成人。“聪”,听觉灵敏。“明”, 视觉灵敏。“聪明”,谓明辨事理。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1〕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2〕以征不享,〔3〕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4〕 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5〕诸侯咸归轩辕。〔6〕轩辕乃修德振兵,〔7〕 治五气,〔8〕蓺五种,〔9〕抚万民,度四方,〔10〕教熊罴貔貅朦虎,〔11〕以 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12〕三战,然后得其志。〔13〕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14〕遂禽杀蚩尤。〔15〕而诸侯 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 者去之,〔16〕披山通道,〔17〕未尝宁居。


【注释】〔1〕“神农氏”,传说时代部族名,以善耕植懂医药著称。西汉末《世 经》以后将神农与炎帝合二而一,先秦古籍则神农与炎帝并列。〔2〕“干”,盾,古
 
时作战用以护身抵御敌兵的武器。“戈”,古时作战用的勾兵,是先秦时期主要的兵器 之一。〔3〕“享”,祭献,进献。这里指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敬献之礼。〔4〕“蚩尤”, 音 ch9 yu,传说时代部族首领名,旧说为东方九黎部落酋长。有关传说多在今山东省 西部地区。可参阅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5〕“炎帝”,传说时代姜姓 部族的宗祖神。据《国语?晋语》知该族生息在今陕西省渭水流域,是生息在今甘、青 地区的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