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肮保湟濉∥睢!肮残小保钚小!11〕“左”,车左,即战车左边的战士,主射。〔12〕“右”, 车右,即战车右边的战士,是勇力之士,主执戈矛以杀敌。〔13〕“御”,战车的驾御 者,文献中亦称御戎,皆居车子当中,以便驭马。(据云惟主将或元帅乘车,则御戎在 左。)御者连同车左、车右,一车共战十三人。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一辆战车三名战士之 说基本是对的,惟车后徒兵数因时因地而有变异。“政”,《甘誓》作“正”,指官长。 “政”为“正”的假借。金文及文献中有“御正”、“马正”等职。“御非其马之政”, 指不胜任本职者贻误御车任务。〔14〕“用命”,听从命令和努力贯彻执行命令。上文 “共命”即奉命,意为贯彻奉行命令。可能“共命”即为“用命”。〔15〕“祖”,祖 庙,宗庙。《墨子?明鬼》云:“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 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林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金文中屡见出征胜利归来献俘献 馘于祖庙,王即于庙赏功,可知因用命建功赏于祖庙,是古时一种制度。〔16〕“僇”,
《甘誓》作“戮”,同音通用。“戮”,杀戮。“僇”,侮辱,假借为杀戮之戮。“社”, 土地神,其神坛遂亦称社。上引《墨子》说建国必立社,以代表该国土地(并见《逸周 书?作雒》、《白虎通?社稷篇》)。国家大典礼、大宗教活动、大刑赏都在社举行。 由于社在丛林修茂之地而又有美盛的音乐,故每当社祭之日,男女杂沓游乐,成为一国 集会胜地,统治者遂于此行刑,以杀一儆百,所以不用命的就“戮于社”。旧释又说有 军社(据《左传》定公四年),大概行军作战中杀人无法回到国社去,故临时设军社。
〔17〕“帑僇”,《甘誓》作“孥戮”。“孥”,音 n*,妻和子。“帑”,原义为金布 所藏之府,以同音假借为孥。“孥戮”,郑玄《注》:“大罪不止其身,又孥戮其子孙。” 这里是说不用命的除本人杀于社外,还连其家属杀的杀,做奴隶的做奴隶。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1〕昆弟五人须于洛汭,〔2〕
 
作《五子之歌》。〔3〕


【注释】〔1〕“帝太康失国”,太康失国的故事传说很零乱,《离骚》、《天问》 中有其痕迹,大抵说启之后康娱自纵,其五子失于家巷,或说五子家椋!兑葜苁椋砍ⅰ÷笃吩蛩灯糁遄油碇寺叶灼涔!冻铩泛汀逗亲樱克狄善吩蛩灯簟〉牟恍ぷ咏形骞邸V了韭砬ㄗ酒彼降牟牧希蛩堤凳Ч值芪迦嗽诼鍥I等 着他,作《五子之歌》。这反映古代故事传说的演变分化,难于论定。〔2〕“须”, 俟,等待。“洛汭”,雒水入河之处。启都阳城,在伊雒之南,故此“洛”当作“雒”。
《潜夫论?五德志》说此事云:“启子太康、仲康更立。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 降须雒汭。”旧《孔传》则谓太康“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 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这是由于故事的传闻异辞出现的不同说法。《楚辞?天 问》有羿“革孽夏民”之说,《左传》襄公四年说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当为《孔传》 所本。但另一说羿系夺后相之位而非夺启之位,见下文。〔3〕“《五子之歌》”,古
《尚书》篇名。此处说太康昆弟五人在洛汭等待太康而作《五子之歌》。但《墨子?非 乐篇》引此篇题则作《武观》,显系《楚语》所称“五观”的音转,即《离骚》中启的 “五子”。《汉书?古今人表》载明启子昆弟五人号“五观”,知先秦《书》中即据此 成《五观》篇题。西汉出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出的“逸十六篇”中有《五子之 歌》一篇,即此处之所本。这一篇题显系由“观”声转为“歌”增益而成。其原文汉时 即不传,至东晋伪古文《尚书》出,乃据此篇题伪撰《五子之歌》五首,与原来的《五 观》、《武观》或《五子之歌》都只是一篇不符合。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1〕废时乱日。
〔2〕胤往征之,作《胤征》。〔3〕


【注释】〔1〕“羲和”,此处羲和是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其实羲和在古代神话 中最早是上帝的妻子,是生太阳的女神(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又因语音之变, 分化为上帝妻娥皇、常羲二女神(见《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娥皇又演化为舜 妻(见《尸子》、《列女传》);常羲则为生月亮的女神(见《大荒西经》),又变为 羿妻,最后仍飞回月宫为嫦娥(见《淮南子?览冥训》)。随着母系进入父系社会,羲 和由生太阳的女神演化为太阳本身,又成为太阳的驾车者(即日御,见《离骚》、《天 问》等)。及至由神话降到历史中,羲和、常羲两女神,便由日、月的母亲,变为黄帝 手下主管占日占月的两个男性官员羲和、常羲(见《吕氏春秋?勿躬》、《世本》等)。 再继续演化,羲和由黄帝手下一人,变为尧手下司天文历法的二人或六人(羲氏、和氏, 及羲仲、和仲、羲叔、和叔)。到夏仲康时,则又变回来为主管天文历法官员一人。(本 文明为一人,《集解》据《尚书传》释为二人,误。)“淫”,过,邪乱。“湎”,音 mi3n,沉溺于酒。〔2〕“废时乱日”,由于天文官羲和淫湎废弃职守,造成对日食的 测报时日错乱。这次日食即《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所载的“辰不集于房”。“辰”, 日月所会。“房”,所舍之次。旧释谓辰不集于所舍之次,即日食。(亦有释房为房宿 者,不确。)〔3〕“胤往征之,作《胤征》”,“胤”,郑玄释云:“臣名。”伪《孔 传》释为“胤国之君”。既不知为何地何国,说胤国之君实无据,郑泛释为臣名,较可 信。胤奉王命往征羲和,写了记此次事件的《胤征篇》。按,此篇题见汉代古文《尚书》 “逸十六篇”中,其文当时未传,晋代伪古文编造了这篇,其中采录了《左传》昭公十 七年所引《夏书》文句。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1〕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2〕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3〕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 崩,子帝不降立。〔4〕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厪立。帝厪崩, 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注释】〔1〕“子帝少康立”,古史传说中有一“少康中兴”的故事,此处未载, 因而《索隐》、《正义》都批评此处疏略。按《左传》襄公四年载后羿夺夏后相之位, 但又为自己之臣寒浞所杀。浞占羿妻生两子浇、豷,分处过、戈两地。夏臣靡杀浞而拥 立相之后逃往有仍所生之子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其子杼灭豷于戈,恢复夏王朝。《左 传》哀公元年则记此故事之后半,首尾有出入。西汉之世此故事不大流行,《史记》未 采入《本纪》,而于《吴世家》录伍子胥述此事梗概。古史故事本难弄确实,不遑深考。
〔2〕“予”,《左传》及《国语》赞作“杼”。他曾灭豷于戈。《国语》赞为“予能 帅禹者也”。《世本》则作“帝伫”、“季伫”。〔3〕“帝槐”,《世本》作“帝芬”。 “芒”,《索隐》云:“音亡,邹诞生又音荒。” 〔4〕“帝不降”,《世本》作“帝 降”。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1〕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2〕未得豢龙氏。〔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4〕 学扰龙于豢龙氏,〔5〕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6〕 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注释】〔1〕“方”,向,向往。〔2〕“食”,饲。自“天降龙二”、“孔甲 不能食”至“惧而迁去”一段,全录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之语,惟文字稍有删 省修饰。〔3〕“豢”,音 hu4n,以谷饲养牲畜。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董父替舜 养龙有功,舜赐董父姓为豢龙氏。这是古代传说。近代或以为古代豢龙可能是驯养鳄鱼
(见《博物杂志》一九八一年第二期)。〔4〕“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陶唐” 为古史传说中的一个氏族,始见于《国语?晋语》及《左传》襄公九、二十四、二十九 等年。《吕氏春秋?古乐》历叙古帝名号,自朱襄氏至周成王凡十三帝,陶唐氏居第三, 在黄帝、颛顼、喾、尧、舜之上,即其时代远在五帝之前,尤与尧无关。《国语?晋语》 第十四及《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都说陶唐氏是虞以前的一个古代氏族,一直传衍,历夏 商周三代都未没落,其族人自诩为“不朽”之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叙陶唐氏在虞 以后衰落了,直至夏孔甲时,该族后裔中有叫刘累的向豢龙氏学得养龙技术,为孔甲养 龙有功,获赐姓御龙氏,使该族复兴。〔5〕“扰”,同“柔”,顺。在此意为使驯顺。
〔6〕“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作“更”。杜《注》:“更,代也。以刘累代彭 姓之豕韦。”据《郑语》,豕韦为祝融八姓之一的彭姓之国,此因刘累养龙之功,获赐 姓并取代彭姓受封于豕韦,所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陶唐氏至夏为御龙氏,至商为 豕韦氏。豕韦之地,据杜《注》,在今豫北东部的滑县以东地。


 

〔1〕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注释】〔1〕“桀”,《世本》所载桀为帝皋子,帝发弟。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1〕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 桀。桀走鸣条,〔2〕遂放而死。〔3〕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 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4〕

【注释】〔1〕“夏台”,旧释为监狱名,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境。〔2〕“鸣 条”,地名,在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附近。《殷本纪》载桀战败奔于鸣条,与此同。《秦 本纪》载败桀于鸣条,则是战于鸣条,桀败走。当是战败奔至鸣条后,再次战败逃亡。
〔3〕“放”,流放。据上句桀败走,则放之义可解作流亡。本篇与《殷本纪》及《书 序》皆未载桀逃亡至何地,《淮南子?修务篇》始言逃南巢(今安徽巢县)、历山(今 湖北随县境)等地。《史记》谨严,未采用来源不明之说。〔4〕“杞”,国名,周初 封夏代之后裔于此(见《周本纪》、《杞世家》),故为姒姓。地名雍丘,在今河南杞 县。入春秋后迁缘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又迁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春秋“获 麟”后三十余年为楚所灭。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 男氏、〔1〕斟寻氏、〔2〕彤城氏、〔3〕褒氏、费氏、〔4〕杞氏、缯氏、辛氏、 冥氏、斟戈氏。〔5〕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6〕自虞、夏时, 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名曰会稽。会稽者,会 计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