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_2-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多,跑得快的车辆来运输人员和物资,现代车辆也就应运而生了。 

     说来也很有意思,以动力机械代替人力或兽力,在车上装上蒸汽机,用 

蒸汽机的力量来转动车轮,首先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促成的。 

    在18世纪,由于各国工业的发展,欧洲各国军队争相使用口径和射程越 

来越大的火炮。军队火炮的重量迅速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火 

炮跟随部队行动、作战。当时,有个叫尼古拉·居纽的法国炮兵军官为了解 


… Page 40…

决这一问题,开始研究和制造蒸汽汽车。 

     1769年,居纽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辆以动力机械——蒸汽机带动的 

车辆。这种车子现在看来可能觉得十分原始、滑稽可笑:长长的车架下面装 

着三个轮子,车架前端装着一个大锅炉。锅炉下可以生煤火,锅炉上有一根 

管子,把锅炉里的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气缸里。由于蒸汽有较大的压力, 

便可推动气缸内的活塞移动。而活塞是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的,曲轴又与轮 

子连在一起。因此,活塞移动时就会带动曲轴转动,曲轴带动车轮,从而使 

车子行驶。 

    这种车子走起来时浓烟滚滚、蒸汽腾腾,远远看去,就像要把一大锅滚 

烫的汤送到什么地方去似的。不过,这种车子的力气很大。当时出版的报纸 

曾这样描写它:“……它的力量异常强大,甚至没有方法驾驭它。倘若在半 

途之中,它撞到一堵石墙,就能毫不费力地把这堵石墙撞倒。” 

     不久,这种车子在英国、德国出现了,并作了一些改进。有的把锅炉移 

到车子的中部,用罩子罩起来,两头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的后 

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擦亮的车箱,等等。 

    但车辆的这一重大发明却受到种种非难。那时,在欧洲各国主要交通工 

具是马车。各城市的邮政厅就是大量马车的拥有者。他们便和大大小小的马 

车主们联合起来反对蒸汽车。还要挟政府对蒸汽车加以种种限制。例如,英 

国就下了这样一道命令:蒸汽车行驶时,必须有手持红旗的人在车前55米处 

跑步前进,以招呼行人避让;不许蒸汽车鸣笛;在有马的地方不许放锅炉的 

汽;在农村路上行驶时速不得超过6公里,在城市不得超过3公里。此外, 

还特别加重对蒸汽车的营业税收。 

     蒸汽车虽然遭到冷遇,但热心于研究和改进它的人们并没有退却。可是, 

由于蒸汽车的致命弱点,使研究者渐渐地失望起来。那时的蒸汽机又大又重, 

车上装了它以后,就没有多少地方和能力坐人和运载货物了。加上蒸汽车常 

常要停下来添煤加水,操作很不方便。蒸汽机还不断地、大量地排出浓烟和 

蒸汽,坐车的人和行人都难免烟熏火烤之苦。 

     正当汽车的发展陷入困境之时,一种新的动力机械——内燃机破土而出 

了,这就使汽车的发展道路豁然开朗起来。 

     186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了第一台能够实际使用的煤气内燃机。1882 

年,德国人戴姆勒又造出了汽油内燃机。这为汽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886年,由戴姆勒研制的汽车诞生了。当这辆古怪的车子出现在德国康 

士坦丁街头时,行路的人们都停下脚步,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怪物。它 

跑得那样快,把一辆辆马车远远地抛在后头。现代汽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宣 

告了它的诞生。 

    几乎与此同时,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地都有人先后制造出类似的汽车。 

这些汽车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毕竟都非常幼稚,还有许多不能令人满 

意的地方。 

     它们的共同缺点是不适用、不结实、不方便、操纵费劲、不安全、快慢 

不自如。 

    但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人们在研制汽车时,有两个更迫切的 

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汽油机的曲轴既要能可靠地带动车轮转动,在必要时又 

要能方便地与车轮脱开联系,可以不相干扰地各自转动。这是因为,内燃机 

起动时,只有曲轴与车轮脱开联系才能较容易转动;有时汽车需要暂时停下 


… Page 41…

来,又要避免使内燃机频繁地熄火和启动,这都要求能方便地切断动力联系。 

二是由于汽油机转速很高,如果让它直接带着车轮转,汽车则将以每小时近 

100公里的车速奔跑,那时这样的车速人们想都不敢想。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人们发明了离合器,使内燃机曲轴与车轮可以方 

便地脱开;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人们又发明了减速器,有效地控制了车速。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汽车的发展已日趋完善,前述那些缺点几乎都 

被克服了。那种简陋、笨拙、粗糙的样子一扫而光、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 

外型匀称、油漆闪亮、装载便利、乘坐舒适、牢固结实、安全高速的优良交 

通工具了。 

     此外,汽车的各个部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动力装置有汽油机、柴油 

机两种;底盘部分有适于较高车速、较大载重量的传动装置、转向装置、制 

动装置、行驶装置,以及较完备的电器设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汽车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人们根据战争的更 

高要求,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使汽车这一重要的运输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机械之母——机床的发明 

                                (1774年) 



    机床作为一种工作母机,是制造机械的机械。它的发明对整个社会生产 

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产业革命而言,如果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一个重要前 

提的话,那么机床的发明则是产业革命的重要基础。 

    在机床的发明史上,有着诸多的杰出人物。 

     1774年,维金森发明了镗床,镗床相当于木工的刨子,主要用于材料的 

抛光。当时由于蒸汽机的出现,汽缸和活塞的加工要求很高,而镗床的出现 

满足了这一需要。维金森发明的镗床是用水车使汽缸材料旋转,让刀具从材 

料的纵的方向上前进,对汽缸内部进行切削。用这种镗床加工直径72英寸的 

汽缸,误差只有一枚硬币那么厚,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精度了。 

     1794年出现的滑动刀架,是莫兹利的一项重要发明。滑动刀架是现代机 

床的重要部件。它能够沿转动工件水平地移动固定在屋架上的刀具。1800 

年,莫兹利又发明了能够车螺纹的车床,成为产业革命中重要的机械之一。 

     到19世纪初,另一种重要的机床——铣床出现了。它先是由瑞士机械师 

波德梅尔于1839年发明,后来又为美国工程师布朗所改进。铣床上安有一个 

转动的刀具,在工件通过时对工件进行切削。布朗发明的铣床称为“万能” 

铣床。它能使用任何的刀具:有的像圆锯,有的能够在工件上开方槽或圆槽, 

有的能铣平表面。这种“万能”铣床于1867年拿到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时,获 

得了极大的成功。 

    打孔机出现于1765年。那时,英国早期的伟大建筑工程师斯米顿设计了 

一种筒形打孔机,它是用水轮作动力的。由于钻孔工具的末端是在圆筒内的 

小轮子上不断移动的,钻孔工具不很快,钻的孔也不平。1775年,另一位英 

国工程师约翰·威尔金森,用一种有效的工具支架改进了钻孔机,其办法是 

让钻孔杆通过圆筒,牢牢地安在两个支座上。 

     19世纪,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由于工业发展,各大公司成立了研究小 

组,集体研究成果逐渐取代了个人发明。因此,有些机床和技术已很难说清 

是什么时候、到底是谁创造发明的。 


… Page 42…

                        天花病的克星——牛痘疫苗 

                                 (1776年) 



     两百多年前,天花作为一种传染病,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在欧洲, 

当时由于天花蔓延,人口大量死亡,就连荷兰国王威廉二世、奥地利皇帝约 

瑟、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以及俄国皇帝彼得二世等知名人物都没能幸免。如何 

找到防治天花的办法,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 

     早在16世纪以前,中国就有“一度得过天花的人就永不得同样病症”的 

认识。因此,有在幼年时故意使人得天花的做法。这就是,有意识地把天花 

的脓汁放在孩子的鼻子里去,使他感染天花,从而不再生这种病。这种做法 

俗称“种花”。这种预防接种的方法18世纪经波斯、土耳其,传到了英国。 

可是这种方法是很危险的,不少人因此而丧生。 

     1766年,英国人琴纳跟随一个医师学医时,收治了不少天花病人。一天, 

一位农场挤牛奶的女工前来看病,听到医生们在议论寻找防治天花的办法, 

就接上来说:“前些日子天花作乱,但我们农场挤奶女工却没一个得病。有 

人说,这是我们常接触奶牛,手上常长牛痘,才免去了灾祸。”琴纳听了若 

有所悟,但另一位医生却说:“这跟防治天花有什么关系,难道让全世界的 

人都去挤牛奶。”琴纳觉得也有道理,就没有再想这件事。 

     十年之后,当琴纳成了正式医生,并苦苦探索防治天花的办法时,他偶 

然想起了挤奶女工的话。于是他专门赶到农场,对挤奶女工进行调查。结果 

了解到,这些挤奶女工都感染过牛痘,但都没患过天花。因为这些女工在挤 

牛奶时,无意间都接触过患天花的奶牛的脓浆,使她们的手上长出了小脓疱, 

身体也略感不适,但很快脓疱就消失了,身体也恢复正常。 

     琴纳从调查研究中认识到,牛痘和天花十分相似,人体中产生的抗牛痘 

能力也能够预防天花。根据这一推断,琴纳先在动物身上作了试验,取得了 

预期效果。接着,他又决定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作试验。结果,儿子接种牛痘 

后感染的程度很轻,很快就好了。为了证实种牛痘之后不会染上天花,琴纳 

又把大量的天花脓液接种到儿子身上,儿子不仅没有染上天花,连稍为不适 

的现象也没出现。琴纳终于成功了。 

     琴纳发明的种牛痘法,在当时受到了强烈的反对。但实践反复证明这一 

方法是有效的,缺乏根据的反对难以成立,终于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为奖励琴纳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1802年英国政府奖给他1万英镑的 

重金。1806年又奖给他两万英镑。俄国皇帝还赠送给琴纳一个昂贵的宝石戒 

指,作为永久的纪念。 



                             走锭精纺机的发明 

                                 (1779年) 



     走锭精纺机是继飞梭和珍妮纺纱机之后,棉纺织工业中的又一重要发 

明,它的发明人是英国的克朗普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