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阳爻,自下而上分别称初六、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其余类推。

  另外,由六爻构成的卦画中,又可分为两部分,以上下各三爻为一组,上方的三爻称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称作“下卦”或“内卦”。

  标题也就是卦名,它有时总结全卦的内容,有时选取卦爻辞中的多见词作形式联系,有时两者兼而有之。有些标题是多义词,它不同的意义与卦爻辞中所说的内容也是相应的,而且在卦辞中往往说明其中的一义。还有些组卦,两卦标题的意义相对。

  从形式上看,《易经》的文字分卦辞、爻辞两类。卦辞在卦画后面,比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解说该卦的吉凶。卦辞后面是爻辞,分别解说六爻每一爻的含义,是全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从性质上看,《易经》文字又可分为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结果的记录,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又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贞事辞。

  在占筮请示神灵时,把请示的事情记下来,作为后来的参考,这些所记的事就是贞事辞。二是贞兆辞。这是占筮时所得神灵兆示的记录,如吉、凶之类。

  贞兆辞有时与贞事辞相连,有时是不相连的,甚至有时只有贞兆辞而没有贞事辞,这是因为在旧筮辞中,占筮者只记下了贞兆,而作者也连同有关的记录编进了《易》文。还有一些是作者利用贞兆辞的形式来判断、说明事理的。

  三是象占辞。古代迷信花样很多,除了龟卜、蓍占之外,还有星占、梦占、五行占等。但如果有些偶然性的巧合可说成灵验的话,那么许多时候往往是不灵的,所以古人对每一种占法都不尽相信,而经常是两三种占术参用。譬如做了恶梦,是一种不吉的预兆,但不大相信果真不吉,于是再去求占。占筮者把他问的恶梦也记下来,这就是象占辞。其他如星占、蛇占、谣占、鸟占及有关从自然界、日常生活所见的异常现象中得到的兆示的记录都属于象占辞。

  下面我们以《易经》第五个卦需卦为例,说明各卦的基本形式结构。卦辞、爻辞的解释依据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乾下坎上)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这一句包括了卦画、卦名、卦辞三部分。需,是濡的本字,沾湿的意思。

  本卦主要是说出外旅行经商的,以爻辞中多次出现的需字作卦名。

  有孚,获利之意。《易经》很多卦中出现“有孚”,多指捉到俘虏,也指商人赚了钱,或者狩猎获兽。这里指商人获利。

  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都是《易经》常用的贞兆辞。这三个词总的意思是大通、很顺利。表明这个需卦是个吉利的征兆。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出门后在郊外被雨淋湿,但照常走下去是吉利的,没有什么危险。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走在沙洲边犯了个小错,掉进水里,沾湿了衣服,但湿一点没关系,最终没事。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陷在泥泞里,弄得浑身湿透,还遇到强盗来抢劫。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身上沾了血污,从住处逃出来。是指途中投宿遇上坏人,遭劫挨打。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这爻与上爻相反,是说旅途中遇到好客的主人,酒食款待,饭饱酒醉,连衣服都弄湿了。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途中投宿,接着进来了三个不速之客,恭敬礼貌地对待他们,结果大家都好。

  以上六句便是自下而上,解说各爻含义的爻辞,记旅行遇到的各种情况,分前后两部分,前三爻记途中所遇,后三爻记投宿所遇。其中“无咎”、“终吉”、“贞吉”都是贞兆辞。

  《易经》的思想内容《易经》既然是卜筮之书,它直接的作用本是论断吉凶,给占卜者以启示指导。因此,其基本思想体系必然是唯心主义的,而且它宣称在卦爻中概括和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一切道理和规律,这本身也是形而上学的。

  但是,《易经》在把自然社会问题搬进筮占宗教神学的殿堂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透过笼罩在它表面的光怪陆离的神学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与自然、社会斗争的经验以及对世界认识的深化。这可以说是《易经》的最大特点。

  《易经》把复杂纷坛、千变万化的事物抽象概括为阴(一)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世界也像人、动物一样分成阴阳两个部分,各自具有积极、进取、刚强和消极、退守、柔弱这两种对抗的特性。万物在阴阳的矛盾作用下不断变化、繁衍发展,变化形式是通过交感,如同男女性交产生子女一样。

  阴阳交感的原理贯穿整个《易经》,通过卦象中阴阳布局状况作为说明事情吉凶的一个基本原则。《易经》中所谓吉的一些卦,一般是上卦和下卦具有交感的性质;所谓“凶”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两卦不能交感。如泰(■)的卦象是地在上天在下,天属阳,具有上升的特性,地属阴,具有下降的特性,上下交汇便有动象,有交感之象,从而就有前途,所以泰卦的贞兆辞便是“小往大来”(由小利转为大利)和“吉亨”(大吉大利)。与此相反,如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上升,地下降,两者越离越远,相互排斥,这种情况不会引起上下交感,不交感就没有变动,没有前途,所以否卦不如泰卦吉利,其贞兆辞便是“不利君子贞”(对君子不利)和“大往小来”(所失大而所得小,或由大利变为小利)。此外,如革(■)泽在上火在下,丰(■)雷在上火在下,大畜(■)山在上天在下,咸(■)泽在上山在下,等卦,都阴阳相交,属于吉卦,意味着事情顺利有前途。而睽(■)火在上泽在下,噬嗑(■)火在上雷在下,遁(■)天在上山在下,等卦,都是阴阳不相交,意味着事情不成功。

  阴阳交感的原则还体现在各卦中爻与爻之间的关系上。相邻的两个爻如果一阴一阳便有亲近感。上下卦中各爻也有相对应的关系,初对四、二对五、

  三对上,如果这两个对应的爻一阴一阳,异性相吸,那么两者的关系便是“相应”,否则全是阴或全是阳,就会同性相斥,属于“不相应”。如随(■)

  卦中,六二是阴爻,本来应该与九五的阳爻相应的,但因双方距离太远,这时恰好有一个初九阳爻在它下面,于是六二便与初九异性相吸,有亲近的可能。

  大凡在追随时,多半会追随靠近自己的人,六二阴性柔弱,不能坚守贞操等待正当的配偶九五,却与身边的初九亲近,结果最后失去了九五。这就是随卦中六二的爻辞“系小子,失丈夫”的含义。

  在《易经》看来,阴阳交感之所以属于吉,原因在于它能引起动荡,产生变化。世界上没有东西不在变化,而变化着的事物又呈现出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事物变化的情况也不同。事物刚开始时,变化的迹象还不显著,继续发展下去,变化就深刻、剧烈了,发展到最后阶段,如果事物达到了它的极点,超过了它最适宜变化的条件,它还会走向反面,招致相反的结果。以乾(o )卦为例:乾:元。亨。利。贞。

  乾即天,纯粹由阳气构成,它是万物创始的伟大根元,通行无阻,祥和有益,无所不止。这是个大吉大利之卦。

  初九潜龙勿用。

  龙是我国古代极受崇拜的神物,它能三栖,潜在深渊,行于陆地,飞腾云霄,常用来象征统治者。龙的活动属于阳性,这一爻虽然是阳爻,但位置在最下方,处于阳气刚在地下发生、还不能对外活动的时刻,所以应当像潜藏的龙,隐忍不动,等待时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时初九潜藏的龙已经上升,出现在田野。由于阳爻刚健,又处在下卦中间的位置,具有中庸的德行,所以必将有所作为,给自己和人们带来希望和利益。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阳爻上升到下卦的最高位置,阳中又阳,过分刚正反而容易有危险了。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既要时刻奋发,努力不懈,又要谨慎警惕,避免骄傲自大,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失,招致灾祸。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这一爻仍是阳爻,但处在“四”的阴位,刚刚离开下卦,升到上卦的最下方,仍然缺乏安定感,这时要求得进一步飞升,必须更加谨慎,可以做出一些退让,返身跳入深渊之中,以退为进,方能无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五”在上卦居中,又是阳爻在奇数中的正位,属于阳爻最理想的位置,这时龙得到天时地利,飞腾在天,据有无限的活动空间,居高临下,普照大地,正是大展鸿图,于己于人都很有利的极盛时机。

  上九亢龙有悔上是最末一爻,“亢”是极端高亢的意思。龙升到这一位置,已经达到了极点,处于阳刚的顶峰,没有更高的去处了,它又依然亢奋不止,阳气不泄,因而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以致后悔。

  《易经》运用物极必反的原则阐释一些卦象,得出了比单纯阴阳交感的原理更为深刻的结论。例如既济(■)卦,从卦象来看,水在上,火在下,阴阳交感、阳爻都在奇数的位置,阴爻也都在偶数的位置,上下远近都相应,形象完整无缺。所以卦辞说“亨”,表明顺利、成功。但是“亨”之后,卦辞紧接着说:“小利贞,初吉终乱。”为什么明显地属于阴阳交感、阴阳相应的卦象不能大吉大利,反而出现小利终乱呢?微妙的哲理恰恰就在这一完美当中体现出来了,因为过于完整了,反而容易僵化,以致丧失积极奋发的活力,不能再有大的作为,只有小事勉强还能亨通。成功的获得越是顺利,成功的气象越是吉祥,跟着来的越容易颓废松懈,越容易产生危机,陷入混乱。

  古代占筮的范围很广,举凡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灾害等等,无不求签问卜请示神灵,所以《易经》在断测吉凶的同时,广泛地记录了商周之际的社会生活情况,甚至还保存了文献上罕见的原始社会的遗风,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风俗等提供了多方面的珍贵材料。

  书中记载了渔猎用弓箭、制弓选用上等心木、矢用铜镞;耕田用耒耜;织布用纺车,衣服有黄裳;运输工具是人拉与牛拉的货车和打仗时用的马车等。书中记载很多狩猎情况,狩猎先是为了谋生,后来为了练武打仗。狩猎又发展为畜牧业,以牛马为主,六畜俱备。农业也发展为主要生产部门,有四五个卦专讲农业。

  《易经》中行旅之占最多,专卦就有五六个,附载于各卦的还有不少。行旅多为经商,起先贩卖牛羊,后来贩卖奴隶,货币先用贝,后用铜钱。途中有的借居人家,有的入宿旅店。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生产、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易经》谈到阶级状况时,常把小人和君子大人对说。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