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莱坞制作-第4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当出色——1。95米的身高,同时又非常的敏感。当你见到他的时候,你决对不会认为他是好战分子,但是你能感受到他冷酷外表下的某种潜能。”

最后,一个男记者站了起来,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罗森伯格导演,刚刚坐在影厅里看电影的时候,我忽然有种这部影片就是活生生的警示的感觉,甚至胡思乱想,导演要拍这样一部片子,是不是因为他女儿老不听话,所以老爸就拍了这么一部片子狠狠的吓唬她?”

这个问题一出,整个新闻厅的人都笑了起来,杜克也笑了起来,他能听出这是善意的玩笑。

他也配合的来了句玩笑,“如果我说这是专门为全世界的女中学生制作的电影,你相信吗?”

新闻厅中又是一阵笑声。

采访也到此结束,杜克很快离开了尚海影城,按照时间推算,距离北美上映时间也不远了,他还要回去与北美方面保持积极的联络。

上映后的第二天,杜克在当地的很多报纸上,看到了大量关于《飓风营救》的评论,总得来说都不错。

“影片的故事情节依旧是老套的,孤胆英雄足智多谋,身手矫健,深入虎穴,将坏人一网打尽。但情感核心的置入和人物关系的建立,使得这部电影焕然一新,不仅有刺激火爆的动作场面喂养你的眼球,还有隐秘、微妙、润物无声的感情戏来撩拨你的心。”

“除此之外,影片值得一提的还有拿捏得当的节奏感、极有质感的画面、以及出色的心理营造。杜克?罗森伯格导演一如既往的打造了一部优秀的商业大片,让人既可以捧着爆米花,被劲爆的声色爽到,还可以滴两行清泪,走出影院若有所思。”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杰作。”

既然来到了尚海,一些活动,特别是与华纳和电影有关的活动,杜克不可避免的需要出席,这也是他过来的主要目的,为未来奠定基础,最起码也要先在这边的媒体、观众以及与电影行业相关的部门面前混个脸熟。

杜克先后参加了中影集团与尚海市政府举办的两场正式宴会,不过始终谨言慎行,他很清楚,这边某些部门的神经过于敏感。

北美还有相当多的工作,杜克也不可能在这边长时间的停留,两场正式晚宴过后,按照早先制定好的行程表,准备进行最后两场活动。

一是接受电视专访,二是去复旦大学演讲。

因为不想北上,以及电视台性质的问题,杜克拒绝了某个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台的邀请,选择了相对比较私人化的节目。

当然,这个节目的受众人数也不少,而且在亚洲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没错,在众多的电视台邀请中,杜克选择了杨兰的访谈录,对方有留学美国和在北美工作的经历,清楚两边的政治社会形势,而且在蒂娜?菲与她的沟通中,也痛快的答应访谈的主题基本在电影的范围之内,不会去涉及政治、人权等乱七八糟的敏感内容。

在周一的下午,杜克走进了阳光卫视的采访间,人生中第一次接受中国媒体的专访。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五百一十章电影最伟大的力量

“他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导演,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在创造新的个人票房纪录,都为以后的电影竖立的新的标杆。他从影不过十几年,执导的作品却拿到超过75亿美元的总票房,他坚持、努力而又顽强,被北美媒体誉为美国梦的代表,他就是杜克?罗森伯格!”

站在后台,杜克听着前厅伴随舞音乐的旁白,耐心的等待着,时不时响起的掌声,清晰无比的告诉他,摄影棚中除去主持人杨兰外,还有不少观众。

“上一周,第八届尚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这次电影节上,好莱坞著名导演杜克?罗森伯格的到来,成了此次活动最大的亮点之一。”

又是一阵掌声响起,看到导演的示意,杜克走上舞台,先朝观众那边挥了挥手,微微笑了笑,坐在了杨兰的对面。

对于数次登上过《时代周刊》封面的杜克来说,这只是小阵仗而已。

他穿着一贯的深色休闲西装,自然而随和,干练的短发意气风发,显得活力十足,整个人似乎完全停留在了三十岁这一成熟稳重而又充满魅力的年龄段。

杨兰跟杜克握了握手,说道,“我们用中文交流没有问题吧。”

“只要你不说地方俚语。”杜克的普通话,甚至比很多尚海人还要流利,“还有成语。”

听到他的话,观众席传来一片赞叹的声音。

“我在美国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西方的语言天才眼中,中文简直就是噩梦。”杨兰明显在把控采访的节奏,“你用了多长时间,达到现在这种程度的?”

“三年左右吧。”杜克回忆了一下。“大概就是这么长的时间,我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天赋的。”

“这么说,你还是个语言方面的天才?”杨兰问道。

杜克摇了摇头,“不是,我只会英语和中文,其他语言也学习过。却始终没有进展,比如法文,我到现在只懂得几个最基本的词汇。或许是有缘吧,中文我学起来感觉很简单。”

然后,就像是在法国以及其他国家做宣传一样,杜克又开始说自己对中国文化怎么怎么感兴趣。

“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看过中国的电影吗?”

听到这个问题,杜克轻轻回答道,“看过。但不多,比如杰克?陈的动作喜剧和李安的《卧虎藏虎》。”

杨兰又问道,“你觉得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工业基础!”

这个答案显然超出现场所有人的预料,观众席甚至响起一片惊异声。

杨兰略带好奇的问道,“不是别的地方?”

当然还有其他别的,但这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杜克也不想扯的太远,说道。“我个人认为是工业基础,也可以说是技术。”

不等对方再问。他解释道,“在九十年代以前,好莱坞电影远不像现在这般兴盛,欧洲电影还有跟好莱坞抗衡的实力,但这些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全都变了,如果你细心观察。这十多年来,好莱坞在全球最成功的电影,技术是支撑起它们的重要因素。”

“中国电影下一步是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吗?”

“电影是多重因素组合在一起的结果,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杜克稍稍想了下,“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说我自己,只有足够先进的电影技术,才能将我脑海里的画面变成现实,所以也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技术流的导演。”

话说到这里,杨兰忽然意识到,主动权不知不觉间就被杜克抢走了,这对访谈类节目是大忌,她赶紧转换了话题,“在你的电影里,卓越的特技技术,总是能制造出让人目瞪口呆、热血沸腾的视觉效果,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有四部出自你手,你认为是什么促成了你的成功?”

“梦想、坚持和努力。”杜克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还有不断发展的院线。比如十年前,一部影片在北美能以3000家院线开画,就非常了不得了,但现在征集到4000家院线也不是难事,院线的发展和银幕数量的增多,是一部影片票房增加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杨兰和观众席上的人都在点头。

杜克又说道,“虽然如今电视、网络和碟机都在高速发展,但影院的观影感受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被取代,像魔戒三部曲这样的影片,用大银幕观看和小银幕观看,完全是两种感觉。”

杨兰反应速度非常快,立即问道,“这是你着力拍摄特技电影的原因吗?”

杜克耸了耸肩,也不否认,“算是原因之一吧,现在观众能看到影片的渠道不断增多,为什么一定要进影院?你必须要展示一些小银幕上看不到的东西。”

杨兰显然为采访做足了功课,又问道,“在你看来,如果电影大卖,是否电影科技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独立日》时我第一次大规模用到了cg技术,《黑客帝国》和魔戒三部曲同样也运用了很多的高科技。”杜克根本不避讳在场的观众,直接说道,“我认为电影观众不会关心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观众只想某种体验,他们喜欢吸引他们的、可以带领他们去经历一段旅程的电影,《黑客帝国》和《魔戒》三部曲都是这样的电影。”

听杜克如此说,观众席上的人都不自觉的点头,杜克做过大量的调查,普通观众没几个人关心电影是怎么制作的,他们想要得到的是简单的愉悦。

见到杜克又在不知不觉中抢主导权,杨兰再次换了话题,“这次你带来的《飓风营救》反响非常好。我这里有一份最新的票房统计数据,从上周四上映到现在,这部影片的中国票房累计达到了2865万元。”

她看着杜克,问道,“有什么感想吗?”

“观众喜欢我的影片,我非常高兴。”

这个数字看着不显眼。但现在才2004年,一年当中票房能过亿的电影都寥寥无几,2865万rmb的数据,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部影片是中美同时上映。”杨兰继续说道,“北美票房统计出来了吗?”

看到杜克轻轻点头,她问道,“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当然可以。”杜克回忆了下中午拿到的数据,说道,“北美周末三天。5125万美元。”

“票房榜冠军?”

“票房榜冠军。”

《飓风营救》根本算不上大制作商业片,首周末能拿到5125万美元,无论是杜克,还是华纳兄弟,都非常满意。

“恭喜你。”杨兰笑容灿烂的说道,“又有一部影片要票房大卖了。”

“谢谢。”杜克毫不客气的收了下来。

如果说《飓风营救》想如同《魔戒》三部曲那般大卖,那绝对不可能,但以首周末的形势。通过票房实现盈利并不难。

“从进入好莱坞到现在,你制作了如此多的电影。”杨兰把话题转向了票房。“而进入新世纪后,电影的拍摄成本节节攀高,市场压力很大,你会不会在自己的电影上映前也感到有一点紧张?”

“会紧张,甚至会因为焦虑而失眠,”杜克指了指自己的额头。“这里会产生各种想法,包括失败的后果,直到看见票房数据,才能松一口气。”

杨兰的话题又转到了压力上面,“你的作品在全球都有极高的期望值。在中国也不例外,这让你面临怎样的压力?”

“压力是每个导演都必须要承担的,压力往往也是前进的动力。”杜克的手指缓缓敲着椅子扶手,“对于关注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虽然有很大的压力,但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也制作过小成本影片,小成本电影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观众来看你的作品,而拍摄这类大片的好处就在于,你知道它有机会和全球观众见面,作为电影人这就是最好的机遇。”

采访渐渐接近尾声,又问了几个问题之后,杨兰给了观众提问的机会。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观众,第一个站起来问道,“罗森伯格导演,我在九十年代就成为了你的影迷。”

“谢谢,这是我的荣幸。”

说完,杜克向他做了个继续的手势,那人又说道,“你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制作电影,你是怎么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精力的?”

大概想了几秒钟,杜克才说道,“我享受制作电影的过程,尤其是与团队、富有创造力的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