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9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赵军被分隔的同时,秦军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秦国的骑
兵部队又是什么样的呢?
秦军合围之后,立即派出一支轻兵部队冲击赵军。这支令人费解的“轻兵”,应该有超
乎寻常的攻击力,这个“轻”字又做何解释呢?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一带就是当年秦赵交战的地方。岁月流逝,古战场上建起了村庄。
县博物馆的馆长定期来村里收集文物,因为村民经常能够捡到箭头之类的古兵器。这些箭头
曾经深埋地下,上面似乎还散发着血腥。秦赵长平大战是秦军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最为关键一
场战役,它的结局对秦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场战役去了解秦军,应该是
一个很好的思路。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就在这个山谷,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
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
!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
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48年的冬天,淮海战役爆发,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在宽阔的战场
上,紧随在解放军身后的是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运输队,他们用自家的小车、耕牛连续不断
地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弹药。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60万的兵力,这个数量与长平之战
中的秦军大致相当。但是,在60万解放军身后,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的有整整543万农民。
平均9个农民供应一个战士!2000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而已,60万秦军的后
勤保障是怎样实现的呢?
在一个铁制农具和牛耕刚刚开始使用的时代,秦国用什么供养这支5、60万人的军队进
行经年累月的战争?对于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来说,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
的国力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
所有这些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提供答案。相反,司马迁却记录了秦军极其
黑暗的一面。长平之战,赵军战败投降。投降后的赵国士兵除了240名年龄较小的被释放之
外,40万俘虏全部被活埋,整个战役赵军45万人死在长平。
在山西高平的这个山谷,考古人员的发现证实了这个惨烈的结局。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
地方,到处都是掩埋尸骨的大坑。仅仅在一个坑里边,他们就发现了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
体。
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军是残暴的化身。在另一部历史文献《战国策》中,当时一个谋士
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史书中的
秦军离野蛮只有一步之遥。难道是残暴和野蛮造就了这些强悍的士兵吗?
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千百年来,它只是在人们
的想象中存在。直到有一天,几个陕西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4年,干旱袭击了陕西省临潼县的西扬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他们枯萎
的庄稼。几个村民将打井的地点选在一片石榴树林里的。三月份的一个黄昏,井水并没有看
到,从地下五六米深的地方却挖出了一个真人一样的陶土人头。发现陶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
了,考古工作者取代了当地的农民,就在这个打井的地方,专业的发掘开始了。
小小的井口被挖成了巨大的土坑,但是,真人一般的陶俑仍旧不断地在土层中出现。在
现场的考古学家袁仲一和同事们断定,这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谁也没有料到,他们几十
天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
最终的探测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空前巨大的陪葬坑。它的面积完全超过了人们的想象。19
74年,由几个打井的农民开始,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
陪葬坑中这些武士模样的雕塑当初都是站立的姿势。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
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
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在整个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数量如此之多的陶俑。
残破的兵马俑开始接受精心的修补,它们当初的面貌开始恢复。一个、两个、三个、一
个个陶俑重新站了起来。他们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清一色都是战士的装束,身着铠甲和
战袍,象军队一般,排列得整整齐齐,肃立在一道道隔墙之间。
陪葬坑中还挺立着几百匹战马,它们昂首嘶鸣的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霆万钧的战场。
在战马的边上,古代战车的痕迹清晰可辨,木制的战车完全朽烂了,车体的轮廓却保留了下
来。
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在二十世纪70年代,排列在考古专家面前的俨
然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
关于这个俑坑的存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他们是
谁的军队,这个陪葬坑的主人又是谁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俑坑西边的地
平线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
这样壮观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是气度非凡的始皇帝的作品。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推断最
终是否成立还需要更为直接的证据。挖掘在进行,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
器。仔细清理以后,兵器表面上显露出一些文字。
在这只矛上刻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非常相似,念作“寺工”。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
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专家们找到了更加确凿的证据,戈上
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
国的兵器生产。
兵器上面的这些纪年标志着它们准确的生产日期。毫无疑问,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时
期铸造,在秦始皇死后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站在袁仲一和他的同事面前的,竟然是那支
被历史的迷雾笼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无敌军队。突然间,司马迁笔下模糊的秦军形象,一
下子就变得具体、清晰起来,兵马俑给人们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1975年,整个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身上。许多媒体都把发现兵马俑的消息
登在头版。各国元首和政要纷纷来到陕西,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古代中国军队的面目。无一
例外,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越过太平洋,秦俑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国家地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
第一个皇帝的军队:不可思议的大发现。但是,对于秦军的认识,美国人的注意力又一次集
中在残暴和野蛮上面。
真相需要真正的学者用科学的态度一点一点去揭示。兵马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袁仲一的
生活。发现的惊喜和激动很快就过去了。研究工作一开始,袁仲一就意识到这些活生生的雕
塑带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谜团。
这些战士不但一人一个模样,他们的装束也明显不同。有的士兵戴着小帽,有的士兵却
仅仅梳着发髻,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戴着板状帽子的似乎是军官,可他们究竟属于
哪个级别?难道两千年前的秦军就已经有了严格的军衔制度?
观察整个俑坑,6000名将士井然有序。他们的排列方法是随意而为还是有什么含义?这
些陶土战士能否揭示古代中国谜一样的阵法和战法?一连串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继第一个俑坑之后,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陪葬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
土。研究人员制作了由上千张照片拼凑而成的俯视图,通过电脑模拟,可以看到地下的壮观
景象。
坑的东北角是弩兵。弩是古代战场上最为精准的武器。长平之战,赵军统帅就是被秦弩
兵所杀。秦弩兵的威力能从这儿得到揭示吗?
坑的南边是一支独立的战车部队,这是一个从不为人所知的兵种,长平战场上秦军神秘
的轻兵会不会就是这些车兵呢?
紧着车兵的是骑兵,他们四骑一组,井然有序。这就是司马迁笔下,劫断赵军粮道的秦
骑兵吗?
这些战士的动作表明,他们曾紧握着各自的兵器。由于年代久远,兵器的木制部分经腐
烂,金属部分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兵马俑坑总共出土了4万多件
根据常识,铁兵器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青铜兵器。装备着落后的青铜兵器的秦军怎么可
能战无不胜呢?
在人类历史上,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并不罕见。秦军,这支曾经创造了历史的军队,
难道真的是装备落后,仅仅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真相将随着兵马俑的发现得到一步
一步的揭示。
血色青铜
两千多年前,秦人的军队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的转折点上。然而,在史学家
司马迁的笔下,这支军队秦军摧城拔地、杀人如麻。秦军,这支令人生畏的军队,果真是依
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对这些兵器的研究让人们逐渐看到了
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司马迁未曾记录的那一面。
在河南省的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两千多年前,这一带是韩
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的生产在当时已经有一定规模。
在河北易县出土的这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炭钢的硬度!春秋战国的
几百年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
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
准备消灭燕国的时候,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
谋,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是荆轲真正的目的。
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
竟然不出。
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因为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
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
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
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
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人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
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的奔跑当中,
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司马迁记载:在一个宫廷医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主
晃动不已的剑鞘,最终才拔出了配剑。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
逼近对手。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