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9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的彩绘,如保护措施不到位,仍会很快发生卷起、龟裂、起泡、脱落等现象。
为此,文物保护人员调查了秦俑彩绘的层次结构,即在烧烤的俑体上涂上一层生漆,后在生漆层上涂矿物质颜料,其中有些是人造的,如铅白、铅旦等铅系颜料;分析出了颜料的物质组成,确定了底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并进一步查明了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颜料颗粒之间及彩绘和层次之间粘附力很微弱,特别是底层(生漆)对失水非常敏感,在干燥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引起底层起翘卷曲,造成整个彩绘层脱离陶体。
在清楚了彩绘层次、颜料组成和损坏原因的基础上,文物保护人员开始了如何使彩绘层不再继续脱落陶体的研究工作。
在运用过多种物理干燥方法与物理加固方法而彩绘层的保护效果仍不甚理想之后,文物专家们提出了新的保护思路:彩绘保护的关键是稳定漆层,因此其保护方法必须包含搞皱缩和加固两个方面;同时,要使加固剂在漆层和陶体之间生效,必须进行单体渗透、然后引发聚合这种新方法的试验。
于是,彩绘保护工作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是通过对二十余种加固剂和十九种抗皱缩剂的模拟实验和对比评估,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加固剂;二是在二十多种单体进行聚合后性质的模拟实验后,选出适用的单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保人员利用现代科技,终在两个方面全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有效的彩绘保护法:一为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材料渗透、电子束固化的保护方法。
单体材料的分子量小,容易渗入陶体表面,而且没有粘性,但用电子束照射聚合后,形成高分子材料,其保护效果最好。而利用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则能防止生漆层收缩,并改善生漆层的性能,如同用来抹手的甘油一般,对俑的‘皮肤’起到柔化作用,并减慢其干燥速度,使俑的彩绘易于保护,二号坑的彩绘俑即用其处理后,效果很好。
彩绘保护的成功标志着秦兵马俑保护的最重要问题解决了,同时,在兵马俑的防霉、防风化与修复、秦俑“小气候”研究与环境监测以及土遗址的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绩。
对此,张志军认为,文物保护是补救性的,“尽管十年来秦俑保护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保护是一项长期事业,秦俑保护工作中还有许多新情况、新材料正在研究或等待研究。譬如,如何使脱落的彩绘‘重返’俑体的研究就在进行之中。”
世界性的秦文化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
昔日荒芜的土地到处都是勃张的红红石榴园,风华般的少年亦是初染白霜;一件件陶土做就的兵马俑不断折射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如今已是世界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的专场演讲……
秦兵马俑博物馆不仅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更是饮誉全球的研究秦俑、秦文化的学术中心和基地。这是大学教授对秦俑馆二十余年科研水平的评判,也是秦俑馆人一代代不懈奋斗的结晶。
一号坑大厅一开放,秦俑馆便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负责研究计划,收集信息,编印资料。翌年就编印出版了《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其中主要是研究秦陵秦俑的论文,为科研工作的起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九八四年秦俑馆成立职工夜校,对馆内人员进行基础培养。几年下来,夜校成为各大学的“预科”,而当年夜校的中坚学员,现已成为秦俑馆的业务骨干。现任秦俑馆研究室主任徐卫民,这位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就是在这儿“出道”的。
在一九八四年创立《秦兵马俑博物馆年鉴》的基础上,一九八五年又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室,一九八六年创立了《秦陵秦俑研究动态》(一九九0年起为季刊)。
专职机构的设立和刊物的创立为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提供了宽阔舞台:二十年来,秦俑馆业务人员先后参加了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行秦史学会的历届年会,并参加许多有关学会组织的学术研究会,开阔视野,交流心得;邀请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文博单位的秦汉史及博物馆学专家来秦俑馆做学术报告,以提高治学方法、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他们还先后组织召开了五届秦俑研究学术研讨会,深化了秦兵马俑研究,由秦俑而秦陵再延伸到秦文化。
二十余载书香氤氲,秦俑人不仅以宽阔的胸怀广交海内外学友,而且以崇高的创业精神编辑出版了《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秦文化论丛》、《秦俑、秦文化丛书》、《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秦始皇评传》、《博物馆研究丛书》等一批专著、工具书及普及读物。并建立了秦俑研究会、秦文化研究会,以及容纳图书资料近六万册的资料室,多次举办由众多海内外学者参加的秦俑、秦文化学术讨论会,从而带动了海内外秦俑秦文化以至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
在建立了约六万册的图书资料室基本满足业务需要的基础上,秦俑博物馆还自一九九一年始和世界上三十多个博物馆和科研单位定期进行信息交流与资料交换。这种长期的学术联系,使秦俑博物馆七八十名业务骨干逐渐成为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受到国内外文博界与秦汉史研究同行的好评,被称为现代“秦人”史学家,一支新型的不可忽视的“秦军”。
一座陵园中几个陪葬坑的发现导致了一门学问的诞生。“秦俑学”的拓展与深化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艺术、科技、经济等学科历史的内容,并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着持久的影响力与震憾力。秦始皇帝陵处于承前启后的文化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转折点,把其纳入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史的视野中去研究,其魅力更为迷人,而秦俑博物馆的“秦文化”研究中心地位亦隐然形成。
秦陵风水的传说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主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笔者曾著文提出过异议。在笔者看来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拙作《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笔者曾以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不够全面,也不甚确切。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日月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细推敲一番,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