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枚袁大头-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还身处地道中,一时无法看到全貌。
 “好家伙!这么大!”殷骞从我身后站出来,看得是目瞪口呆。
 那驼子走出石门后,就站在门外看着我俩,意思大概是等我们出去。
 我想了想,既然已经到了这里,就没有再回去的道理,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疑问未解,岂能安心离去?于是拽着殷骞小心翼翼地走出了地道。
 当站在外面时,即使我俩已经有了些心理准备,但还是被门后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这是一个足有上万平米的空间,宽至少在一百米以上,竖着从这头一眼望不到那边。当然,光线不足也有一定的原因。
 向上的空间也极大,至少有二十来米高,从我们这里望去,两边石壁上都是一个个的小洞,成千上万。贴着石壁,还修建着很多木头的楼梯和栈道,方便上下。只是这些栈道,就足够宏伟,共分上下五层,底层距地面约三米,最是宽敞,越往上越窄,顶层已经快要接近这石窟的顶部了,看样子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就在这些木质的楼梯走道间,每隔不远就高高架起一个火盆,里面不知道点着什么,把如此大的一个洞穴照得还算明亮。
 而我们前方大约几十米,应该是洞穴正中的位置上,有一个白石修建的,十几米高的圆形祭台(我暂时称之为祭台)。上面稀稀落落地有数十个人的身影。
 祭台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下面一层直径约有四五十米,形状就和在电视里看到的北京地坛差不多。下面两层每层高度至少在三米左右,而最上面一层不但直径小了很多,且没有台阶相连,一下就高出去五六米,孤零零地在中间竖着,倒像是个底座。上面却突兀地放置着一堵几米宽的残垣断壁,正中间竟还开了个拱形的门。
 …头一次见祭台上竟然摆放这种东西,不知道是何用意?
 这个洞穴整体看来,不但气势恢宏,而且工程浩大。试想,在地下几十米深处开掘出如此大的一片空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何止以千万计?
 “我的天呐!…我的天呐!…”殷骞彻底傻掉了,嘴中反反复复只是重复地说着这四个字。
 我们正在感叹这绝不亚于长城的建筑奇迹,身后轰隆声再次传来。扭头看去,那大块头驼子正抓着石门上的两道铁环向地道中退去,似乎打算将其关上。
 这会得了?!那石门少说也有上千斤,外面又滑不留手,不像里面还嵌着铁环,一会儿我们可怎么出去啊?!
 念及此处,我赶忙冲过去,同时朝那驼子喊道:“等一下!”
 可他根本看也不看我们,只是专注于自己眼前的工作,等我跑到门前时,只剩下半尺宽的一条缝隙。我不敢把手伸过去,只得扒着门缝喊道:“别急着关门!我们怎么出去啊?!”
 回答我的只是一声低吼,随即,石门再次回到了门槛内,严丝合缝。
 第五十六节 国法家规
 “哎呀别怕!~”殷骞反而走过来安慰我道:“你瞧那里,还有好几十号人呢,到时候跟着他们,一准儿就能出去了!”
 我回身望去,只见祭台上的人似乎都在朝我们这里看,显然是刚才的喊声惊动了他们。现在我俩对这里的情况还不了解,所以尽量低调些好,于是赶忙收了声。
 石门关上后,露出了背面,殷骞见我平静下来,退后一步,却看到了石门背面的东西,赶忙将我拽了过去:“哎?你看这里!”
 往后退了好几步,才看到整扇石门后用红色的颜料写满了字,一个个弯弯曲曲,但我却半点也看不懂,显然不是符文。
 倒是殷骞瞧了片刻,磕磕巴巴地念道:“阳间有律法,鬼市有行规,不懂莫问,不染莫看,不纳莫许,不喜莫言。但求有缘物,不问出何处。什么什么什么市,最后四个字看不出来。”
 饶是如此,我已经很惊奇了,问他道:“这上面的字…你都认识?”
 “你是文盲么?”殷骞轻蔑地瞥着我道:“这是篆书啊!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得得得!”我赶忙打断他道:“知道你国学功底深厚,再给我念一遍!”
 殷骞没办法,只得再念了一遍,完后怕我不懂,还解释道:“意思倒不难理解,就是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里的规矩就是呢,不知道的不准问,不想要的不准看,不打算买的不许开价,不喜欢的别乱说话…”
 我的思绪全被这家伙打乱了,忍不住呛他道:“好了吧?!我知道你这几年净跟着你们家老爷子学本事,但也用不着这么显摆吧?”
 “哎?你这话怎么说的?”殷骞见我朝那祭台走去,赶忙跟上道:“我这不也是帮助你学习上进么?我这些知识,不是吹,大学历史系的教授都不一定知道,那可都是野史里最…”
 我懒得再理他,转身径直来到这白石台阶下。细看之后,才发现上面雕龙画凤,造型别致精细,有些扶手侧面雕刻的菩萨虽只有拇指大小,但个个都栩栩如生,甚至连表情和眼神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显然负责雕刻这些的匠人,有着非常高的工艺水准。用手摸去,石料光滑温润,如果我猜的不错,这整个祭台,应该都是由用料上乘的汉白玉搭建而成,只不过暂时还不知道年代罢了。
 “我的天!”殷骞上手摸了又摸,再次感叹道:“这玩意,我哪怕敲下来一小片带回去,咱们就发了啊!你看这人物,这佛造像,标准的唐代风格啊!难得的是保存得还如此完好!就跟刚做好的一样!”
 “你是说…这东西是唐代建的?”我也有些吃惊,毕竟这方面殷骞是专家。
 “现在还不好说!”殷骞这里瞅瞅,那里瞧瞧,嘴上倒也不停:“仅仅从工艺造型上来判断,并不准确。况且如此浩大的一个地下工程,在唐代的近三百年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过任何相关信息。除非…”说到这里,殷骞突然站了起来,表情凝重。
 “除非什么?”我见他半天不吭声,忍不住问道。
 “除非这是当时的皇帝下令秘密修建的!”殷骞又憋了好一会,才接着道:“所以,咱们就不能在正史里面找了,注定不会有。如果是野史的话,又有点不太靠谱儿。毕竟成批量开采汉白玉最早出现在唐朝中后期,那时候要找来这么多质地上乘的天然石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情。”
 “靠!你到底想说什么?”我听这家伙绕圈说了大半天,到底还是没个确切的结论,有点儿着急。
 “你别急…别急…”殷骞说着,又在这汉白玉石台的底部找了起来。
 我抬头瞅了瞅,好在那些来此交易的人都在第二层,比我们高出来五六米,他们也不发出什么声音,和我俩彼此之间倒是能互不干扰。
 其实我很想先上去看看,毕竟这东西什么时候建的,值多少钱,我并不关注,但总觉得把殷骞一个人扔在这儿有些不妥,何况近在眼前,早点晚点都一样。于是也就由得他蹲在那儿瞎琢磨。
 我正盘算着该怎么出去,殷骞却突然在墙角那里喊了一声“我靠!”,然后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怎么了?”我当他被什么东西袭击了,赶忙跑过去,却发现殷骞愣愣地瞧着他身前地面上的一块砖,嘴中一直不停地道:“这是真的…这是真的…”
 看到没有什么情况,我方才放下心来,弯下腰去瞅了瞅那块砖,只见上面刻了一行字,虽然是繁体,但这回倒挺好认,写的是:“长安二年制”。
 第五十七节 不禅寺
 “怎么回事儿?别神叨了!”我见殷骞还坐着发愣,照着他脸轻轻拍了两下,道:“你别一惊一乍的好不好?有事儿说事儿!什么真的假的?”
 殷骞被我打醒,浑身一哆嗦,双手撑地站起来嚷道:“这…这里,这里就是不禅寺!传说中的不禅寺!野史都鲜有记载的不禅寺!武则天果然修建了不禅寺!呜…”
 这家伙一声高过一声,被我连忙捂住了嘴巴。
 “你不会小声一点儿!?”我瞅了瞅周围,低声冲他喝道。虽然至今看来都没什么异常,上面的人也懒得理我们,但毕竟初来乍到,老在这儿发神经总是不行的。
 “唔…唔…”殷骞缓过劲儿来,一把打开我的胳膊,瞪大了牛眼拽着我,我这才发现他浑身上下竟然都是颤抖的。
 “不禅寺!这里是不禅寺!!!”殷骞虽然还是无法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但至少知道压低声音了。
 “行!行!我知道了,我知道这是不禅寺!”我双手按在他肩膀上,努力让殷骞平静一点,然后问道:“不禅寺怎么了?”
 殷骞的神智看来已经有些清醒了,一边大喘气稳定自己的情绪,一边对我说道:“你…你别打岔!听我说。”
 我知道,他不把想说的说出来,可能会憋出毛病,于是主动后退一步,抱起膀子等着这家伙长篇大论。
 “好吧!”殷骞抬起双手,在胸前虚着比划一下,又揉了揉太阳穴,总算把思绪整理齐,说道:“不禅寺,仅仅存在于一本叫做《隋唐闲闻》的野史杂谈中。武则天登基时已经六十九岁,她在位十五年,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劝其退位禅让。
 对于这件事,武则天则分三招对待:第一种,惹得起的,敢这么说,该杀杀该关关;第二种,对于那种根深叶茂的,惹不起的,能拖就拖;最后一招,就是她相信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于是广招天下能人异士,为其炼丹祈福,大修神坛圣殿,妄图益寿延年,将皇位牢牢地抓在手中。
 所以,武则天虽仅在位十五年,却先后改了十数次年号,主要原因就是武则天听信那些占卜观星之人的进言,哪个年号能助其皇位永固,就立刻改换。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首先,那么多异教人士,整天在皇宫中呆着自然不行,而且会落人口实,得有地方安排他们;其次,武则天认为她之所以能当上女皇,是上天的安排,所以她需要一个地方,能够让自己直接和天地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则是寻求长生不老的办法。
 当时被建造用来通天的建筑很多,代表作就是传说中的通天浮屠塔。和天搭上边了,但如何与大地沟通,倒一时没了主意。
 其实在武则天正式掌权前,就有一道人进言,说他用特殊工具探得长安城下有一天然洞窟,如要与地神沟通,则此洞窟乃最佳渠道,只要在其内修建神坛,尊以万佛,供奉大地之神,自可获得庇佑。
 武则天不管那么多,什么天神地神,她都要联系到才行。于是命人挖掘地洞,建寺其中。左右开凿万佛窟,中立地神坛,供奉地神像。所以,虽然这里叫不禅寺,但咱们也看到了,说寺庙不寺庙,说道观不道观的。
 此后不久,武则天借迁都洛阳为借口,在长安城内大兴土木,看似是在搬家,实则‘招天下金石匠人入得宫中,再无一人可出。’此后很多年,几乎天天都有人在长安城外哭泣,前来寻求自己的亲人。
 其实,招这些匠人来此的目的,就是在皇城下建造不禅寺。而武则天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那道人进言,说天子脚下大兴土方,怕是根基不稳,所以需要其暂时离开,待不禅寺完工后,方才搬回。
 至于不禅寺的名称来由,《隋唐闲闻》中认为是武则天亲自取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此寺庙由于建在地下,所以平日不参禅,仅供女皇与天地沟通、或是方士炼丹所用;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