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937-第7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每人每天吃1。2公斤粮食计算,那么200万吨粮食足够228万人吃一年。即使拿一半出来赈灾、另一半来养兵,也可以多扩充110万中亚白卫军。当然,如果按半年算,则可以多扩充228万中亚白卫军。这样的话,就会大大减轻明军的运输压力——至少一年内或半年内,不需要再运那么多的粮食了,而且明军也不必运太多的军队过来了。节省下来的大量运力,可以用来运输弹药和燃料,武装这些穆斯林部队。这多出来的200多万穆斯林兵力、以及多出来的运力,足以保证明军在未来一年内,在中亚保持军事优势。

明军合围迪化之后,莫斯科发来了命令,要求迪化守军烧掉所有粮食,一粒也不留给明军。但是明军再次启动了“拯救平民令”,用飞机在迪化上空散发传单,告知苏军,这些粮食是两疆百姓的生命,每少一吨,就会多饿死好几百人。如果粮食被烧掉了,那么迪化苏军所有尉级以上的军官都将被枪决。

传单上还用好几中文字告诉迪化百姓,现在苏军马上要烧粮食了,这可都是你们的救命粮,你们能不能活下去,就看这些粮食能不能保住了。

本来城内苏军已经把坦克开上街了,严防暴动。但是现在传单一撒下去,暴动再也控制不住了。迪化一个师的苏军顿时又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讯照例被搞断,又是师找不着团,团找不着营。再加上200万吨粮食实在太多,是分成好几处大粮仓储存的,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每处粮仓的守军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电话不通,而派出去的传令兵又很难穿过到处都是暴动的城市。有的粮仓的守军觉悟很高,觉得宁可被枪毙,也不能让这些粮食落到明帝国主义和当地富农手里。他们就点火烧了。然而大部分粮仓的守军都没那么一根筋,都想先守着再说。

城内暴动,加上城外猛攻,很快,迪化被明军攻克了。200万吨粮食中,已经有大约6万吨左右被烧掉了。——粮食太多了,就粮仓守军手里那几百升汽油,仓促之间也最多烧这么多。

……

明军扑灭大火,把剩下的粮食保护了起来。很多项工作同时开展起来:处理俘虏、布置防空、巩固防御工事、拿出一部分粮食在迪化城中发放……另外,很快组成了一个军事法庭,对苏军烧粮食的那个连的军官进行了审判。

军事法庭就在迪化城内的一座粮仓旁举行,那座粮仓正是被放火的一座。迪化城内的老百姓都围在旁边看,“杀了他们”的喊声响彻云霄。明军宪兵好容易才让周围百姓安静下来。法官是明军军法处的一个上校,他最后拉着脸,庄严地宣判道:

“本席听取了辩方和控方的意见,也参考了日内瓦河海牙的相关公约。显然,几名被告都曾经参与了这次针对迪化平民的、人为制造饥荒的行动。现在,他们又犯下了第二次罪行,在迪化人民即将被解放的前夕,无视警告,仍然执意毁坏他们将赖以活下去的粮食。几位被告固然是奉了军令,但根据国际公法和常识,这种蓄意针对平民进行犯罪的命令,是不能够被执行的,否则,执行者也将被视为同犯。基于对人类道义和良知的维护,以及对于国际公法的尊重,现在本席宣判——”

他说到这里,整个法庭的几十人都站起来了。而几个苏军被告本来就是站着的,此时听着身边的翻译,都已经是面如死灰。

法官目光冷冷地扫了一圈几个人,说道:

“处以六名被告死刑,执行枪决。”

“啪!”

木槌狠狠地敲在桌面上。当时六个苏军军官就瘫了。

旁边的十二个明军宪兵上去,很麻利地把他们五花大绑,然后押上汽车,开了出去。后面围观的人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一路跟着汽车,来到城外。

城外已经选了一块空地,挖好了六个坑。宪兵把六个苏军军官架到坑边上,然后行刑队军官一声高喊:

“举枪!!!——预备——”

一个苏军军官突然颤抖着高喊:

“斯大林同志万……”

“放!!!”

一阵密集的清脆枪声,白烟飘过,六个苏军军官齐刷刷地栽倒在了坑里。

第217章 绿教区的两种未来

随着明军在两疆地区节节胜利、当地兵员越招越多,这些新武装的名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了。之前明军总是也把他们归为“白卫军”,打算让他们名义上属于自由俄罗斯的。但是现在相继有几位大臣提出异议,说既然兵是在两疆的土地上招的,而两疆又属于大明的领土,那么为什么从大明领土上征召的军队要叫“白卫军”、并且要归俄罗斯管辖呢?

统帅部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与其说是一支部队的名分问题,倒不如说是这关系到两疆的名分问题。统帅部和内阁开了一个会,军政两套班子商议决定,今后凡是在大明领土上招募的军队、或者在准备划入大明领土的土地上招募的军队,一律并入明军体系。如果今后打到了更西边,比如哈萨克斯坦,那么在那里征召的军队就可以叫做白卫军,名以上归自由俄罗斯管辖。

决定作出后,内阁和统帅部以奏章的形式拟了一份电文,发给了朱佑榕,奏请批准实行。朱佑榕看后觉得很有道理,但她拿不定主意,又给向小强看。向小强看后有种惊醒的感觉:确实是这么回事!这事关两疆的合法性问题,的确马虎不得。——这么重要的问题,自己竟没有想到,还是内阁大臣先想到了……不过向小强转念一想,也就能够自我安慰了:这也正常啊。内阁大臣是干什么的?不就是这种政治上的事情最在行吗?要说让自己这个小伙子比那些搞了一辈子政治的老头们还牛,那要求也太高了啊,哈哈。

“嗯,”向小强点点头,把奏章还给朱佑榕,“说的在理。沈阁老想得还挺周到的。”

“那我批不批?”

向小强很知道分寸,他笑道:

“这得你看着办。我要是你我就批。”

朱佑榕笑道:

“那我批了哦?”

“哎呀,哪儿那么磨叽呢……批吧批吧。”

朱佑榕咯咯笑着,拿起朱笔“披红”过,然后把奏折递给卫子衿拿去用印了。

……

自此,在两疆征召的新部队,都成了明军部队。但是,这些当地部队被分成了两种,一种就是明军正规部队,按照大明陆军给番号,穿大明陆军制服。配给明军相同的武器、装备、伙食、军饷,而且长途机动行军也都是乘坐军车。总之一切都跟明军相同。

另一类叫做“训练部队”,在装备、武器、伙食、军饷等各方面比正规部队差不少,连制服都是单独设计的,质量做工也差不少。这些部队也没那么多军车,要么是步兵,要么就是骑兵,运输工具也多是马车驴车,硬件水平和苏军差不多。

前一种“正规部队”数量很少,门槛较高,不是谁都能进的,要经过精挑细选,除了体格强壮、作战勇敢、训练成绩突出之外,还要受过教育,有一定的文化。也就是说,整体素质不能和明军部队相差太远。而后一种“训练部队”数量就很多了,占了新征部队的80%…90%。

这种差别化处理,是沈荣轩的主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都按照明军正规部队的标准,那么开支太高,国家养不起那么庞大的新增军队。但如果把这些穆斯林部队完全都作为二等部队、在各方面给予歧视的话,又不利于军心稳定,很容易引起这些穆斯林官兵的不满,认为汉人把他们当廉价炮灰用。就算不会出什么事,这些民族部队也会对大明没有认同感,觉得这场战争不是自己的战争,和自己没关系,自己是替那些“老爷”们打仗。那么时间长了,民族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都会大幅降低,类似欧洲大战中奥匈帝国的那些“仆从国士兵”。

其实,大明原来建立白卫军、大幅征召当地人,就是想在有限的精兵之外,也有大量廉价炮灰用的。“精品”和“量产”相互补充,效果会很好。但是现在不行了,都弄成“精品”又养不起,所以就设一个门槛,保持从下往上的流动性,给人以希望——想当“精品”吗?想进入更优秀的部队、和更优秀的战友一起作战吗?想用更好的武器吗?想吃更好的食物吗?想坐汽车坐装甲车吗?想拿十倍的军饷吗?想要更广阔的升迁机会吗?好,那么努力让你自己更优秀吧!努力作战、努力训练、努力学习文化,当符合条件了之后,就可以提出申请,加入正规部队,每个人都有机会。

不看你的民族、不看你的出身,只看你是否够优秀。——这是沈荣轩试图赋予这道门槛的一个意义。别的不说,起码明军正规军士兵一个月的军饷,就等于两疆贫苦牧民或农民将近一年的收入。这种吸引力是巨大的,足以驱使着“训练部队”的士兵加倍卖力。而明军也说到做到,只要你觉得自己可以了,提出申请,经过了军事和文化两项考核,你就能进正规部队了。而明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每天都在受理申请、进行考核,而每天也确实让一些民族士兵加入了正规部队。

……

这种榜样的刺激力量是最大的。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前一天隔壁班的阿卜杜拉那小子还跟我们一样,吃面饼、喝稀粥、扛步枪、用两条腿行军、拿着每月八毛钱的军饷,今天考试合格,人家就调到正规部队去吃罐头、吃水果、挎冲锋枪、坐汽车行军、拿每月七明洋的军饷了。而且,人家那正规部队升官速度多快啊!

这么一来,每人都有了“向上流动”的希望。这种“差别对待”非但没有降低士气,反而让整个民族部队每个人心里都痒痒的。他们除了参军时的“杀苏军、为亲人报仇”的原始动力外,又有了更新、更持久的动力。虽然注定能进入正规部队的只是少数人,但这足够激励着绝大多数人朝着这个方向使劲。

既然叫“训练部队”,那么除了让他们干一些炮灰的活儿之外,当然还要让他们有“不当炮灰”的途径。除了军事训练之外,明军以连为单位,每个连设立一名军事教官、一名文化教官。军事教官负责随时随地规范他们的行动、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文化教官负责在不战斗的时候给他们上课。除了教他们汉语、汉字、算数,还有一些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以及伊斯兰文化之外的知识。教员在军中的地位很高,大致相当于苏军中的“政委”。简单说来,军事教官负责“正规化”,文化教官负责“汉化”,或者叫“去伊斯兰化”。

教官告诉士兵们,将来两疆的各地基层官员,将不再采用过去的王公、以及宗教长老了,而就从你们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中选拔。你们谁学得好,谁就有希望成为基层的地方官。

这样一来,对这些士兵的吸引力更大了,他们学习汉文化、世俗文化的动力更强了。但是他们的信仰还是百分百得到尊重的。每个人怀里都是两本书,一本古兰经,一本明军发的课本,想读哪本都可以。不过毕竟每天的空闲时间都有限,你要是读古兰经多一些,那么读课本就会少一些,那么文化成绩就会不如别人,那么进入正规部队、以及将来成为地方官的机会就会更少一些。反之,机会就多一些。

这实际上就是要大力推行“政教分离”。这一点,大明将比之前的北清做得更彻底。北清时代,虽然两疆属于大清控制范围,但是在各地,大部分具体的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