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逐鹿陕川康-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月六日,陶峙岳将军偕郝家骏东赴酒泉,其时,参加了起义工作的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彭铭鼎和第八补给区司令曾震五已经先到了酒泉。在酒泉,陶峙岳会见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奇 …書∧ 網并在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将军主持下。商定起义部队改编方案。十月间,解政军先头部队战车第五团到达了新疆首府一一迪化。大西北问题于是完全底定了。

第十三回

  汉中会谈 两蒋将欲撤滇缅

包围合击 解放军三路入川

在这以前,蒋介石已把注意力转到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他希望凭借天府之富。作其最后挣扎.是故宋希濂的部队由湘鄂西移,准备退保川东,在陕南、甘南的胡宗南部队,也准备退入川北。于是,在八月中旬,、这两个蒋介石的大将碰头了。

八月初,宋希嫌把他的司令部由巴东移到恩施后,几日即飞往重庆。他当晚去见了西南军政长官张群,翌是又拜访了钱大钧和杨森,然后与胡宗南通了长途电话,约定十一日在汉中相见。

十一日下午三时,宋乘军机飞抵汉中,胡宗南亲到机场迎接;当天晚上,两人便就当时局势,进行长夜之谈,从下午八时开始,一直谈到深夜两点多钟,足足谈了六小时以上。

在开头的一个多钟头里,他们谈国民党二十年来的统治,认为成绩太差:政治上贪污成风,腐败无能,弄得民怨沸腾,民变蜂起;经济上弄得通货膨胀,物价飞腾;党务一团糟,虽有几百万党员,但毫无组织力量:军队中也矛盾重重,指挥紊乱,士气消沉;认为上述种种,就是三年来失败到这般田地的重要因素。他们于唉声叹气之余,又提出下列几个问题来谈:

(一)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在短期内爆发?

(2)中国共产党内部,有没有分裂的可能?

(3)就目前形势去看,能不能保住西南、华南、台湾等地?

(4)如果共军向西南进攻,能不能与他们进行决战?如果不能进行决战,应该怎么办?

这两个蒋介石的门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英雄”所见略同,认为短期内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在第二次大战中,苏、英、法等国损失惨重。决非短期内所能恢复,当然不愿打仗。美国虽损失较小,但美国人民不要战争,美国政府要想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非在思想动员上确有把握,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美国的一贯作法,是由它出钱出枪,利用别人去打仗。等到人家打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它出来捡便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这样。此时如果再有大规模的战争,必然就是美苏之间的战争。西欧许多国家没有力量打,那些国家的人民,更是厌恶战争。没有西欧国家打头阵,美国要想组织五六百万大军到欧洲去同苏联打仗,是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势下,短期内决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结论是:靠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根稻草来救命,必然靠不住。

谈到共产党问题,宋希镰表示,他在抗日期间。没有和八路军接触过;抗战结束后,自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他在新疆,对于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情况,也了解得不多。但胡宗南却因为长期负责替蒋介石封锁边区,且有一批如梁干乔之流的“军师”,自认为有相当的研究。他认为自抗战时期起,共产党便建立了许多游击根据地,许多人各据一方;现在力量更趋强大,一定会互争雄长。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争权夺利的经验太丰富了,以己度人,便得出了这样的“高见”。总之,这个无能之将,看到自己的船将沉,也梦想来一阵狂风,把别人的船打破。

虽然有了这些“希望”,但他们对于保住西南和华南,还是感到悲观。照他们当时的估计,解放军正规部队已发展到四百万人,再加上地方兵团及民兵组织,可能已达到一千万,解放军既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必然很快地就要向各地进军,统一全国。而蒋介石的军队,仅剩了一百多万,且散布在新疆、甘肃、陕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鄂西、广东、广西以致于台湾等地,无论就数量和战斗力来说,也无论在任何地区,都己不能进行决战。因而在大陆上,不论西南或华南,都不会保守得住。只有台湾一地,由于地理条件关系,还可以暂时苟安。

最后,他们结合上述的内外情势,联系自己的命运,又讨论到“保卫西南”的前途问题。对这个问题,谈的时间最多,也最详细。他们先盘算了其时在川、康、黔、贵、鄂西北及陕甫地带的蒋军力量,得出账目如下:

(一)在陕南,川北一带,归“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挥的,有李文的第五兵团。裴昌会的第七兵团、李振的第十八兵团(按:其时胡宗南的兵团组织已调整),辖第一军(军长陈鞠旅)、第三军(盛文)、第十六军(冯龙)、第三十军(鲁崇义)第三十八军(李振西)、第二十七军(黄祖勋)第六十四军(胡长清)、第六十五军(李振)、第七十六军(许良玉)、第九十军(周士瀛)、第九十八军(刘劲持)、第一一九军,共十二个军。

(二)归“川鄂边区绥署公暑”主任孙震指挥的,有孙元良的十六兵团,忙第四十一军(军长孙元良兼)、四十七军(原为杨煦宇,后为严诩),共两个军。

(三)归“贵州绥靖公署”主任谷正伦指挥的:有何绍周的十九兵团,辖第四十九军(军长先由何绍周兼后为王伯勋)。八十九军(刘伯龙)共两个军。

(四)归“云南绥靖公暑”主任卢汉指挥的。有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余程万)、新编第十三军(余建勋),新编第十囚军(龙泽汇),共四个军。

(五)归“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指挥的,有钟彬的第十四兵团,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辖第十五军(军长刘平)、第七十九军(方靖)、第一二二军(张绍勋)、第二军(陈克非)、第一二四军(顾葆裕),还有不属于这两个兵团的第一一八军(陈希平)及由湘西地方恶霸武装改编而成的新编第一师(师长田载龙)、新编第二师(周燮卿)、新编第三师(陈子贤)、新编第四师(罗文才);共六个军另四个师。

(六)由“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直接指挥的,有罗广文第十五兵团,辖第一0八军(军长罗广文兼)、第一一0军(向敏思),共两个军。

(七)由郭汝瑰指挥的二十一兵团(该兵团最后组成),辖第四十四军(军长陈春霖)、第七十二军(郭汝瑰兼),共两个军。

(八)此外,还有属于刘文辉的第二十四军,属于邓锡侯的第九十五军,属于杨森的第二十四军;还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直辖的几个独立师,再加上四个省的保安队,估计总兵力在五十万左右。

胡、宋两人盘出了这一条账目后,又认为这些部队,有许多都是新编成的,装备不全,尤其缺乏训练,战斗力脆弱,而且散布在西南这样广大的地区,除了公路之外,连一条铁路也没有,。要想集结兵力在某一地区进行决战,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上述那五十万的部队中,属于胡宗南和宋希谦指挥的,超过半数以上,因此可以说。他们就是蒋介石在西南的两张王牌,他们既认为解放军不久即将向西南进军,而自己又绝没有力量和办法进行决战,为了不坐待消灭,那么下一步的问题,自然是如何避免解放军的围歼以保存实力了。

胡、宋两人就这个焦点谈了很久,最后定出了如下的方案:

为了保存实力,静待时机,必须设法避免部队被共军包围消灭。在共军尚未向西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前,应设法将主力转移到滇缅边区。第一步应先控制西康和川南,作为逐步向滇缅边区转移的基地。第二步俟共军开始向西南进军时,应立即将主力转移至滇西之保山、腾冲、龙陵、芒市上带,以一部转至滇南之车里、佛海(按:即现在之西双版纳)一带。如将来再受共军压迫时,则以主力退人缅甸,以一部退至滇、缅、泰境。为顾虑到缅甸政府可能采取拒绝人境及敌对行为,必须具有击破缅甸政府可能采取拒绝入境及敌对行为,必须具有击破缅军的决心和力量,因此在转移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保存现有的重武器如战车及重炮、山炮等。

根据这个决策,商定由胡部设法抽调约一个军的兵力,开驻川南的乐山、峨眉、新津等县,准备进入西康;由宋部抽调一部分兵力,开驻泸州,为将来主力由盐津、昭通、会泽等地开往滇西,作好准备。

为使这个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应先解决刘丈辉,以控制西康,并以西昌作为第一个根据地。

胡、宋两人又决定,上述方案,等蒋介石八月下旬到临时,向他当面陈述。

八月二十四日,蒋介石由台湾经广州飞到重庆,所有在西南方面的国民党军事、政治、党务的主要负责人员,也随之陆续抵达。胡宗南和宋希濂乃相约前往重庆山洞陵园见蒋,面陈他们在汉中商定的方案。

第十四回

  川东紧张 蒋太子前往打气

狼狈西走 陈克非退向綦江

当胡宗南和宋希濂陈述了在汉中商定的方案后,蒋介石认为:(一)展望未来,两广势难保持,在华南丢掉之后,在大陆上必须保有西南地区,将来才能够与台湾及沿海岛屿相配合,进行反攻,(二)如果把大陆完全放弃,则“国民政府”在国际上将完全丧失其地位。(三)西南地区形势险要,物资丰富,尤其是四川,人力物力很充足,必须保持这一地区。(四)刘文辉等人虽不可靠,但由于利害关系,只要他们不在后方捣乱,应设法加以拉拢。结论是:不同意主动退到滇缅去。因此,胡、宋两人只好把“满腹经纶”暂时搁下。

自此,蒋介石便一意经营西南,想保持一个偏安之局。但解放军方面,却已决定向西南进军了.他们的准备是:杨勇兵团,由湖南直趋贵州,然后插人川南;陈锡联兵团,则向湘西进击,然后插入川东;周士第兵团,由北向川西压迫。总之,总目标均指向四川,以粉碎蒋介石负隅顽抗之想.

十一月初,宋希濂下面的第二:十兵团司令官陈克非,为了解决部队棉衣问题,由恩施到了重庆。他正待向军需处交涉,却忽然接到一张请贴,作东道主的竟然就是军需署长陈良和“大名鼎鼎”的胡宗南,这件意外的事发生于此时,真叫他喜出望外。

陈克非跟陈良和胡宗南两人足素未相识的,但相见之下,对方都很客气地说:“今天为钟灵(陈克非号)兄洗尘,四菜一汤,聊尽慰劳之意。”陈克非也忙个迭地答吟道:“你们两位这样的对我,真使我却不恭受之有愧.只有竭尽棉薄,报答党国、并答谢两位今大对我的厚意。”

在吃饭当中,胡宗南和陈良一再向陈克非详询两年来的作战情形,到作别时,胡宗南又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大家好好地努力,军事局势不是不可以挽回的。请转达荫国(宋希濂字)兄,目前国际局势有利于找们,不刊于共产党、更不利于赤色帝国主义、我们的老头(指蒋)是有办法的。”

陈克非趁机向陈良要求道:“请署长允许我三个方便,前方大气已冷,宋部兵站,今年只发我部五成棉服,困难太大,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