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华再起-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拦江工事。东王杨秀清与燕王秦日纲企图以军地攻势,结果失败了。咸丰四年也就是一八五四年十一月底,曾国藩一方面命令湘军水师摧毁拦江工事,沿江直下,炮轰九江,同时调集陆师渡江而北,先后攻陷田家镇、黄梅等重要据点,秦日纲、陈玉成等退守安徽宿松等地。而在未来数月后,曾国藩可以集中水陆师围攻九江。西征军事大有岌发不可终日之势。

造成如此严重局势的原因有两条,一则东王杨秀清权力欲太重,天国北伐他不及遥控,也因为曾天养与赖汉英等人执意南征,使得北伐失败,杨秀清极为震怒,如曾天养其实是当时天国最擅战的将领,他的虎头营精锐不可挡,连曾国藩也曾经称赞道:“曾天养其人是把好手,能打仗。”

这样一员悍将,还有赖汉英等人资格之老,居然不曾封王,连侯爵地称号也没有一个,而北伐失败时杨秀清正病重,咸丰四年初的西征开始后,杨秀清大权独揽,西征军每一举一动,都要经过杨秀清的同意才能施行,前敌主帅是曾天养,他每次行动前都要向先西征军主帅石达开禀报,然后石达开再向杨秀清禀报,经东王同意再回复曾天养行动,公文往来旷日持久,往往耽搁军机,再加上石凤

绍璋是两个庸材兼胆怯之辈,武昌先得后失后,石凤下令斩首,也为他的无能付出了代价。

南方打地如火如荼,曾剃头的湘军终于崭露头角,与淮军一起,都被朝廷依重信赖,而两支强军都是汉人团练武装,虽然曾国藩在朝中根基更为厚重,门生故吏满天下,而且是理学大师儒家大佬,因为手里有湘军这样强悍的武装力量,还是开始被朝野侧目忌惮,而他地湘军打地越狠,占领地地盘越大,则受到的掣肘与猜忌也就越来越严重,就算是咸丰末年肃顺掌权,引曾国藩为朝外后援百般支持,曾国藩和他地湘军仍然受到严重的猜忌与怀疑,一直到曾国藩自散羽翼,将湘军彻底打乱解散,朝廷总算才是对他恢复了信任。

封建宗法传统,并不是怀疑带兵统帅将领的人品,而只是怀疑他手中的实力!

无疑,曾国藩的湘军杰出的表现将帮助淮军吸引不小的注意力,对于这一点张华轩当然没有任何的意见,他的淮军确实已经足够优秀,可以说,只要规模再扩大一倍,他就敢在中国横着走了,任何力量在他的淮军面前都将变成霁粉,而要想淮军继续扩大规模,然后打一场足以支持它的全面战争,就得先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内功。况且,除了清廷这个敌人外,张华轩也时刻不忘,就在几年之后,英法联军将会烧毁圆明园,将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毁成了一片瓦砾,将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的宝贝一卷而空,张华轩绝对会倾尽全力,阻止这件百年国耻在自己手里再度发生!

这样一来,太平军这两年内的锐意进取给清廷带来的莫大压力,还有湘军与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再加上胡林翼与官文等人的抵抗,将会给张华轩的发展带来充足的时间!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就到了咸丰四年的十一月,这个季节在苏北已经是初冬,随时都可能下雪。从十月开始,湘军转守为攻,正在江西与安徽交界与太平军打的热闹,而太平军这时候锐气十足,上下同心,眼看翻过年又是一番新动作,倒是唯有地处苏北的淮安府一片平静,不但没有那种兵荒马乱的乱世景象,反而是到处生机勃勃,一派繁忙模样。

淮军经过一次招新,战兵由原本的一万一千人左右涨到了一万七千,再加上军中雇佣的长夫挑夫伙夫等杂工,这些人虽然是后勤,不过也穿上了淮军的军服,拿的军饷略少一点儿,也算极其优厚,这样淮军就有了宣宣赫赫整整两万的定额,这个数目已经极具规模,可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开始不过四千人时,就先攻克虎门,镇海,后来战争规模扩大,英军也就从印度等地调来了一万二千人左右,就是这样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屡次击败清朝大军,沿江而上攻克了镇江,如果不是条约答成,南京也必不可保。

当然,英军是依托了他们无敌的海军炮火,后勤保障也绝无问题,可问题是就算去掉了英国的海军支持,以当时清朝军队的素质,说起来是八十万人,其实根本无力调动十万人以上的集团做战,财力物力后勤协调将领与兵员素质都无法完成这种战役集结,几次大战,清军的数量也就是小猫两三只,结果在纯火器训练与做战方式都超过清军百年以上的英军面前,完全就是不对等做战,整个鸦片战争打完,英军也没有战死过几个人……

道光皇帝后来为了遮羞,还曾经像模像样的询问过英国在哪儿,陆地可否到达,这也是当真搞笑,漫说英国不能陆地到达,就说英国当时是中国邻国,凭满清那点落后的军队和动员水平,想打人海战术都不够格,更别提两国军队在素质与装备上的差距了。

如此一来,淮军现在的实力老实说如果卯足了劲一路打到北京,咸丰就非得避到热河去不可,甚至,可能是一路跑回东北老家。

不过论起软实力,张华轩可就比大英帝国差的远了,军队素质还远远不及,参谋部招了十几个法军陆军军官和几个英军军官,条例与制度刚在建设当中,武器配备也只是当时列强军队中的普通水平,关键是淮安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一切,还有待时间。

而在张华轩心里,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从根本上解决军队的归属感问题!

第三卷 中流砥柱 (51)一八五四年的土改

军当然是张华轩一手创立的私军,所以只要张华轩不造反,淮军的忠诚就绝无问题,甚至,就算张华轩高举大旗造反,只要淮军上下能看到胜利的希望,就未必不会真心拥戴!

有清一代,汉人的抵抗其实在下层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年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明朝各种势力的余部一直没有停止过抵抗,然后到了乾嘉年间,又有白莲教大举兴兵,洪帮在南方就没有停止过活动,清朝,从来没有在法统上征服过中国的普通百姓。而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与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更使得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若是不然,也不会有人胆敢劝曾国藩这样的理学大师朝廷重臣借由湘军的实力谋反!

只是这样一来,张华轩自觉并不保险,淮军如果纯粹是一个利益集团,在棉田与工厂加上高薪的供养下对他效忠,然后为了个人前程护卫他一路打到北京,那么,这样一支类似后世军阀军队的淮军,在他身后会不会形成一个军人利益集团?况且,张华轩有钱有枪有地盘的时候这些军人个个忠字当头,若是事有不顺,这种没有灵魂只凭打骂训练形成的战斗力的军队,会不会一哄而散?

张华轩的淮军是一支近代军队,靠的是大棍加红烧肉整合起来,它不像现代军队,有着国家荣誉感与信仰再加上千丝万缕的责任凝聚而成,打不跨整不倒。因为它是一支有灵魂地军队,而近代军队则欠缺了这一点。

国内的局势现在相对于淮军有利,对张华轩也甚是有利,曾国藩抢了风头,朝野上下的目光都盯着曾国藩不放,张华轩在淮安的种种举措,让利于农让利于民,加上没有收取农民的厘金,使得他的名声大好。在这个时候做点事情出来,只怕比前一段时间要容易的多。

土地改革的事就在这个时候被张华轩提上了日程。

虽然中国历史被人为的划错了成分……从周朝开始叫封建社会,然后是资本主义地民国,再然后便是新中国。可事实上,周朝那个封建制度才是正经的封建,周天子是大宗的宗主,他的兄弟就是小宗。分封到列国,然后分封列国地君主又是大宗,然后各自的兄弟子侄又分别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以封建法统把整个国家瓜分完毕。每一寸土地都是这些贵族的,然后把土地分成井田,让治下的农人去耕种。大小宗主们则无偿地享用这些农人的奉献。然后再负责治下百姓的生老病死。

这才是正经的封建制度。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战国,有看到农民造反地记录没有?土地公有。而且归一个个大小贵族所有,虽然贵族们多半以贪暴为主,但也要顾忌到自己领地上的百姓得有活路,这么着一层叠一层的,一直维持了千年左右地封建法统。

到了始皇一统天下,旧贵族被荡涤了个干干净净,其实封建传统已经不复存在,土地私有,从秦制到汉制到唐制,从井田到授田,中国人地土地制度折腾了个遍,可惜,自从宗法制度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制止土地地买卖和转让,每个朝代在兴起之初,都会有意识的解决土地兼并地问题,秦始皇迁六国贵族到关中,明太祖迁富户豪门到凤阳,都是为了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在国家暴力的支持下重新获得土地,而自耕农一多,则代表国家的赋税有了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表现。

可惜,每个王朝到中期之后,土地兼并将是势不可免之事,而土地兼合后引发的革命,又成为王朝终结的催命符。

兴替交换,解决不了土地问题,中国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动荡与内耗之中。而到了满清统治中国之后,一样没有解决好土地兼并,只是由于十七世纪开始,玉米等高产作物进入中国,加上小冰河时期的结束,没有那么多频繁的天灾出现,使得康乾年间中国的人口呈爆炸性的增长,一跃成为人口四亿的超级人口大国。

这么着一来,使得康乾年间俨然成为盛世,把一切不光彩都遮蔽干净了。

到了咸丰年间,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动荡的主因,耕地没有增加,人口却一直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也到了一个瓶颈,在这个当口儿又是外敌入侵,内乱不止,加上朝政腐败,官员贪污,土地兼并的情况又依然严重,混乱了整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主因多半在此。

甚至在近百年之后,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问题才得

正的解决,而正是解决了土地问题,才使得一个小米权,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政府。

张华轩现在就是要在自己的治下解决土地问题,如果他真的能抢先一步,把这个中国的千年痼疾给解决掉,那么所能赢得的利益,就不仅仅是让一个淮军集团上下归心的实际利益,而是全中国四亿人都对他有着强烈的期许和认同感了!

如果说淮安的工业化是让他积蓄战争力量,而他决定在宿州一带搞土改,则是为了调动全中国农民的力量,两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后者,在中国有比前者更加重要的多的意义。

太平天国当然也有田亩政策,可惜是一直到后期天国已经失尽民心与军心,大势已去江河日下时才提了出来,而且由书生执事,不切实际,以张华轩看来,如果是当真进行彻底与猛烈的土地改革,未尝太平天国不能起死回生。

张华轩的情形与太平天国不同,当然也不需要也不可能采取什么激烈的手段。土地兼并与地租问题,向来就困扰着中国有良心的士大夫,明朝的海瑞名声足够响亮,可惜也是在江南惹恼了太多的富贵豪门,结果被朝野弹劾,最后只能黯然挂冠引去,落个灰头土脸的结局。既然操切行事不容易成功,张华轩在开始时便也很是谨慎,淮安土地肥沃,黄河夺淮的情形还没有发生,所以苏北还算鱼米之乡,而且有漕运等利,整个民生还算过的去,所以也没有必要在淮安一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