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9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政改革就不得不停下来,继而一边平定动乱一边慎重反思,不敢再大动干戈,以免局势愈发混乱,彻底失去控制。而这恰恰是隐藏在暗中的顽固势力最希望看到的情形,也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蓄意制造混乱的根本目的。

这个顽固势力群体绝非莫须有的杜撰之言,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徐州政局之下。纵观徐州历次易主的前后始末,不难发现,自陶谦之后的三次易主之中,全是一战而下,均是围绕下邳州府这一小块区域爆发的局部战争。刘备空手套白狼,轻而易举地提领徐州六郡;吕布直接偷袭下邳,一举夺取州府,随即徐州各郡传檄而定。此番李利率军攻取徐州,仍是直接攻陷下邳,而后又是传檄而定,前后不到半个月便将徐州收入囊中。

前后三次政权更迭当中,徐州都有同样一个怪圈,那就是谁占据了州府下邳城,谁就能执掌徐州六郡。这种情况在其它州郡是绝无仅有的。除了徐州之外,其它州郡的沦陷或易主,都是一城一地、一县一郡的逐步攻取,并且遭到顽强抵抗,往往一座城池便要经过反复争夺,数次血拼厮杀,方能将其攻陷。但是徐州例外,很特殊,每次都是州府率先失陷,而后其它郡县闻风而降,传檄可定。

而这种怪圈并不是徐州军没有血性,懦弱怯战,而是军队和徐州政局的背后有一张密不透缝的大网牢牢掌控着徐州六郡的局势。换言之,刘备、吕布和此刻执掌徐州的李利,都没有能够真正掌控徐州,他们所掌控的仅限于州牧府、郡府等一座座官衙府邸,而府邸之外的郡县全都掌握在根深蒂固的各大世家和士族豪强手里。

与刘备、吕布等诸侯相比,曾经真正全盘掌控过徐州的诸侯,唯有乱世来临时执掌徐州的老州牧陶谦。遥想当年,老州牧陶谦原打算交好曹操,遂将途径徐州的曹操之父曹嵩接到州府盛情款待。临行前还馈赠大量金银细软,却不料偷鸡不成蚀把米,曹嵩被杀。继而招致曹操率军攻打徐州。被逼无奈之下,陶谦率领徐州军与曹操大军先后两次大战,英勇的徐州军硬生生地将风头正劲的曹军挡在郯城之外,致使曹操两次攻打徐州均是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徐州军并非不能力战,而是被人幕后操纵,屡屡不战而降。而这个幕后操纵徐州局势的幕后黑手便是。徐州各大世家和士族豪强组成的利益同盟。正是由于他们暗中掌控着徐州各郡县,才使得历次徐州易主之中战争仅限于下邳周边区域,没有波及其他郡县。始终都是局部战争。因此,刘备、吕布乃至此刻占据徐州的李利,全是名义上占据了徐州,而徐州的实际控制权仍旧掌握在利益同盟体的手里。

换言之。李利占据的不过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州牧府而已。却是空中楼阁,底层郡县还在世家大族手里攥着。因为他们的根基就在徐州辖下的郡县之中,根深蒂固,彼此间相互帮衬,攻守同盟,共同进退。

正因如此,贾诩和郭嘉二人在军政两界大刀阔斧的替换将领和州郡官吏,这无疑是直接撼动了利益同盟的根本。彻底瓦解他们对郡县的实际控制权。如此以来,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然无法调和。势必爆发剧烈的大碰撞,直到彻底压倒一方为止。

只是他们和贾诩、郭嘉斗得不可开交之际,却忘了置身事外的李利对这一切早已是隔岸观火,并且一直等待着这股顽固势力浮出水面,继而施以雷霆打击,企图一举摧毁整个利益同盟。

是以当这些人还在紧紧盯着贾诩和郭嘉二人的时候,李利早在攻取徐州之时便将目光停留在军队之上。因此他第一时间将徐州各郡县的兵马集中在下邳城北郊军营里,并调集重兵进入徐州,牢牢掌控着徐州境内所有军队。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军队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而李利则是深谙此道;在掌控军队方面,如果他自认第二的话,没有人能够跃居第一。

于是,当徐州局势再次动荡起来之际,就在徐州一众僚属和士族豪强们自以为抓住了西凉军的软肋,认为李利初得徐州必将采取维稳措施、不得不妥协之时,李利反其道而行,悍然出手,不惜采取雷霆手段,动用十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进驻徐州各郡县,以强硬无匹的高压态势平定动乱。

时间飞逝,如白马过隙,转眼已是七月底。

为期半个月的全境剿匪行动已经接近尾声,平叛大军取得了空前大胜,战果辉煌。

就在大将军令颁布三天后,近乎是大军乍一出动,各郡县的匪患和流寇便逃逸遁形,迅速销声匿迹。

随即,各路兵马循着匪患留下的蛛丝马迹,寻根溯源,一举铲除了一百余户地方豪强,揪出三十多个士族大户,从其府院之中抓捕匪徒多达两万余众。

当这些战报呈送到李利手里之后,军令随之传到各路领兵将领手中,凡是包庇匪徒和流寇的世家、士族和豪强缙绅,一律抄没家产,主事者悉数斩首,余下族人、家丁、扈从和杂役全部流放漠北。仅是这一道军令,便让各郡县数以百计的世家大族和豪强缙绅们家破人亡,被当众斩首者多达一万余人,遭遇流放者更是高达五万之众。

自此,隐藏在暗处的庞大利益同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盘踞各郡县长达数百年的名门望族被连根拔起,新近崛起的地方豪强被彻底覆灭。等到肃清匪患之后,徐州辖下各郡县的城池之中几乎空置了三分之一的豪宅大院,数以十万计的商铺和数以百万计的良田悉数纳入官府名下。

与此同时,徐州数十万百姓集体受益,几乎每家每户都分到十余亩良田或一处房屋;而十余万逃难至徐州的流民同样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悉数得以妥善安置,并迅速解决温饱,安安稳稳地定居下来。

七月底,新任徐州刺史到任,各郡县官吏全部替换,新任郡守和县令几乎与刺史同时上任。正如贾诩和郭嘉二人之前猜测的那样,新任徐州刺史不是陈宫,亦不是陈珪或糜竺等徐州老士族,而是原朔州太守张既张德容。

同时,徐州最高军事主官与刺史张既一同到任。出人预料的是,这位坐镇徐州的三军主将并不是此次跟随李利出战徐州的任何一位将领,而是奉命抽调过来的西凉宿将,位比三公的镇远将军郭汜。

ps:衷心感谢:书友“tangpsp‘月票支持,多谢!

第112章半壁江山

晴空万里,朵朵白云飘浮在蓝天下,两行大雁掠过长空,向南飞去。

山巍峨,水婀娜,山川原野郁郁葱葱,万里江山风景如画。

仲秋八月,正是一年之中最繁盛的季节,亦是繁华与萧瑟的过渡季节。

豫州前往司隶的官道上,一队队战骑策马疾驰,战骑之后跟着数以十万计的铁甲步军,前后绵延二十余里,沿途之上遍布旌旗,兵戈森森,阵容严整,军威强盛。

这是从徐州撤回司隶的西凉大军。

但是,这多达十余万之众的步骑却并非全是西凉军,近七成左右的军士都是豫州和徐州兵,余下两成是扬州军,真正来自西凉境内的兵士仅占一成,且全是骑兵。

自六月出兵徐州至今,整整两个月时间。起初,西凉军仅用半月时间便攻克徐州全境,轻而易举地拿下徐州六郡;然而战后的徐州只平静了十天左右便再度动荡不安,暗流汹涌,迫使李利再次调集大军平定动乱。直至十天前,徐州才算是彻底平静下来。

但是,等到徐州真正稳定下来,却是满目疮痍,恍如经过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一般,一片萧条景象。为此,李利经过反复斟酌之后,毅然决定抽调麾下最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将前来徐州任职,文臣治理州郡,恢复民生;武将安静安民,拱卫徐州边防。

而李利治下最具治理州郡才能的文官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数都已身兼重任。无暇分身,而在他身边最合适的人选便是久居徐州的陈宫陈公台。然则,陈宫不仅与徐州士族矛盾颇深。又与一些士族交往甚密,况且徐州境内还有他的许多门生故吏。于是李利毫不犹豫地将陈宫剔除在外,不予考虑,尽管他从不怀疑陈宫的忠心,又与其有着稳固的姻亲关系,但他依然认为陈宫不合适继续留在徐州。

当李利反复思量徐州刺史的人选时,李挚送来一卷凉州政务半年汇总一次的政绩书简引起了他的注意。不,准确地说让他高度重视。旋即,一个最佳人选跃入眼帘。他手里的这卷竹简清楚地记录着朔州太守张既,其政绩连续五年位居凉州辖下各郡之首,被称为“凉州第一太守”。

这个连续五年政绩夺冠的张既,自从进入李利视线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他重点关注的目标。

当年朔州初建之时。为了选好第一任太守,李利同样是大费脑筋,先后将治下所有善于治理州郡的能臣干吏全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太守人选。恰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李玄举荐弘农郡内的县令张既出任弘农太守,由此张既正式进入李利的视线。当他将张既召到身边稍加考校之后,当即拍板让张既出任朔州第一任太守,治理包括塞上河套在内的广博区域。

上任朔州太守的第一年。张既就在年终政绩考核中高居凉州各郡之首,第二年仍是稳居第一。为此。李利对张既连续位居第一的政绩持怀疑态度;毕竟朔州是新建的郡县,除了朔州郡治所在的郡城之外,连像样的城池都没有几座,真正是一穷二白。最起码的基础设施都成了真空地带,遑论其它?更何况,在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农耕时代,绝对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的辛勤耕作才能养家糊口,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于是,在司隶大战结束后,李利亲自带着家眷巡视并州、朔州和凉州等州郡,特意在朔州境内停留了半个月,走遍了大半个朔州,进行实地考察。事实证明,张既的政绩是经得起考验的,实打实的政绩,没有弄虚作假,没有一丝水份。

自那以后,张既这个名字便一直记在李利心里,每到半年和年终考核政绩时,他都会额外留意张既的政绩。无奈最近一年多以来,李利整天都沉浸在纷繁复杂的战事当中,一时间竟然忘了张既的存在,考虑州刺史人选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放在现任的各州刺史身上,从而忽略了张既拥有不输于任何一个刺史的治政才能。

因此,当李利决定提拔张既出任徐州刺史之后,他忽然意识到李挚送来的这卷竹简未免太及时了,其中定有猫腻。询问之下,李挚毫不隐瞒地道出实情,将贾诩和郭嘉二人给出卖了。因为这份书简便是贾诩飞鹰传信从长安大将军府调过来的,随后由郭嘉亲手交给李挚,委托他在适当的时候呈给李利。

不言而喻,贾诩和郭嘉在徐州刺史的人选同样是煞费心力,慎重考虑之下共同推举张既出任刺史。这倒是与李利的最终决定不谋而合。

至于坐镇徐州的主将人选问题,李利没有独断专行,而是与贾诩、郭嘉和陈宫三人反复商议过多次。其实李利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其人便是驻守河内郡的周瑜。并且李利已经想好了周瑜坐镇徐州之后的职务江淮都督,总领徐州、豫州和扬州部分郡县的所有兵马,执掌三军,其帐下兵马接近三十万之众,俨然是名副其实的“淮南王”。

但是李利对此尚有一些疑虑。其一,周瑜素来与江东孙策交好,让他领兵驻守长江北岸各州郡,其最主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