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8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塞外三个战场上的布局全都在他的脑海里,让他片刻不敢懈怠,脑海里一直盘算着如何在三个战场中博取最大利益,反复权衡着利弊得失,以及如何调兵遣将。直到这场大雨猝然来临,让他终于停下脚步,能够静下来梳理最近一段时间的战事,以及未来的进军策略。

正是因为战事正酣之中突然间安静下来,促使李利在思考整个战局之中隐隐感到一些不安,反复沉思许久,最终将这种不安确定在公孙瓒和赵云率领的追击大军身上。可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究竟是哪里还有纰漏。为此,他整整思考了一天一夜,却始终抓不住关键,理不出头绪。

直到此刻,徐晃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李利瞬间豁然开朗,原来这个纰漏就出在兵家最基本的人尽皆知的粮草问题上面。这种低级错误原本不应该发生在李利身上,可眼下事实俱在,公孙瓒率领的追进大军最大的短板就是粮草,而这也是最致命的。

事已至此,懊恼已然无用,问题已经出了,危险也已存在,为今之计就是积极面对,尽量解决问题,挽回不必要的伤亡。李利领兵征战多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他此刻并不慌乱,反而特别冷静。

“孔明,伯圭率军出发时带了多少干粮?”

听到李利的一番话后,诸葛亮同样是神色大变,额头上瞬间溢出密密麻麻的汗珠,眼神中充满自责和惭愧。这两日他还一直沉浸在卢龙塞大胜的喜悦当中,毕竟这是他出仕以来亲自指挥的第一场大战,而且战而胜之,一战功成。这种巨大的喜悦不是局中人可能体会不到当局者的喜悦之情。最重要的是,这场大战之后蛮军兵马大损,再也不可能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战事,剩下的数万残军已不足为惧。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诸葛亮根本没把仓皇逃命的蛮军放在心上,认为大局已定,余下便是清剿蛮夷残军败将。这种小事自然用不着他去劳神费心,各营统兵将领完全有能力做好清剿残余的善后事宜。原本年轻与谨慎没有直接关系,但年轻人大多不够谨慎,这是不争的事实。后世人尽皆知的事无巨细的诸葛亮,此时正年轻,还处在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

乍听李利询问公孙瓒率部出发前携带的粮草情况,脸色煞白的诸葛亮十分艰难地答道:“只有三日干粮。若是节省一些,可勉强支撑四天。”

李利闻言后脸色陡变,不假思索道:“公明即刻整兵,率领一万铁骑携带十日干粮,并多带些箭矢,现在就去准备,傍晚领兵出关,星夜兼程,务必于三日内追上前军,然后原地待命,不得擅动。不管雨势如何,明日一早大军出发,五日内必定赶到!事不宜迟,公明抓紧时间准备吧。”徐晃亦不赘言,当即领命离去。

“主公,微臣?”徐晃刚走,诸葛亮便忍不住自请惩处,然而不等他开口请罪,李利便摆手插话道:“孔明不必自责,这件事与你无关。派遣公孙瓒领兵追杀蛮军本就不在你的战术谋划之内,是我临时起意决定派出一支兵马咬住蛮军,以便于尽快剿灭蛮夷。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又遇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以致公孙瓒和子龙率领的三万大军身陷险境。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但愿还有挽回的余地”

第968章闯狼穴,患难见真情

雨过天晴,道路依旧泥泞难行。平岗境内的山道上,一队队汉军骑兵缓缓而行,许多骑兵徒步牵着战马前行,行军速度极其缓慢。

前两天的大雨没能阻止他们前进追击的脚步,第三天便雨过天晴了,却不料当天夜里又下起大雨,直到黎明时分雨势又停了。原以为这次应该不会再下雨,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第四天傍晚又是狂风大雨。这是四天之中的第三场大雨了。

第五日,天亮后又是雨过天晴。走走停停的汉军再次踏上征程,沿着蛮军逃窜的方向,一路追赶而来。

尽管天公不作美,五天下来,汉军骑兵紧咬着溃败的蛮军追击五百余里,直至此刻仍未放弃追杀。

然而今天的行军速度确实是太慢了,道路湿滑、泥泞不堪只是影响速度的一个方面,却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制约汉军追击速度的是,他们已经断粮两日了。也就是说,从第三天晚上开始,他们就饿着肚子,截止现在已经硬撑了两天。

空腹行军两日,已然耗尽了将士们的所有体力,今天是第三天,将士们实在支撑不住了。连续五天冒雨行军,又冷又饿又累,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也有筋疲力尽的时候,现在他们就是这样,身心疲倦,饥饿难耐,再也走不动了。

与骑兵相比,他们的战马同样累得够呛,虽然没有饥饿的折磨,但泥泞的道路却将战马折腾得不轻。一步三滑,每行进一步都十分艰难。

“子龙啊,我等不能再追了。在前面找个合适的营地驻扎下来。就地休整吧。”行军队伍最前方,满脸疲惫之色的公孙瓒勒马站在路边,看着一个个将士有气无力地从面前走过,他颇感无奈地轻声叹息道。

赵云勒马驻足在公孙瓒身旁,对眼前这一幕同样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忧心忡忡。

听到公孙瓒的话后。赵云没有盲目地应允,脸上的神情反而愈发忧虑,低声道:“刚刚斥候来报。翻过这座山,再往前不到百里就是鲜卑王庭。半个时辰前,蹋顿败军在鲜卑庭稍作停留后,便已率领数万残军向东而去。看样子是去他们的老巢柳城。这个时候。我军若在此扎营实在是太危险了,鲜卑人已经知道我军跟在蹋顿身后,必定派出大批斥候时刻盯着我们。一旦让鲜卑人知道我军已断粮多日,必定倾巢而出劫杀我军;果真如此的话,我等随时都有可能全军覆没。”

公孙瓒闻言黯然,神情忧郁,低声叹息道:“子龙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啊!可是,眼前的情形你都看到了。将士们又饿又累,根本毫无战力可言。即便追上蹋顿残军又能如何。还不是白白送死吗?换言之,即使我军继续进军,万一路过鲜卑王庭时鲜卑骑兵突然袭击,那我等岂不是连退路都没有,依然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噩运。

所以,眼下我等别无选择,只能依托前面的山道垭口修筑防御阵型,抵挡鲜卑人有可能发起的攻势,暂时在此驻扎下来。此处山势颇高,易守难攻,而且这片山林面积不小,算是比较理想的屯军之地。有道是靠山吃山,我等暂时屯军在这里,便可上山狩猎或挖些野菜充饥,等到将士们缓过劲来,就有了自保能力。到那时,我们可以主动出击,把鲜卑王庭打下来,这同样也是大功一件,也不枉我等冒雨追击一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稳妥的办法了,不知子龙意下如何?”公孙瓒这番话说得极为中肯,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赵云闻言后沉默半晌,反复权衡利弊,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遂点头同意。而他之所以犹豫不决,并不是公孙瓒的策略不好,而是他们率领的三万铁骑除了弓箭和随身兵器之外,再无其它防守军械。最重要的是,这些将士全是骑兵,本身就不善于防守,战骑冲阵才是他们的强项。而今却要三万饥肠辘辘的骑兵下马充作步军,避长就短,实在是憋屈至极。然而这一切都是形势所逼,不得不如此,否则便有全军覆没之危。

两个时辰后,三万大军在山林中驻扎下来。粗劣地搭建了十余座营帐,余下全是草棚,十分简陋,但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落脚地。所幸时下正值雨季,雨水极多,树木葱绿,短期之内不必担心鲜卑人使用火攻。

值得庆幸的是,数十里外的鲜卑人并没有趁着汉军扎营之际出兵偷袭。直到傍晚时分,山道垭口的防御修建完成,鲜卑人仍然没有一点动静,丝毫没有出兵的迹象。这让一直惴惴不安的公孙瓒和赵云等人深深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吃上五天以来的第一顿热饭野菜蘑菇汤。

下午上山采摘野菜的时候,很多兵士对野菜倒是不陌生,毕竟他们都是贫苦出身,打小就挖过野菜。然而他们却对山林中随处可见的蘑菇望而生畏,看着一个个鲜嫩诱人的蘑菇,硬是没人敢去采摘,甚至连长在蘑菇边上的野菜都不敢去挖。

等到第一批挖野菜的兵士回来,赵云见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采摘蘑菇,全是翠绿翠绿的野菜,顿时大为惊讶。因为夏天雨后的蘑菇生长得格外旺盛,难道靠近鲜卑王庭的山林里连蘑菇都不长了么?

询问兵士们之后,赵云哑然失笑。原来树林里并不是没有蘑菇,恰恰相反,林子里遍地都是蘑菇,甚至于蘑菇的数量远比野菜多。可惜的是兵士们都不敢采摘,因为他们小时候见过很多人采摘蘑菇之后,把全家人都给毒死了。自此以后,很多人宁愿挨饿,也不敢采摘雨后的蘑菇,当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鲜嫩欲滴的蘑菇望而生畏。

得知原委后,赵云亲自带队上山,逐一指认那些蘑菇是可以采摘的。说起来,时下并不是没有人吃蘑菇,有一些人熟知各种蘑菇的毒性,知道五颜六色的蘑菇当中有很多都是可以食用的。只不过甄别各种食用蘑菇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绝不是一根银针就能够鉴别的。再加上一些人敝帚自珍,轻易不会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别人,无形中加剧了甄别食用蘑菇的难度,使得很多人看到蘑菇便如同看见毒蛇一般,甚至比看见毒蛇还要恐惧。

几年前,赵云也是如此,根本不敢食用蘑菇。但是,随着跟随李利东征西讨这么多年,不经意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识别食用蘑菇就是其中之一。时至今日,赵云记不住各种蘑菇的名字,却能认得实物,并且知道一个最简单易懂的常识。那便是,蘑菇与毒蛇一样,颜色越鲜艳,色彩越斑斓越漂亮,毒性越大,不可食用;与之相对的是,颜色相对单一,越不起眼的蘑菇,大多可以食用。最常见的便是,红色伞状的栎树菇,黄色喇叭状的丛树菇,还有个头较大的灰色蘑菇;顾名思义,这些蘑菇大多长在相对应的树木丛中。

采摘后的新鲜蘑菇食用前先过水,也就是先在沸水中淘一下,去除毒性(稳妥起见大多如此),然后再加入其它食材,做菜做汤均可,味道极其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就这样,饥肠辘辘的将士们吃上了足可铭记终生的味道最鲜美的野菜蘑菇汤。而第一个开吃的仍是赵云,很多将士包括公孙瓒在内,闻着菜汤的香味便已垂涎三尺,可他们硬是不敢下嘴。直到眼睁睁地看着赵云狼吞虎咽地吃完一瓮,好半晌愣是一点事没有,至此众人终于确认大釜中的蘑菇汤是可以吃的。于是,第一批煮好的蘑菇汤转眼间便被喝得一干二净,平均下来一人还不到一口,根本不顶用。

随后从下午到深夜,近百口大釜反反复复煮着野菜蘑菇汤,每个大釜中加入一只野兔或山鸡,然后便是蘑菇和野菜。兔肉和山鸡就别指望吃肉了,而是蘑菇汤的“底料”,多少添点荤腥,也算是给将士们补补身子。索性,肉煮烂了也在锅里,三万将士和公孙瓒、赵云等百余位将领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一视同仁。为此很多幽州将士感动不已,一些兵士甚至为此激动的流泪,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有过这种待遇,即便是大战之中,他们吃的饭菜也不可能和将领们一样。但是西凉将士对此却早已习以为常,不仅是主将统领赵云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就连主帅李利也经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