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8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卢龙塞决战暂告一段落。李利此行的东征大业却仍在持续,而且这仅仅只是开始,往后的路还很长。

战后的受降事宜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汉军先后俘获三万多蛮军战俘,收缴上万匹战马,兵器无数。

与此同时,在胜负已定的那一刻,公孙瓒主动请缨率部追杀溃逃的蹋顿、苏仆延和素利等蛮夷首领。而后赵云、徐晃、马岱、严纲和鲜于银等将领纷纷请缨出战,继续追杀蛮军。李利当机立断。从金猊卫、无双铁骑和幽州营之中抽调三万铁骑,派遣公孙瓒、赵云、严纲和鲜于银四人率军追杀蛮军。其中,以公孙瓒为主将,赵云为副将,严纲、鲜于银等十余名将领随军出战。追杀途中,如遇事不决,可由公孙瓒和赵云二人商议决断,事后再行禀报。

就这样,当诸葛亮带领步军收押战俘并打扫战场之时,公孙瓒和赵云二人则带领三万铁骑披星戴月的踏上征程,继续追杀蛮军。

此时已是皓月悬空,星辰璀璨,清冷的月光泼洒在尸骸遍地的战场上,血腥弥漫,寒气逼人。

勒马驻足在战场东边的小土坡上,李利神情平静,目送追击大军的背影渐渐远去,便迅速消失在莽莽群山之中。

这时,负责打扫战场的诸葛亮将手头上的事务交给徐晃和马岱,遂策马上坡,行至李利身旁勒马伫立。循着渐行渐远的马蹄声,诸葛亮举目眺望群山,轻声问道:“主公似乎有心事,不知能否告知微臣一二?如此也好让微臣为主公分忧。”

李利闻声后身形未动,脸上的神色依然平静如水,稍稍沉默后,他语气低缓地幽幽说道:“谈不上心事,只是对伯圭和子龙此行有些担忧罢了。此次决战,我军与蛮军的伤亡近乎持平,双方各自阵亡四万余将士。唯一不同于蛮军的是,战后我军俘获了三万多战俘,而蛮军则是仓皇奔命,落荒而逃。即便如此,这也是一场以弱胜强的大胜。这一切都是贤弟的功劳,待此战结束后,再行封赏。”

诸葛亮淡然一笑,自谦道:“兄长过奖了。此战之所以取胜,全赖众将士用命,军中将领得力,兄长身先士卒之功。愚弟不过是略尽本分,焉敢居功?”

说到这儿,诸葛亮语气一顿,话锋陡转,撇开战功不谈,颇为好奇地问道:“既然兄长对公孙将军此行颇感忧虑,为何还要派遣他们领兵追击呢?莫非此举另有深意?”

李利微微摇头,低声道:“虽然我早已料到他们此去必有凶险,却不得不这么做。惟有继续追击,才能死死咬住这些蛮夷首领,不给他们丝毫喘息之机,从而为我军接下来彻底剿灭他们铺平道路。所以,伯圭和子龙率领三万将士前去追击便是充作诱饵,让蹋顿、素利等蛮夷首领既不能甩掉追兵,又没有把握消灭他们,只能边打边撤,疲于奔命。这样以来,蛮军的所有牛羊辎重都要舍弃在逃亡的路上,等到他们粮草耗尽时就不得不与我军再度决战。到那时,就是我军彻底铲除这些蛮夷魁首的最佳时机!”

诸葛亮闻言后,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思索片刻后,欣然说道:“兄长目光长远,思虑周全,愚弟钦佩之至。正如兄长所说,眼下蹋顿、苏仆延、乌延、难楼和素利等蛮夷首领在逃,他们手里仅剩不足五万兵马,与公孙将军和子龙率领的三万铁骑相差不大。所以,蹋顿等蛮酋即使想吃掉我军三万铁骑,也是有心无力。

此外,据细作探报,蹋顿、难楼等蛮夷首领此次为了攻打卢龙塞,几乎聚集了乌桓部落全部的兵力,可谓是倾巢而出。就连东部鲜卑首领素利也出动了七成兵马,阙机部落更是倾尽全力。这就意味着,乌桓各部已无力再次募兵出战,而辽西以东的蛮夷各部已无兵可用。现如今,唯一能帮助他们渡过此劫的便只有中部鲜卑首领轲比能,亦或是辽东公孙度!”

李利神色微变,扭头看着诸葛亮,沉吟道:“轲比能倒是有可能,至于公孙度么,却未必听说公孙度和伯圭是同宗同族的兄弟?”

诸葛亮闻言双眸骤然一亮,恍然说道:“原来兄长让公孙将军担任主将,目的便在于此。另外,愚弟还听说公孙度其人对蛮夷部落的态度与公孙瓒极其相像,早年也曾率军抵御蛮夷入侵犯境,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与诸多蛮夷番邦屡屡交战。由此可见,这两位公孙将军颇有相似之处,虽是割据自立的诸侯势力,却是铮铮铁骨,不失汉人本色。”

“幽州两公孙,汉之忠魂也!”李利颔首道。

听到“忠魂”二字,诸葛亮神色微变,似有所悟地轻轻点头,遂摒弃杂念,恭声道:“主公知人善任,微臣拜服。如果微臣没有猜错的话,主公之所以派遣严纲、鲜于银等将领随军出战,想必就是为了便于公孙将军指挥战事。就连子龙将军随行也是如此,因为他曾在公孙瓒帐下效力。由此看来,主公对此次追击蛮军之举早有盘算,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李利闻言后不作正面答复,却是开口大笑:“哈哈哈”

这便是:

背靠卢龙塞,剑指十万军。

汉兴诗书礼,胡昌撅马弓。

边郡始不靖,冲冠赴征戎。

汉疆岂可负,戍边有余忠。

ps:感谢:书友深渊沙皇、fgdfgewrewr书友月票支持,谢谢!

衷心感谢书友们对骁骑的支持,不胜感激!

第965章夜未央,梦魇流连

明月悬空,星汉灿烂。夤夜子时,中军大帐仍然闪烁着灯火,幔帐中周瑜与军师贾诩相对而坐,屏退了侍从,把酒叙谈。

“天色不早了,明日公瑾还要领兵出征,为兄便不叨扰了。”眼见夜已深沉,贾诩放下酒盏,起身说道。

周瑜此刻已微醺,闻言后摇头笑道:“文和兄不忙离开,且坐下。明日出征事宜,小弟早已准备妥当,不打紧的。”说话间,周瑜起身扶着贾诩的肩膀,盛情挽留。

贾诩当即落座,笑道:“看来公瑾与为兄一样,今夜注定无法安枕。既如此,我二人把酒夜谈,一醉方休。”再为周瑜斟上一盏酒,二人举盏同饮。

饮罢,周瑜拂袖拭去嘴角上的酒渍,欣然说道:“文和兄所言极是。今日是主公亲率大军与十余万蛮军决战的日子,想必此刻战事仍未结束,还在浴血拼杀。而我等身为臣子却置身事外,享受安逸,想及这些,我等情何以堪?”

说到这儿,周瑜语气一顿,庆幸道:“好在小弟明日也要领军出征冀州了。临行前,能与文和兄开怀畅饮一番,亦是生平一大幸事!”

听出周瑜心里有些苦闷,贾诩微微一笑,直言道:“公瑾所言不无道理。以我军今日之强盛,武将云集,谋士众多,兵强马壮。此番东征,主公完全可以择一上将挂帅出征,确实无须主公亲自领军征讨。故此,公瑾心中忧郁。担心沙场厮杀刀枪无眼,主公不该亲身赴险。然则,公瑾当知。我军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局面,全仗主公雄才伟略之功。每逢战事,但凡主公亲临战场,我军将士人人奋勇,刀斧加身不皱眉头,骁勇善战之名冠绝天下。此一节,无人可替代。惟主公一人耳。

时下卢龙塞决战,我东征兵马远不如蛮军强盛,以弱旅对战强蛮。若无主公亲率大军出战。将毫无胜算,或者说取胜渺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次征战印证的事实。昔日青狼谷一役,想必公瑾仍是记忆犹新吧。若无主公坐镇后方。为公瑾压阵。想来北伐战事不会如此顺利。这一点,公瑾应是心知肚明?”

周瑜欣然点头:“确如文和兄所言,若无主公坐镇,小弟恐怕连大军都指挥不了,更不会有随后的北伐大捷。但是,小弟始终认为主公没有必要亲自领军征战,须知眼前中原战局才是重中之重,幽州边塞不过是细枝末节。无足轻重,犯不上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文和兄以为然否?”

贾诩闻声色变,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起来,一双眸子深邃地注视着周瑜,神情肃然道:“公瑾此言,为兄不敢苟同。此番与我说过便罢,日后切不可再提,尤其不能在主公面前提起,否则”

话音稍顿,贾诩语重心长地道:“或许公瑾还不了解主公的处世秉性。对主公而言,不管诸侯争斗如何剧烈,哪怕是打得你死我活、不死不休,却终究是汉人内部争斗。就像自家兄弟打架斗殴一般,再怎么打都不要紧,即便打得头破血流,也不会让外人占便宜,最终大汉疆域还在汉人手里。然而,一旦外敌肆虐或蛮夷入侵,不管其他诸侯态度如何,主公都不会袖手旁观,一贯主张先攘外后安内,对诸多蛮夷从不手软。眼前局势便是如此。

冀州袁绍与幽州公孙瓒争斗多年,无形中大大削弱了幽州军对周边蛮夷的威慑力,使得盘踞在幽州边境的乌桓、鲜卑等蛮夷伺机而动,为祸边郡,肆意烧杀劫掠,为所欲为。如今公孙瓒势弱,冀州袁绍为图自保,更是不惜重金拉拢蛮夷,勾结蛮夷大军共同举兵,平分幽州。

局势如此恶劣,主公原本可以兵不血刃地收取幽州,而后挥师南下,直取冀州。可主公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分兵两路,一路抵御冀州军的强攻,另一路则由主公亲自领军征讨蛮军。这就是我等主公与其他诸侯截然不同之处,也是我贾诩最敬重主公的地方,甘愿一生追随,誓死无悔!”说到这里,贾诩一脸钦佩之色,神情颇为激动,竭力平复心神后,他微笑道:“只有生活在边郡的百姓才知道边境不宁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有多么可怕,其他人或许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刻骨铭心的疾苦。为兄失态了,公瑾切莫见笑。”

听了贾诩一席话,周瑜当真笑不起来,反而心头十分沉重,甚为自责。沉重的是,大汉边境从未安宁过,一直盘踞着诸多蛮夷部落,至今已有数百年了,可大汉境内却群雄割据,争斗不止。自责的是,他感觉自己太过急功近利,眼睛始终盯着大汉各州各郡和各镇诸侯,却从未将眼光投向大汉之外,那里同样有着极其广博的疆域和肥沃的土地,还有凶狠彪悍、饿狼一样的诸多部族。

眼见周瑜似有所悟,贾诩会心一笑,顾自颔首。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有些话点到即止,周瑜绝顶聪明,只是一时被眼前的利益遮住了眼睛,但是只要稍稍提醒,他就能迅速清醒过来,从而全面地看待整个战局,这其中就包括正对大汉疆域虎视眈眈的边郡蛮夷。

沉思半晌后,周瑜对贾诩拱手一揖,以示谢意。大恩不言谢,这一揖就够了。随即,他神色平静地道:“据说孔明此次替代奉孝担任军师,不知文和兄对他了解多少?”

幸好李利不在这里,否则他听到周瑜这番话后一定会有无限感慨:周瑜和诸葛亮可谓是天生的冤家对头,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流传千古,让人唏嘘感叹千年。然而随着李利的横空出世,如今这对天生的对手竟然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这真是世事无常的最好诠释。

尽管如此,但有些人和事该来的早晚都会来,最终还是会碰到一起。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刚刚崭露头角。便立刻引起周瑜的注意。所幸他现在对诸葛亮并无敌意,恰恰相反,他此刻提起诸葛亮更多的是好奇与关心。好奇的是,诸葛亮乍一进入军旅便被委以重任,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关心的是,诸葛亮实在是过于年轻,却担任军师这么重要的职务。周瑜替他担心,担心他扛不起这么重的担子。

贾诩听出了周瑜话语中的担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