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让杨潮有些伤身。

要知道杨潮最重视的其实是工匠阶层,这个阶层将来会分化出工业资产阶层,那才是能够真正强国的阶层,是下一个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阶层,可这个阶层此时显然还没有底气。

至于商业阶层。也是另一个工业资产阶层的来源,但是这个阶层作为一个附属权力阶层的附庸已经数千年了。他们自身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在转化为工业资产阶层前,可以说只会一直是附庸而已。

不过杨潮也知道,培养一个新兴阶层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他先给这些阶层松绑。

中国古代的管理方式,有先进的一面,中国社会被后世称作超稳定的社会,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可是时代变了,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竞争的时代,西方人借助这股热浪正在野蛮的超前发展,此时迎头赶上都有些嫌慢,在保持稳定就是罪过了,后世的屈辱正是这时候落后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杨潮时不我待的要将这种超级稳定状态打破,给已经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活力,首先就是要打破过去的管理方式,或者说从过去的选拔人才方式着手。

过去的选材方式,从唐宋开始,就变成了科举,而科举的内容选拔出来的人才,只有极强的文字能力和天赋,当然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挑选出来的人才智力程度较高,可是却不能够量才而用。

杨潮正是要尽量让合适的人才管理国家,也就是让对的人做对的事,让老夫子管教育,让工匠(项目经理)管营造,让商人(经理人)管理人力资源。

整个三月,江南地区的热度都持续高涨,北到山东,南到浙江,西到江西,东到大海,每一个府县都热闹异常。

因为科举开了。

不同于旧时的科举,统统聚集在一地举办,杨潮考虑到让各地的老夫子、商人和工匠,千里迢迢赶到南京,这种花费实在是不菲,对于商人来说,这种花费当然消费的起,但是对于老夫子和工匠来说可能就有压力。

于是杨潮将考场直接设在了各个县府。

不过商人还是最先到达的一批人,甚至有的提前一个月就抵达了。老夫子是第二批人,他们往往提前十天半个月就到达考点,在附近租住下来。工匠则是最后一批到达的,他们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工匠,或者是附近村镇的,很多都是半夜起身,然后带着一种希望,还有忐忑踏上了考试的征程。

考试日期一到,大量的车船,在杨潮亲兵的押送下,同时抵达各个县府,这种运转本身就是一种高精度的管理,显然对这个时代来说做不到同时抵达,但是杨潮给了三天误差,基本上只要不出意外,都能在三天前抵达。

如果遇到了意外,某些车船没有到达,那么将对该地的考试采取备用考卷来考核,尽可能防止考题泄密,做到公平公正。考官也是军中最为严格的军法官,这些人将在开考前一刻才拆开卷子,之前他们会一直跟考卷待在一起。

考试完后,考官又将卷子收起来,封卷,糊名,然后装车、装船运回南京,在这里统一阅卷,一切过程在理论上来讲,都是绝对保密的,除非出现徇私舞弊,否则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情况,当然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善于钻营的国人肯定能找到漏洞,但是这第一次他们显然还找不到。

录取率是相当高的,一万名商人考生,录取了一千名,这种比率比考秀才都搞多了。

八千名老夫子中,也录取了一千人。

工匠阶层的知识水平确实差了一些,杨潮算是咬着牙录取了五百名,其中一小半都是粗通文墨,只能勉强能够条理清楚的表达想法而已。

录取榜单已经发放,顿时整个江南等省沸腾了,商人阶层欢声雷动,老夫们喜极而泣,工匠们也傻愣愣的发呆,他们这么简单就做官了!

一时间几省的烟花,几乎同时脱销了。

很多商人大摆筵席,过路人强拉过去吃喝,倒是让一些乞丐美美的报餐了数日。

老夫子们则纷纷献祭孔庙,在孔老夫子庙前又哭又笑。

工匠们还有些难以接受这种身份的变化,在前来道喜的一些当地头面人物面前,还有些别扭。

录取之后,立刻就是安排职位,当然基本上依然是基层职位,依然指挥安排到州县中,一个县至少有一个老夫子做教育官,官职七品,位比县令。一个县也至少有一个吏科主事,他们将负责考核该州县官员的官员。一个县也必须有一个工科主事,负责疏通道路,运河,以及维护公用设施,比如城市排水系统。

这三个科自然是提高了许多商人和工匠的地位,可是缙绅们倒也没有真的有什么反弹,因为最后的结果让大家发现,竟然还是缙绅阶层得利最多。

这个结果也让杨潮很无奈,只能感叹这个国家的缙绅力量远超自己的想象,没想到在自己这种明显是留个商人等三个阶层的保留地中,还是让缙绅子弟给杀了进来。

没办法,除了工匠之外,缙绅阶层融入商人阶层太多了,有管理一百人经验的大掌柜,在缙绅子弟中竟然也是比比皆是,因为许多大缙绅本身就是大豪商。至于老夫子阶层,这本就是读书人阶层,许多豪族乡下的家塾、私塾,其实都是本族的读书人在教育本族的子弟,这些人自然也是符合要求的老夫子。

最后统计,在吏科和礼科中,竟然有超过七成是缙绅或者有缙绅的背景,单纯的商人只占到不到三成。

当然工匠阶层,向来君子动口不动手,向来不屑于身体力行的缙绅阶层就插不进去了,但是他们也不太在意这个工科,毕竟即便是朝廷的工部,也排在六部的最后一位,是最没有地位,最没有权力的部门而已。

反倒是不限身份的刑科、兵科和户科,这三科缙绅阶层参与的少了些,因为这三科要求必须当过兵,其实是仅限于军中进行的选拔,虽然军队中也有上万名缙绅子弟,但是相对于百万大军还是太少了。

而这些年杨潮坚持不懈下,还是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的,这些人从扫盲开始,一步步读书,总有一些天赋异禀和智力上等的人物借此机会脱颖而出,仗着庞大的数量,他们硬是从军中的缙绅子弟手里,抢过了超过六层的份额。

“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构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更遑论培养一个新兴阶层了。”

杨潮也只能叹息一声,不过他早已有了后续计划,随着这些新阶层的官员就位,下一步就是该增强一下新的阶层力量了。

————————————

本人新书已经发布,书名《大国崛起1900》,记得收藏啊。(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三节教育牛顿的教育体系

科举是为政治改革选拔人才,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核心,毕竟政务说到底还是要人来施政的,让对的人做对的事,这就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内容。

但是政治改革只是第一步,也只有完成了第一步,后续的改革才好顺利实施下去。

比如第一步的经济改革,这次的经济改革跟上次不同,上次是货币纸币化、收税调整等内容,而这一次则是开始深层次的革新,激发生产动力。

具体内容就是彻底将大明朝不合理的各种经济制度革除,比如大明朝最大的制造业,全都在官府手里抓着,造船业的代表是龙江船厂这样的官办场子,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场子,就是现在官府在龙江关、清江浦等地也开办着大量的官办船厂,主要用来打造漕船,归工部都水司管理。

龙江船厂杨潮前年就卖给了姚匠头,一年多的运作,姚匠头已经还了杨潮的借款,现在龙江船厂每年能向杨潮提供十艘大战船,另外还能打造上千条大小漕船,每年利润超过十万两,其中大多数都是杨潮的战船提供的。

姚匠头现在已经开始修复宝船厂,准备将产量和规模扩大一倍,不但能够打造大量的船舶,还要雇佣超过五万的木匠,比现在三万人几乎翻一番。

当然龙江船厂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里过去经营的就不错,虽然在官方管理下,但是保留了大量的工具,最宝贵的是数万经验丰富的造船工匠。

卖给姚匠头后。他也很争气。当然也赶了一个好时候。江南经济越来越稳定,战争又摧毁了大量的船只,因此商船的市场很大,经济的稳定和商业的繁荣也让更多的商人参与到了运输业中,打算采购商船跑长江运输,甚至跑海洋运输。

但是姚匠头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杨潮将他的事迹通过报纸大肆宣扬,此人俨然已经是明星人物了。别的不敢说,至少南京城是无人不知了。

免费的宣传也给姚匠头带来了更多的订单,但这绝对不是杨潮的目的,否则杨潮就得收他的广告费了,杨潮是拿他做一个标杆,目的其实是希望千万个姚匠头这样的人物出现。

杨潮需要这样的人物,因为杨潮打算大规模出售官产。

将官吏管辖下的,没有效率的各种官产变卖出去,收回一笔收益是一方面,激活这些产业的生产才是最主要的。

大明朝庞大的官产不亚于后世的国企。几乎所有大型的作坊都是官办的,比如纺织业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织造局。瓷器业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官窑场,兵工生产则是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兵仗局、军器局等等。

首先从南京开始,以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等八局为核心,将南京城大大小小的本来是给皇宫生产的作坊招募商人承办,价高者得。

但是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没有人敢接手,这些局、作坊过去都是给皇家生产的,谁都不敢保证能盈利,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忧虑,因为这跟皇帝挂钩的,商人有些心理阴影。

杨潮不得不采取妥协,找熟人承揽,当然将来或许会落人口实,但是只要自己没有直接参与,也算是公平公正,将来没有抓住机会的人最多说些风凉话。

兵仗局让跟杨父关系不错,过去还算帮助过杨家的李太监接手,杨潮允许他打造各种兵器出售,免费给他办了工贴。

银作局交给了姑苏银铺,邀请他们在南京开设分号,给予了大量的保证,比如绝对不会收回等等,甚至写了盖着大都督府大印的信条。

内织染局给了南京城中最大的纺织作坊家,针工局交给了给金钗楼做活的一个老绣娘,巾帽局说服了局里的老裁缝接手,酒醋面局卖给了金钗楼让康小宝管理,但是浣衣局实在是找不到人接手,毕竟给人洗衣服,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免费给了浣衣局中一个老妇,他曾经是宫中犯过错的宫女,十来岁就被打发到了浣衣局做苦工,什么活都会干,熬了一辈子也成了浣衣局的女官,管理经验丰富。

相比这些作坊,其他产业变卖倒是容易了许多,最容易找到买主的,还是南市楼、旧院这样的官办青楼,因为金钗楼的大掌柜康小宝就积极参与,这些年金钗楼也积攒了大量的银子,不缺购买的资金,康小宝花了三万两银子,才将南市楼从几个勋贵手里抢了过来。

南京之外,接着向其他地方推广,苏州、松江是第二批,浙江、江淮是第二批,苏州的丝织局,松江的棉纺局,杭州的丝织、江淮的盐场和造船厂,都在变卖之列,一年时间杨潮要将所有的官产卖掉,然后将其中的冗员都分配到其他衙门,或者任由他们辞官。

甩掉这些官办产业,官府才能够轻装上阵,而且激发了这些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