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上次找烟花铺子让他们准备火药,又去了铁匠铺,让帮忙做东西,目的就是想要爆破通道。

只是杨潮不清楚黑火药的威力,实验计算的话就太麻烦了,因此打着稳妥起见的打算,将能搜刮到的两千多斤火药,全部装进了铁匠铸造出的二十个大桶中。

这些大桶用铸铁铸造,上面只开了一个龙眼大的小口,火绳可以放进去。

这火绳用的也不是鸟铳上燃烧缓慢的那种火绳,而是烟花爆竹用的那种快速燃烧的导火索,并且为了防潮,十多根捻在一起,外边还包了一层厚厚的油纸,这是害怕被水打湿。

一千斤火药同时爆炸的效果十分惊人,不但将通道一下子炸开,还炸死了不知道多少虏兵,这倒是个意外的收获。

两声爆炸声就意味着东、南两个方向的通道都摧毁了。

海州城墙的护城河较远,因此过河并不像有的城池那样,是直接从城门安放吊桥,而是在河流上修建木桥,只是在虏兵围城之前,河上的木桥就都给拆除了。

因此通道被炸就意味着,虏兵失去了直接靠近海州城墙的机会。

今后只要守住了不让虏兵再次轻易填堵河流,那么杨潮就彻底的掌握了主动权,是主动出击还是继续坚守,都看他的计划了,虏兵反而只能等着杨潮的动作。

但杨潮却还不打算反攻,现在当务之急,是处理一下自己内部的事情,他得先抚慰士兵。(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六节集体葬礼

朐阳门瓮城,如同一个圆环一样,从南城门往城中凸起,围出了一个大大的空场。

此时在这空场上,杨潮的士兵,包括哪些民壮,全都排成整齐的队列,站在这里。

在他们身前,则是一块块被白布包裹,躺在门板上的战友尸首。

在这些战友尸体前方,则是放着一具具还带着木料味道的棺木。

棺木前面,则是站满了一群群悲伤的妇人。

杨潮带着两个亲兵,海州典史宋濂带着一群老人,就站在这些战士和烈士遗体中间。

两人正面面对活着的这些战士,从动到西,慢慢的走过。

宋濂身旁跟着的都是海州有头有脸的名望士绅,他们跟着宋濂慢慢走过战士面前,每走一段距离就停下来,然后朝着这些战士鞠躬拜谢。

“吾等替海州十万百姓感谢诸位勇士!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城!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民!”

他们的拜谢,让这些战士脸上升起一种吸了du品一样的潮红,这是一种极度被肯定,自我认知得到高度满足的亢奋!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拼命厮杀收到了结果,他们拯救了十万人,拯救了这座城市。

以前他们迷茫过,他们畏惧过,他们迷茫是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战斗的意义,他们畏惧是怕他们白白死去,人都是有尊严的,哪怕是一个卑微的军户,也不愿意像一只蟑螂一样,在一个没人知道的角落里悄无声息的死掉。

现在他们拼命了,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还没有死,还得到了认可。得到了整个城市,得到了十万人的感激,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在他们心中悄然升起。突如其来却极为强烈,让他们有一种迷醉般的享受。

其实他们心中没有这种概念。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荣誉!

显然这种仪式般的感谢程序,是杨潮设计出来的,就是为了激发士兵心里的荣誉感,同时告诉他们是为何而战!

当然,杨潮自己心中其实也充满了一种激烈的荣誉感,他也有自我认知:

“是的,我救了这座城市,救了这座城市里的十万人!”

其实海州并没有十万人。平时这里登记在册的人口不过四万上下,但是明朝有严重的隐匿人口情况,那些大户人家的家丁、仆役未必都登记在贱籍上,甚至很多田里耕作的百姓,都是没有户籍的。

原因很简单,明朝纳税是按照田亩和人丁的,直到满清时期采取了摊丁入亩政策后,取消了人头税,人口登记在大规模暴涨,几乎几年间人口数量就增长了一倍。后世的专家学者把这种情况戴在了盛世的帽子上,其实用他们的狗脑子想一想就该明白,除非拥有蟑螂的繁殖力。否则中国的人口怎么能够几年就翻一倍?

因此海州城的人口肯定是比官府黄册上的多一些,在加上虏兵在附近出没后,很多附近的乡村百姓都逃进了城,因此这里人口暴涨到了十万人上下,这次粮食统管后,宋濂基本上是掌握了这个具体数字的,因此他说十万人,也并没有号称的意思,而是实际数量。

不过宋濂答应带着海州耆宿来感谢这些战士。杨潮还有点意外,担心宋濂碍于文人的傲慢。不肯向这些地位低贱的军户鞠躬,现在看到宋濂脸上的神情。杨潮感觉宋濂似乎很享受这种代替民众向战士致谢的行为。

细想一下发现哪怕是天子,也有向出征归来的将士表示感激的传统,当然天子接下来还会告慰上苍,献祭太庙报告他的先祖的。

只是宋濂虽然现在对这些将士诚恳致谢,但是对待杨潮依然有一些不太在意,除了那天刚刚从城楼上下来外,宋濂再次见到杨潮后,又重新恢复了他文人的那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杨潮不太理解宋濂这种感情,但是突然感觉到,宋濂在自己面前似乎有种自备感,是因为懦弱的文人对勇敢的武将的自卑吗?或者说,是一个生性软弱的男人,对另一个勇猛刚强的男人的自卑!

杨潮倒是不太在乎宋濂的心态,反正大明朝有的是这种既敏感又自卑的文人,而且因为敏感自卑往往表现的格外激烈,这显然证明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已经生出了极其严重的病态。

杨潮也跟着宋濂慢慢从军前走过,不过他却不是代表海州百姓感谢将士们,他还没有资格代表海州百姓,杨潮只是将一条条白布,一个一个的替战士们绑在头上。

这些战士都很配合,因为他们知道,很快他们就要给死去的战友服丧了。

杨潮的五百精兵,还有海州的三千民壮。

没错杨潮只剩下了五百人了,海州的民壮也死了两千多,只剩下了三千。

大部分都是在前夜那场激战中伤亡的,那些烈士就静静躺在战士们前方。

几千人,用了两个时辰,宋濂才一一感谢完,杨潮也一一给他们戴上了孝带。

接着杨潮给自己也带上了一条孝带。

宋濂跟那些耆老更是穿上了孝衫。

杨潮此时已经到了军列另一边,大声喊道:“战士们,给我们的兄弟入殓!”

刚刚喊完,棺木前面,那一个个悲伤的妇人一个个跪下甚至立刻瘫倒在地,痛苦起来,悲哭之声在翁城里回荡。

本来站成一排的士兵们,也立刻行动起来,向前走到那一个个躺在门板上的兄弟旁边,一群人合力慢慢将兄弟的遗体抬起来,慢慢走向棺木,将裹着白布的遗体放进去,然后将门板,准确的说是棺材盖子抬起来盖到棺木桑,用旁边的钉子钉起来。

妇人们的悲哭持续着,这些钉完棺材的士兵,则一个个站在棺材旁边,脸上是一片肃穆。

杨潮这时候也用带着悲痛的声音高喊道:“起灵!”

刚刚喊完,旁边一群群乐手就吹起唢呐,哀乐声响起,唢呐手则一个跟一个往瓮城关门走去。

士兵们立刻抬起棺材,一个一个跟着乐手指引,踏上给烈士送行之路。

从朐阳门起,乐手在前,杨潮跟宋濂等海州耆宿跟在后面,后面则是战士们抬着的一具具棺材。

送葬的队伍排成一条长龙,经过南关城门进入海州城南正街,沿着大街一直往前走。

大街两边有不少百姓跟随,他们都是自发的,有人在前面抛洒着白色的买路纸钱,有人就是静静的跟着缓慢行走的队伍,一直默默的送行。

长龙最后还是那些妇人,他们痛苦着跟随着,这些妇人却不是自发的,是官府找来的,但是却都是有亲人死难的家属,没有亲人战死的,还没有资格跟来哭丧。

杨潮默默跟着,他心里也一阵阵悲壮,可想而知那些抬棺的士兵心里,此时肯定也非常沉重。

在大街上行走了百丈的样子,乐手们带着往西拐向另一条大街。

一直往西走,几乎走到了城西,终于在一座大庙前停下。

城西关帝庙!

杨潮坚持要把他战死的兄弟安放在忠义无双的官老爷庙里,宋濂同意了,庙祝哪里敢反对。

而且只是临时安放而已,杨潮回去的时候,还是要把这些他带出来的人带回去的,让他们落叶归根,安葬在故土祖坟之中。

是庙就有庙市,因此古代的庙宇前往往都有一大片空地。

送葬的队伍就将烈士的棺木抬过了高大的写着关帝庙三个大字的汉白玉牌坊,然后在后面的广场上依次放置下来。

官府早在这里请来了一群和尚,他们念起经来,还拨弄着带有神秘音调的佛门乐器,做起法事。

士兵们静静的站立在前面,默默的等待和尚们做完法事。

这时候杨潮才下令集合。

五百多人集合在一起,都是身披铁甲,上面还带着殷红的血迹,就是扶棺他们也不曾脱下。

此时这五百人非常沉静,可是就在昨天夜里,他们有的人还临近崩溃。

经过那夜的血战,对许多士兵心理都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有的是被惨烈的战场洗礼,精神意志升华到了古代戚家军、岳家军的程度,有的则是被血腥惊吓到了,深深的恐怖爆发出来。

可是现在,经过给自己兄弟送行后,在肃穆的关帝庙前,每一个人却都沉静下来。

谁不怕死,皇帝都怕死,更何况这些出身贫苦的军户了。

杨潮不怪他们,更没有道理怪他们,过着天下最苦的日子,受着世人深深的歧视,让他们杀敌报国?凭什么!国给了他们他们,他们是最没有理由去报国的那一群人,虽然他们身上背着军户二字,却跟奴隶一样。

最该以身报国的是那些国家荣华富贵养了几百年的勋贵们,是那些国家宠幸着,百姓尊敬着的文人,可是勋贵们只知道醉生梦死,文人们只懂得风花雪月,国运衰颓的时候,他们也只是用几句长吁短叹无病shen吟的诗句,就算是给国家的厚待做了回报。

这些权贵,这些精英,全都指望着底层的百姓去杀敌,去为国家拼却性命淤浴血奋战。

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杨潮知道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将这些士兵带到了战场上,公理上来说,对他们不公平。

于是杨潮带着一股深深歉疚的心情,对自己的士兵们做起保证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七节保证

“虏兵入寇,劫掠财货,杀戮百姓,欺凌吾国吾民!这么大一个国,这么大一个族,总有人愿意站出来流血的。我愿意站出来,我不怕流血,我知道你们也不怕。”

“但是我还知道,你们怕白白流血,怕不知道为了什么流血。现在你们知道了,是为了救人!”

“今天你们救了海州十万人,明天你们会救更多人,会救一百万,一千万!”

“兄弟们!六百多人,跟我从南京走来,现在就只剩下你们了,一百个兄弟永远的倒下了。是我杨潮对不起他们!”

“但我想说,他们没有白死,是他们用他们的性命,换回了海州十万人的性命!将来还能换回更多人的性命!”

“但是他们到底是死了。可是我保证不会有人忘了他们。昨天晚上,海州的士绅找到我,说要我给立生祠,给我建牌坊。我告诉他们,要给我们所有战死的兄弟立牌坊。海州城的士绅们答应,说他们要给烈士建一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