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龙斩-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太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讳崇。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经此改造后,东岳大帝便成为‘掌天仙六(录)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东岳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旧时各地皆有东岳庙,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传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日,该日,各地皆于庙中举行盛大庆典。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顺天府宛平县)城东有古庙,祀东岳神,规模宏广,神像华丽。国朝岁时敕修,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神)降生之辰,设有国醮,费几百金。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至是盛设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名甲马,群迎以往,妇女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庙。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

城中玄妙观有东岳帝殿。俗谓神权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谓之‘借寿‘,或病中语言颠倒,令人殿前关魂,谓之‘请喜‘。祈恩还愿,终岁络绎。

至诞日为尤盛。虽屯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娄门外者,龙墩各屯人,赛会于庙,张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

俗以诞日前进香者,乡人居多,呼为草鞋香。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①,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垩子,或张恶子。《华阳国志》卷二载:‘梓潼县,郡治,有善板祠,一名恶子。‘②民间盛传梓潼神张恶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剑州梓潼县条引《郡国志》载:‘恶子昔至长安见姚苌,谓曰:‘劫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③《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载: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姚苌至梓潼七曲山,‘见一神人谓之曰:‘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苌请其姓氏,曰:‘张恶子也‘,言讫不见。至据秦称帝,即其地立张相公庙祀之‘。④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抗击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并追封为左丞相。据传唐玄宗驻跸七曲山时,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言玄宗不久将当太上皇。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唐广明二年(881),僖宗避黄巢起义入蜀,行至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解佩剑赠神。梓潼神张亚子因唐帝王的崇拜,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成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

北宋咸平三年(1000),益州都虞侯王均起事,官军进讨,‘忽有人登梯冲,指贼大呼曰:‘梓潼神遣我来,九月二十日城陷,尔辈悉当夷灭!‘贼射之,倏不见。及期,果克城‘。⑤宋真宗遂敕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并为之修葺祠宇。南宋时期,由于兵连祸结,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十年(1140),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宋代还盛传梓潼神显灵祐庇士人中举之灵异故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是举过省。‘⑥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

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⑦自是民间奉祀益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载:‘梓潼帝君,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封玉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圣王。‘⑧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奉祀更盛。虞集《广州路右文成化庙记》谓‘缙绅大夫士多信礼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⑨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老君音诵戒经》即有‘当简择种民,录名文昌宫中之说。至元明时,道士利用民间信仰文昌帝君之习俗,降笔作《清河内传》《梓潼帝君化书》等,以叙文昌帝君神迹;谓其本吴会间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累为士大夫,西晋末降生蜀地,姓张名亚,字霈夫,并称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等。《道藏辑要》又收有清代崇德弟子纂述的《文昌帝君本传》,谓文昌帝君姓张讳善勋,称其灵异甚著,凡禳灾祛沴,祷雨祈嗣,有感必通,能镇伏妖魔,疫疠鬼神。谓帝君为文章司命,贵jian所系,文武医卜、士农工贾,凡一民一物之枯荣贵jian,皆隶文昌帝君之造化。谓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宫,常降乩直书,现梦隐示,可分shen应化,救劫保生。等等。《道藏》和《道藏辑要》中以文昌降笔的经典颇多,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宋元时所出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该书宣称:

文昌帝君‘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其训于人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此为道教三大劝善书之一,旧时对民间影响颇大。

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之文昌宫,颇具规模,至今犹存。台湾省现亦存文昌帝君庙二十九座。道教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各地土人皆于是日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

《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

据《云簋七》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卷三《道教本始部》)

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

《云簋七》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