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玩鉴定辨伪-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否存有“蜡僵”残土。这种器物虽无火气,却暗淡无光。注意造假人常用胶粘墓土涂瓷器底部和内里。若遇小口梅瓶,观察瓶内有无手拉坯的流畅连贯的旋纹,是否同外部光色不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建筑业兴盛,盖房修路,不断有古代窑址面世。特别是金元钧窑,沿太行山东侧发现很多。窑址里没有完整器,残瓷碎片不少。造假人信息灵通,80元买一个碗底,回去后重烧。河南安阳有几个人,专门干这个活。他们把碗底买回后,从禹县请来烧钧瓷师傅,按照钧窑的样式立坯,按照钧窑的釉料上釉,有的还加了铜元素做红斑。用这个方法造出来的假钧瓷,多运往北京古玩市场,把京城里的“玩家”耍的不轻。辨认这些假钧瓷,先要看造型,是哪个年代的。真的金元钧窑瓷器,大多坚硬压手不厚重,假器为了掩饰接胎痕迹,多上厚釉掩盖。另外看釉光和棕眼,新器釉光扎眼,棕眼少。有的用腐氢酸去光,釉表失光显暗,失去了钧窑的硬闪光度。有的用硫酸腐蚀,遍体小眼密集,嗅起来隐显酸味。仿钧瓷上假红斑同真红斑也不一样,真红斑从里到外紫、红、蓝三色,色与色分界明显,假红斑颜色单调。老玩家看瓷先看底,遇到这一类真底假坯的,可一定要看仔细。

还是用那句老话来说,只要第一眼不对,就值得怀疑。造型、窑口、胎骨、釉色、绘画手法、装烧方法,逐一对证看,看钧窑必须综合都对,有一项对不上号,就不能当真的买。

要想收藏真品,必须学会辨假。除上述介绍的几种造假手段外,近几年青铜器造假还有用电镀仿黑创光的,书画方面利用现代制版技术照相透影再加手描,书画做旧用冷冻和紫外线照射的等等。新文物法允许民间收藏的条款激活了中国的古玩市场,许多懂行和不懂行的竞相下海,许多人刚下海便让浪呛了。古玩市场上有假所以必须辨假才感到有意思,但是,那些呛水的退回岸上也很可惜。

时代在前进,造假的技术也会不断更新,每一个立志古玩收藏、爱好古玩鉴定的朋友,都应当从收藏室里走出去,到窑址学鉴瓷,到玉雕厂学鉴玉。公安局里有警察做“卧底”,搞文物鉴定的如果能有机会探知造假秘诀,肯定能提高鉴定水平。千万不能照本宣科,以为多读了几本介绍文物的书籍就成了专家。那些书籍是前人的经验,只能参考不能照搬。时代前进,文物鉴定也要与时俱进。

作者: 张整顿

来源:华夏收藏网

 赝品制造:说出你的秘密

由于名家字画在海内外拍卖场上十分走俏,尤其是一些大名家的作品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元,于是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制作大量的赝品推向市场。从制赝的手段看,不外乎摹、临、仿、揭、造、印、改添款等方式。而在推销赝品上也是五花八门,大家知道,传统方法是:物主为了说明自己字画、瓷器是真的,会说得天花乱坠,有的凭三寸不烂之舌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什么祖传宝贝、出土文物等,还有的甚至会因人而异,把故事编得天衣无缝。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兴起,新的推销赝品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据笔者观察,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将已故名家的真迹同赝品放在一起出版。过去,我国出版名家画册是比较严格的,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为画家出画册。需要指出的是:在拍卖场上,买家对拍品是否被发表和著录非常看重,一般拍品只要被著录和发表过,往往会拍出相当理想的价位。如上海崇源今年春季拍卖会有8幅陈佩秋的作品,其中一件用工笔绘就的《海棠山禽图》,尺寸不到3平方尺,由于该幅作品曾在香港艺苑去年出版的《中国艺苑名家作品》上发表,故受到藏家的青睐,最后以6.16万元拍出。其它陈的绘画作品尽管尺幅比这幅大,画得也不差,但价格远逊于此幅。同样,在本场拍卖中,凡著录过的拍品几乎都有上佳的表现。如程十发的《钟馗游春图》著录于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程十发艺术》,该作以25.3万元成交;唐云的《绶带双庆图》曾多次在各地出版社发表,该作以5.94万元成交;来楚生的作品历来价格不理想,此次《白鸭浅水图》不到3平方尺,但该作曾多次被出版物发表,以2.2万元拍出。所以,著录过的作品创造可观的市场行情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一些推销赝品的人摸准了买家的心理特点,将某名家的真迹和赝品印成画册,以蒙骗买家。

二、用现代照相技术将画家和赝品进行“合影”。近几年,笔者在拍卖会的拍品预展上,常会看到某名家与该幅拍品的合影,拍卖行用这一方法的用意是为了证明该幅作品是画家真迹。前不久,'奇+书+网'笔者一外地的朋友曾请我安排沪上一位画家去办展销,我问他如果不去是否可以,他说展销期间买他画的人都想与画家合影,如果画家不去,买家怕买进作品不可靠,这样将严重影响画家作品的销路和价格。朋友的一席话也向我透露市场的一个信息,买家非常看重画家与买家及作品的合影。而推销赝品的人为了以假乱真,他们会利用现代照相技术将画家与赝品进行合成,买家如果仅凭照片是很容易被欺骗的。

三、请名家或鉴定家在赝品上题跋。一般在拍卖场上,只要有大名头或鉴定家的题跋,买家都会踊跃竞投、志在必得。在买家眼里,花巨资购买这类作品可靠、放心。记得中国嘉德曾推出过傅抱石的力作《丽人行》,画上就有徐悲鸿、张大千两位大师精彩的题跋,最后该作以1078万元成交;同样,去年上海敬华秋季拍卖会上,明四家之一仇英的《受天百鹿图》有大书画家、鉴藏家吴湖帆的题跋,结果以198万元拍出,创仇英作品的市场最高价。卖家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向买家证明该作品是真迹。那么,名家或鉴定家为什么会在赝品上题跋,主要有二种情况:一是持有赝品的人出钱请名家或鉴定家题跋,而名家或鉴定家受到金钱的驱动而题跋;二是鉴定家走眼。从以往的经验看,任何一位鉴定家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鉴定字画不是依靠仪器,只能凭主观经验。所以,鉴定家走眼也就在所难免。

四、与拍卖行联手推销赝品。时下能拍艺术品的拍卖行不少,这当中自然有好有差。有的拍卖行见利忘义,它们同赝品的委托人暗箱操作,坑害买家。笔者在某拍卖会上见到过这样情景,在字画预展上,有韩天衡和方增先的各2件绘画作品,经笔者鉴定,韩天衡和方增先的作品均为一真一假,真的还在某画展上展览过。而在上拍时,韩的真迹受到了追捧,以2万余元被买走,后一幅韩的赝品被拍至1000多元。同样,方增先的真迹被拍至9000多元,另一件赝品被拍至1000多元。从拍卖现场看,很明显拍卖行在安排拍品先后时采用将真迹放在前面,赝品放在后面,旨在通过真的价格来带动赝品的价格。类似这种现象,笔者也见到过好几次。

对以上各种推销赝品术,投资者和收藏者务必要警惕。同时,要对拍卖市场新的动态给予关注,因为总有一些人会受到利益驱动、千方百计地变出新花样,让买家吃亏上当。(正 年)(稿件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

 银币真伪鉴别方法

解放前,贸易市场就有假银币出现。当时的假银币,大体有五种:

1、铜板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有哨声。

2、铅板银币:以铅充银,它的声音沉闷、阴沉而带嗒音。

3、夹板银币: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声音尖短、沉闷,无转音。

4、哑板银币:这是一种含有纹银的真银币,只是在储存、使用过程中受到损伤,例如被火烧过或曾埋于地下或被石灰等镪过,以及与化学方面的腐蚀液接触过等原因,因之声音发哑,不像一般银币那样声音柔和、清脆而有转音。人们误认为这类银币不可靠。

5、其它: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情况,收入微薄,劳力不值钱,有些银币用锉边、改小等手段来获取银子。这类银币,只是重量略为减轻,一般人不易察觉。

但是,目前收藏交换市场上及街头巷尾,有大批新仿假银币出现。它们大体有四种:

1、沙版银币:表面粗糙,图象模糊不清,重量20克以内,翻沙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面呈浅黄色,这种假银币最容易识别。

2、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像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几乎一模一样。由于表面镀银,从形象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这类银币可用称重量鉴别。这类银币的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精工细作,但金属的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秤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在流通过程中略有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原重量是26。6克)。

3、银制银币:这种银币图像基本逼真,做工也还精细,因是真银新翻制,金属比重相等。银制新版银币大量出现是因为银币在收藏中,它的价值已远远高于基本银价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种银币鉴定方法是,(1)解放前的银币是机制的,用几十吨冲床冲制而成,故表面平滑如镜,银的密度较好;而新版银制币,因制作简单,是翻沙版而不是机器冲压成的,所以仔细看表面及局部有极细小的沙眼,与旧制银币相比,图像无立体感;(2)无下色包浆(旧气),系翻沙版。

4、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不仅敲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浆(旧气)均是旧制,无法鉴别。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留有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做伪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这类改刻银币,一般均是传世较少的珍品或高档银币。

请收藏爱好者注意,仔细识别以上四利新制银币。旧制假银币在收藏中极少见到。对收藏爱好者来说,有些旧制假银币也已经通过流通,甚至加盖有银号钱庄戳,倒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而新制假银币,则毫无收藏价值,藏友们务必小心识别,谨防上当。

来源:华夏收藏网

 银元的收藏及鉴定

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银元最先在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广东、福建行用,随后流行于东南地区及北京。清末流行于中国的外国银元不下几十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鹰洋、英国和日本银元等。我国早期的银元即仿照外国银元铸造。官铸银元是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开始的,次年流通于市场。此前银元均系地方及私人所铸,成色重量也不一致,因非政府明令许可,故未广泛流通。

我国近代银元有许多珍品,著名的有:广东省造库平壶两寿字银币;陕西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湖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奉天造一两光绪元宝银币(光绪29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中华民国21年“金本位”银币(三种);中华民国15年、18年孙像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