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朝时空神仙传-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兰亭早已经修复改建,恢复了汉代建筑那般古朴厚重的模样。

刘胜之在后世也见过兰亭,只不过,那已经不知道重建多少次了。

地点不准确不说,便是建筑风格,周围地貌都是大异。

此时,这兰亭之中,却已经高朋满座,见到刘胜之进来,目光都齐刷刷的望过来。

显然差不多都已经知道,刘胜之和竺道孚之间的挑战了。

一时间,目光之中,都包含着无比复杂的情绪。

在这般时候,能够谈玄论道的,都是第一等一的人物,大名士。

不过这也不奇怪,在后世能够称得上哲学家的人物,也都非同小可。

尤其是当着王谢,还有会稽这么多的门阀家族的士子面前,当众辩经。

这些门阀子弟,也许别的不成。但是对于玄学上的造诣绝对不低!

莫要说谁胜谁负了,便是了水平差一点。传扬出去,就足够贻笑大方了。但是相反,这次辩经如果足够精彩,传扬出去,就足够轰动天下。

这个时候,玄学方才是东晋最大的,最为主流的学问。

因此,这个时候。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在刘胜之身上,带着好奇审视等等。便是杜远,也都目光复杂。

刘胜之却行走自若,白日时候,有些心性动摇。

沐浴更衣之时,反躬己身。这刻却就恢复,一派从容平静。

倒是让谢峻,杜远那些人看得都是颇为惊讶。

原本刚才见到刘胜之的时候,却是怎么也没有现在气度,多少带着一点气急败坏。

但是,现在看起来却就有着一派大家风范,让人一见心折。

却不知道,刘胜之暗自侥幸。自家修行还是不足。

“夫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天下之理,原在自然之中,本不复多言。

不过,今日老僧遇刘都功,而生欣喜,是有因缘在焉。特与都功一论之!”

刘胜之还没落座,就听那竺道孚站起来,大声说道。却是直接发难起来。

便是王徽之等兄弟,原本想帮刘胜之解围的。还没有来得及说话,都被堵了回去。

刘胜之听了,只是一笑。慢悠悠的潇洒落座,却是在拖延时间,心道自己不能跟着这和尚的问题走。

这和尚学识肯定远胜自己,和他这般辩论。输的定然是自己。

因此施施然的捻起一朵花来,却是走来的时候,随手所掐。

刘胜之拈花在手,却是微笑,对着这竺道孚笑道:“你说这些,不大听得懂。听闻你们幻化宗,不是讲什么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俗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可有之?”

“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不仅神不空,便是心和神识,所谓后来的真如,如来藏,尽皆都不空,都为实有!”

竺道孚听到刘胜之的问题,顿时精神一振。这真是宣扬本宗佛法的大好机会。

原本还想自己找机会说出,没有想到,刘胜之居然直接给他牵头说出。顿时滔滔不绝起来。

刘胜之就笑,不断点头。任凭这老僧口灿莲花,说的吐沫横飞。

便是在座许多门阀子弟,听到妙处,也不由得都眉飞色舞。

等到这和尚说的口干舌燥,顿了一顿之际,刘胜之却只是微笑上前。

拿着这朵花,却是笑道:“大师说的这么多,我只是问一句。这花在大师面前在么?”

竺道孚一呆,道:“自然是在的!”

刘胜之笑道:“那大师闭起眼睛,这花还在么?”

竺道孚笑道:“名实本有,正合所说第一义谛。此花我看不看,却都是在的……”

正要滔滔论述,莫看这花在。便是真如本有也是常在,为所幻化的,却只有诸法世谛。

刘胜之强忍着一枪把这和尚给崩了的念头……

不是他不想,而是刘胜之恶名在外。竺道孚的弟子一个个恶狠狠的盯着刘胜之。却不给他这般机会。

刘胜之就笑道:“原来如此……”

转身行了几步,把这花朵展示给所有人看:“大师说这花是在的……”

“废话……我们眼睛不瞎。自然能够看出。”谢峻恶狠狠地道。

刘胜之就笑,轻轻喷出一口心火之气,一吹之间。

这一朵鲜花,先是被烤干枯黄,接着就是飞灰飘出。

刘胜之方才笑道:“如此,花在何处?”

那谢峻一愕,想说着花被你烧了。却说不出。

他终究不是酒囊饭袋,真要说出这句话,恐怕回去都要被人嘲笑死。

其他诸人也都大哗,窃窃私语起来。却都是被这个问题难住。一时间都是觉着这个问题高妙深远,其中充满玄机,让人心神沉醉。

刘胜之却再问竺道孚:“大师刚才说,此花如同真如,本所常在。

既然如此,大师却给我说说,此花又在何处?你的真如却又在何处?”

第066章大道论

这竺道孚一时间,张口结舌,想要说些什么。却一句也都说不出来。

刘胜之暗笑,这个时候。魏晋玄学还在颇为低端的形态发展。

而且佛学理论,传入中土的更不完全。一直到后世僧人,不断入天竺,取回经书。这才彻底完善理论,最后发展出彻底中土化的禅宗大乘来。

刘胜之这一套东西,都是禅宗玩剩下来的。问你一个问题,答不上来,便是一棒子砸下去,问你顿悟了没!

心动幡动,磨砖成镜。那都是已经发展到很高级的层次了。

刘胜之正儿八经的辩经,自然不是竺道孚的对手。就玩了这个花活。

究其本来,却是想一枪轰破这秃驴脑袋,然后指着其尸体问道,汝真如在否?

那才叫做潇洒!轻轻叹口气,见着竺道孚一副呆若木鸡的模样,刘胜之又大笑起来。

“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刘胜之滔滔不绝,开始背起大道论来。这却是宋明以后,儒家重新复兴,理学兴起之后,影响佛道,再次理论变革之后的道教理论!

老实说,魏晋玄学还停留在名实相对的阶段。争辩一下什么有无,名实,声音有没有哀乐之类的话题。

其实,还是在非此即彼的很为低级的辩论层次。而没有彻底的解决问题。

而在后世,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佛教彻底中土化之后,影响儒门,吸收佛教思想,而有宋儒复兴。

再之后,反过来又影响佛道。如此三家理论,更是完备。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这许多魏晋玄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刻,刘胜之直接引述大道论,用着道教理论。来解释真如有无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也是一直到后世的现代时空,丹道理论的核心所在。

解释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接着再是讲述血肉身体形成之后,那真如却又是如何而来的问题:“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这一番理论下来,在座的人听的更是如痴如醉。却根本就是超越时代一千多年。

刚才那竺道孚说幻化宗之法,其中空自性来,空自性往。落不到实处,听起来虽然口灿莲花,但是细细思考,却无实际。

这就和辩论时候的说出的理论一样,虽然能够压倒对手,却解决不了问题。

总有一种踩在虚浮之处的感觉,就好像后世辩论交通安全,到底是管理重要,还是硬件重要。

不论是哪一方输赢,但是其理论想要彻底让人信服却是不可能。

而刘胜之所说大道论,却直接跳出巢,从理论上彻底解决此问题。

在座这些人,都是门阀贵族子弟。各个都有极高的玄学修养。换句后世的话来说,都有很高的哲学修养。

因此,才能越发理解刘胜之所说的话,确实如何的振聋发聩。

刘胜之开始以拈花微笑登场,如果说开始那般表演,还能够被人当成小聪明而已,不值一哂的话。

那么在先声夺人之后。刘胜之再抛出此番道教理论,就是直击人心。

便是王献之兄弟,都听的如痴如醉。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便连那老僧竺道孚,却也强不到哪里去。竖起耳朵来听,神色之间越发恭敬。

直觉刘胜之字字句句,似乎都已经接近了自己心中疑难已久的种种问题。

许多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尽数豁然贯通。就彷佛甘露灌顶一般爽快,浑身十万八千毛孔一时间俱如吃了冰淇淋一般。

大道论从理论上,方方面面的解决了当时道教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刘胜之讲道:“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

说到这里,大有深意的看了看王献之一眼。

王献之同样听的十分爽利,听到此处,又见到刘胜之这一眼,顿时恍悟。

心中暗道,这段话,定然是说来与我听的。

他原本,就有殉道之心。只觉着便是宁可病死,也不能叛道。死后还有着杜氏神道的庇护。

但是这刻,听了刘胜之的话,无由得浑身就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想起刘胜之方才所说:“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

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这番道理,越是琢磨越是觉着其中高深玄妙不可尽言。甚至把佛教的理论都给包容进入其间。

觉着人身之贵,大为不易。轻易舍弃,太过愚蠢。

却不知道,这个时候的道教差不多还停留在鬼道层次。便是日后上清,三皇,灵宝等派兴起。

却依旧还停留在以道术惑人的层次,或者说停留在以神迹来传教的宗教低等层次。

对于各种形而上的理论,并无所发扬。因此,那些后来的那些士大夫们,满足不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开始渐渐的背弃道教,皈依佛教。其中就有着很深的关系。

不像是佛教,吸收了魏晋玄学的理论,更是从天竺不断的求取经典。教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彻底压过道教。

第067章本来是空,汝又何在?

到了南朝时候,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了……

而刘胜之这刻所说,却就是从宋代以后方才兴起。差不多完全抛弃了鬼道,进入仙道层次的教义理论!

虽然上清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但是真正从理论上做到这一点的,却还是内丹仙道兴起之后的事情。

因此,王献之听到,才有这般大的震撼。

至于那些学识修为低一些,境界不够的和尚,有的听得面如死灰。

感觉刘胜之一出,足可压得佛教再出不得头来。

有的却对刘胜之咬牙切齿,恨不得扑上去,撕咬掉刘胜之血肉。

刘胜之微微一笑,收口不再讲。好的东西,不能一下子拿出来太多。要不然容易吃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