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天娇有毒-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宋知夏意外欣喜,没想到父亲竟然愿意退一步,等她一晚。

有了一个晚上的缓冲时间,宋知夏感觉心中踏实多了。

出了书房后,父女俩朝主院行去,家中人口少,宋家人自然而然的习惯聚集在一起。

张氏等了许久,总算见到归家的女儿了,她也不等宋知夏行礼,便急急地上前拉住她,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好几遍。

“哎,养的挺好的。”张氏的语气好似有些遗憾,没见着女儿瘦了累了,反而还长高了,她的心里有些不甘心。

身为母亲,儿女不在身边,总是会担心他们饿了冷了瘦了,可是真见着了他们过得比在家中时还好,比如高了壮了胖了,反而会觉得心中不甘,觉得自己的功劳都被别人抢走了,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态。

宋知夏笑盈盈地抱住母亲的胳膊:“母亲,女儿好想您。”

张氏心中的不甘一下子就散了,她乐得撇了女儿一眼:“你还知道回来,连过年都在别人家过了,如今还回来做什么?”

宋知夏扭着身子撒着娇:“母亲这说的是什么话,可是吃醋了,觉得女儿独自去快活,却把母亲您给抛下了?”

张氏气得要掐女儿,宋知夏赶紧如一条鱼一般溜走了。

宋力刚坐着笑看妻女打闹,这样的热闹才是他想要的家庭温馨。

张氏抓了女儿几次都没抓着,最后还是宋知夏主动凑过去让母亲掐了两把才算罢了。

“好了,别顽皮了,好好坐下说话吧。”张氏轻轻掐了两把便放过了女儿。

“是。”宋知夏从顺如流地坐下了。

张氏先是问了这段时日女儿在于府的生活,见她一切安好,又问了她的书艺,听女儿说她真的是被明石先生给亲自教导着学了书艺,张氏心中快意,我的女儿果然出色。

絮絮叨叨地又问了许多事,张氏有一肚子问不完的事,宋力刚听的不耐,干脆去见老夫人去了,他每次休沐回府,总是要多陪老夫人说说话,尽一尽儿子的孝心的。

见夫君走了,张氏终于把心中真正想问的话给问出来了:“夏儿,你可曾与你的师兄们见过礼了?”

第135章 猜测

“夏儿,你可曾与你的师兄们见过礼了?”

宋知夏点头:“师伯师叔和众位师兄们都见过了呀。”

“那你快和我讲讲吧,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出身哪一家?”张氏急着收集资料了。

嗯?宋知夏一头雾水。

虽然不明白,但是既然母亲想知道,而且这些也不是要保密的事情,宋知夏也就一一讲来,把每个人的家世背景都说了,只是关于品行方面,她并不熟悉这些师门长辈和师兄们,只能略过不提。

张氏边听边作笔记,极为认真。

“母亲您这是做什么呀?”宋知夏问道。

张氏不好明说这是为了相看她的亲事而做准备,只能换一个由头来解释:“既然你已经得了师门的承认,那么师门长辈和师兄们的关系既是你的人脉,也是家里的人脉,说不得什么时候就能用上,母亲这是在早作准备,况且这些关系平日里也需维系照顾的,比方说,若是他们来了封州廊州采风游玩,你与他们有师门情谊,我们家也要好好尽尽地主之谊,请他们来住上几天啊。”

这么说也是,宋知夏点点头:“还是母亲做事妥帖,女儿都还没想到这点。”

张氏把女儿的师门关系都记录清楚后,发现里面有几个女儿的师兄身世不错,而且还未成婚,是好的匹配对象,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品行如何,也不知道他们定亲了没有。

张氏有心再问,但是向女儿打探这些总归不好,这事姑娘家是得要避开的,要问最好得去问,呃,问谁呢,对了,明石夫人啊。

“明石夫人对你如何?”张氏问女儿。

宋知夏闻言浅笑:“师祖母为人可亲,对女儿极好。”

“那就好。”张氏心中轻快,这就好办了,找个时机去拜见明石夫人,顺便向她打听一番。

张氏说道:“母亲想着明石先生如此看重于你,还亲自教导于你,于情于理,我们家都得去拜谢一番,只是你父亲不能擅离封州,只能母亲前去,而母亲去的话,最好是去拜见明石夫人,所以才问你明石夫人待你如何,既然你说明石夫人待你极好,那母亲就放心了,过段时日,待春雨之期过去,母亲便带你亲自拜谢。”

听到这话,宋知夏也正有话要说呢:“三月十七便是师祖母的寿辰,女儿是要去拜寿的,不如到时母亲与女儿一同前去,正好拜寿兼拜谢。”

张氏大喜:“如此正好,好,待到三月时,我们一同前去。”

宋知夏回来了,因为身份抬高了,老夫人难得的看她顺眼了,特意让一家人都聚在她的院子里用了晚膳,算是共聚天伦了,饭后老夫人还着意嘱咐宋知夏要好好读书,好好练字,不要辜负了明石先生的看重,这样的好言好语,简直是令张氏受宠若惊,令宋知夏惊诧莫名了。

晚膳用后,又闲话了几句,张氏便催促宋知夏回自己的院子里休息了,宋知夏正好也需要好好想想,理一理明日要劝说父亲的话,便乖顺的告退回去了。

洗去一身的疲惫后,宋知夏靠坐在榻上,闭目沉思。

宋知夏在脑中把前世的经历重新理了一遍,前世的少女时期她过的浑浑噩噩,前两年她在双梅书院中苦苦挣扎,受人排挤,退学后她就躲在家中不理世事,只等待着母亲为她选定夫婿,父亲当时遇到了哪些难事,军务中是否有所不顺,她通通不知道,此时回想起来,也许父母正是因为担心她,见她退学后逃避外事,怕她心思过重,才有意的什么都不和她说吧。

那时候的自己,应该是令人有些,怒其不争吧。

太不争气了,让父母为她担忧。

前世少女时期的事没有什么启发,宋知夏的回忆就直接跳进到了秦、王府的后宅时期,后宅时期她做的最好最有用的一件事,就是记住了朝上三品以上大员的名录,这也是被后宅手段逼的,弄不清楚那些妾室的背景身份和靠山势力,被人算计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宋知夏起身走向桌案,提笔把三品大员以上的名录写了下来。

既然此刻没有什么头绪,那就看看这些大员的仕途经历,说不定会有所触动呢?说不定能想起什么陈年旧事呢?

宋知夏写的很细,把这些大员的家世出身,和仕途履历都写了出来,不过这么多人,都写的话就写得太多了,写得也累,所以宋知夏写的都是关键字眼,比如治地、官职、几年调任之类的,写着写着,宋知夏突然发现了一条隐藏的线,这几十位大员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担任过御史的,而且他们都是先担任御史,再担任地方主官的。

御史?

宋知夏另外取了一页纸,在上面写了御史,又写了御史台,历任御史中丞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任职年份都写了下来。

咦,这一位御史中丞的任职年份,与这些大员的仕途履历有所重合啊,这些大员都是在这位御史中丞的任上,从御史转为地方主官的。

这是提拔之恩啊。

御史虽然清高,有监察之权,但是实权并不如地方主官,当御史不好升官,还容易得罪人,转为地方主官后,就有了主政权,有了主政权,才能有政绩,才能一步步的升官啊。

宋知夏的目光移到了这位御史中丞的名字上,提笔补上他的出身和履历。

王文康,魏国公长子,明经出身,善律法。

善律法的不去大理寺,竟然去担任了御史大夫?

宋知夏搓着笔杆,心中有些奇怪。

本朝立朝才二十多年,刑律这种紧要之处从来都是人才奇缺的,魏国公又是陪着太、祖打江山的铁兄弟,他的长子应该是能够去最适合他施展才能的地方啊,为什么去担任御史大夫?

不过这点奇怪也只是一点小奇怪罢了,一个人到底能够担任什么样的官职,去到什么样的位置,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都是因势因时而成的,宋知夏从秦王那边知晓了一些帝王用人的考量之后,已经能看明白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了。

不是因为最好,而是因为最合适。

宋知夏继续写王文康的仕途履历,越写越觉得他就是最符合帝王用人考量的典范,不是因为他的仕途顺畅,恰恰是因为他的仕途太不顺畅了,身为魏国公之子,他既沾了光,也吃了亏,在当上御史大夫之后才总算仕途顺畅了,不过若说他是因为尽心王事才有了仕途顺畅,倒不如说是因为当今皇帝坐稳了帝位,才有了他后来的仕途顺畅。

新朝建立是各方势力瓜分大饼的时候,皇帝更迭也是各方势力瓜分大饼的时候,当年魏国公助太、祖登帝位,其实并没有分到多大的饼,后来魏国公助当今皇帝登帝位,倒是实实在在分得了好处,所以王文康的仕途也随着魏国公的起伏而起伏,在当今皇帝登位后,才有了实在的回报。

宋知夏知道其中肯定隐藏着很多故事,但是她生的太晚,家世又太低,不可能得知当年的内情,宋知夏也无意纠结这些,她只要知晓王文康对这几十位大员有提拔之恩就够了。

王文康在御史中丞任上待了十年,提拔了二十多位御史大夫,其实他后来就算不担任御史中丞了,但对御史台的影响力应该仍在,说不定他后来又提拔了几位或者十几位御史大夫,若是按这样算来,王文康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王文康基本上可以等同于魏国公,因为王文康是嫡长子,日后是要承袭魏国公的爵位的,虽然承袭后会降一等,但加上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不会比魏国公的权势小。

宋知夏又搓了搓笔杆,既然王文康可以等同于魏国公,那他这么大量的提拔人才,是不是背后也有魏国公的授意和助力?

魏国公,王进,安州人。

咦,安州人。

宋知夏立时打起了精神,魏国公是安州人,安州是王家的祖籍地,王家,她记得王家好像原本就是安州的乡豪,当年是带着兵去助太、祖的。

啪,宋知夏手中的笔杆被捏断了。

她想起来了,梦里联络她,和她里应外合开宫门的叛军头目正是姓王,只是那个头目太年轻,她当时只以为他是听命行事之人,所以她才忽略了这个线索。

若是那个叛军头目真姓王,那他说不定就是王家人。

魏国公要造反。

造反,要造反!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起这个字眼,宋知夏就全身热血沸腾,好似又回到了当时开宫门杀昏君的时刻,那是她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多年仇怨一朝报,何等痛快。

宋知夏努力平息心中翻腾的情绪,深深呼吸。

不能去想,不要去想,这一世已经不同了,没有仇,没有怨,她不能把前世的事代入到今世,就算心中有怨,也不能让怨恨冲昏了头脑,做出不智的事来。

宋知夏强硬地把思绪拉扯回来,今晚最重要的事是找一个合理的劝阻解释,让父亲先不要向皇帝禀报安州的事情。

要怎么解释呢?

对了,可以说是有内奸啊,她不是怀疑父亲已经被人监视了么,那么可以以此为理由,让父亲先按兵不动,把内奸揪出来后再禀告皇帝啊,若是真能揪出来,内奸说不定还能成为谋反一事的人证啊。

宋知夏又开始搓笔杆了,已经断掉的笔杆在她的搓磨下彻底崩裂,碎成了渣渣。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要替皇帝揪出幕后谋反者,为齐家巩固万世江山,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