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会因为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化而消除。

很多时候,剥削的行为就是以官府的名义在进行,实际上得到好处的仅是少数人……

当各乡开始创立互助社的消息传回洛阳之后,刘和兴奋了好一阵子,他觉得自己终于为洛阳百姓做了一件影响长远的好事。

为了推动互助社的发展,刘和带着几个手下跑遍了洛阳周边各县,不仅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垦荒种田的进度,甚至亲自下地向农户示范如何正确使用曲辕犁,如何修筑沤粪池,如何保持耕地的墒份……

总之,走乡串户的刘和就像一个标准的农民,没有半分世家公子的样子。

有好几次,一身臭汗的刘和返回太傅府后,都被蔡琰妹子强行扒光衣服从头到脚反复搓洗了好几遍,就差把他的皮给搓破了。

对于蔡琰妹子的不理解,刘和总会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进行反击,而且还耐心地劝说蔡琰有空的时候也去乡下转一转,多接一些地气,不要老是呆在后花园里面弹琴跳舞,无病呻吟。

蔡琰被刘和说的气恼,豁出大汉才女的名声不要,真的身穿农家女子的服饰出现在了田野之间,结果却引来了许多农户的叫好之声。

刘和为了表扬蔡琰这个积极行为,于是赋诗一首,名曰《劝农诗》。

实际上,刘和这货又当了一回文贼,将后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那首《劝农诗》给剽窃了过来。

ps:感谢书友yygtgty投出的宝贵一票!

第二零六章惊喜连连

随着洛阳粮荒的逐步解除,以及大规模的开荒耕种开始,艰难的形势总算得到扭转,刘和的日子于是好过起来。

从刘和去年八月率军南下,直到今年三月,刘和在司隶地区的苦心经营,也开始显现效果,这从开始有人才主动前来投效于他得到证明。

先是名儒郑众的曾孙郑泰,在董卓死后从南阳袁术哪里返回河南老家,听说太傅之子刘和如今控制了洛阳,并且向各州发出了《纳贤告示》,于是带着亲兄弟郑浑一起前来洛阳求见刘和。

郑泰,字公业,世居河南开封,是地道的京城人士。他在大将军何进辅政期间,曾被任命为尚书侍郎,并迁侍御史。当时何进密谋诛除宦官,打算征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协助,郑泰极力劝阻何进说:“董卓强暴残忍,野心很大,如果倚重他来解决朝政大事,将会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会危害朝廷。”可惜何进刚愎自用,听不进郑泰的进言,仍请董卓入京,郑泰于是弃官返回老家开封。

等到董卓进入洛阳之后,果然擅权作乱,凭借手中兵马玩弄朝政、废立皇帝。当时郑泰被董卓征辟,让他与城门校尉伍琼、长史何颙和尚书周毖等一起去选拔天下名士为官。郑泰与伍琼、何颙等人便劝说董卓让袁绍担任渤海太守,以此来笼络袁绍,但其实郑泰是想扶植袁绍作为反对董卓的首脑。

初平元年正月,袁绍在冀州自号车骑将军,充当关东联军的盟主,公开起兵讨伐董卓。当时董卓与朝堂大臣商议,打算亲自领兵对付关东联军,众臣都不敢出言反对,惟独郑泰担心董卓兵马强壮,讨董联军无法取胜。所以出言反对,把反话正着说,忽悠董卓将兵权交给了他。董卓身边谋士提醒董卓说郑泰智略过人,其实暗中早已与袁绍等人合谋,如果把兵马交到郑泰手中,就等于是让他交给袁绍这些人,董卓于是赶紧收回了郑泰的兵权,改拜郑泰为议郎。

后来,董卓迁都长安,司隶地区闹起饥荒。京城当中的许多士大夫都无法生活,当时郑泰家中有钱,于是每日举行聚会,救济了很多人。再后来,郑泰与荀攸和何颙等人合谋暗杀董卓,但是秘密泄漏,郑泰便从武关逃离长安,投奔了后将军袁术。

郑泰在洛阳和长安为官的时候,刘和当时也在。甚至还因为饿肚子而去郑泰府中蹭过饭,所以刘和跟郑泰其实是老熟人了。

在刘和的记忆之中,郑泰此时应该已经作古,而且是死在前往扬州出任刺史的道路之中。不知道怎么搞的竟然活蹦乱跳的出现在了自己面前,还带着他的弟弟郑浑。

虽然弄不清郑泰为何该死不死,但既然他来了,正缺人手的刘和当然不会避而不见。相反的,刘和以最高的规格接见了这位反董猛人,还有他的弟弟郑浑。

实际上。如果当初郑泰跟荀攸和何颙等人谋杀董卓成功了,他就是现在的王允,大权在握,声名远播!

刘和记得郑泰的弟弟郑浑也不简单,在郑泰死后最终被曹操征用,曾经多次出任地方官员,稳定了任职所在地的混乱局势,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也就是说,郑氏兄弟二人都是有本事的,而且忠于汉室,因此可以信任和重用。

鉴于郑泰的名声,刘和向长安朝廷上表,奏请加封反董义士郑泰为御史中丞,今后留任洛阳,监察洛阳百官的言行举止。同时,任命郑浑为太傅府令史,今后辅助自己处理政务。

郑氏兄弟到来不久,长安朝廷委派司空赵温领着一些官吏也抵达了洛阳。

年前,刘和为了缓和与王允的关系,曾经上表长安朝廷,请求朝廷委派够分量的官员前来洛阳,主持皇宫修缮等事宜,结果王允竟然将看着有些碍眼的,与他同为三公的赵温给赶到了洛阳。

光武帝刘秀即位之后,设置了大司空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府中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部署四十二人。

赵温,字子柔,今年五十七岁,与王允、马日磾、杨彪等大臣年岁相仿,老家在蜀郡成都。当初朝廷任命他为京兆郡丞,赵温嫌官小,于是感叹着说了一句:“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于是弃官返回老家蜀中。当时正遇家乡灾荒,赵温便慷慨施舍家中积粮赈救饥民,后来得封江南亭侯,历任侍中、司空等职。

赵温此人,性情比较直爽,有什么话都要说出来,而且不怎么给人留面子,所以不被把持朝政的王允所喜。刘和的奏书送抵长安时,王允正想着如何撸掉碍事的赵温,正好借此机会将他赶到洛阳来,以此牵制和对付势头强劲的刘和。

对于赵温的到来,刘和有些意外,但并不是非常抵触。赵温虽然位高,但他再高也高不过自己老爹刘虞,刘和如今是代父坐镇洛阳,实际上行使的是太傅的权力,加之他又控制着数万兵马,所以赵温根本无法撼动刘和的地位和权力。

洛阳城中的大小官邸经过去岁今春的一番修葺,很多已经可以住人,其中就包括原司空府。刘和客客气气地将赵温送进了司空府,然后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向赵温点名要了几个小吏来帮自己处理公务。

赵温有感于刘和的懂事和尊重,非常大方的让刘和在自己从长安带到洛阳的吏属队伍中挑选,刘和也不矫情、,直接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然后领着人离开了司空府。

在被刘和选中的这几人当中,有一位名曰杜畿,是京兆杜陵人;另有一位名曰徐岳,是青州东莱人;还有一位名曰贾逵,是河东襄陵人。

此三人,在这时声名并不响亮,还属于长安城内不怎么入流的官吏,因此才被赵温作为低等幕僚带到了洛阳。然而,开着金手指而来的刘和却知道这三人的本事和能力,他早就派人盯着这几个家伙好几个月了,等得就是赵温带着他们前来洛阳!

据史书记载,杜畿不仅是一位爱民如子,为政有道的好官,而且不畏权贵,品德高尚。他曾出任河东郡太守长达十六年之久,史书评价其政绩为“常为天下最”。曹操去世之后,曹丕曾任命杜畿监造御楼船,等到楼船造成之后,杜畿亲自到陶河试航,不幸遇到风暴,溺水而亡,时年六十二岁。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杜畿的品行:杜畿的母亲去世很早,他父亲续娶了一位凶狠的后母,更加悲催的是,杜畿的后母来到杜家没有多久,杜畿的父亲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凶狠的后母一个人照管,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凄苦。

然而,就算后母对杜畿不好,但杜畿在长大之后却拥有了孝子的名声,当长安动乱之后,还带着后母一起逃亡到荆州避祸。等到长安稳定下来之后,杜畿还亲自扶着后母的灵柩返回故里,不将后母的尸骸丢弃在他乡。

杜畿能被刘和相中,除了他的品行能力,更因为刘和看重了杜畿能为曹丕督造楼船的本领。刘和现在虽然未曾涉足海洋,但他作为后来人,非常清楚探索海洋对于汉民族具有怎样深刻的意义。远的不说,将来刘和若是统一了中原地区,率军南渡长江时,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

被刘和相中的第二位人才徐岳,在某罗的演义之中根本看不到名字,但他却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灵帝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洪编修出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观察到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乾象历》,并把乾象历的精髓传授给了弟子徐岳。徐岳潜心研究月球运动,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搜集前人留下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了《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著作。

徐岳一生之中最大的贡献和发明,则是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游珠算盘,也就是后世所见的那种算盘。

别人或许不会在意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徐岳,但刘和却将他当成上天赐给自己最大的一个“宝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徐岳的价值比之赵云,比之郭嘉,比之刘和所有的手下,只高不低。

最后一位被刘和选中的人才贾逵,也是了不得的人才,纵观贾逵的一生,可以用文武兼备,功勋卓著来形容。

贾逵出身名门,但因为家道中落,所以少年时便成了孤儿,家中十分贫苦,甚至冬天连棉裤也没有得穿。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因为外面太冷,只能穿着柳孚的裤子离开。就是这样一个少年穷苦之人,在成年之后,却屡屡做出了令天下人吃惊的大事。

贾逵文能治理州郡,武能统率十万大军镇守一方,是个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现在虽然只有二十岁,甚至比刘和还要小一岁,却已经被刘和内定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刘和这次借助马日磾的暗中帮助,让赵温帮忙将这几位人才带到洛阳,只因不想让这几人发现自己对他们的特殊关注,以免他们生出骄横自满的心思,结果成长到最后变了质,金瓯变成瓦罐,岂不可惜?

赵温抵达洛阳不久,刘和的准岳父蔡邕也从“人才基地”颍川讲学归来,然后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ps:亲们,到月底,手里还有月票的,可以投啦。

第二零七章人才大丰收

刘和在年前极度缺少人手的时候请大学士蔡邕亲自出马,前往颍川替自己招揽人才,足见颍川在刘和心目中多么的有分量。

颍川号称汉末的人才储备库,并非浪得虚名,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历数颍川所出的人才,从战国末年的吕不韦、韩非子,到汉初的张良,再到后来的晁错,然后再到东汉时期的“颍川四长”,即陈寔、钟皓、荀淑、韩韶等四位德行清高的名士,以及四长的子孙和其他许多许多的牛人,从未断档,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兴盛的势头。

颍川四长之首的陈寔,有个儿子,名叫陈纪;陈纪有个儿子,名叫陈群。历史上陈群在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