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安于是再一次来到董江军中,将项玉的意思传达给他,董江见明军答应了自己的条件,自然十分满意,说实话,自从秦明三番两次打劫明军粮队之后,已经有好几个营的明军已经把目光放在他们身上了,万一这些明军打过来必然会伤及无辜,他不想这些跟着他的百姓受到伤害,因此接受招安,或者远遁他乡成为了摆在他的面前的两种选择了。

这个时候清军正在向福建一带调兵遣将,他这边人口又多,很难走出多远,因此他的危机其实已经十分严重了。

项玉带着大军进了奇峰山,跟董江见面之后安排好剩下的事情,主要是要将董江这边的东西都搬运转移到明军的营地中去,因为郑成功马上就要出征台湾了,所以奇峰这边自然是不能再留人了。

交代和处理完一些事情之后,项玉留下一部分士兵,带着剩余的士兵赶回戴帽山。

其实那五百多名土匪在回山的路上遇到之前逃出的败兵,那些败兵将明军的火器吹得神乎其神,加上夜黑看不清明军的数量,于是越传越多,最后传出明军有上万人,几千杆火枪,上百门大炮,又说明军杀人眨眼,生吃人肉喝人血,吓得那批土匪魂飞魄散,哪还敢回去找明军的茬,自己就先跑的远远的。

等项玉率军赶到之后文明情况,这才知道是自己担心多余了,不过也好,既然土匪跑了那就抓紧时间搬运东西吧。

戴帽山的东西稍微少一点,搬起来也快一些,明军在厦门城里面征集了许多马车和牛车,花了两三天的时间才把戴帽山上面的饿东西全部搬走,至于土匪的营地则一把火全部烧了,灵应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项玉不忍心破坏,于是也就没管它了。

难处理的是董江那边,由于老百姓数量众多,所以有大批的杂物,加上人员的迁徙,足足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将东西都处理完,项玉之前下令是说让百姓们捡重要的东西带上,但是大家一件都不舍得扔,锅碗瓢盆什么都带,项玉也没办法只好由着他们了。

明军的大营本来就不大,这时候新加了董江的部下,一共是四百三十一人,营地已经住不下了,因此又重新搭建了一批营帐,扩大了营地。

由于明军马上就要出海作战,因此这些百姓也会在之后跟着他们到台湾上去定居,所以项玉并没有下令搭建房屋,而是在明军的营地的旁边搭建了一大批帐篷,暂时供给民众们居住。

董江的军队编入泉州军之后,项玉安排董江单独成立一个营,令他担任统制,又将之前淘汰下来的一批火绳枪装备给他们,不过这些士兵用冷兵器用习惯了,对于火器倒不是十分感兴趣,有人仍然使用刀剑等武器。

这一次剿匪行动缴获了许多粮食,但是这个时候明军不仅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余,而且还有两千多人的百姓跟着,粮食负担依旧很重。

何安在项玉的授意之下,带着一批士兵将这批百姓做了一番登记,这批百姓中一共有两千一百八十二人,共有四百五十户,其中青壮年男子的数量在五百五十三人,妇女则有六百七十六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有四百五十六人,剩余的都是老人。

这批人按户数登记之后记录在册,方便以后分配田地,台湾岛上的汉人数量这个时候并不是很多,大致和岛上的本土居民数量齐平,只有汉人的数量上去了之后汉人的统制才能够稳固,项玉深知这一点。

但是一想到明军登上台湾岛之后清军的海禁政策,项玉还是感到一阵头痛,清廷实施海禁之后不仅切断了明军的一大物资供应,而且还等于是切断了明军的兵源补给,清军可以在全国范围之内招募士兵,而明军则没有这个条件,打一个少一个,最后只会被清军拖死。

虽说在后世大清的闭关锁国政策遭到了许多人的炮轰,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对付郑成功的明军来说,海禁策略是成功的。

这些天项玉一直在忙着处理营地里面的大小事务,加上董江的军队也需要操练,所以他也没有经常往厦门城里面跑,只是之前刚打完土匪的时候进城道兵部去备过一次案。

这时已经到了三月份,项玉这天接到了厦门城的通告,通知他前去参加军事会议,他明白这是郑成功想要出兵了。

这一次项玉到的时候郑成功已经坐在首座之上了,台下诸将依着军职就坐,项玉军职不小,但是军队人数太少,因此还是排在了最末尾的座位上,他倒是也没有介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了下来。

郑成功见将领们都来的差不多了,于是开口说道:“清廷以琢公为将,日夜操练水军,陆地上更兼有耿精忠的大军虎视眈眈,因此本王决意提前出兵征台,诸位将领可有何征台策略,不妨就此机会说出来大家一起商讨。”

郑成功一开始就定下基调,这次开会是商讨征台的方案,堵住了手底下的将领反对征台的话。

郑成功的话落下很久,明军诸将并无一人接话,项玉瞟了一眼,见许多人都眉头紧锁,面有难色,似乎对出兵台湾并不认同。

刘国轩和冯信两人坐在主座下面一排,两人皆是一副老僧入定的神情,并没有开口的打算。项玉忽然有了一种明悟,似乎出兵台湾也是郑成功对内清洗和夺权的一种手段啊!

这时坐在第三排左边的一名将领站起身来,项玉看了一眼,识得这人是水军将领吴豪,吴豪走到正厅,向郑成功行了一礼,说道:“末将曾到过台湾岛,岛上风水习俗跟大陆差异很大,末将担心士兵们过去之后会水土不服,丧失作战能力。况且从金门岛台湾,沿线礁石遍布,台湾的水港又浅只怕停不了大船。”

吴豪说完,身边的一人站了起来,这人项玉也认得,名叫黄庭,是陆军的一员提督。

黄庭上前说道:“王爷,吴将军言之有理,凡陆军士兵坐久了战船之后,会丧失掉大半的战斗力,加上对岛上的水土不服,恐怕会有更多士兵丧失战斗力,若是洋人坚守不出,或者趁机偷袭,我们此战便难上加难了!”

郑成功听完之后面有愠色,显然十分生气,正要开口训斥两人的时候,坐在第一排的冯信站了起来,说道:“王爷,末将以为两位将军所说的不无道理!”

郑成功大怒,正要大声责骂冯信的时候,冯信继续说道:“只是王爷所说的也是必然趋势,我大军久拖不利,征台势在必行,末将建议不如在诸位将领中间挑出员上将,领精兵一支,是为先锋,先去岛上探探虚实,大军再发兵不迟!”

他在说话是眼睛不时的瞟向坐在右边的刘国轩,暗示郑成功应该拍刘国轩带军前往。

第三十二章出兵台湾

冯信这人比较圆滑,喜欢打圆场,他见郑成功要对吴黄二人发脾气,便出来缓和一下气氛,顺便转移了郑成功的注意力,吴黄二人免去了一场责难,自然对冯信十分感激,这两人一个是水军大将,一个是陆军砥柱,都是冯信想要拉拢的对象。

这一切项玉自然都看在眼里,他心中一阵感叹,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明军内部还在争权夺利,互相算计,难道目光都这么短浅吗?

郑成功听了冯信的话,脸色稍稍好看一点,他想了一想,冯信的方法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方案,派一支军队去并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此时坐在第四排的一名中年将领站了起来,项玉记得这人名叫陈永华,这个时候好像是郑经的老师。

陈永华走到大厅中间说道:“末将赞同冯将军的建议,可先派一支军队前去试探虚实,勘测海道,如若海道通畅,敌军守备松懈的话,则大军立即跟进,若荷兰人防御坚固,则再讨论。”

“王爷,末将认为征台之举刻不容缓,当立即执行,不然等到清军准备就绪,厦门战端一开,则再无征台时机了!”陈永华的话刚一说完,郑成功的脸色便沉下去了一份,这时坐在第五排的一名将领站起来说道。

项玉向着人看过去,记得这人好像是协理中军戎政杨朝栋,这人倒是会察言观色,知道郑成功一心想要征台,到给了他一个溜须拍马的机会。

果然,郑成功见有人支持征台,立马说道:“好!既然众位将领一直同意出征台湾,本王便自当祭拜天地,祭拜海神,以求吉日出征!”

郑成功将此事定了下来,诸将也都知道反对也没多大用,于是都没有开口。

出征台湾的事情定下来后接下来便是决定谁留守厦门,军中大将都没有开口,大家都知道若是明军大军出征之后厦门城很有可能会立即就要面对清军的进攻,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同安清军。

最后郑成功在明军中安排陈豹、黄庭、王秀奇驻守厦门,手下一共有一万五千军队,王秀奇为五军总督统管厦门防务,但是往上却要听从金门的郑经的命令,郑泰和陈永华留在金门辅佐郑经。

郑成功自己亲率两万五千名水陆大军,合乘一百一十余艘大小战舰征台,只待祭拜天地、海神之后立即出发,要在澎湖大潮来临之际通过浅焦区。

项玉的军队并也在出征的陆军之中,各军将领回到大营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向兵部填报一份补给需求表,抓紧最后的时间将大军的军备补足。

项玉这时刚刚收编了董江的四百名新军,装备上正好有缺口,只不过这些燧发枪都是他自己打造的,并不需要向兵部要,只是这些新军的盔甲军服之类的还没有领回来,这时正好解决掉。

明军为了陆军能够适应海上作战,事先都安排了陆军上舰,进行海上试航和训练,以提高陆军对于海船摇晃及海上气候的适应性。不过项玉后来收编的这些军队却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到时候却要吃亏不少,不过历史上郑成功与荷兰人的海战好像不多,大多是陆地上的攻城战,这倒要稍稍好一些,至少陆军上岸之后可以休整一段时间。

同安城的提督府内,一名清军将领正在查看各地送来的水文情况,这时一封情报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是一份关于厦门海域的水文数据,上面提到明军这段时间有时常有大队陆军士兵上船训练,次数频繁,人数也多,因此清军的细作觉得不寻常,这才记上了一笔。

施琅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伸手取出压在右手边书堆中的一张薄纸,上面写道:王爷意欲亲征台湾!不日就要出师。署名是两名姓万的将领,名字被他遮住了,看不齐全,因此不知道给他写信的人是谁。

施琅站起身来,走到书房挂着的一大幅地图面前,盯着孤悬海外的一处海岛凝视许久,最后低声说了句什么,然后将手上的两份情报都丢进了室内的火盆之中,看着它们缓缓的化为灰烬。

对此郑成功自然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自己军队躲过了一场大劫,此刻还在盯着地图研究进军路线,一名士兵走近屋来,轻声说了些什么,然后将一张纸条交到他的手上,郑成功面有喜色,连忙打开这卷纸条,他看了一眼,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提起笔将地图上的一处箭头化了去。

这份情报是从巴达维亚传回来的,是一份关于巴达维亚荷兰军队的兵力情况的调查,巴达维亚此时有32艘战舰,八千名士兵,不过半个月前正好有一队上船要返回欧洲,因此巴达维亚方面派遣了六艘战舰,八百多名士兵护送船队,因此荷兰人在确保巴达维亚的稳定与安全的前提之下,最多能出动五千名士兵和二十五艘战舰前来增援,郑成功之所以把攻打台湾的时间定在三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