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边,是李定国的穿亮银甲,戴红缨铁盔的卫队,也是笔直站立,背着火铳,腰挎短刀。

为避免对方猜疑,王烁将他的漳县号战舰留在了长江口,这次只乘坐一艘大帆船过江。

过江之后,他跨上他的白云踏雪兽,身后是李岩和辛思忠。

李定国也没坐战船过江,坐的同样是帆船。跟随他一同前来的,是郑成功、刘文秀和郑鸿逵。

两队人马都是五十人左右,分别自沙丘南北向中间的大亭子前进。

两队人马几乎同时到达那大亭子,双方纷纷下马,然后走向一起。

辛思忠依稀还记得李定国的模样,见他过来,老远叫道:“来的可是晋王?”

李定国料不到王烁的随从里有人会认识他,紧走几步,忽然大声道:“原来是左果毅辛将军!”便问道,“你如何在这里?”

辛思忠捻髯微笑道:“某早已投靠我家大将军,原来你却不知。”

当年辛思忠在革左五营跟随贺锦的时候,李定国才十来岁,还是个小娃娃,那时他们曾经和张献忠合作过,是以互相认得。

李定国知道辛思忠投靠了王烁,任陇中兵团司令,是以他一直以为他在陇中,却原来也在这里。

当下二人分别将己方来人给对方互相引荐认识。

王烁看李定国,身长九尺,银盔银甲,高鼻大眼,好一个少年英雄!

其实李定国和他同岁,早已过了三十,并不年轻了。

李定国也是上下打量王烁。王烁没有穿铠甲,而是改穿他发明的军装了,但仍不失英武之气,李定国也是看的暗暗佩服。

待辛思忠介绍到李岩,李定国抱拳拱手道:“早闻公子大名,今日得在此相遇,实三生有幸也!当初闯王若肯听公子之言,则这天下,恐怕早已安宁太平,无须我等操心了。”

李岩微微一笑,抱拳道:“岩一介武夫而已,晋王谬赞了。”

那郑成功生的面白微须,也是一表人才。大家互相见过,当真有互相敬慕,相见恨晚的意思了。

可惜的是,大家想法各异,随时有成为敌人的可能。想到这个,相信所有人心里,都会生出遗憾来。

大家互相寒暄几句,又谦让一番,终于都走到亭子里,在条案两边坐定。

王烁一行坐在北边,分别是王烁、李岩、辛思忠和一个书记官。

李定国他们坐南边,身边是郑成功、刘文秀和郑鸿逵。

李定国急于说服王烁归顺大明,和他一起合军灭清,首先开言,把自己这边的情况和他的想法说了。

主要还是军队各自统属,三家议政。另外,就是三家都不要再奉行父传子的继承制度,应该学黄帝禅让的办法。

这样,权力被分散开来,谁想一家独大,另外两家可以制约那一家,从而保证天下永远没有战争,百姓能够过上太平日子。

王烁当然还是不同意李定国的办法。

军队不属于国家,就永远存在战争的隐患。

三家中,如果两家取得意见一致,共同无故攻打另一家呢?岂不是还要起战争?

只有所有军队归属国家,彻底变为一家的国家军队,才能永远避免内战。

李定国就问了,军队全部归于国家,也不要紧。那归谁呢?总不能都归了你吧?你将来变了主意,要当皇帝,继续像大明一般,子子孙孙搞继承制度,那大家今天的所有努力,岂不是白白废了?

王烁反驳道:“军队归于国家,并不是归我啊。我只是暂时的最高领导者。待灭掉满清,国家太平之后,我们有一套完善的,能者居之的选举制度。

根据制度,谁得百姓爱戴,百姓愿意让谁当最高长官,谁就是这个国家的领导者,而且,这个领导者可以几年重新选举一次,甚至不合格可以通过议政制度,立刻罢免。所以,我的办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嘿嘿,说的好听!”郑鸿逵先不干了道,“军队在你手里,谁敢反对你你杀谁就是了,然后没人敢反对,你还是皇帝。然后还是可以子子孙孙传下去。你老了,可以让百姓选你儿子做皇帝嘛。”

第483章 伟人方略力无穷 沙洲会谈促和平

谈判的结果,自然是和预想的差不多,主要还是李定国这边,包括李定国在内,大家无法相信王烁会不当皇帝。

关于这个问题,王烁心里十分清楚,李定国、郑成功这些人,毕竟是古代思维观念,没有亲身感受他的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短时间内,无论怎样解释,他们是无法相信他的。

他便不再解释。

这时候,李岩说道:“不管采取何种办法,其实大家都是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国家安定,百姓过上好日子。

咱们今日初次见面,大家除却为这制度,其余都是惺惺相惜,有相见恨晚之意。

既如此,大家当断不可因小失大,为这制度之争伤了和气。

以在下看来,咱们完全可以搁置争议,只于共同点上合作,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李定国听了皱眉问道:“这争议如何搁置?”

按照他的思维,战场上,大家不是朋友就一定会是敌人。你们都大权独揽,不想跟我们分享了,还有什么好谈的?

只听李岩说道:“我们大将军呢,想建立一个百姓当家做主,再没有皇帝的国家;而晋王和延平王愿遵奉皇帝为义主,大家共同议政。

两个办法,到底哪个好,如今也不好定论。

倒不如这样,咱们签一个和平协议,大家盟誓,永远和平相处,双方百姓亦可自由往来贸易,谁也不可侵略对方。

如此,我们可以后顾无忧,安心对付北边满清,将其消灭,复我华夏。

晋王和延平王则可抛却江北之忧,安心恢复江南,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待我们消灭满清,天下太平,咱们兵器入库,放马南山,都一味专事政务,治理国家。

将来谁把国家治理的更好,百姓觉得哪种办法对他们更好,两家之争也就等于分出了高下。

我们大将军管这个呢,叫发展经济,和平竞争,优胜劣汰。

那时,待咱们在百姓心中分出优劣,咱们再来商议两家合并一家之事,岂不比现在商议,要好许多?”

这个主意,当然是王烁绞尽脑汁,从另一位伟人哪里“偷来”的“一国两制”政策。

他思虑许久,还是决定,不能同胞之间互相残杀。

经过李自成的蝗虫一般破坏,和满清禽兽一般的反复掠夺杀戮,华夏大地遍地疮痍,人口骤减,已经再也经不起战乱了!

他思虑许久,终于想起来现代另一位伟人解决争端的办法,那就是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他首先赶回西安,说服了常委会的几个人,又召集在家的委员们,开了一次小型的决策委员会议,以统一意见。

结果,大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挺新鲜,也很实用,他的意见得到了几乎全体委员的一致认可。

在谈判桌上,这个意见由李岩提出来,当然还是因为李岩在闯军时名声极大,深得李定国敬重。

这主意由李岩嘴里说出来,更容易让李定国接受。

果然,李定国极为重视李岩提出的办法。

在他心里,李岩就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可惜没有遇到明主。

甚至在南方他出兵剿灭叛乱,逐渐做大的时候,他都多次有过这样的遗憾,如果有李岩那样的人帮他,为他治理打下的地盘就好了。

治理国家,这是他的弱项。

当天的谈判,谈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李定国和郑成功准备回去,商讨李岩提出的办法是否可行。

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不经过仔细商议,轻易就做出答复是不慎重的。

李定国和郑成功,加上他们的亲信,商议了三天,觉得李岩的办法可行。

伟人们穷思极虑,又经过了实践得来的办法,当然可行,王烁只不过是偷来运用而已。

关键一点,还是王烁能不能说话算数?前脚签署协议,后脚他做大了,撕毁协议,再来进攻,这样的事不可不防。

在这一点上,王烁可以借鉴的就太多了。朝鲜停战,台海互动,甚至香港、澳门如何与大陆交往,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经验,等等,自然就会轻车熟路。

当大家再次到沙丘上见面,李定国提出他的疑问的时候,王烁这边已经早有准备,拿出了具体执行的草案文本。

比如,双方都限制在长江沿线的驻军数量和兵种,互相派出军事观察员,互相监督,不可增兵。两边定时举行军事协调会议。

两边分别成立经贸、交通、民间往来等多个民事团体,管理双方百姓贸易往来,政府也专门成立两岸协调小组,定时见面互动,保证双方友好合作顺利沟通。

同时,两边还规定,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两边首脑会晤,以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友谊。

拿着这些草案条款,李定国又傻了。人家是真有诚意啊,光从这些密密麻麻的,细到微枝末节的条款上,就可以看出来,人家是经过认真准备的,诚意都体现在了草案上。

这些东西,好多李定国弄不明白啊。郑成功有经商经验,但王烁这份草案,牵扯了太多的新词和新观念,他也不能完全整明白。

于是,两个人不得不再次返回南京,组织官员研究这些草案条款。

越研究,就越感觉到这些东西都暗含深意,确实是避免战争,发展经济的好办法。

于是,又根据条款,一面成立各种衙门,专门管理双方往来事宜,一面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和西北政府签订各种协议。

这种事情,只要双方都有诚意,谈到一起是很容易的。反之,你就是把条款制定的再详细,再实用,也是废纸一张。

就比如那个超级大国对待咱们,它为了自身利益,各种损招都会用上,挑动着周边国家和你为敌,还闭着眼愣说是你没有诚意,要威胁周边弱国的安全。

然后,它以维护地区弱小国家安全的高姿态跳出来,继续实现它称霸一方,统治全球的梦想。

像这种无赖国家,你和他谈屁用没有。还是伟人的办法对,“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以暴易暴,不服就和它打,直到把它打趴下,把它那层老虎皮给它捅破,让它自己乖乖认输撤军,比什么谈判都有用。

第484章 想和谈自取其辱 欲拒敌无力防守

1651年底,西北政府和江南永历朝廷终于实现和平相处,双方以长江为界,将重兵都撤离长江各城镇百里以外,只留保安人员维持治安。

黄河以北的济尔哈朗,也想模仿李定国和王烁谈判。

大清打不过王烁,能和平相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范文程闻听济尔哈朗想和王烁和平谈判,摇摇头,叹息一声道:“王烁是不会和我们和平相处的,他早晚会渡过黄河消灭我们。

我们主动去和他谈判,倒摆明了是我们怕他,助长敌军嚣张气焰,未免画蛇添足啊。”

济尔哈朗就不明白了,李定国可以和王烁讲和,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至少应该试探一下吧?

范文程见无法劝阻济尔哈朗,再叹息一声道:“不可对此抱有希望,当加紧战备,随时准备对抗王烁进攻为宜呀。”

济尔哈朗仍旧是派出使者过黄河,试探王烁的意思。

果然,王烁根本没有谈判的诚意,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一,满清撤出北京,撤到长城以北都不行,要回到他们的赫图阿拉老城去,撤帝号,去自己的官吏,等待西北政府接收,派员管理。

二,交出所有西北政府指定的战争罪犯,交出所有西北政府指定的汉奸,由西北政府按照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