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已经归了李自成,也就是说,大明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这样,就无法实现困李自成于坚城之下的目的。

关键是,多尔衮这些人曾经三次打到北京城下,都无法攻克北京的坚固城墙,而李自成据说两天就打下了北京。

这得多大的军事实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得多么勇猛?

从表面现象上来对比,大顺军的军事实力很可能远远强于满清八旗。

贵族旗主们再次犹豫了,连多尔衮都被这个消息镇住了,他不得不让大军暂时停止前进,急招在沈阳汤泉养病的范文程来广宁议事。

关键时刻,这位自以为聪明绝顶的睿亲王,还得指望汉奸来出谋划策。

范文程赶到广宁,详细看了传来的情报,笑笑对多尔衮道:

李自成占领北京,不见得就是他军事实力多么了不起呀。

崇祯视臣子为仇雠,臣子寒心,不愿为其卖命,无心守城。

李自成和崇祯都是汉人,这时候在臣子们心里,恐怕崇祯还不如李自成!那还守什么城?

直接把李自成请进去,换个对咱们好一点的皇帝岂不是更好?

所以,他可以不经过残酷的攻城战,兵不血刃就可以占领北京。

咱们去打北京,情形就不一样了。他们知道咱们是抢掠为主,为自己不被抢也得拼死防守。

所以,李自成占领北京并不稀奇,也并不能说明他的军队比咱们厉害。

从这件事上,咱们应该深刻反省,这回咱们进中原,千万别再象过去一样抢掠杀人了,不然,打进去也守不住。

多尔衮在这时是受到了较大震动的,这让满清八旗进入北京以后的疯狂烧杀抢掠有了极大收敛。

但狗改不了吃屎,多铎打到江淮地区,老毛病就又犯了。

这时候,山海关副总兵杨坤带着吴三桂的信也一路辗转寻到翁后。

多尔衮知道,再不表态,吴三桂恐怕就真的要投李自成了。

第263章 掩行迹分兵疾进 睿亲王名不虚传

即便满清已经决定了要进关争夺天下,这时候的多尔衮,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打过长江,灭亡大明。

能象当年大金一样,占领黄河以北,已经是他的最高理想了。

他让杨坤回去告诉吴三桂,答应他以黄河为界的条件,让他坚守山海关,等候他前去救援。

接着,他下令两黄旗和两白旗骑兵八万,跟他星夜兼程,改道直扑山海关,无论如何,也要在山海关丢失之前赶到那里!

其余军队,仍旧向中胁、西胁前进。

济尔哈郎不明白,问道:“为何要分兵进击?”

多尔衮微笑道:“此赴山海关,敌近我远。两黄两白乃我精锐,马多走的快,其余步兵多。

大军从翁后一出,敌军必以为我欲攻中西两胁,遂不敢全力以赴山海关。

我轻骑则可趁敌犹豫,星夜驰奔,以弥合我远之弊。

待我山海关得手,其余各部再突然由翁后转连城,向山海关急进。

如此,李自成就是发现我的目的是山海关,他也无力阻挡我大清铁骑了。”

济尔哈郎不由点头,这位睿亲王就是聪明。

这样安排,就算李自成不顾中、西两胁的清军主力,大军全力以赴山海关,多尔衮在山海关受阻,清军主力仍旧可以不转连城,由中西两胁发起进攻,让李自成首尾不得兼顾。此万全之策也。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战在即,北京城里却丝毫也没有感应到这场大战的到来,反而比往日清净了许多。

大顺军兵都被刘宗敏撵到城外去了,牛金星也派出官员在街道上巡视,严禁抢劫,没有承天府的衙票,谁也不许私自抓人。

早这么干的话,北京应该可以保住。抢完了再维持秩序,大家心都寒了还有个屁用?

有人心中不愤,在南城张贴告示,声称太子已经从外地调来兵马,不日即可反攻北京,号召大明旧官吏、军兵,做太子内应,拿起武器,在太子打到北京时里应外合,将李自成的强盗军轰出京师。

这分明是蛊惑人心,心怀不轨。于是追查贴告示者,逮捕旧官吏,审讯原大明士卒,又是一阵风声鹤唳,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李自成原本打算,在派出去山海关的使节后三天便率士卒开拔,结果未能如愿。

各营军官趁京师大乱的时候,也趁机抢掠,把京城大宅子的主人赶出去,自己住进去。

有些干脆让宅子里的旧人也住在里面伺候他,把人家的妻女弄来玩乐,再不去军营报道,荒天下之大极!一个这么干,其余纷纷仿效。

法不责重,刘宗敏不能把这些军官都抓来杀了,他只能撒出人去,满城的寻找这些军官。

前脚把这批军官弄回来,后脚找其他人的时候,这批军官又跑了一多半,三天都没把人凑齐。

其实,刘宗敏也不上心。把陈圆圆抢到他的将军府,他自己也只顾着享受,又哪里有心思管军队的事?

李自成这些天也是如此。他多年打仗吃苦,一旦安逸下来,后宫佳丽三千,还不天天歌舞升平?

既然军队暂时无法出动,拖几天也没什么,一个吴三桂,翻不起什么大浪。

这些军官士卒跟着他尽是吃苦受罪了,就再让他们享受几天吧。

牛金星本就是地主出身,享受惯了,跟着李自成受罪是迫不得已。现今进京了,自己已经贵为丞相,当然也想享受几天好日子,他比那帮土包子更懂得享受。

剩下的宋献策,李岩早就对李自成失望了,再懒得多管闲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一点不假。

王烁是知道吴三桂要降清,满清要进关的,李自成这样整日的贪图安逸,按兵不动哪儿行?他对李岩和宋献策讲自己的担忧。

宋献策为此也找过李自成。李自成令刘宗敏向长城以外派出侦骑,却丝毫没有清军大部队的影子。

从种种迹象上,反而表明,满清没有要施行大动作的意思。

而且,吴三桂已经派出使节到达三河,迎接李自成的送饷使者。他原则上已经答应投降,只是希望保留他的关宁铁骑。

另外,吴三桂还提出一些诸如给他的军队一些封地,以便于其修养和自谋营生,养活军队家属之类的细节。

这只能看出,吴三桂投降应该是真诚的,不然他提出这么多细节干什么?

连宋献策和李岩都对吴三桂放心了。

再说,没有真凭实据,宋献策和李岩也不好到李自成那里胡说八道,催着他率兵东进。

李自成会想,你没事干催着我出北京干什么,你是不是想把我撵出去你好谋划什么事啊?这就成没事找事了。

一切都显得越来越安宁,包括北京城里的百姓,都在劫后慢慢适应,开始按部就班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街道上又出现了各种小商贩,前门大街,棋盘街,廊坊一条二条,商铺在陆续开门营业,行人在逐渐增多,京师的繁华又在逐渐的恢复。

难道,这个世界的历史当真和他原先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历史不一样?

王烁也开始糊涂了,但心里仍旧是隐隐感觉到不安,以至于心绪烦乱。

趁着最近街上不乱,他一个人走出李岩在裱褙胡同的住所,出去散心。

他记得这裱褙胡同里有明代名将于谦故居的,不知现在是个什么光景?倒不如到那里转转。

刚刚走下李岩府邸的台阶,站到大街上,就听身后有人喊他道:“王将军,王将军!”

他吃一惊,自己一直很谨慎,除了李岩和宋献策,根本不可能有别人认识他,这人为何喊他将军?

他手伸进怀里,握住左轮手枪,猛然回头,见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快步向他走来。

那人走至他近前,悄声问道:“王将军还识的在下么?”

王烁仔细打量那人,忽然想起来,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他在武英殿劝崇祯逃走时见过的。当下忙道:“原来是骆指挥使。”

骆养性见王烁识的他,就悄声道:“此处不是讲话之地,请随我来。”说罢往前面走了。

王烁颇感奇怪,他找自己什么事,而且还表现的这么古怪?

第264章 暗探冒死传警讯 王烁十万赌锦衣

骆养性在紫禁城弃守之后,已经投降了李自成。而且,他知道王烁的真实身份。

难道,他是要出卖自己?王烁不由想到。

稍一犹豫,他还是跟着骆养性去了。

骆养性是朝廷最大的特务头子,王烁可是闻名西北的名将,万人敌,这一点骆养性应该十分清楚。

如果他已经向李自成出卖了王烁,他绝对不敢自己单独过来引诱这武艺高强的西北名将。

直接派军队过来,把王烁包围在李岩的府邸,才是最好的办法。

一个人这么神神秘秘的跑来,引起王烁的警觉,让他有了准备,这是傻子才肯干的事。

从这方面判断,骆养性不可能是为抓捕他而来。

骆养性拐弯抹角,一直把他带到胡老儿胡同里面的一间兼卖小吃的茶铺,然后就上了二楼,要了个雅间。

雅间里没其他人,两张茶桌都空着,骆养性让王烁坐。

王烁捡了靠窗的茶桌坐下,不言不语的打量着雅间的布局。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王烁面对的,是明朝廷最大的特务头子,他可不敢掉以轻心。

王烁打量房间和街道许久,看不出有什么危险和藏人的地方。

骆养性也知道王烁是在防备他,这于他来说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奇怪的。

打发走提茶壶的小二,骆养性坐到王烁对面,笑笑道:“实在是有件大事,这才冒昧来找王将军,还请勿怪。”

王烁盯着他问道:“何事?”这人为了孝道不肯跟着他回西北,留在这里投靠李自成,实在是可惜了。

骆养性慢慢道:“我的哨探在满清国都奉天,打听到,满清任命九王多尔衮为大将军,兵马大元帅,自十四岁以上男人已经全部出动,向着咱们关内开过来了。他们这次,是要和大顺争夺中原啊!在下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将军过来商议。”

王烁对这个消息倒是不感意外。虽然这几日京师附近十分平静,但他相信,只要多尔衮还是那个聪明狡诈的睿亲王,他就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入主中原的大好机会。

该来的终于来了。

他故作镇定,问骆养性道:“这事你没有对大顺陛下报告?”

他倒想看看,骆养性为什么要和他说这个?按理说,他现在是大顺的官,这种大事,他应该及时报告李自成才对。

只见骆养性苦苦一笑道:“我早已宾闲在家了,为何要自找没趣去告诉他们?”

原来,前一段时间刘宗敏拷掠官员,骆养性也没幸免,耗尽家财才把自己从大狱中捞出来,从此对大顺心灰意冷,辞职回家了。

他虽然不干了,他原先设立的情报系统还有些仍在运作。

在奉天的暗探得到满清全国出动进攻中原的消息,还是想方设法把这消息传递到了他手里。

说到这里,骆养性又苦笑道:“我明白,这是在奉天的兄弟,觉得他还是汉人,还想着为所有汉人尽一份心,所以才冒死把这消息传递回来。我也不想辜负这位兄弟爱国之心,可是,我又能做什么呢?”

王烁也被这位在奉天的暗探有如此的爱国之心所感动。就打探骆养性原来设的情报系统的情况。

这明代锦衣卫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特务组织,暗探遍及全国,情报系统还是非常强大的。

崇祯为养活这些暗探,每年拨给骆养性的银子就达十几万两。

骆养性也幸亏手里还有这些银两,才把自己从承天府大牢里给捞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