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贼-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元庆重重点头,“大帅,卑职记得了。”

毛文龙一笑,“你嘴上这般说,心里肯定还是不服气的,以为某太过谨慎是不?”

李元庆刚想开口澄清,毛文龙却笑道:“元庆,你的锐气,某是支持的。我东江现在若要发展,就得依靠你这样的年轻人。元庆,倘若你在西线事成,某亦要取镇江。”

李元庆不由大笑,“大帅,正是此理。守住、守不住先不谈。必须要在士气上,死死压住女真狗鞑子。”

…………

走出了毛文龙的官邸,李元庆并没有在皮岛留宿,而是连夜乘船返回了长生岛。

今夜,之所以如此大胆、激进的对毛文龙提出这种冒进的战略,李元庆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士兵,只有在战斗中,才能真正成长。

不论是东江还是关宁,从来都不缺优秀的兵员。

但与孙承宗、袁督师筑城推进的保守不同,李元庆选择了这种更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就如同当年的红军,他们的装备,远远无法与得到了北伐精华的国军相比,但正是因为太祖的高瞻远瞩,不断拉链,爬雪山、过草地,使得一大批年轻的指挥员,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

大明地大物博,辽民吃苦耐劳。

士兵们不怕死,将领们也不怕死,他李元庆也不会怕死。

但这一切,并不是埋头发展、纸上谈兵就可以练出来,一切,都需要实战。

儿郎们,也需要功绩。

当然,李元庆和毛文龙最大的依仗,那便是千里辽海,即便真的不敌,也可以退回来,保住根基。

事实上,毛文龙和李元庆,在思维方式、行事方法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两人虽看似激进,但在行动之前,却都预留了后路。

某种程度上而言,以李元庆现在的资历,死守长生岛,跟随历史大流,也不会少了功绩,看起来也更稳妥。

但李元庆却深深明了,东江太贫瘠了,依照朝廷现在的供给力度,勉强维持都难,更不要提有所发展了。

想要改变,只有获得坚实的土地基础。

就算不能自给自足,但最起码,也要能养活一部分人口。

最关键的,辽西筑堡策略已经开始实施,若始终坚守在小岛,军费只能会不断的朝着辽西倾斜,东江这边,不会有太多改变。

与其把无数大明百姓的血汗钱,浪费在关宁这帮白眼狼身上,岂如将其中一部分,交给真正敢于与后金作战的东江?

但想要银子,最关键的,还是复土啊。

夜已经很深了,海风很凉,李元庆透过舱弦,看向无尽黝黑的大海,迎着渗进来海风,脑海一片清明。

张盘是参将,他李元庆现在也是参将。

即便真的不能混到左协之首,他却也绝不能坐以待毙。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李元庆也绝不会和毛文龙撕破脸,另起炉灶。

忽然,一阵冷风掠过,李元庆忽然看到了张皇后送的礼盒。

这一路上,他一直没有来得及拆开看看,忙去取过来,小心拆开。

里面,都是苹果、坚果之类的蔬果,但在最底下,却藏着一个不起眼的红色香囊。

李元庆拿起香囊,放在嘴边嗅了嗅,嘴角边,不由露出了一丝神思的笑意。

打开一看,不出所料,是一缕乌黑的青丝。

将青丝缠绕在指间,李元庆仿似又感受到了那熟悉而温热的体温……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男儿大丈夫立于世间,岂能庸庸碌碌,不思进取?

李元庆此时已经有了这个机会,即便前方荆棘密布,暴风骤雨,哪怕刀剑加颈,斧钺加身,那又如何?

*********************************************************

第250章 锋芒

250章了,一个吉利的数字……

跪求收藏、红票、订阅,小船多谢。

~~~~~~~

返回长生岛,已经到了正月十九。

虽然旅途劳顿,但李元庆的精神头却是极好。

天启三年的攻势已经定下了调子,接下来,就是一步一步实施,将其变为现实了。

此时正值早上,给亲兵们放了半天假,让他们回去先跟家人团聚,李元庆也回到了官厅熟悉的家中。

彩子已经给李元庆放好了热水,舒舒服服的泡在了热水中,李元庆也得到了一个令他、甚至是整个长生岛都极为振奋的消息。

张芸娘怀孕了。

这就意味着,李元庆和他的长生岛、长生营,后继有人了。

古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人类的历史传承中,直系后代的重要性,根本用言语无法表述。

尤其是此时的李元庆,他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商老六、段喜亮、许黑子、顺子等等这些长生营所有军官,所有士兵,包括在长生岛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已经跟李元庆绑在了一根绳子上,再直白一点,他们几乎都可以说是李元庆的私产。

李元庆有了直属后裔,这就意味着,整个集团,有了继承,将会良好的传承下去。

得知了这个消息,澡也洗不成了,随意洗了几把,李元庆赶忙换了身衣服,来到了张芸娘的房中。

渠敏秋也在,不无幽怨的白了李元庆一眼。

李元庆此时的心情有些无法言语的兴奋,但渠敏秋在,他也不能表现的太过直白,只是嘿嘿直笑。

张芸娘看到李元庆,也是极为欣喜,“哥哥。”

李元庆一笑,赶忙上前握住了张芸娘的小手,“芸娘,天这么凉,怎么不在床上歇着?”

张芸娘有些无语,却又十分欣喜,“哥哥,奴家这,这才一个多月……”

渠敏秋不爽的白了李元庆一眼,“知道家里好,还出去这么久。”

李元庆当然明白渠敏秋的意思,嘿嘿一笑,“不要着急,大家都会有的。”

渠敏秋俏脸不由瞬间红透了,低声啐道:“谁稀罕。”但水润的眸子却仿似要融化般看着李元庆。

彩子也是满脸羡慕,说不出的期待。

…………

在后宅陪着几个妻妾吃过了早饭,李元庆并没有多停留,而是快步来到了官厅,听取商老六和马管家的汇报。

这个时代,远非可以安稳享乐的时候,想要让老婆孩子活的更好,唯有强硬的实力,足够保证她们的安全。

商老六和马管家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一见到李元庆,行礼过后,便是一阵恭喜。

李元庆心情十分愉悦,寒暄几句,直接开始了正题。

商老六道:“元庆,今年春耕的准备比预想的要好些,盐场那边,也产了不少盐货,但关键是粮食,即便加上鱼肉、家禽,恐怕也支持不到一个月了。”

李元庆点了点头,“我们还有多少银子?”

商老六有些无奈道:“官厅账上只有不足2万两了。”

李元庆又看向马管家,马管家更为尴尬,“将军,府内这边,已经有了赤字,大概一万两左右。”

长生岛的账目,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最主要的,便是长生营的账目,由后勤主管商老六负责。

第二,便是官厅府内的账目,包括李元庆的大片田地和牲畜场各项不动产资产。

第三,就是张芸娘和渠敏秋的内宅产业,包括她们现在正在努力经营的各种店铺之类。

最后,则是李元庆的小金库,也是这所有一切账目的本源。

商老六这边,主要是各项军费、辎重开支。

马管家这边,属于基础建设,与商老六这边时有重合,但大多数时候,都是马管家这边出银子,毕竟,长生岛这般状态,一切自是以军费为重。

至于张芸娘和渠敏秋的铺面产业,则是李元庆关于商业化的尝试,现在还太小,也指望不上。

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他的小金库了。

此时,看着愁眉苦脸的两人,李元庆也是眉头紧皱。

现在已经是天启三年,经过了两年多的发展,长生岛早已经不是初立的时候,只有千八百人,寥寥银子就可以养活。

现在,长生岛的人口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养活这些人,一年至少需要10万到15万的银子。

若今年春耕顺利,风调雨顺,产出不错,这个数字可能会缩减一点。

但这基本是底线,过了这个线,根本无法维持。

而天启二年,长生岛收到朝廷的军饷开支,即便加上赏赐,尚不足4万两。

这期间,有11万两的落差。

而这落差,便只能由李元庆自己来想办法。

当然,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李元庆扩张的速度太快,人口基数的增长太过迅速了。

像是张盘和陈忠,虽然也有压力,但他们人口基数小,远没有李元庆这么大的赤字。

此时,李元庆手里虽然有杨娇~娘给的5万两银子,但天启三年的春季攻势马上就要开始,这点银子,远远不够。

思虑良久,李元庆道:“这样,商大哥,你马上跟渠明瑞联系,今年,我要采购30万两的粮食。先付2万定金。这笔货,必须要三月之前到账。”

按照李元庆与毛文龙的商议,兵进复州的时间,大概在三月中或是末,在这之前,李元庆必须将事情处理妥当。

商老六忙点点头,却道:“元庆,咱们,咱们现在只有2万两银子了,剩下28万……”

李元庆一笑,“商大哥,此事,你不必太过担心。你只需先给渠明瑞2万订金便可。剩下的银子,我来想办法。”

商老六见李元庆说的这么自信,稍稍放松了一些。

马管家道:“将军,那春耕这边?”

李元庆道:“春耕这边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但今夜的粮饷拨付,要稍稍拖后,干活只管饭,剩下的各项赏赐、功绩,一律到秋后支付。”

“是。”

李元庆已经定下了调子,马管家赶忙称是。

“对了,还有最近产出的这一批盐货,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出手。沈晋会下死力的。”

“是。”

…………

商老六和马管家离去,李元庆疲惫的揉了揉太阳穴。

此时这般态势,想凑够足够的银子,实在是太难了。

即便把最近产出的盐货全都卖掉,最多,也就不到2万两银子,与李元庆的需求相比,还是杯水车薪。

但大战在即,李元庆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这些琐碎事务纠缠。

但李元庆此时却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依照此时他的名望,在辽地,甚至是整个大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加之此时天启小皇帝对他的圣眷,渠明瑞绝不会不卖他面子。

再加之手里的这5万两银票,应该可以先把渠明瑞的货‘骗’过来。

这就像是后世跟银行贷款,采取拖欠还款支付的方式。

李元庆明了,以渠明瑞的精明,他不可能算不明白这笔账,只待春季攻势有了成果,李元庆也不会短了他的银子。

但这里面,他还需要两个人帮忙。

想着,李元庆一笑,招来藕儿,让她立刻提笔,给陈忠和张盘各写了一封信。

…………

在长生岛休整了几天,李元庆分别视察了三个千总队,以及刘达斗斥候队的军容建设,晚上,则是辛勤播种,毫不懈怠。

这个时代,子嗣越多,家族的影响力才会越大。

对此,李元庆自是乐此不疲。

正月二十五,陈忠和张盘相继抵达了长生岛。

三个老弟兄多日不见,自是一番大醉,只不过,与他日不同,酒宴上,并不仅仅有三人,还有三个红袍太监。

一夜宿醉之后,次日早晨,三部在三位监军的陪同下,开始正式商议军务。

以李元庆现在的风头,即便是张盘部的监军马秋,也有些不敢触李元庆的眉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