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领少量人马和大量旗帜大造声势前来搭救曹休。吴军已经占了大便宜,又忙于搬运曹休留下的物资,曹休这才死里逃生。

曹休回到京城后明白了什么叫做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原来我曹休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就是这么个货色!曹休的自信心彻底崩溃,感到无颜苟活于世,不久就把自己窝囊死了。其子曹肇曾经一度位列曹睿临终前指定的五名辅政大臣之一,由于刘放、孙资的捣乱,屁股还没坐热就守着老爹留下的爵位赋闲在家了。

公元230年,曹真也在惭愧和悔恨中死去。

曹真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他的败亡是纯粹的天灾人祸。曹真挫败诸葛亮的两次北伐后觉得堂堂中原大国竟然在小国面前采取守势太不像话,而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阴平二郡更是促使曹真力主伐蜀。可曹真不幸地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遭逢一个多月的大暴雨,水汽、雾气交织成白茫茫的一片,所有人都变成了盲人一般,士兵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探路,耳畔响起的是战友们坠入万丈深渊的惨叫,却听不到落地的声音……曹真悔得肠子都青了,怪不得出征前大伙都反对。现在哪有脸回去?善解人意的曹睿及时下达了班师回朝的诏书,让曹真有一个台阶下。

趁曹真大军还在爬山,魏国边境空虚,诸葛亮发动反击,魏军郭淮、费曜部惨败。而本应配合曹真的司马懿所率部队还在装模做样磨磨蹭蹭地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公不作美,汉武侯算计在前,晋宣帝扯腿儿在后,曹真焉能不败?

祖国统一是东境守护者曹休和西境守护者曹真毕生的志愿。曹休堪称一流将领,但不幸得到了顶级帅才陆逊空前绝后的“重视”。曹真力挫诸葛,却也是防守有余进攻很挫。第二代曹家将之所以显得比第一代逊色很多,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曹丕防兄弟如防贼(可惜了曹彰,唉。),信得过的人太少,立曹睿为太子的时间又太晚,父子二人还都英年早逝,曹家将不仅规模缩小,梯队建设也出现了断档。横向上人手不足,纵向上又没有年轻人能够顶上。老是不纳新,再好的社团也撑不住啊。

第二、曹休、曹真提拔太快,缺乏历练。虽然两人的军事才能属实不低,但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太差,立下一点功劳就急速加官进爵,工作上顺风顺水,以至于一次失败就成了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诸葛家族的第二代身上。司马家族能够夺取天下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司马师经受的挫折较多,能够挺过东兴大败的阴影。司马家族的子弟普遍是在三十岁才出仕,这一传统使它们至少在心理承受力上要比其他家族的二代们强大得多。

谁都明白,来得容易的东西,去得也容易。只是很多时候,只顾着尽快对你好了。

三、改革家曹爽的纸牌屋

曹休、曹真谢世之后,曹家将出现了九年的断档。军事指挥权被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直到公元239年,病得神志不清的曹睿好歹算是想起了曹家将,曹爽侥幸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出身

曹爽,字昭伯。曹真长子。由于因缘际会和历史的黑色幽默,曹爽在曹睿死后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逐渐压倒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老人政治,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试验

曹爽的具体事迹,在前作《司马家族》一文中已有讲述,本文主要谈对曹爽改革的思考。

前文说过,做皇帝的难点在于限制特权阶层。如果怕麻烦就不负责任地向特权阶层妥协,把问题往后拖。

曹丕时代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搞经济建设,二是攻打吴国。

曹睿时代也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防御诸葛,二是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大魏“添砖加瓦”。

曹爽时代,其实只忙活一件事——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当时外戚和宦官都已不吃香,九品中正制使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

特权阶层有时是贵族、有时是庄园主、有时是大地主、有时是大资本家,但特权阶层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通过联姻和欺上压下来发展壮大。这不是道德问题,只是属性使然。对付特权阶层是负责任的执政者们永恒的主题,方法目前来看只有两种:

一、发动群众消灭特权阶层。

二、通过光明伟岸的制度和伸手不见五指的手段限制特权阶层。

第一种办法在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之前只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所以没有提到爱国是因为人类没有特权阶层的时候也就没有国家之分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不管你消灭多少特权阶层,总会有新的特权阶层蹦出来。

第二种办法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总比不治或者往死里治强。至于如何治本?当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了。

曹爽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只能努力去治标。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复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但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放弃既得利益,改革意味着阻力巨大。而曹爽职位虽高威望却不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出兵讨伐小国以加强威望。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勃列日涅夫的老人,是他的知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政治改革,一步到位重现曹操时代的荣光。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戈尔巴乔夫的中老年人,也是这么想的。

曹爽不明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对外战争的确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进可登高一呼,退可虽败犹荣。而挑起战争,去对付一个相对弱小的政权,一旦受挫就会陷入战争泥潭,威望扫地,留下千古骂名。

曹爽不明白,直接搞政治改革难度太大,一着不慎就会全面崩盘。推进经济改革,逐渐改变上层建筑,看似迂回实则稳妥。即便强如曹操当初要搞唯才是举也要以屯田制度限制士族对土地的兼并,使士族无法垄断土地和知识。

即使没有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曹爽的改革也不会成功。即使曹爽对外攻灭蜀汉,对内把司马家族杀的鸡犬不留,他也还是不会成功。因为曹爽只有世界观没有方**。

但,曹爽绝不是演义里那个只配被人耻笑的,驽马恋栈豆的蠢蛋。千百年后的苏共领导人都不明白,让曹爽如何去明白?中国几千年来能够成功主持改革的执政者又有几人?难道不负责任不丢人,负责任的失败者反倒丢人吗?曹爽本可以安于享乐,和特权阶层们把酒言欢,曹魏的基业够他挥霍几辈子的了。可曹爽没有像很多好逸恶劳的同行那样把肥肉吃光,把硬骨头留给后人去啃。

人们耻笑曹爽主要是因为他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拒绝了智囊桓范提出的转移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向只有洛阳一座孤城的司马懿投降。

决策之前,曹爽考虑了整整一夜,其实他思考的无非是他要怎么带领那些全家都处于司马懿控制下的仪仗队和文官们,从洛阳郊外行军三百四十里山路到达许昌?桓范骂曹爽是猪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建议是唯一的生路,罗贯中把曹爽写成了猪是因为贬曹是他不懈的追求。但转移许昌的计策其实危险重重,就算司马懿一时脑残不派追兵,曹爽身边的人哪个都有可能为了保全家属把他卖了。十死无生的绝境,就算要骂曹爽是猪也该骂他大意,把自己搞到这步田地,而不该是骂他选了哪种死法吧?

曹爽的确德行有亏,他占有曹睿的姬妾,纵容手下圈地之类的烂事儿也确实该骂。但《三国志》里说曹爽有篡位之心,恐怕是连陈寿自己都不信。也不想想为什么曹爽在最后时刻都没有以小皇帝做人质敲诈勒索?

中国的传统史书重视德道到了只重视道德的程度。一个什么实事儿都不干的嘴炮儿,只要没被抓住什么污点,就会受到赞扬。相反,一个肯干实事儿的人只要德行有亏就会被打入另册,被千人踩,外人踹。此之所谓“君子”“小人”二元论是也。

这样的是非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天经地义,因为当时的人们平均文化水平太低,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要是还用这套标准,还为了避免功利就非要倒向教条儿……轻则容易被煽动、蒙骗;重则成为“矫枉必须过正的”的信徒亦或是网络暴力的帮凶;晚期就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逮谁咬谁的疯狗。

曹爽的确愚蠢,他的改革方略属于事前拍胸脯、遇事拍脑门、事后拍屁股,想一出是一出。他的防人之心也因为自我膨胀而星随流云散,这才给了老病垂死的司马懿上演惊天大逆转的机会。然而曹爽的选择,比起曹丕、曹睿,至少是更具勇气,也更有担当。曹爽的不摸石头就过河,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血淋淋的宝贵教训。

主持改革是这世上最难、最难的工作,曹爽虽蠢却蠢得可贵。后三国之所以没有前三国精彩就在于蠢人太少,聪明人太多;理想主义者太少,现实主义者太多。曹爽的寂寞,不只是时代的寂寞,更是历史的寂寞。

结局

公元249年,曹爽在拜祭曹睿时遭遇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曹爽不肯挟持皇帝,经过亲切友好的谈判,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司马懿赌咒发誓,表示会切实保障曹爽的生命财产安全。

给先帝们擦了十年屁股的曹爽决定隐退,不久被司马懿夷灭三族。立国仅仅29年的曹魏帝国就此名存实亡。

司马懿的心黑手狠,出乎了曹爽的预料,也出乎了很多支持司马懿政变的士族大臣们的预料,毕竟很多士族都只是想让曹爽下台以维护家族的既得利益,根本没想过要帮司马家篡权。只是这时他们才发现,曹爽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司马家族前进的脚步了。

曹爽撼动了士族的利益,司马懿撼动了士族的灵魂。撼灵魂易,撼利益难。如是而已。

有趣的是,厚黑学的鼻祖司马懿一生中最窝囊的几年时光不是因为奸雄曹操,也不是因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恰恰是因为这个“猪头”曹爽。呵呵。

尾声

明明是一群三国的汉子,却颇有些《红楼梦》的味道: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本书参考资料

陈 寿:《三国志》

范 晔:《后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房玄龄:《晋书》

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

方诗铭:《方诗铭论三国人物》

易中天:《品三国》

马伯庸:《三国配角演义》、《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路》

秦 涛:《老谋子司马懿》

赵家三郎、高连兴:《孙权有毒》

王晓磊:《卑鄙的圣人》

李海鹏:《论琅琊诸葛氏家族的家风及影响》

周能俊:《孙吴的荆州政策与社会控制》

陈迪宇:《两大利益集团斗争夹缝中的东吴会稽士族》

章早晨:《&;lt;三国志&;gt;&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