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加木失踪始末-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永久纪念彭加木,广州市在白云区槎龙彭加木故居附近建立了彭加木公园,公园里矗立着彭加木铜像,设立彭加木事迹展览室。位于槎龙的广州第65中学,也即将改名为彭加木中学。

在广州举行彭加木遇难30周年的活动的同时,新疆也举行了一系列纪念彭加木的活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纪念彭加木殉难30周年展览开展仪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领导、彭加木生前同事、广东方面代表、自治区党校部分学员及中央和疆内各级媒体等参加了仪式。彭加木遇难30周年的各项纪念活动,表明彭加木烈士的献身科学、献身边疆的精神感人至深。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之后,在当时曾经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而强烈的关注。成千上万的读者通过报刊关注着在罗布泊搜救彭加木的进展情况,关注着能否找到彭加木。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搜救,一直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影。彭加木在留下“我往东去找水井”的字条之后,消失在大漠之中,从此杳无音讯。

虽然彭加木踪迹全无,但是人们对于彭加木的关注度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减退。在2006年4月13日,彭加木再度成为新闻热点。当天,新华社发出关于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体的干尸的电讯之后,种种报道和评论接二连三,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彭加木热。在诸多报道之中,我注意到这么一句话:

经专家对干尸牙齿、头皮等各部位骨骼进行测量和鉴定,初步判断,该具干尸对应人的死亡时间距今26年左右。

这说明,这具干尸在库木库都克彭加木失踪处已经静静地躺了26年左右。

在彭加木失踪之后,曾经进行了多次的搜索,却并没有发现这具干尸。这清楚表明,无论是“飞机地毯式搜索”,还是“地面拉网式搜索”,毕竟疏而有漏!参加过库木库都克现场搜索的我,当时就深感地方太大,地形又复杂,因此疏而有漏是必然的。

倘若这具干尸是彭加木遗骸,显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搜索中被“漏网”了。即便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遗骸,而真正的彭加木遗骸是躺在另一处,那么也极易如这具干尸一样被疏忽了。

对于这具干尸的DNA鉴定,固然重要。倘若确系彭加木遗骸,当然可以安慰彭加木烈士的在天之灵。然而,彭加木毕竟已经牺牲30个年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具干尸究竟是不是彭加木遗骸,已经变得并不那么重要。

我们今日追寻彭加木,最为重要的是追寻彭加木精神。今日年轻人,绝大多数已经不知道彭加木为何人。那具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的发现,重新拾起人们对彭加木的记忆,重新唤起人们对彭加木的怀念,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彭加木精神的追寻。

什么是彭加木精神呢?

那就是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那就是献身科学、献身边疆的精神!

诚如彭加木在1964年发表于上海《新民晚报》上的“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一文中所言:

我想作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也是光荣的。我愿一辈子作这样的铺路石子。

在今日,在“开发西部”的热潮中,特别需要彭加木精神,特别需要千千万万像彭加木那样的年轻人。千千万万的彭加木,千千万万颗铺路石子,将铺就开发西部的闪光的康庄大道。

1980年盛暑,除了一位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之外,我是唯一获准进入罗布泊搜索的作家。我在上海,在乌鲁木齐,在马兰核基地,在“720基地”以及库木库都克搜索现场,采访了五十多位彭加木亲属、好友、领导以及相关人士,其中包括彭加木夫人夏叔芳以及儿子彭海、女儿彭荔,胞兄彭浙,导师王应睐、曹天钦教授,入党介绍人王芷涯,好友及同事陈善明、夏训诚,为彭加木治疗癌症的曹凤岗大夫,彭加木失踪时的科学考察队同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王熙茂,搜索部队现场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作战处处长周夫有等,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彭加木传奇》一书。由于种种原因,《彭加木传奇》一书在当时未能出版。

如今,当年接受过我的采访的彭加木夫人夏叔芳、胞兄彭浙、导师王应睐及曹天钦教授等,已经离世。那些留在我的采访笔记本上的谈话记录,已经成为历史的“绝响”。在彭加木精神的鼓舞下,我重温当年的采访笔记,在《彭加木传奇》一书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写成了这部纪实长篇《彭加木失踪始末》,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年轻读者。

2009年,彭加木入选建国60周年“感动中国100人物”之一。

彭加木精神不朽。追寻彭加木精神,将一代又一代继续下去。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生于广东南海(今广州市白云区)。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50年7月加入共青团。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他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组织上要送他出国学习,但他主动要求到边疆去,改名“彭加木”,表示要为祖国边疆“添草加木”,也表示要为边疆“架”桥铺路。

1957年,他患纵隔障恶性肿瘤,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大病初愈,又奔赴边疆。

1964年,彭加木受到中共上海市委的表彰,被树为全市党员学习的标兵。中国科学院也曾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聂荣臻副总理为彭加木题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彭加木赋诗。

1965年1月,彭加木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文革”中,彭加木受到残酷迫害,被打成“特务”,还被诬蔑是特务组织“梅花党”成员。“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他仍把自己的心血献给边疆的科学事业,当时他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彭加木曾先后15次前往新疆考察,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他曾发表多篇科学论文,在酶、纤维状蛋白质、动植物病毒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1981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授彭加木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国科学院发出通知,号召全院同志向彭加木烈士学习。

2009年,彭加木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感动中国100人物”之一。

2010年6月17日是彭加木失踪30周年忌日,广东、新疆都举行了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序章 追寻

◆记者深夜来电要我谈彭加木

记者总是有着一根敏感的新闻神经。

2006年4月13日晚,我应邀前往上海同济大学作题为《谈谈纪实文学创作》序的讲座。讲座时,我把手机放在手提包中。结束讲座,回到家里,已经是深夜十时多,有点累,我把手提包放在书房,便到卧室休息。此间,上海《青年报》记章者郭颖连续四次拨打我的手机,我都没有听见。

郭颖小姐是一个非常敬业而又能干的记者。记得2003年9月16日,当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从太空顺利返回的时候,郭颖在傍晚时分急匆匆赶到我家,采访我在1979年4月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拍摄影片《载人航天》的情寻况。第二天,上海《青年报》就以整版篇幅刊登我在1979年与中国航天员的合影,又以一整版刊登郭颖所写的关于我的报道。

这一回,郭颖为什么如此焦急地找我?

翌日清早,我尚未查看手机,一边吃早饭,一边从收音机里听到“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的报道,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

早饭后,我打开电脑,见到郭颖的电子邮件,赶紧给她打电话。原来,她要向我采访1980年前往罗布泊寻找上海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的情况。郭颖告诉我,4月13日夜十时,新华社发布了新闻报道: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她迅速获知这一消息,原本是想在当天夜里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今早见报。

彭加木是在1980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失踪的。在当时,这是轰动全国的新闻。我从上海赶往新疆,进入罗布泊参加搜索彭加木。经过多方寻找,未能找到彭加木。

“彭加木失踪”事件已经过去26个年头。如今,又因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引起新闻轰动。我当即上网查阅了新华社的这一电讯,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俞铮)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一支科学探险队员3日在距罗布泊东5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曾发起并组织大规模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

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的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夏训诚是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他13日在接受记者电话专访时说:“目前还不知道那具遗体是否就是彭加木同志。不过根据发现的地理位置分析,距当时彭加木同志失踪的地点不远。”

1980年6月17日,着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由于缺水、断油,考察队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受阻,安营扎寨。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的同时,科考队长彭加木17日上午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时30分。”随后,解放军和中科院曾组织三次大型搜索行动,均未找到任何线索。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因此,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夏训诚说:“彭加木同志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他说:“我们这次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在找不到其他证物的情况下,将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同志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翌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以及诸多媒体都刊登了新华社的这一电讯。

由于郭颖要带着摄影记者赶到我家进行采访,我赶紧找出26年前的采访笔记、照片……

此后的几天,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上海《劳动报》《深圳商报》等相继对我进行采访,报道我在26年前参加搜寻彭加木。香港凤凰卫视也邀请我专程前往北京,参加制作专题节目《寻找彭加木》。

◆彭加木是何许人?

对于30岁以下、甚至4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来说,彭加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追述当年如何找寻彭加木之前,在这里先对彭加木作一简单的介绍:

彭加木(1925─1980),原名“彭家睦”,汉族,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