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说参同契-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学过《易经》,所以就搞不清楚了。

“以言乎两弦之炁,则曰金水”,以每月阴历的上半月下半月做代表。“以言乎甲庚之用,则曰金木。以言乎伏炼之功,则曰金火,颠倒取用不可穷诘”。道家书上代名辞太多了,说到金木叫做“庚甲之用”,道家有一派专修甲子、庚申,有一派还很怪,六十天当中,碰到甲子或者庚申,说是天人下降,村庄的人都不敢施肥,因为肥料是厕所中来的。这两个天干是最重要的,其中有个妙用,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讲了,讲到阴阳五行那个学问再说。

“究只是水火二物”,究竟只是一个水一个火。火是打坐热能发动,密宗讲拙火,就是三昧真火动起来,在显教就是四加行得暖。水呢,就是灌顶甘露来了,佛经上就叫做“醍醐灌顶”。“后天水火,虽分二物”,这个叫后天的水火,虽然分成两样东西,“究只是先天一炁。坎离既已复为乾坤,即此便是九还七返,八归六居,而化作先天一炁矣”,到了这个时候,返本还元了,总而言之讲了半天,就是一念不生,归到清净,身心气脉起了变化。这一步到了以后,下面再作讨论,再说怎么样修。

这一部《参同契》里,所有的方法,前前后后都透露完了,大家不要去另外找老师,这部书就是老师了,研究一万遍十万遍,你就通了。有许多秘诀,他有时只讲一句,下面不说了,又在别个地方再讲一句。你把它一对起来,全部口诀都懂了,再用心去研究。

第七十五讲

大丹的基础

虚无不是虚空

来自虚无的先天一炁

混沌  昏沉  鸿濛

先天真一之水来了该如何

性与情合  身心一片

大丹的基础

接下去是《参同契》的原文:“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之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这里是引用老子的话“上善若水”,这句话包含体、用两方面;包含做人的行为,也同时包含修道。所以说,经典的著作,一句简单的话包含多方面。现在他引用的是道家做工夫这一面来说的,“上善若水”是绝点纯清,没一点瑕疵的。这就是道体的反映,不能说这就是道体,是我们后天生命中的这个道。原来的本体,谈不到若水不若水,修道第一步工夫是做到“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的形象就是“真一难图”,“难图”是很难把这个表达清楚。我们引用禅宗的一句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道家不谈“一归何处”,而是说“至真”,也就是至一。那么这个道,所谓真一,就牵涉到天一生水,又有《易经》的数理在其中了。“变而分布”,一切都是由这个一变出来的。“各自独居”,然后就分布开了。这个原文大致如此,不用我们的意见来解释,还是采用朱云阳祖师的意见。

“此节,言先天一炁,为大丹之基也。”我们一般人修道都想要修到有个东西来,可是道体本来没有东西,佛家叫它空,道家叫它清虚,是指道之体,宇宙万有都属于这个体的变化。这个观念同佛家一样,在佛家说来,一个人成佛要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报身就是万象,宇宙万象各有一个报身,体是一个,变成了万有以后各有一个报身,也就是色身;化身是法身变化出来的,有千百万亿化身的不同,成佛叫做应化身等等,很多的名称,就是有一个实质的身体。道家改变了三身的名称,成为“一炁化三清”,都是这个炁的作用,变化出来就化三清。三清就是太清、上清、玉清,这同法、报、化三身同一个道理。譬如说基督教,一切宗教,最后的哲学都有点相同,所谓上帝天父、自己、圣灵是三位一体,也是这个道理来的。

至于我们后天这个生命,来来往往的是报身,要如何修道呢?必须要得到“先天一炁”。“先天一炁”是由道体上来,没有什么办法形容,所以叫它“一炁”。无火之谓炁,下面四点是火;没有“米”字这个“氣”,等于说虚空里头空气,大气层这个气。“先天一炁”不是空气的气,不像风不像气流,勉强来讲,只能说它是个能,生命的能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到了才能够结丹,大丹。

虚无不是虚空

练气功的人,把呼吸之气在身中练来练去。还有些修道的人,把呼吸之气配合上“意”,转到身上有了感觉跳动,认为气发动了,那个并不是气发动了,同先天之炁差远了。结丹成道不是这个东西,而是要先天一炁才行。别的道书上说得很明白,“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结果有人练气功拼命对着太阳,把虚无解释成虚空,从虚空观想一个气进来,一个光进来。密宗这类很多,道家也在搞这一套。那么从虚空中观想一个气进来与身心合一,是不是“先天一炁”呢?虽然不是,但是比练身体上的感觉好一点点。

我们再清楚地讲,不论佛家、道家乃至世界上各种修炼法门,都不出炼气的范围。譬如说密宗的人念咒子出声念,或者念佛的人也出声念,可以念到一心不乱,也成功。但是老实讲,这些方法都是在炼气,只是比炼后天呼吸之气好一点,是专一的气,还没有到“先天一炁”。譬如说有些人守窍观想,这是炼神;譬如说修戒、定、慧,规规矩矩修止观,乃至修白骨观,修各种观,各种道家的工夫都是炼精。这些方法对不对呢?都不对,但是也都对,锻炼身体祛病延年是有些效果。其实连运动都有效果,打拳也好、跑步也好,都是在炼气,这都是有形的。但是结丹不是这个,不过同这些炼精、炼气、炼神的炼法,都有密切的关联。偏向于任何一点都不对,能够融会贯通起来都对。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并不是从虚空中来,要注意啊!你心念越空得掉,身体的感觉、知觉越清净越放得下,慢慢这个“先天一炁”自然发动。所以“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你要修通气脉,转变色身,并不是做什么稀奇古怪工夫。所以“先天一炁”到了,“为大丹之基也”,就可以结丹了,这是了命的第一步。

来自虚无的先天一炁

“盖道本虚无,始生一炁,只此一炁,鸿濛未分,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后天有形之水也。”这里解释修道这个道,道体本来是虚无,佛家讲空,本来空的,由真空而生出妙有。本来是寂然不动,就是《易经》上所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感就动,这个“先天一炁”动了“始生一炁”。这个一炁的境象来的时候,有个专门名称叫“鸿濛”,天地鸿濛。“鸿濛”两个字很难解释,跟混沌差不多,像春天二三月间那个细雨时候的境界。从前有人出个对联“细雨湿衣看不见”,这个下联很难对,结果有个青年人一下子就把它对起来了,“闲花落地听无声”,一朵花开久了掉下地来,听不到声音,把中国方块字变成一个艺术的画面。现在讲“鸿濛”,等于说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气温暖,人的身体都懒洋洋的,脑筋都不大动,只想睡觉——春困。换句话说,湿度非常高,鸿濛境界人就是倦,是疲倦那个“倦”。疲是疲,倦是倦,不同的,现在年轻人不管这些了。

所以“先天一炁”要搞清楚,“先天一炁”从哪里来?从虚无中来,越空越有。在佛学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叫做“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先天”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叫先天?孔子解释《易经》乾卦,我们上一次提到过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个天地是没有办法违背的,那个本体的力量叫先天。我们现在的生命及一切的万有,都算后天。先天没有一切,本来无一物;后天呢?“奉天时”,要顺应自然,本体功能的规范不能违背。太阳一定从东边上西边下,每天一定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有不同。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你越空得了,身心感觉越放得开,越接近于先天,这个时候就有真的“炁”来。这个不能叫它一“炁”,《老子》里头很少用这个字,而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东西不是自然科学物质的东西,它有股力量,无形无相,在佛学叫做业力。业力不一定是坏的,成佛成仙是善业修成功的力量,一切凡夫众生是因为恶业力量,所以在六道轮回受报应。学佛修道也在造业,造的是善业,绝对的善业才能成功。

当这股力量来了,真空中生出妙有,但是就算你“先天一炁”来了,一般人没有佛家所谓戒、定、慧的修持,也是徒然。普通人“先天一炁”从昏沉中来,你睡够了醒来的时候,将醒未醒之间,它来了,你不觉得。一来了以后,凡夫第一步欲念就来了,就入了欲界,把“先天一炁”糟蹋了。再其次的,你在将醒未醒之间,或者生重病,病快要好时是“先天一炁”来,这个东西来了,就是生命的功能,你的病一定好。可是你不知道,自己体会不出来,认识它很难,因此修道的人,万修万人都不成功。“先天一炁”随时会来,换句话说也就是活子时,冬至一阳生就是这个东西,也可以叫阳生。现在进一步讲,阳生有个现象,这个时候你自然有一种春意,生命的春意,就是“先天一炁”。什么叫春意?就是春天万物都在发生,有一种生发的力量。当这个“先天一炁”来了,学佛也好,修道也好,都要把握住这个境界。

混沌  昏沉  鸿濛

他说这个“先天一炁”是“鸿濛未分”,阴阳都没有分开,而这个境界一定是有一点混沌的状态。对了,趁这个时候答复本院一个出家同学,你在日记上提到,一个人得定,住在那个混沌的状态,同昏沉的差别在哪里?你问得好极了,一般人打坐,就是两个境界,一个昏沉,一个散乱。昏沉分两种,大昏沉像睡眠一样,有些人打坐没有坐好,身体弯起来,肚子大大的,好像一只龙虾里头装了一个西瓜一样,身体变成这样就不对了。真坐得好,身体一定是端正的,你看每一个菩萨像,坐姿都很端正。一昏沉就不行了,这个身体,这个气——不论“先天一炁”也好,“后天一炁”也好,就支持不住,所以就弯起来,这样就会睡觉了。

有些人坐着好像没有念头一样,实际上是在昏沉,那很严重。譬如我们念佛的时候,念到昏沉了,好像佛号也念不起来了,就没念佛了。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昏沉中,如果自己昏沉以为是入定,以为自己在修道,以为自己在好境界,你的果报是走入畜生道的。这样越修脑子越迟钝,越无智,而且越懒,懒得动脑筋了;慢慢也不想记事了,以为自己这个是空,其实是大昏沉。细昏沉就是打起坐来,好像自己也知道,实际上不大清楚,迷迷糊糊的做不了主,这算不算睡着了?没有,别人讲话自己还听见,这是细昏沉。细昏沉搞久了以为是入定,那个果报也是同样,所以要搞清楚。

其次是“掉举”,大的“掉举”就是散乱。我们普通人就在两个境界里过一辈子,千生万劫都在这里头转,不昏沉就散乱。人疲劳了就睡觉,睡醒了眼睛还没有张开,思想就来了。所以不昏沉就散乱,永远不会平衡,因此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转动。不管你佛学讲得多么高明,戒、定、慧怎么样的好,理论再怎么好,第一你没有真正得定,纵然持戒很好,不是真的戒;第二你纵然智慧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