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荀子-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回答说:“古代的帝王中有戴便帽并穿圆领便服的,但他们的政治却是致力于使人生存而厌恶杀人。因此凤凰栖息在成行的树上,麒麟活动在国都的郊外,乌鸦、喜鹊的窝可以低头观察到。您不问这个,却问舜戴的礼帽,所以我不回答啊。”

[原文]

31.4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优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1),仰视榱栋(2),俛见几筵(3),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4),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5),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注释]

(1)胙(zu^作):通“阼”。胙阶:大堂前东边的台阶,是主人登堂的台阶。(2)榱(cu9 摧):椽子。栋:屋中的正梁。(3)俛(f(俯):同“俯”。几筵:见 19.22 注(8),此指灵座,即供奉神主、摆供品的桌子。(4)日昃(z8 仄):太阳偏西,约未时,即下午两点左右。(5)虚:同“墟”。盖:茅草盖的屋,这里形容亡国者的子孙极为贫贱。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邃的后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

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发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而来的诸侯的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原文]

31.5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1)?”

孔子蹴然曰(2):“君胡然焉(3)?资衰、苴杖者不听乐(4),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5),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且丘闻之:‘好肆不守折,长者不为市。’窃其有益与其无益(6),君其知之矣。”

[注释]

(1)委:委貌,周代的一种礼帽,以黑色的丝织物制成,上朝时所戴。章甫:见 20.7 注(5)。(2)蹴(c)促)然:惊恐不安的样子。(3)君胡然焉:《集解》作“君号然也”,据《孔子家语·好生》改。(4)资哀:见 19.14 注(11)。苴杖:见 19.18 注(3)。(5)黼、黻:见 5.13 注(2)。茹荤:即 31.1 的“食荤”。(6)窃:据《家语》王肃注,宜作“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束宽大的腰带、戴周代式样的黑色丝绸礼帽和商代

式样的成人礼帽,有益于仁吗?”

孔子惊恐不安地说:“您怎么这样问呢?穿着丧服、撑着孝棍的人不听音乐,并不是耳朵不能听见,而是身穿丧服使他们这样的。穿着祭祀礼服的人不吃荤菜,并不是嘴巴不能品味,而是身穿祭服使他们这样的。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善于经商的人不使所守资财折耗,德高望重的长者不去市场做生意谋利。’束腰带、戴礼帽是有益于仁还是无益于仁,您大概知道了吧。”

[原文]

31.6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

孔子对曰:“无取健(1),无取詌(2),无取口哼(3)。健,贪也;詌,乱也;口哼,诞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4),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5),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6)。语曰:‘桓公用其贼(7),文公用其盗(8)。’故明主任计不信怒(9),暗主信怒不任计。计胜怒则强,怒胜计则亡。”

[注释]

(1)健:强,指要强好胜的人。(2)詌(g4n 赣):通“拑”、“钳”。挟持,钳制,指用强力约制对方。(3)啍(zh&n 谆):同“谆”,话多,指能说会道。(4)调:调和,指弓的强弱和箭的轻重相协调。(5)有:通“又”。知:通“智”。(6)尔:通“迩”,近。(7)桓公:见 7.1 注(4)。用其贼: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曾谋杀过小白(桓公),所以说桓公用其贼。参见 7.2 注(2)、(3)及《韩非子·难二》。(8)文公:晋文公,见 11.4 注(8)。用其盗:指任用寺人(宫廷内的近侍)披。披,一作勃鞮(“勃鞮”两音相合即为“披”),字伯楚。公元前 655 年,普献公派寺人披追杀重耳(晋文公),寺人披曾折断了重耳的袖口。重耳出逃,后返国立为文公。寺人披却前来求见,以告发吕甥、郤芮谋反事,文公不记他断袖之仇而接见了他,并听从了他的话。以后又经常向寺人披咨询。参见《左传》(僖公五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及《韩非子·难三》。“桓公用其贼,文公用其盗”用来说明:如果是信悫之士,即使是仇人也可任用。(9)任:任凭。计:计算,指计较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信:任凭。怒:愤怒,泛指感情。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请问怎样选取人才?”孔子回答说:“不要选取要强好胜的人,不要选取钳制别人的人,不要选取能说会道的人。要强好胜的人,往往贪得无厌;钳制别人的人,往往会犯上作乱;能说会道的人,往往会弄虚作假。所以弓首先要调好,然后才求其强劲;马首先要驯服,然后才求其成为良马;人才首先要忠诚老实,然后才求其聪明能干。一个人如果不忠诚老实却又非常聪明能干,打个比方,他就是豺狼啊,是不可以使自己靠近他的呀。俗话说:‘齐桓公任用逆贼,晋文公任用强盗。’所以英明的君主根据利害得失来选用人而不凭感情用事,昏庸的君主凭感情来选用人而不根据利害得失。对利害得失的计较超过了感情用事就会强盛,感情用事超过了对利害得失的计较就会灭亡。”

[原文]

31.7 定公问于颜渊曰(1):“东野子之善驭乎(2)?”

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3)。”

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

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4),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5)!”

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东野毕之驭,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6)。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7),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8);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

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

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注释]

(1)定公:鲁定公,名宋,公元前 509 年~前 495 年在位。颜渊:见 27.116 注(3)。(2)东野子:鲁定公时善于驯马驾车的人,氏东野,名毕,“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3)失(y@义):通“逸”,奔逃。(4)骖(c1 n 参):古代用三匹马或四匹马拉车,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列:同“裂”。(5)趋(c)促):通“促”。(6)造父:见 8.16 注(1)。(7)《集解》无“以”,据《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二章补。(8)朝礼:朝廷所规定的礼仪。此指六艺之一的驭礼,它包括五个方面,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参见《周礼·地官·保氏》。

[译文]

鲁定公问颜渊说:“东野先生车驾得好吗?”颜渊回答说:“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

定公很不高兴,进去对近臣说:“君子原来是诽谤人的吗?”

三天以后,养马的官员来拜见,说:“东野毕的马逃跑了。两匹旁边的马挣断缰绳分别跑了,两匹中间的马回到了马棚中。”定公离开坐席站起来说:“赶快套车去召见颜渊!”

颜渊来了。定公说:“前天我问您,您说:‘东野毕驾车,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不知道您凭什么了解到这一点?”

颜渊回答说:“我是根据政治上的原则来了解到这一点的。

从前舜善于役使民众,造父善于驱使马。舜不使他的民众走投无路,造父不使他的马走投无路,因此舜没有逃跑的民众,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登上车子手握缰绳,马嚼子和马身都端正了;慢走快跑驱赶奔驰,朝廷所规定的礼仪全部达到了;经历各种险阻而到达了远方,马的气力也就用光了。然而他还是要求马不停步,因此我知道他的马会逃跑。”

定公说:“好!您可以稍微再进一步说说吗?”

颜渊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鸟走投无路了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了就会乱抓,人走投无路了就会欺诈。’从古到今,还没有使臣民走投无路而能没有危险的君主啊。”

尧问第三十二

[题解]

本篇取开头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对全篇内容的概括。篇中记载甚杂。最后一节不是荀子所作,而是荀子学生对荀子的总评,相当于《汉韦》纪、传之未的“赞”,它用韵文写成,与后世的“讚”体相似。

[原文]

32.1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

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1),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2)?”

[注释]

(1)贲(fen 奋):通“奋”,振作,发扬。(2)有:通“又”。

[译文]

尧问舜说:“我想招引天下的人,对此该怎么办?”

舜回答说:“主持政务专心一意而没有过失,做细小的事也不懈怠,忠诚守信而不厌倦,那么天下人自会归顺。主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