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荀子-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夺啊。所以仁人的军队,他们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他们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的降落,没有人不欢喜。因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商纣,这两帝、四王都是使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的。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的刀口上还没有沾上鲜血,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德行伟大到这种地步,就会影响到四方极远的地方。《诗》云:‘善人君子忠于仁,坚持道义不变更。他的道义不变更,四方国家他坐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15.7 李斯问孙卿子曰(1):“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2),将率末事也。’奏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3),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4),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5);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6);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7),此世之所以乱也。”

[注释]

(1)李斯:秦代政治家。曾从学于荀子,后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曾先后任秦朝的廷尉和丞相。

(2)君:《集解》误作“军”,据嘉善谢氏校本改。(3)諰諰(x!洗)然:恐惧的样子。轧:倾轧。(4)传说汤打败桀后,把桀流放到历山(参见 21.3 注(4))。(5)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是成汤打败夏桀的地方。其地所在,异说甚多,现已难以确指,通行的说法认为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参见《史记·殷本纪》《正义》)。(6)甲子:甲子日,即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打败商纣王的日子。关于武王克殷之日,《尚书·牧誓》仅记“甲子”,未载年月,故史家推算,其说甚众。《史记·周本纪》以为在周武王十二年二月,后人多以为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即 公元前 1066 年阴历二月初五。但据《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这甲子日或当在周武王六年(公元前 1106 年)阴历二月初五。(7)本:指实行仁义的政治措施。末:指机变诡诈的战略战术,即李斯所说的“以便从事”。

[译文]

李斯问荀卿说:“秦国四代都有胜利的战果,在四海之内兵力最强,威力扩展到诸侯各国,但他们并不是依靠仁义去从事战争,而只是根据便利的原则去做罢了。”

荀卿说:“这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你所说的便利,是一种并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极其便利的便利。那仁义,是用来搞好政治的工具;政治搞好了,那么民众就会亲近他们的君主,喜爱他们的君主,而不在乎为君主去牺牲。所以说:‘一切都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事。’秦国四代都有胜利,却还是提心吊胆地经常怕天下各国团结一致来蹂躏自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衰落时代的军队,还没有抓住根本的纲领。从前商汤流放夏桀,并不只是在鸣条追击的时候;武王诛杀商纣,并不是甲子日早晨之后才战胜他的;而都是靠了以前的措施与平时的治理,这就是我所说的仁义的军队。现在你不从根本上去寻找原因而只是从枝节上去探索缘由,这就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原文]

15.8 礼者,治辨之极也(1),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注释]

(1)辨(b4n 办):通“办”,治理。

[译文]

礼,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使国家强大的根本措施,是威力得以扩展的有效办法,是功业名声得以成就的要领。天子诸侯遵行了它,所以能取得天下;不遵行它,所以会丢掉国家政权。所以,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不足以用来取胜,高耸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用来固守,严格的命令、繁多的刑罚不足以用来造成威势,遵行礼义之道才能成功,不遵行礼义之道就会失败。

[原文]

15.9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1),坚如金石(2);宛钜铁釶(3),惨如蜂虿(4);轻利僄遬(5),卒如飘风(6);然而兵殆于垂沙(7),唐蔑死(8);庄0 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9),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10),缘之以方城(11),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12),若振槁然(13)。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14)?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15),为炮烙刑(16),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注释]

(1)鲛,海鲨。兕(s@驷):雌性的犀牛。(2)坚:《集解》作“鞈”,据《文选》卷四十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鱼甲烟聚”注引文改。(3)宛: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南阳。钜:钢(参见《说文》)。他:或作“鉇”、“铊”、“鍦”,读 sh9(施)或 sh6(蛇),就是矛。(4)惨:狠毒,厉害。虿(ch4i 豺去声):蝎子一类的有毒动物。(5)僄遬(pi4os)票速):轻捷。遬:同“速”。(6)卒(c)促):通“猝”,急速。飘风:旋风。(7)殆:危亡,失败。垂沙: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县境。(8)唐蔑:或作“唐昧”,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301 年),秦、齐、韩、魏共攻楚,杀唐蔑。(9)汝:汝水,源出河南鲁山县大盂山,流经宝丰、襄城、郾城、上蔡、汝南,注入淮河。颍: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临颍西华商水,至周口镇,北合贾鲁河,南合沙河入淮。(10)邓林:楚国北部边境古邓国(在今河南邓县一带)一带的山林。(11)缘:绕。方城:楚国北边的长城,其城由今之河南沁阳县北起,绕过方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沿着伏牛山以南延伸到邓县为止。(12)鄢(y1 n 淹):楚国的大城市,位于今湖北宜城县南,因鄢水(即今汉水支流蛮河,在宜城县南)得名,与春秋时郑邑之鄢(位于今河南鄢陵县)非一地。郢(y!ng 颖):楚国国都,位于今湖北江陵市北。鄢郢举: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279 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次年,白起取郢,烧夷陵(今宜昌),东进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以为南郡。(13)振槁:见 11.5 注(9)。(14)固、塞(s4i 赛)、隘、阻:四字同义并列,都是指险要的地方。(15)刳比干、囚箕子:见 8.15 注(8)。(16)烙(g6 格):通“格”。炮烙:相传为纣所制造的酷刑。据说是将铜格放在烧炭之上,使犯人行其上,便堕入火中而被烧死。

[译文]

楚国人用鲨鱼皮、犀兕皮做成铠甲,坚硬得就像金属、石头一样;宛地出产的钢铁长矛,狠毒得就像蜂、蝎的毒刺一样;士兵行动轻快敏捷,迅速得就像旋风一样;但是兵败垂沙,唐蔑阵亡;庄0 起兵造反,楚国被分裂成了三四块。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吗?这是因为他们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楚国以汝水、颍水作为天险,以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把邓地一带的山林作为它的边界屏障,拿方城来围绕保护自己,但是秦军一到而鄢、郢就被攻取了,像摧枯拉朽一样。这难道是因为没有要塞险阻吗?这是因为他们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设置了炮烙的酷刑,随时杀人,臣下心惊胆战地没有谁能肯定自己会寿终正寝,但是周军一到,他的命令就不能在下面贯彻执行了,他就不能使用他的民众了。这难道是因为命令不严格、刑罚不繁多吗?这是因为他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

[原文]

15.10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1),沟池不拑(2),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3),无它故焉,明道而分钧之(4),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向(5)。有不由令者,然后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6),知罪之在已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7),刑错而不用(8)。”此之谓也。

[注释]

(1)辨(b4n 办):宋浙本作“办”,字通,治理的意思。(2)拑:当作“抇”(h*胡),掘。(3)明:等于说盛。明内:使国内昌盛。也就是 15.2 所说的“国日明”。(4)道:承 15.8 与 15.9 而来,指礼义之道。分:见 5.10 注(1),这里作状语,表示“用名分”。钧:通“均”,调节,平衡。(5)和(h8 贺)、附和,响应。向:通“响”,回声。(6)邮:通“尤”(世德堂本作“尤”),怨恨。(7)厉:高举。(8)错:通“措”(世德堂本作“措”)。

[译文]

古代圣王的兵器,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但是敌国不等他使用就屈服了;他城墙不整修,护城河不挖掘,要塞不建立,机智变诈不施展,但是他的国家却平安无事地不怕外敌而又能昌盛,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由于彰明了礼义之道而用名分来协调臣民,适时使用人民而真诚地爱护他们,因而臣民附和君主就像影子和回响一样。有不遵从命令的,然后再用刑罚来惩处他,所以惩罚了一个人而天下都服了,罪犯也不怨恨自己的君主,知道罪责在自己身上。所以刑罚用得少而威力却行于四方,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因为遵行了礼义之道的缘故。古代帝尧治理天下,只杀了一个人、惩罚了两个人而天下就治理好了。古书说:“威势高举而不使用,刑罚设置而不施行。”说的就是这个啊。

[原文]

15.11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1)。故赏庆、刑罚、势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2)。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3),虑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除阸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4)。大寇则至(5),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6),则必犇;霍焉离耳(7),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佣徒鬻卖之道也(8) ,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9),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10),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11),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12),莫不毒孽(13),若祓不祥(1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