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话三国-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琅琊于吉,见过陛下。”

刘辩打量着于吉,嘴角微挑:“道长,久仰大名,今日一见,能否问你几句很私人的话题?”

于吉笑笑:“修道之人,与天地同心,无所谓公与私。”

“是么?敢问道长今年高寿?”

于吉沉吟了片刻:“若是别人问起,贫道只会一笑而过。说了,他们也不信。可是陛下问及,贫道却要实话实说。贫道出生之时,正是光武皇帝登基之日,所以,贫道正与本朝同年。”

刘辩怔住了。于吉看起来也就是五六十岁的样子,怎么居然与本朝同年,也就说一百六十六岁。他眼神一闪,嘴角微撇:“道长果然高寿。不过,你又怎么能知道朕就会相信你呢?说实在的,朕也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呢。”

于吉笑了。“看来陛下虽然境界高明,却不像孝武皇帝一样师心自用。贫道之所以对陛下也信心,也正因为如此。这百余年,陛下是第二个能让贫道有如此信心的。”

刘辩欠了欠身:“愿闻其详。”

于吉不答反问:“难道陛下就不想知道谁是第一个吗?”

刘辩眨眨眼睛:“道长觉得,朕应该知道谁是第一个吗?”

于吉点点头,含笑不语。

刘辩看着他,眉梢微耸,过了片刻,轻声笑道:“东方朔?”

于吉抚须而笑。“果然,陛下的直觉已经到了不测之境,龙系血脉的强大,在陛下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即使是东方朔再生,也未必是陛下的对手。”

刘辩似笑非笑:“那你呢?”

“贫道更不行。”于吉轻叹了一声,看看远处。“否则,贫道也不会两次白费心机了。”

刘辩顺着于吉的眼光看去,不免吃了一惊。昆明池边,刘协和诸葛亮正缓缓而行,在他们的身后,孙策、马超抚着刀环,正凑在一起,不知道说些什么。于吉所说的两次白费心机,自然是指劝说孙坚、孙策父子割据东南失败。

“道长觉得,儒门的希望在东南?”

“这不是贫道的臆测,而是天机所预示的。”于吉沉默了片刻,又有些遗憾的叹了一口气。“不过,贫道修行有限,误读了天机也说不定。”

“什么样的天机?”

于吉抬起头,平静的看着刘辩,一字一句的说道:“百年之后,华夏之冠在东南。”他顿了顿,又道:“陛下身负龙系血脉,直觉过人,对天机的感应应该比贫道强。敢问陛下,你是否也这么觉得呢?”

刘辩倒吸一口冷气,半晌没有说话。他重新打量着于吉,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于吉劝孙坚割据东南的时候,袁氏刚刚起兵,天下人都以为袁绍将攻进洛阳,儒门将主宰天下,于吉却说华夏衣冠很快就要失去中原,退守东南,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诡异之处就在于此,刘辩知道他是对的。百年之后,五胡乱华,中原陆沉,东晋代表的华夏衣冠偏安于东南一隅,一直到几百年后杨坚建立隋朝,华夏衣冠才算重新入主中原。

第453章归根复命

震惊之后,刘辩又有些愤怒。…頂點小說,他沉下了脸。

“既然你有这么高的道行,又知道神州即将陆沉,怎么能无动于衷,不出手施救,只是三番两次鼓动孙家父子割据江南?”

“道门重自然,尚借势而为,从不逆天行事。”于吉淡淡的说道:“当年礼崩乐坏,天下沉沦,老子也只是西出函谷关,并没有振臂而起,行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之事,何况是我。”他略作思索,又道:“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生生死死,天之道,人如此,族如此,国亦如此……”

刘辩打断了他的话:“人寿不过百年,你怎么能活这么久?岂不是有背自然之理?”

于吉笑了。“陛下,人寿岂止百年?天地人三才,天长地久,人怎么可能只有百年?很多人之所以活不到百年,是他们不知护养,沉迷外物,这才不能尽其天年。彭祖寿八百,尚称不足,吉不过百余年,又怎么是违背自然之理呢。”

“照你这么说,人可以像天地一样一直活下去?”

“能不能像天地一样长久,吉不敢断言,毕竟能像天地一样常保自然的人太少了,即使是我自己,我也做不到完全顺其自然,要想像天地一般长久,怕是做不到。不过,我可以借助道术,盗取天地元气,重塑肉身。”于吉躬身一拜。“陛下,吉从江湖而来,登堂入室,只是为了向陛下求一个重生的机会。”

“原来如此。”刘辩恍然大悟。怪不得于吉这个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会主动到长安来,还带着大乔小乔两个绝色萝莉,原来是有求于人啊。重生?这怎么听起来那么穿越呢。

“什么是重生?”

于吉沉默了片刻:“陛下,天机不可泄露。有些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修行到了的人听了,也许会茅塞顿开,由此悟见天机。修行不到的人听了,只会心生妄念,有害无益。敢请陛下屏退左右,容我向陛下一人言明。”

刘辩眯起了眼睛。盯着于吉,笑了笑,抬起手臂,轻轻的挥了挥。

王越上前一步,按剑道:“陛下……”

“放心吧,不会有事。”刘辩打量着于吉。“以他的修行,真想来刺杀我,你们在这里也没什么用。”

王越咬了咬嘴唇,还是执行了刘辩的命令。将所有人等都带了出去。

“现在,你可以说了。”刘辩指指对面的坐榻,示意于吉坐下。于吾也不客气,从容入座。“陛下在弹汗山的时候,见过神殿里的神像么?知道神像的秘密何在么?”

刘辩目光一闪,点了点头。

“那陛下知道为何如此?”

刘辩摇了摇头,不知不觉的坐直了身子:“这件事,我也一直在追查。可惜一直未得其详。不知道长有何高见。”

见刘辩的态度变了。也自然而然的换了称呼,于吉依然淡定从容。

“‘谷神不死。谓之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这是老子所传的五千言中透露的消息。人皆有父母,皆由其母所生,神像的秘密在玄牝之门。即象征重生之意。修道之人,每六十年为一轮回,轮回尽,则需重归玄牝之门,所谓各归其根。行气吐纳,用复命之术,重塑肉身,反老还童。循环往复,即可长生久视,寿与天地齐。”

刘辩盯着于吉,好奇不已。“你寿百一百六十余年,却形如壮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正是。臣自上次复命以来,已逾四十八年,在十二年之内,必须重入玄牝之门,否则将日渐衰老,就算重归玄牝之门,也很难恢复赤子之身,最终将身亡道消,归于尘土。”

刘辩明白了。于吉到这儿来,是因为他要去弹汗山的神殿,要在神像中经历归根复命的仪式。这个仪式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否则以于吉的道行,潜入弹汗山神殿易如反掌。他很可能还需要一些人的辅助,无法一个人悄悄的完成,所以必须求得他的帮助。

原来那个神像私处的暗道不仅仅是代表着帝道,还有这个重要的作用。玄牝之门就是重生之门。

“那么,归根复命之术,又是什么样的道术?”

于吉也不隐瞒,和盘托出。“归根复命之术,顾名思义,分为归根与复命两术……”

刘辩静静的听着,眼神如古井无波,心中却涌起了惊涛巨澜。一直以来,他都像一块海绵似的吸取着有关的知识,但不可否认,绝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儒门,或者是经过儒门改造的道门知识,真正的道门理论知之甚少。原因很简单,不管是荀彧还是蔡邕父女,他们的学问都以儒门为主,都来自于嵩高山所藏典籍和东观兰台的皇室秘书。嵩高山的典籍不用说,自然是儒门的传承,而皇室秘书也不例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儒门改造的东西,其真实性甚至不如嵩高山所藏的典籍。

于吉所说的却是真正的道门理论,这些理论没有经过儒门修改,和目前流传的《老子》也有些区别,是不是最正确的理解,谁也说不准,但是,这是于吉亲身验证过的学问,当然比儒门那些只存在于纸上的知识更接近真相。

于吉所说的道门修行道术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其理论基础只有一个:老子所著的五千言,几乎每复杂,是因为里面涉及到了外丹术和内丹术,相反,经常被提起的房中|术只是一个辅助之术。

按于吉的说法,要想归根复命,首先一条是要静,不仅是身要静,心更要静,而且是绝对的静——守虚极。致静笃。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归根其实就是将神识——包括记忆在内——凝为一点,藏在所谓的根里,以便仪式完成之后复命,也就是将神识重新安放到新的**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杂念,就可能功归一篑。道消身亡。

要想达到这种层次的静,不仅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弹汗山神像下面的秘道,更需要长期的修行。道门重视静修,重视还精补脑,都与这一点有关。

很显然,这是一个要求极高的道术。完成了这个道术,可以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体,多六十年的寿命,继续修行。领悟天地大道。完成不了这个道术,从此不可避免的走上衰老死亡之路。也许会比普通人长寿很多,但是要想寿与天齐,那却是痴心妄想了。没有足够长的寿命,自然也不可能真正领悟天地大道。

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也许就有这一点有关。

“既然你对弹汗山神殿了如指掌,那我倒想问你一个问题。”

“陛下请讲。”

“为何弹汗山神殿的神像居然是天师夫人的模样?”

“神像是她所建。她要塑成自己的模样,供人瞻仰。不过是一点私心罢了。”于吉淡然一笑:“正因为她有了私心,所以她无法顺利的归根。石像永存,肉身却毁,真不知道她会不会因此而后悔。”

“她没能完成归根复命?”

“第一次完成了,还与张陵生了二子四女,第二次没完成。”于吉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当初她传授檀石槐道法。就是为了在鲜卑人控制弹汗山的情况下不影响第二次归根复命,没想到最后却毁在了这一点私心里,实在是可惜。”

“她死了?”

“死不死,不敢肯定。不过,没能完成第二次归根复命。她的肉身就是六十余岁的老妪,就算刻苦修行,也不过百年。更大的可能是她已经死了。归根复命之术非常凶险,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

“那你怎么知道她没能完成归根复命?”

“重塑肉身要盗取天地元气,会引起天地元气的扰动,如果成功,修道有成的人会感应到。”于吉看着刘辩,轻轻的笑了一声:“陛下在黄河边悟命,在皇宫龙虎交,在龙渊化龙,诸如此类,对修道之人来说,都是可以察觉的。更何况是归根复命这么重大的事。”

他又皱起了眉头。“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至今不解。不知陛下能否为我解惑?”

刘辩笑了。“我的境界虽然还算过得去,可是我对道的了解,和你相去甚远,怕是不能为你解惑。”

“无妨,这与道无关,只是发生在陛下身上的一件事罢了。”

刘辩眉毛一挑,示意于吉说说看。于吉说道:“陛下在黄河边悟命的那一晚,有两次较大的元气扰动,相隔时间极短。很多人都以为只是一次,但是我知道那是两次。其中一次,必然是陛下悟命,可是在此之前的一次更严重的元气扰动又是什么原因?陛下,你在悟命之前,可有什么异常的反应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