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唐朝当皇帝-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众人不是傻子,不是不会算账,杨成抓捕了五百多人,就查抄出了将近三千万贯的钱银出来,还有上百万石的粮食,五万多石私盐,这些人绝对清白不了。

一时间,大殿上也是诡异地安静,就连刚才还在暴怒的李适之也都沉浸下来了。对于李适之来说,杨成查抄了这么多的钱银,那么就直接说明这五百多官吏绝对不是清白的,而且从查抄的钱银来看,这些人还是巨贪。

“嘭……”

李隆基奋力地一甩手,一枚玉玺滚落到了地上,大殿下面的人顿时一阵的惊恐,皇帝发怒了,所有人的都惊恐地跪了下来。

“朕真是瞎了眼,瞎了眼,爵位和俸禄都给了什么人?那个左良第,苗胜,他们出身贫苦,朕爱惜他们的才华,这才点了他们的进士,他们到了扬州做了什么,一个让家人把私混作官盐出卖,家人就查出了两万石私盐,另外一个到了扬州无所事事,任由左良第枉法。”

杨成送到长安的密奏不知一份,其中还有一些记录这些犯官罪行的书信,李隆基也是看过了。

李隆基此时满脸震怒的样子,一时间让整个大殿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安静,所有的人都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招来皇帝的杀头之罪。

众人没有想到皇帝李隆基会这样震怒,但是随后也就明白了,这天下是李家的,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李隆基的。

此时竟然在淮南道一下子查处了三千万贯钱银,大唐的国库天天喊着没钱,但是主要税收的盐利全部进入了这些人的口袋中,皇帝陛下如何能够不震怒。

“朕拿出一百万贯钱修建一个花园,中枢百般叫苦,杨成到淮南道一个月不到,就查抄了三千万贯钱,朕是这个天下的主人,但是朕的钱都被这些人拿走了,他们对的起朕的功名利禄吗?”

李隆基身体有些颤抖,他是彻底震怒了,这是李家的天下,是他的天下,但是淮南道的事情让李隆基深深的后怕。

他没有想到他恩赐和封赏竟然换来的是如此贪腐的结果,尤其是盐利,这是关系到李唐江山命脉的事情,李隆基后怕的同时,也是感到深深地恐惧和愤怒。

第177章进士出身的人

李隆基龙颜大怒,一时间大殿上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地喘气,此时就连一向自认为对李隆基很是了解的李林甫也对皇帝突然间如此震怒感到有些诧异。

在李林甫看来,李隆基已经是年过六旬之人了,坐了三十多年的皇帝,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一个淮南道出现了有些贪官而已,也不至于让皇帝如此震怒。

但是,李隆基心中可不是这么想的。起初,当听到杨成在淮南道的举动之后,李隆基心中也是有些不解和怒火,认为杨成如此胡来,对江山社稷不利,是在动摇大唐统治。

随后,在李适之和太子等人的怂恿之下,众多大臣权贵们开始上书要治罪杨成,于是李隆基也动心了,他对杨成的行为很是不满。

但是,就在李隆基准备降罪杨成的前一天晚上,杨成送到长安的密奏到了高力士手中,然后就被连夜送到了李隆基的案前。

李隆基看了杨成的密奏之后,完全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了,也让高力士吓了一跳。

李隆基心中震撼不已,他没有想到淮南道糜烂到了这种地步,抓了五百多人,竟然抄没了足足可以和大唐一年赋税相比的钱银,这还不算那些粮食和私盐,还有奴仆田地。

李隆基早年未登基之时,也参与到贩卖私盐之中,他是清楚淮南道的情况的,但是李隆基心中认定,即使私盐再多,也不可能超过官盐。

最重要的是,李隆基知道,为官的几乎没有不贪的,但是,李隆基认定这些都在合情合理之中,他是不会深纠的,毕竟这些人是在为他守卫江山。

但是,看到杨成抄没的成果之后,李隆基默然了,随后心中就是震怒,他知道这些人已经不再是小贪了,而是开始毫无节制地敛财,已经威胁到了他的江山社稷。

李隆基突然间感觉到一阵的寒意,他治理大唐江山三十多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李隆基心中欢喜,所以晚年才会开始享受。

在李隆基看来,这个大唐江山以现在的胜景,外有十大军镇驻守,十余年没有外夷深入,这样的声势即使余威也可以延续百年没有问题。

李隆基知道,即使子孙再不孝,有了现在的家底,也绝对可以保住江山百年之久,况且这百年中李家还不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了。

但是,看到杨成的密奏之后,李隆基感觉到了深深的后怕,他此时意识到了李唐江山丝毫不是那么巩固的,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了深深的危机。

李隆基虽然晚年开始享乐,但是不代表他是一个昏庸的君王,李隆基非常睿智,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此时他一眼就看到了危机,他知道江山易主都是从一个小事开始的,甚至一些经常忽略的事情。

李隆基开始感觉到危机了,他没有想到大唐下面的州县已经糜烂到了这种地步,从一个淮南道,李隆基就看到了盛世之下官吏士绅们的贪婪和枉法了。

此时,杨成的举动让李隆基看到了大唐的危机,也让李隆基的心又开始清冷了起来,在江山和女人之间,李隆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江山。

此时看到危机已经出现,李隆基的心又开始活了起来,但是他现在已经年过六旬之年了,精力已经有限了。

所以,昨天李隆基令人将庆王李琮找来,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对太子有些不满了,当年选择三子李享作为太子的时候,李隆基就是认定这个儿子忠孝怯懦,不会出来威胁他的皇位。

但是此时,看到大唐江山似乎并没有向他想象的那样,于是李隆基就想到了长子李琮,这个长子看上去虽然也是忠厚之人,但是李隆基最清楚自己这个儿子,李琮虽然看上去忠厚,但是内心阴寒果断,是一个有作为之人。

如果在盛世之年,三子李享的忠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此时李隆基看到了大唐内部的危机,于是就动摇了心中的念头,找来李琮,看一看这个长子这些年是不是还是哪个性子。

李琮得知父皇的召见之后,心中也是又惊又喜,然后在见到李隆基的时候,李琮果断地位杨成请功。

李琮没有看到杨成的密奏,但是李琮是局外人,当长安朝堂上因为杨成吵翻天的时候,李琮一直都被人忽略,这也让李琮可以清醒地观察李隆基的举动。

于是,李琮看出了朝堂上的一些蹊跷,于是果断地站到了杨成一面。

李琮为杨成请功,立刻让李隆基对自己的这个长子刮目相看,心中也是欢喜不已。

在李隆基心中,他认为最优秀的儿子就是当年太子李瑛。

李瑛睿智,忠孝,果断,继承了很多李隆基的优点,并且才智出色,过目不忘。

但是,李瑛让李隆基感到了威胁,李隆基认为李瑛如果让他发展下去,以李瑛的睿智和才能,最后很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帝位。

于是,李隆基果断地将李瑛赐死。

此时,李隆基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了,在没有看到危机的时候,李隆基认定李享就可以继承他的皇位,最重要的是李享不会威胁到他,想要即位只能等他崩天。

但是,此时看到大唐的官吏和士绅竟然猖狂到如此的地步,淮南道只是一个映射,淮南出盐,江南出粮,中原的赋税也是不下于这两地。

一个淮南道让李隆基看到了大唐如今的情形,也是李隆基心中开始怀念起李瑛来。

在李隆基看来,如果此时李瑛还在,那么李瑛完全可以帮助他辅国,处理当下的危机。

长子李琮有些心胸狭隘,而且爱走偏激,做事倒是有些心狠,也是可以成事之人,但是长久不行。

三子李享怯懦忠孝,适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遇到大事没有主意,此时如果让他处理这些贪官横行的大唐,李隆基不放心。

思来想去,虽然对李琮的果断和心狠有些欣赏,但是李隆基还是不准备立李琮为太子。

于是,李隆基准备自己出马,开始诊治大唐的官吏,但是李隆基知道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睿智和果敢了。

然而此时看到大唐官吏糜烂到这种地步,李隆基也不得不开始忧心起来。

如果这样的官吏治理地方,一旦有外夷侵入,李隆基敢断定,中原大地定会是一片溃败,绝对守不住。

李隆基心中有些气愤和忧虑,气愤这些官吏一肚子的圣贤礼仪全部都丢失了,尤其是看到杨成在密奏中书写到的左良第和苗胜的罪行,令李隆基此时开始疑惑起来,科举制度是不是正确的。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士族门阀们对朝堂的垄断,同时也是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进入中枢和地方为官,更好地效命皇室。

但是隋朝短命,李唐夺得江山之后,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并且将其发扬广大。

此时的大唐王朝地方每年乡贡到长安参加三年一次科举考试的就有三千多人,最后进士取士都在百人左右,可谓是开创了历史。

大唐取士的官员不止有从科举考试而来,其中大部分官员来源还是士族门阀之中,这些人都不用参加科举,利用荫补和举荐为官,而且此时大唐对人才非常纵容,一首好诗也可以为官,一手好字也可以为官,神童也可以授予官衔。

但是这些官都是闲官,虽然进士取士不到百人,但是这些人被任命的官都是有实权的官员,一般不是一县的县令,就是中枢要部的官员,虽然进士取士不多,但是却成为大唐最看重的入仕之道,就连那些士族子弟也不得不感叹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受到的优待也要超过他们。

李白虽然一首诗文华丽,但是不是进士出身,所以只能任职翰林院供奉,一个从八品的小官。

虽然一些才华横溢之人也可以授予官职,但是这些人往往也得不到美官,都是外人眼中的闲官而已。

此时,李隆基看到这些贫寒百姓出身的官员竟然开始贪**落,心中异常地震怒。苗胜和左良第都是他钦点的进士,这两人都是贫寒子弟,而且忠孝高洁。

在李隆基看来,这两人绝对会对他感激涕零,忠心为官,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贪腐到这般境界。

李隆基此时开始对这些贫寒百姓出身的士子们的忠诚感到疑惑了。

此时,在李隆基看来,这些贫寒出身的士子,如果见到钱银之后绝对会更加疯狂,因为这些人之前生活的非常穷苦。

科举取士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士族的力量,因为魏晋遗留下来的士族之气强盛,士族垄断朝堂,控制皇帝的事情太多了,于是出于对士族的防备,这才开创了科举取士。

虽然士族太过强大可能控制朝堂,但是士族的忠诚和修养也不是这些贫寒士子可比的。

此时,李隆基又动摇了恢复士族力量的心思了,对于科举,此时他已经有些动摇了,虽然吸纳了很多有才之士,但是这些有才之士最后都像左良第和苗胜一般,那么不要这些人入仕也是好事。

这个时代的科举虽然已经发展了百年之久,但是依然是一个新东西,尤其是前几十年都只是行事上的,直到李隆基时期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此时,李隆基又开始动摇了科举的想法,尤其是每次取士的百人全部都任命地方的美官。

第178章大唐治安差

李隆基在大殿上的震怒,让下面的人就连大声地喘气都不敢,即便是太子和两位相国也是如此。

李林甫也早就得知了杨成在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