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5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从谠和崔安潜都算是比较能打仗的文臣,而且北面还有大同军节度副使辛谠、以及振武军于琄。南面的崔安潜,也有张自勉这样的上将。

不过李儇昨天就已经召政事堂诸相和田令孜等人在延英殿议过一次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河北四镇反了,也不是朝廷北郑南崔两路的兵马统帅的用人问题。现在李儇他们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河北诸镇反了之后,远在辽东和河东东面的镇国军,又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先前李璟已经答应了交出兵权,同意调任河北。可眼下河北一反,形势立即就不一样了。

当年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同样是德宗加封的南平郡王,加汉南、汉北招讨使。后来朝廷让李希烈去讨论四镇,结果,最后李希烈反而与四镇勾结在了一起,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攻入汴州后,更旋称楚帝。

若是李璟也认为眼下形势可用,他也跟着反了大唐,那又将要怎么办?

李璟还在河北之东,若他一反,那叛军实力将成倍的增长,拥有三十多镇的势力。几十万的兵马,到时侯能不能挡住李璟都还是两说。

有这个担心的并不只有田令孜和李儇,其它大臣几乎也都有这样的担心。

毕竟,朝廷先前可是要解除李璟兵权的,先前李璟听令,也许是觉得没有多少把握反叛朝廷。可是现在有了四镇在前,情势可就大不一样了。

宰相豆卢掾出列提议道:“陛下,臣以为眼下应当调安东郡王率兵入关平乱。镇国军拥兵二十万,兵精将良,正是用兵之时。若得镇国军之兵,则朝廷有郑、崔、李三路大军,就算河北四镇反,也并不足惧。”

卢携冷哼一声道:“只恐李璟不肯听令。”

殿中众臣都明白卢携那句话的意思,先前朝廷下旨解李璟兵权,拆分镇国军,还要派兵入辽,这差不多算是给李璟后背上来了一刀了。李璟没有直接反,就已经不错了。现在这样的时候,你还指望着李璟对朝廷忠心耿耿?他不借机反叛,就已经算是忠心了。

“陛下,臣以为,如果对李璟加以安抚,调镇国军并非没有可能。当务之急,可以下旨给李璟以加封高职,再多加赏赐,相信李璟应当能出兵。”

一直很少开口的相国于琮说道:“李璟已经依旨将镇国军拆分,他哪还有兵马。”

“当初可以拆分,现在还可以下道旨意把拆分的五镇兵马指挥之权再交于李璟之手。比如,加封李璟一个五镇元帅之类的职务即可。”豆卢宰相辨解道。

从朝会开始,田令孜就一直没有吭声。只是冷眼观看朝中众臣,现在终于听到有人提起要把兵权还给李璟了,他不由的脸色极为难看,可这个时候,却又没法出声阻止。先前提出解李璟兵权的就是他,结果李璟同意了,反而闹的河北藩镇入宫行刺,差点把命丢了不说,还引的三藩镇彻底反了。现在这个时候,不管他说什么,皇帝估计都会认为他是因私误公了。

若是这个时候,李璟提出让皇帝诛杀他,才同意出兵,他估计皇帝都不会有反对意见。因此,现在他是能低调就低调,生怕引得人把河北反的责任归到他的头上来。

有经验的重臣们都明白,眼下这个时候,不管李璟是什么样的心情态度,首先都得安抚好这位手握重兵的安东郡王。

“豆卢相国以为该如何下旨?”李儇问道。事关到李唐江山,虽然小皇帝爱玩,但眼下也不得不耐心坐在这大殿之上了。

听到皇帝询问,豆卢掾也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要安抚李璟,肯定得拿出些干货来。可也不能因此再任李璟镇国军节度使等刚解去的职务,不然朝廷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想来想去,他也没有想好该拿出什么样的奖赏,才算是既有诚意,还能让李璟心动的。

李璟现在位封郡王,可谓是到了底了。官职更是从一品骠骑大将军,还有上柱国,太傅等位极人臣的官职。

总难不成要给李璟封一字王吧,若是不封一字王。那么封官的话,还有什么官职在李璟现在之上的?豆卢相国想来想去,似乎文有尚书令,武有天策上将这两个职务,是真正有实权而又比李璟现在官职高的了。

可,不管是一字王,还是尚书令或者天策上将这几个官职爵位,那可都非人臣能封的啊!

第661章 灭国

辽东。

三日限期已到,辽东城中的高安武还想要负隅顽抗,却发现自己已经众叛亲离。高句丽国的将军们,已经都带着自己的人马逃命一般的离开了这座王城。

再次清点了城中的可战之兵后,高会武沮丧的发现,他手下的战兵只剩下了不到两万人。而且,就是这两万之兵,也已经是士气尽丧,兵无战心。

旭日东升,三天已过。

城外已经响起了连绵的聚兵号角之声,半醉半醒的高安武红着眼睛提着出鞘的宝剑下令坚守,准备与唐军血战到底。

不过留下的诸位统兵之将听到这个命令之后,无不脸色一暗。

半晌,没有一个将领移动脚步。

看到诸将的这个反应,高安武先是恼怒,然后是惊惧。

当他明白了将发生一切之后,只能仰天发出一阵阵的大笑。

片刻之后,笑声戛然而止。

很快,辽东城门大开,一队高句丽军官带着高安武的首级、兵符、玺印、户籍帐册等前来请降。

城下鼎盛的军阵之中,李璟对于高句丽人杀高安武投降的结果似乎并不惊讶。面对高句丽人的投降,李璟也并没有为难,而是笑着接受了高句丽人的投降。

当天,城中两万高句丽人解甲弃械归降,出城接受整编。

李璟率军进入辽东第一大城辽东城,这座位于辽河中游平原上的巨大平地城,几百年来一直都是辽东的军事与经济中心。四方城池,双重城墙。三道城门。

虽然唐军围城以来,不断有高句丽兵马逃走,原来五万高句丽军逃走了三万,又有三万契丹军撤走。但是整个城池中,老老少少军队和百姓商人加起来。依然超过二十万人口之众。特别是高得贵经营这里多年,这里也一直是高句丽、渤海、契丹、甚至是室韦、新罗交易的中心,城中建有众我粮仓。

对于李璟来说,兵不血刃的拿下辽东城之后,更大的意义在于将这个复国不到一年的高句丽国的两代国王杀死,并且夺取了王都。整个高句丽现在彻底的失去统一指挥。以及军心士气。

虽然还有白岩、新城、盖牟、金山等重要山城,和各路大小高句丽人势力。

但现在,这些人已经成了一盘散沙,再也无法凝聚起来对抗唐军了。

夺下了辽东城,击杀了高安武之后,李璟现在已经具备了迅速扫平高句丽残余势力的能力。

李璟进入辽东城之后。立即下达了两道命令。

命令赵犨与曾元裕二将率两万兵马沿辽东城南的大梁水向东进发,攻取沿大梁水南北两岸诸城高句丽势力。

命令林武与李居义二将率两万兵马沿辽东城西面的小辽水向东北进发,攻取沿大小辽水东西两岸的高句丽势力。

李璟亲自坐镇辽东城,主持攻占辽东各城之后的清剿地方残余势力,以及外迁高句丽民,内移中原百姓,还有新占领取内的修路、筑城、分田等事务。

为了能够加强对这些新占领取的彻底控制。李璟现在严格实行,每占领一地,立即把这些占领取的高句丽等外族百姓迁往内地,然后把中原百姓移到辽东,虽然这样倒腾起来,十分麻烦。可为了长远计,李璟对这项工作绝不打半分折扣。就算是现在在辽东修路筑城的这些工人,也基本都是先安置到了中原各州县,生活了差不多一年后,然后才征调他们来辽东修路。

这些人的家眷都在中原控制区。而且他们修路也有薪水,并不算是太苦,如此可极大的避免占领之后,发生土人反抗这样的事情。

辽河中下游的西岸就是辽西,这里已经被李璟年后就已经占领控制。

现在李璟夺下辽东城后。便开始大举进攻辽河中游东岸的平原,以及更东面的丘陵地带。

大梁水,便是后世的太子河,这条河流域上,最重要的城池便是辽东城与白岩城。

而更北面一些的小辽水,则是后世的浑河。这一流域,则分布着高句丽重城新城。

现在高句丽还控制的地区,基本上就集中在太子河与浑河流域。其控制地域相当于后世的辽阳市、本溪市、沈阳市、抚顺市、铁岭市、开原市这些地区。一半在辽河东岸平原,一半在千山山脉丘陵地带。

不过在高句丽控制区的西、南、东三面都已经是唐军的占领区,失去了辽河之险,以及千山山脉之险,高句丽人剩下的几万残余势力,已经完全不足为惧了。

“高句丽已经完了!”站在辽东城中的十八层佛塔之上,登高远眺着辽河平原,崔芸卿即便此时心事重重,亦不禁发出感叹。

李璟淡淡回应道:“这是大势所趋,高句丽人妄想阻挡,不过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最后只能是被历史的车轮辗过。”

崔芸卿转头看着自己这个门生,五年以前,当他收取李璟为门生时,不过是觉得这是一个有胆色,谈吐不凡的书生。收他为门生,不过是世族大家的通常作法,把那些出色的,却没什么根基的平民子弟收为门生,以此加强家族的势力。只是当初他绝不会想到,短短几年的功夫,这个当初在他眼中只不过是有些出色的年青人,居然已经到了眼下这个地步。

“河北已反,四镇称王,季玉打算如何应对此事?”河北反的消息,辽东这边甚至比长安还早知道一些。崔芸卿也对此事十分关注,和许多人一样,他也想要知道李璟现在的想法。

“此事我又有什么良策。”李璟指着这茫茫平原,慨声道:“朝廷已经拆分了镇国军,又让郑相公来接替辽东战事的指挥权。原本我还等着郑相公来后,我便要去河北上任。可现在,局势纷乱,却不知道郑相国何时能来了。”

“为何不停止进攻高句丽,立即调兵前往河北平叛?”崔芸卿问道。或者说,这是一个试探。

对于老师的这个问题,李璟并不想直接回答。

眼看着高句丽灭亡在即,李璟哪肯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更何况,河北之乱本来就是他暗中挑起来的,为的就是既不愿意交出兵权,又不想过早的扯旗造反。

对于李璟来说,打着大唐的旗号,现阶段来说,其实还是利大于弊的。

只要能保持着自己的兵权和地盘,李璟并不介意多给唐朝做几年臣子。

不过这些话题,他并不想要直接的说给崔芸卿听。崔芸卿是贵族世家的代表派,他们的政治理念不是推翻唐朝,而是想要达到贵族与天子共治天下的状态。

这与李璟是有本质的不同的,李璟表面上是尊王,但实际上,却是走的军阀路线。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最后取李唐而代之。

“眼下是灭掉高句丽的最好时机,错过了,若等契丹摆平了内乱,那时肯定还要来争夺辽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璟淡淡的说道。

“再说,眼下河北叛乱,天下震动。先前朝廷已经拆分了镇国军,解除了我的兵权,我现在不过是暂时代领辽东兵权而已。这个时候我若是无旨而率兵西进,只怕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话不用说的太直接,李璟的这几句话,已经清楚的表明了李璟的立场。

他并不愿意西进,为朝廷平叛,至少是在皇帝的调兵圣旨下达之前,他是没有这个想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