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寻虽然年青,可一身本事李璟却是见过的,况且还有着记忆中历史上刘寻的威名。因此现在刘寻虽然只是他的侍卫副十将,兼侍卫长,但李璟可是最有重点培养他的打算。现在见他请战,知道这也是让他扬名的一个机会。刘寻只是王敬武那边弄来的一个降将,军中不少人对他担任着副十将的高位不满,这下正好让他展示一下实力。

当即笑着点头道:“好,允你出战。不过记得点到为止,不要把人给伤着了。”

那边有士卒给秦宗守解下绳索,还把他的三十六斤重的重型镔铁枪还给了他。正拿着铁枪在手的秦宗守一看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要挑战他,就心下不满。再听到李璟的话,更是气的哇哇乱叫。

“镇东军就没有人了吗,派一个小娃出战,就不怕俺一记铁枪把他拍死了。还是劝你们赶紧换人,实在没人,两个三个一起上也没问题。”

李璟笑着对秦宗守道:“先不要满口大话,辽南都传你秦宗守一杆镔铁枪万夫不敌,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不过是你自己吹嘘罢了。对付你,我的一个侍卫长足够矣。要是你能够击败他,那才有资格挑战其它人。”

秦宗守恼怒道:“那便别怪我事先没提醒,俺的大枪之下死的人无数,今天,就再增添一个。嘿,那个毛头小子,把你的名字报上来,我的枪下不死无名之鬼!”

刘寻冷着脸站在那里,手中持的却是一把四米长马槊,对于秦宗守那可恶的话语,只是冷冷的回道:“那黑汉,你可听好了,我乃镇东军军使李郡公侍卫长兼银枪侍卫营副十将,姓名刘寻。记好我的名字,一会知道你败在何人之手。废话不多说,动手吧!”

银槊一振,寒芒一点,槊舞如龙。

那秦宗守能有万夫不挡之勇的威名,自然也不是吹牛吹出来的。当下铁枪一挥,如蛟龙出海,直取刘寻。

两将就在李璟面前步下交战起来,一个使槊一个持枪,银槊重达十八斤,已经算得上是重武器,而那秦宗守的黑铁枪更加的霸道,重达三十六斤。一个银槊小将,一个铁枪巨汉,两人你来我往,打的精彩纷呈,让观战的人都是大开眼界,直喊精彩。李璟也有些惊讶,刘寻的本事他是见过的,单论个人武艺,镇东军中都能排上前十。可这秦宗守的一杆铁枪舞起来,大开大合,威猛无比,明显不是野路子,而是得到过高人真传的套路功夫。

两人都是全力进攻,远远看着,到处都是枪影槊影,就像是一黑一银两条蛟龙的缠斗。转眼间已经是小半个时辰过去,两人仍然是打的激烈无比,而且两人越打越激烈,到了后来都已经是完全不顾防守,一味的猛攻,这已经不是点到为止,而是不死不休了。

斗到激烈之处,两人同时大吼一声,双双猛的刺向对方。李璟看的大惊,这完全是在赌谁更胆大。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人撤招防守,谁就得落在下风,甚至有可能一招而败。

但李璟看这二人,分明都是不要命的家伙,根本不会有人主动撤招防守。

“住手!”李璟大吼一声,一把夺过侍卫帮他拿着的马槊,一个跃步,长槊舞起一道残影,直接刺入两个的中间,猛的一记举火燎天之势,用尽全身力气,将二人的枪槊猛的挑起。“二人平手,无须再战!”

刘寻和秦宗守被李璟一槊分开,此时分退两边,喘着粗气,却如红眼的公牛一样的瞪着对方。不过李璟已经宣布了结果,两人只得服从。

两人互相瞪视了许久,秦宗守突然哈哈大笑:“刚才是俺小看了你,刘寻,不错,能在我的大铁枪之下坚持这么久还不败的,你是第一个。不过,俺更服的是你小子年纪虽小,可却浑身是胆,打起来有种不要命的气势。刚才最后一枪,估计你也不会躲吧!”

刘寻冷冷的道:“你都不躲,我又岂会躲!”

“哈哈哈!”说完两人都突然大笑起来,能碰到这样一个对手,都感觉十分酣快淋漓。

笑完,秦宗守转头对李璟单膝跪下道:“郡公手下一侍卫长都有如此本领,镇东军之强俺服了。特别是刚才郡公的那一槊,真是无可挑剔,郡公的功夫还在俺与刘兄弟之上。俺愿意归降,还请郡公放过我狼牙寨一众人。”

李璟此时背负双手,双手虎口还麻着,这秦宗守倒是一员猛将。本来想要把狼牙寨给灭了,杀鸡儆猴,不过现在也不由生了惜才之意,当下点了点头,亲自上前扶起他来:“果然不愧为传说中的万夫不挡之勇,可谓一员虎将。好,既然你愿意归附,那本军使现在将你狼牙寨所部兵马整编为一营,营号狼牙,你从现在起,便是狼牙营十将。”

刚刚的一战,双方的伤亡都不大。在都里镇的飞火轰炸之下,狼牙寨的兵大多都退下了寨墙,然后被各部一拥而上直接破城。狼牙寨本有千余兵马,战死不过二百余人,在寨中青壮中补充一些后,便凑足了一千人。

秦宗守见一归附,李璟便给了他营十将之位,而且还让他统领自己的部下单独成一营,心中十分满意。

当下,原本俘虏的狼牙寨的士兵百姓也都被放了出来。秦宗守下令杀猪宰羊,好好犒赏镇东军和辽南各部兵马。经此一战,辽南各部看着连秦宗守这样的猛人,都直接一战被打服,心中也不由的对李璟更添几分敬畏之心。那镇东军的一个李璟的侍卫长,都能把在辽南早有威名的狼牙秦宗守打的平分秋色,可以想象镇东军的厉害。

特别是见都里镇的王普都如此的卖命,看来他们是真的投靠李璟了。先前各部只是迫于契丹人和高句丽人的大战,无奈才倒向李璟,并非真正就愿意从此归附李璟,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了。

第348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

积利州,乃是唐灭高句丽之后所设州之一。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以安东都护府统辖。积利州是辽东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州。

自高句丽第28任君主宝藏王被唐朝俘虏,七百年高句丽国亡国。其境被唐朝分设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大唐名将薛仁贵为第一任安东都护,率两万兵马镇抚辽东。在灭掉高句丽之后,为防止高句丽东山再起,大唐强制将大量高句丽贵族和百姓迁往辽西以及河北等地,人数多达四十余万。

高宗时,吐蕃入侵,唐朝出兵西北,新罗却趁此机会侵略唐朝熊津都督府所辖前百济旧地,唐与新罗战争爆发。新罗人暗中煽动高句丽遗民叛乱,由于薛仁贵率十万大军西援吐谷浑,辽东防务一时空虚,高句丽遗民大长钳牟岑率众反,立藏外孙安舜为主。而新罗也趁机夺取唐属原百济全境。

唐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最后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平定了高句丽遗民的叛乱。随后出兵征伐新罗,逼迫新罗王金法敏遣使入唐谢罪。但由于吐蕃在西南崛起,朝廷无力兼顾辽东,最后新罗还是占据了百济旧地。

唐倾力与吐蕃交战,对东境采取守势,不愿与新罗在半岛长期对峙,空耗人力、物力。因此,在新罗称臣谢罪的有利条件下,将都护府迁离平壤,并将俘虏的高句丽王高藏加封为朝鲜王,以工部尚书职任辽东州都督。为了对付新罗的崛起,唐朝最后只得派高句丽王回返辽东,用高句丽人治高句丽人。并且把先前迁入内地的高句丽人遣还辽东,用高句丽人对付新罗人。

这一招可谓是败笔,结果高藏一回辽东,就密谋谋反。不过还没来的及发动叛乱,却被发现,最后高藏和其族人又被发回内地。唐朝随后改派盖苏文长子泉男生任辽东都督,泉男生到任后“安抚辽东,并置州县,招流冗,平敛赋,罢力役,民悦其宽”。他采取精简机构、召纳流民、整顿赋役等举措,短短数年即稳定了唐朝在辽东的统治。

武则天时,契丹人反唐,先陷辽西,后大举进攻辽东。

辽东形势危在旦夕,时任辽东都督的高藏的第三子高德武挺身而出,“以数百之兵当两万之寇”,“破逆贼孙万斩十有余阵,并生获夷贼一千人”,高德武挫败了契丹进据辽东的企图,从战略上切断了契丹东时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使国家无东顾之忧”。对高德武军的战功,唐廷褒奖“各赏金带绯袍,答诚效更自录奏拟加荣官”。

平定契丹叛乱后,唐朝基本从辽东撤出,撤入辽西。辽东之地,契丹被大唐打的陷入百年低迷期,高句丽贵族开始重新掌握辽东。

不过此时,渤海国的建立,却使得高句丽贵族重建高句丽国的梦想破灭。渤海国的强势崛起,便得高句丽最后沦为了渤海国的附庸。

唐朝此时已经基本放弃辽东,全力在西南与吐蕃争雄。因此,为了争取渤海国压制契丹,对契丹作出了许多让步,一度把安东都督府往西迁移。

而渤海国的重心也不在辽东,有了契丹与唐朝大战的前车之鉴,渤海国一开始就选择了“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这样远走海东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没有显示出对辽东的重视,此后将拓境的重点放在了鸭绿江南境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

辽东地区土地肥沃,远胜渤海的苦寒地区,但渤海却没有选择在此建国,因为全面占领辽东即意味着与唐朝接壤,一旦唐朝实力恢复,难保不重蹈高句丽的覆辙。

渤海开君主大祚荣之子大门艺曾对新君大武艺言:“唐,大国,兵万倍我,与之产怨,我且亡。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可谓雄强,唐兵一临,扫地尽矣。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王将违之,不可。”此时,渤海自身的实力决定了其不能全面占领辽东。开发辽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唐朝尚不能做到,何况渤海?因此,渤海一开始就聪明的选择往东发展,把辽东这块注定充满纠纷的地盘让了出来。任由高句丽人占领,只是暗中掌控。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辽东辽西的最后一支兵马平卢军,渡海迁往了青州,继放弃辽东之后又放弃了辽西。唐朝陷入长久的叛乱之中,高藏之子,唐安王武攸宜的外甥,武则天的侄儿,辽东州都督高建武乘机反唐,在渤海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小高句丽,而此时实力渐强的渤海国,则在稳固海东之后,彻底的掌控了小高句丽国,间接的控制了辽东大部。

自那以后,百多年来,除了辽南一直由诸多汉人势力控制之外,辽东与三韩半岛北部以及扶余就一直由高句丽人控制。不过渤海国渐衰弱后,契丹人却又崛起。这些年来,契丹人一直在与卢龙军争夺辽西营州,还不断有部族浸透入辽河以东一带,逐渐侵入辽东辽中。

自三十年前,渤海国的第十一任君主大彝震彻底的吞并了小高句丽后,辽东的高句丽名面上都已经成了渤海国的臣子。不过由于第十任君主大玄锡当政,渤海国已经陷入衰弱期,辽东的这些高句丽贵族,渐又重掌了权力,逐渐脱离渤海国的控制。

积利城,现任城主高德新,乃是高句丽王室之后,高建武的子孙。高德新五十余岁,在渤海国中高句丽王族也一直担任着重要官职,掌握着极大的权利。高德新此时除了担任辽东积利州都督之外,就还担任着渤海国宣诏省左平章政事,兼检校智部尚书。渤海国的宣诏书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左平章政事,是门下省的佐贰官。而智部,相当于唐朝的兵部。

除了担任宣诏省左平章政事兼检校智部尚书,高德新还担任着渤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