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4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战场上,还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决定打还是不打。决定打了之后,怎么打,怎么才能让士卒少死一点……这些都是学问,并非文官想象的那样,如同三国周瑜那样,羽扇纶巾、挥斥方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如此种种,不过是文人情怀罢了。真实的战场,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有这等轻描淡写,不拿人命当回事?

陆承启叹息了一声,好在他也不准备依靠这些文官打仗,你好好管理好内政就成了。打仗的事,还是交给武将吧!

“众卿都决定要教训一番安南了?”

陆承启觉得有些不可靠,再朗声问了一遍。

不仅底下文官“群情激愤”,就连一向沉稳,不主张战事的左谏议大夫云枫都朗声说道:“陛下,安南本为我中原一府,前朝时自立为国,本就该征讨了。太祖高宗时,顾及百姓连年战乱之苦,方才对安南一再忍让。那安南却得寸进尺,近些年来屡屡犯边,甚至将我邕州知州苏缄杀害,尽屠五万八千余人,并钦、廉州死亡者几十余万人,俘虏三州人而还,这笔血债至今未曾清算!今我大顺兵强马壮,若再不征讨一番,那安南小国,真当我大顺是个软柿子么!”

连云枫的血性都激起来了,更别说老愤青御史中丞李然了,叫嚣着出兵,属他最凶。

陆承启见下面都是“爱国忠臣”,心中宽慰:“那众卿以为,遣多少兵马,谁人为帅呢?”

“陛下,臣以为要出兵二十万,方能迫使安南俯首称臣!”

“二十万如何能够?陛下,臣以为起码得三十万!”

“三十万?军需辎重,谁来负责?”这是一个武将反驳的,“长安去安南,何止千里,辗转一月有余。三十万人,粮草辎重配备,真乃个数以千计,数以万计!”

……

陆承启等他们争个够了,才缓缓决断道:“众卿稍安勿躁,尚有一个好消息未曾说呢?”

议论声停了下来后,文武百官问道:“敢问陛下,好消息是?”

“原大同府团练使武义郎折克行折将军,于钦州城下大破安南十万大军,歼敌七千,俘虏七万余,仅仅跑了敌首郭擎日等,号称安南战神之李常杰,与钦州城下授首……”

陆承启话音一落,满朝皆惊:“这……这可是从未有之大胜啊!”

“天佑大顺!”

“陛下圣明!”

……

阿谀奉承之言,一浪高似一浪。陆承启听了都有些飘飘然,这些文官因为知道小皇帝不喜拍马屁,所以他们现在都学精了,拍的马匹犹如三月春风,不经意间沁入心脾,有时候陆承启不察,都会觉得很受用。果然,拍马屁的技术,在严苛的要求下,是会进步的。

陆承启得意洋洋地说道:“不仅如此,折将军连同禁军厢正指挥使卢尘洹,已然攻入了安南腹地。只恨兵力太少,不然安南早已灭国!据监察司禀报,卢将军已然攻破安南京都升龙城,军事重镇宣光州、安沛府……”

此言一出,更是满朝哗然。

小皇帝野心甚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出征交趾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就独力一人拍板了,众臣毫不知情。文官们已经从癫狂,慢慢地恢复了理智。要是小皇帝日后都这么干的话,他们这些文官,拿什么掣肘武将?

有见地的文官,已经在脸上显现出担忧的神色来。(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七章:战略大迂回

陆承启也敏锐地察觉到文官们态度的转变,心道:“看来这些文官真的是贪心不足啊,连战事都想插一手!”

但想到战争始终是要为政治服务的,文官们想要过问,其实也不算逾越。只是这些文官的眼界都太过狭隘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会看到长远的利益。就拿高丽来说,整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他们却当高丽是宝,每年送出一堆又一堆的回赠礼品。可高丽当大顺是什么?冤大头啊,每年拉来一些不值钱的“土特产”,换取大量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赚得盆满钵满地回去。

一旦大顺不给了,他们就憋着心思使坏。你不是不给我好处吗?行,我转换宗主国!

就这样,高丽转投辽国的怀抱。原本按理说,这就好像夫妻不和,大家好说好散。但高丽这种在背后捅刀子的做法,太不讲道义了。好在陆承启知道事情轻重缓急,如若不然,像正史上隋唐那样,几次征高句丽也是可能的。

现在打交趾,也是为了敲山震虎,杀鸡儆猴,提醒一下周边想搞小动作的国家,大顺还是那个大顺,富庶强大,不是你们能惹的。

当然,要是能将交趾灭国,纳入大顺版图中,那更是锦上添花。

陆承启有心刺激这些文官,故意问道:“卢将军所向披靡,安南大军望风而逃,只可惜兵力过少,不能一竟大业。诸位卿家,大可说说,朕应当再遣多少兵马,方能遂了天下臣民之心愿?”

言下之意,自然是想问这些文官,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你们说说看,增多少兵马,才能灭了交趾。

出于对武官的制衡,立时便有文官跳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大顺虽是师出有名,但本为礼仪之邦。征讨一番就可,何必灭人国度?安南之前虽然猖獗,但现在元气大伤,日后定然不敢再犯边了。再者,那安南也算是立国在先,我大顺乃天、朝上国,这点容人之心都没,何德何能威服其余藩属之国?”

此话刚落,就有武官跳出来反驳道:“末将不能苟同,须知打虎不死,反受其害。安南虽为弹丸之国,却野心勃勃。今日我大顺已然攻破其京师,其如何能不怀恨在心?与其在枕边养着一条随时能噬人毒虫,何不趁其首尾不能兼顾之际,一举灭之?再者,那安南本就是我中原旧土,如今收复,陛下功业,可追太祖高宗啊!”

武官到底不如文官说得好听:“征伐多年,却换来区区一州之地,岂是天下黎民百姓之福?莫说安南已然脱离中原百年之久,便是那安南百姓,亦不曾认为自己是汉人罢?”

文官这般一说,武官就更不服了。双方分成两个阵营,吵了起来,场面堪比菜市场。

陆承启见状,猛地一拍龙椅的悬臂,怒喝道:“朕已决意出兵,你们争些什么?”

这一声怒喝,总算让大庆殿上安静了下来。

陆承启冷冷地扫视了一番廷下,一字一顿地说道:“你们的小心思,莫道朕不清楚。征伐安南,乃是朕亲自拟定之大计,关乎大顺日后百年国运!你们不知兵,何来底气说见好就收?不怕和你们说,卢尘洹已经将安南搅了个天翻地覆,正在进行战略大迂回。就等着援兵一到,将安南所有州城一并拿下!”说到这,陆承启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此事早已定下,朕让你们廷议的,不过是此次出兵几何,谁人领兵。你们倒好,在这里给朕说这仗打得不对?人家都欺负上门了,你还以礼相待?你们读书读傻了吧?”

其实陆承启心中明白,这些文官不是读书读傻了,反倒是越读越精明。他们故意混淆视听,其实就是想削弱武官掌权的势头。这些文官,精明得很!

文武向来不对路,毕竟权力就这么多。你得权了,我的权就少一分。把你的权削了,哪怕回不到我手上,我也还是赚了。这些文官你说他为国着想吧,确实有那么一点。但他们会先考虑个人利益,再考虑文官集团利益。至于国家利益,百姓利益,统统往后靠!只有不伤及个人利益、文官集团利益的前提下,国家利益才会被他们所考虑在内。

从这个角度看,就能解释得通了。为什么这些文官明明知道很多事情是有利国家,有利百姓的,他就是不去做。为什么?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啊!拿他们的利益出来,肥了国家,富了百姓,他们却什么都没落下,文官都是官场老油条,哪里会这么傻!这也是为何削弱官员特权这般难了,真的要开始削弱的话,那时候文官武官都是同一条战线的,肯定会想方设法搞破坏,直到你撤销了政令,死了这条心才罢休。

没有创造出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之前,陆承启不会动手。

至于这些官员免掉的赋税,暂时就让他们开心几年吧!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将交趾纳入版图之中。不如留一个狼子野心的小国在身旁,总归是不安全的。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发疯,跳出来咬你一口?

被小皇帝指着鼻子骂,那些文官就算脸皮再厚,也不敢随意开口了。

至此,大庆殿中谁看不出来?这所谓征讨安南,还不是小皇帝一手策划的?估计小皇帝所想的根本就不是征讨这么简单了,以小皇帝的野心,肯定要借着交趾犯浑的绝好良机,来一个“收复故土”。

若真的能如愿,小皇帝在历史上肯定会留下浓重一笔,怕是能比肩太祖高宗。

文官们想通这一点后,武官已经七嘴八舌,定下了出征人数。陆承启也拍板道:“十万战兵,十万辅兵,也是合情合理。众卿预计,几日能到安南?”

“约摸月余……”

陆承启计算了一番,以卢胖子的能力,应当也能撑一个月吧?“众卿觉得,谁为主帅?”

武官们面面相觑,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想去捡现成。卢胖子几乎把交趾都打下来了,不管是谁,领兵一到交趾,李日尊肯定会迫于压力投降。等于冷手捡个热煎饼,这样的好事哪里找?不过这些武官也知道,他们并非小皇帝的嫡系心腹。小皇帝有这么好的差事,哪里会便宜外人啊!

“既然众卿没有推荐,朕倒是有一个心仪人选。众卿觉得,枢密直学士杨文广为主帅,如何?”(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八章:议和?迟了!

前几日身为枢密直学士的杨文广,把重新编著好的《武经总要》呈给了陆承启看。

陆承启仔细看过后,下密旨让礼部刊印,发放到边军、禁军和皇家军校之中,作为士卒训练,了解大顺战阵兵法的主要书籍。

见杨文广都回长安一年多了,编著完《武经总要》也无所事事,还不如趁着他尚能提得动刀枪,挂帅出征,顺便带契一下还没成长起来的未来将领。杨文广为人稳重,用兵策略极其稳妥,用在正面与交趾争锋,再适合不过。再加上杨文广是个老将了,手上战绩也不俗,可以服众。在其麾下,配多几个刺头将领,好好打磨打磨,日后才能成大器。

有些东西,是要传承下去的。

比如军魂,比如军人血性,比如国家血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血性,是一件悲哀的事情。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世界上,到底还是弱肉强食的世界。

见廷下无人反对,陆承启就拍板定论了:“既然如此,朕便下旨,枢密直学士杨文广,明日便挂帅出征,领兵二十万,不破安南终不还!”

这只是圣旨的草稿罢了,至于正稿,就要交给中书舍人刘庚拟旨了。如果负责草诏的中书舍人刘庚认为拟好的圣旨并无什么失当,或者他懒得多事,总之将诏书起草好了,也写得很漂亮,便可以进呈皇帝“御画”(签署画押),“录黄”(抄在黄纸上)行下。经中书舍人“宣行”,也就是:“授所宣奉诏旨而行之。”

如果宣行的中书舍人认为诏书不当,他还有权拒绝“署敕行下”,即拒绝在录黄上签名,实际上就是驳回诏书。陆承启很鸡贼,因为中书舍人并非只有一个人,所以他将苏轼升了官,做了中书舍人。没想到这苏轼居然不给陆承启面子,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