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的圣旨,你们不知道吗?自从元宵起,凡是朝廷征集工匠,都可以得到工钱,月结一贯!”

“啊,竟有这等事,可官老爷们不是这么说的啊!”工匠们吃了一惊,要是有一贯钱,他们何必衣裳单薄,连过冬的衣裳都没有一件?

“我们怎么不知道啊?”

“是啊,官老爷单纯和我们说,做完后便有一贯钱,我们可开心了……”

……

听着工匠们的话,陆承启明白了,又是这些恶吏们造的孽!他们居然敢把工匠的工钱给私吞,真的以为没人知道吗!若是旁人也就罢了,毕竟不是谁都明白工匠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的。可陆承启作为重生人士,最看重的便是工匠。这一下,陆承启是被彻底激怒了。他紧咬牙关,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们等着,我去给你讨公道!”

刚想起身,感觉背后有人扶了一把。蹲得久了,双腿是有些麻了。陆承启不用看都知道,是高镐扶的他。

这时,一个声音在背后说道:“黄公子!”

陆承启扭头一看,原来是太医局的大夫。看他身穿的官服模样,应当是从六品的成安大夫。他称呼陆承启为黄公子,自然也是有人教的。陆承启也没有兴趣知道这些细节,只是问道:“那工匠怎么了?”

这成安大夫连忙说道:“此人受了风寒,原本并无大碍,去药铺看一看,抓一剂汤药,修养三日便能痊愈。偏生今日又吹了风,邪寒再次入体,病情便复杂了。好在救治及时,我开了方子,等抓药回来,煎服一剂,再静养半月,应当无事。但如若再感染风寒,恐有性命之忧。”

陆承启点了点头,对高镐说道:“他没什么衣裳,你且去成义坊,买件襦袄给他。”

高镐领了命令,转身便走。陆承启招了招手,把那少年工匠唤来:“你去照看你爹爹吧,记住,他不能再受风了。你,给些钱银给他。”

身后的御前侍卫,连忙掏出一个银币,递给那少年。少年虽然淳朴,涉世不深,可到了这个境地,自然明白陆承启是有意帮助他们的。他接过银币,跪了下去,对着陆承启拜了三拜:“恩公,我石头日后有了钱,肯定会还的。”

陆承启不知为何,很喜欢这个少年的淳朴,也许是他的眼睛,也许是他笨拙的动作,也许是他的坚忍。扶他起来后,柔声说道:“你爹爹好了之后,去大顺民报馆找一个叫张元崇的人,他会把你带到我面前的。你要是想报答我,记住我的话。”

少年点了点头,“去吧,你爹爹的药快煎好了,你先喂他喝药。今后十五天,都记得不能让你爹爹吹风。对了,这药要服几天?”

一旁的成安大夫连忙说道:“连服五日,风寒可去。”

“记住了吗?去吧……”

少年转过身,抹了抹眼泪,往那脚店走了过去。陆承启身旁的人都道这个少年有福气,居然得到了小皇帝的青眼有加,真是祖坟冒了青烟,眼中都闪过一丝羡慕的神色……(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九章:处置

陆承启忽然想起一个细节来,为什么刚刚那恶吏鞭打少年的爹爹时,他没有挺身而出?可他没看见的是,若不是蹲着凿青石板的工匠们死死拉住这少年,恐怕这少年早就用手中的铁锤和铁凿,把那恶吏干翻了。

只因当时陆承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那恶吏好被打工匠身上,自然就看不到全局了。此刻有些疑虑,正常不过。这个疑惑一闪而过,更让陆承启头疼的是,该如何处置这些恶吏。现在他们的罪状已经很明显了,私吞工匠的工钱,殴打工匠,要是想让他们死的话,直接套上一个违抗圣旨就行了。

不过这样一来,整个大顺掉脑袋的人就多了去。天子脚下都有这等中饱私囊的污吏,更别说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州府了。真的杀鸡儆猴的话,恐怕弄得大顺人人自危,这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很多衙门的工作,都是要靠胥吏才能完成的。要是大开杀戒的话,弄得天下胥吏人心惶惶,这衙门的工作还要不要做了?这样做是下策,断不可为。

正当陆承启头疼怎么处置这些恶吏的时候,许景淳带着百多位监察士赶到了。许景淳做了情报头子这么久,情商直线上升,见陆承启的模样,知道又是在玩微服私访的把戏。可偏生这人是皇上,许景淳心中鄙夷,也不敢说出来。再环顾一下周围,一群衣裳单薄,且浑身石屑石灰的工匠站在一旁,都低着头等着陆承启宣判自己的命运。

而一群身穿吏服的胥吏,全都跪在陆承启面前,这样一副诡异的场景,若不是事先知道了大概,许景淳都猜不出是怎么回事。许景淳马不停蹄地赶来后,立即到陆承启身旁,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陛下,臣带人过来了。”

陆承启回过头来,先是看了一眼站得远远的那百多个监察士,再看了看许景淳,皱眉道:“怎么带这么多人过来?”

许景淳愕然,不知如何作答。他见报信的御前侍卫跑得满头大汗,还以为陆承启出了什么事。监察司作为天子亲军,若是在长安城中都护不了皇上的安全,监察司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要是监察司不在了,以许景淳得罪了这么朝廷重臣的背景,下场能好到哪里去吗?

不论是出于什么心理,许景淳只想护卫陆承启的安全,带多些人也无可厚非。再说了,长安城的监察司,就相当于城防司和捕快两者结合一样,既能持有火器弓弩,又能腰胯朴刀,持有圣旨的时候,更是强行抓人,威风不可一世。可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监察司不仅要探查情报,监察百官,更重要的职责便是保护皇上安全。皇宫之中有御前侍卫,长安城中本来就有城防司了,城外还有十万禁军驻守着,可陆承启还不放心,居然又成立了监察司。从这一点看,陆承启怕死的本质暴露无遗啊。

旁人不明所以,作为重生人士的陆承启,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大顺对应的可是北宋年间,北宋怎么亡的?不就是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以闪电战的形式灭国的么!那时北宋虽然还有不少军队,可离都城汴梁太远,根本救援不及。毫无预兆的,北宋就被这么一场闪电战给灭国了。

以史为鉴,既然这个时空还有契丹、女真、室韦(蒙古人的祖先)等这些游牧民族的存在,都城的保卫工作就一定要做好了。虽然长安城远在内陆,不比汴梁毫无险关要隘,但小心驶得万年船,谨小慎微一些总是没错的。

这便是帝制的不妥之处了,一旦皇帝被擒,直接就被灭国了。就像象棋里面将帅不存,就是还有车马炮也没用。恐怕这也是明朝要在金陵安置另一套朝廷班子的缘故吧。就算李自成和满清鞑子占了中原,南明也还是存在了好一段时间,只是明朝已经从根子里腐败了,才无可救药罢了。

陆承启见到许景淳动用这么多人手,有所不满是怕事情闹大了。但转念一想,改口说道:“算了,来就来吧。许司长,以你看来,这些恶吏该怎么处置为好?”

陆承启说这句话的时候,故意放大了声音,让那些跪在地上的恶吏们听到。果不其然,一个个都抖动了一下身子。许景淳已经大略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件事他也是有所耳闻的。只是想着,等到陆承启亲自下旨处置的时候,他才动手收拾这般家伙。

许景淳也是穷苦出身,对这些恶吏污吏从来没有好感,当即说道:“这些人明明知道皇上下了圣旨,还故意违抗,该当死罪!”

到底是情报头子出身,许景淳说这话的时候,宛若一阵阴风袭过,吓得那些恶吏们一个劲地磕头道:“官人饶命啊,官人饶命啊,小的再也不敢了……”

见他们磕头把额头都嗑出血来,染红了那铺着青石板的街道,陆承启也起了恻隐之心。“到底还是没有许景淳这般铁石心肠啊!这情报头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嗜血了?”陆承启心里叹息道。

“算了,也罪不至死。要是他们打杀了人,定是死罪难逃。这样吧,罚他们把私吞的工钱,双倍返还给工匠,再把他们踢出官册,同工匠一起修驰道,如何?”陆承启故意大声说道。

做了监察司司长这么久,许景淳的政治头脑也是有一些的了。听陆承启这么说,便是不想深究。至于原因嘛,许景淳何必多想,顺着小皇帝的意思去做便是了。

“黄公子仁慈,放他们一条生路,还不快滚过来谢恩?”许景淳一喝,不怒自威。

那些恶吏听得自身性命无忧,激动得连滚带爬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道:“多谢官人不杀之恩,多谢官人不杀之恩!”

陆承启不耐烦地说道:“行了行了,许司长,这可是你监察司的事,今后多盯着他们!就算他们做了工匠,一视同仁就好了,莫还弄出些什么幺蛾子来,知道吗?”

不知不觉间,陆承启用上了命令的口吻,好在周遭的人一时间没回过神来。但他自觉失言,连忙说道:“高镐,看什么呢,走了!”

高镐听了,连忙跟了上去。陆承启急于摆脱人群,步履极快。

这时,围观人群里面有些见识的,总是回过味来了:“监察司只有当今圣上一人能指使的了啊,再看看那人,不就是十几岁年纪吗!”

“对啊,我竟然见到圣上天颜了,这可了不得!”

……

许景淳见周围事态有些控制不住了,大喝一声:“监察司办案,无关人等,速速离开!”(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章:亲自撰稿

监察司的威名赫赫,办下的案子几乎没有一件不是震惊朝野的,便是民间也多有耳闻。如此“凶名”在外,即便百姓们都暗地里拍手叫好,可一旦惹事上身了,这些星斗小民就没有看热闹的心情了。

围观百姓随着许景淳这一声大喝,顿时作鸟兽散,不到一瞬间如同退潮一般,消失在了大街小巷之中。只是当今圣上微服出巡,教训恶吏的趣事,不到半天时间,便传得长安城内外,人尽皆知了。

高镐见陆承启闷头赶路,心有疑问,欲言又止。倒是陆承启身后的御前侍卫小心翼翼地开口问道:“黄公子,我们这是要去哪?”

“自然是去报馆了!”陆承启没好气地说道。

御前侍卫赔笑道:“是属下记不住,公子随属下来。”

在皇宫办差的,都有几分头脑,知道当面驳斥上司,可是会招来大祸的。即便是小皇帝走错了路,这些跟在陆承启后面的人,也不敢随意出声。这御前侍卫给了陆承启一个很大的台阶下,陆承启自然领了他的情,顺着他的话说道:“带路吧!”

这御前侍卫心中送了一口大气,身后的御前侍卫们都放松了下来。而这御前侍卫也不敢走来时的路,而是小小地兜了个弯,再来到了大顺民报馆。

这时的大顺民报馆,已经扩建了一倍有余。如今在大顺境内,上至耄耋,下至顽童,有谁不知道《大顺民报》?因为销量太大,大顺民报馆不得不扩建,招落第秀才,不中举子来充当写手,校正报纸。人一多,地方自然也要跟着阔建了。

只是大顺百姓不知道的是,单单是《大顺民报》,就能养活很多人了,而且赚的钱银,并不在海贸之下。现如今,《大顺民报》的刊发量,一天就达到了三十万张。往期的报纸,第二日还在刊印。长安城外的印刷作坊,大半都是靠《大顺民报》才能正常运转,同时养活着近两千余印刷学徒。还有大顺境内,数以千计跑腿卖报为生的报童,和运送保证的车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