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书能教你如何审时度势,却不会教你如何让一支军队如臂使指,指挥起来得心应手,以及如何强调军纪。所以一般古代将领,领兵都不会多。要是多的话,军令不畅达,打起仗来反而误事。皆因古代的通讯技术问题,基本都是靠吼,靠人传达,中低层军官又缺乏有效的训练,真正打起仗来,几乎都凭着本能反应。要是打顺风仗还好,一窝蜂就上去乱砍就行;要是打逆风仗,溃兵都能把自己冲散了!

要是军纪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决定是令行禁止,不会贪功,也不会退后的。往往都能紧跟在低层军官,低层军官再跟着中层军官,一层层地下达军令,才能使得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有效的串联起来。

别看卢尘洹能领近五万人的军队,比历史上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人的大战好像逊色很多,其实旁的武将,不知道有多羡慕他。大顺开国以来,领兵超过五万人出征的,屈指可数。卢胖子也不知道走了什么好运,才得了这等“美差”。

可如今面对烟波浩荡的梁山水泊,卢尘洹除了苦笑以外,就是苦涩了。先前他也以为是美差一件,却不料此刻骑虎难下。先前征讨王家还算顺利,末了也出了不少岔子。要是这一次再无建树,恐怕他卢尘洹无能之名,就要铭刻在青史之上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一章:后勤事宜

正当思索间,不知什么时候,跟在后面的亲兵跑上来说道:“指挥使,东平府府尹遣人送来粮草,请指挥使前去交付。”

被打断了思路的卢尘洹,拨转马头,惹得那匹正在畅饮的大黑马一阵不快,四蹄在水中一阵踩踏,溅起的水花,差点溅湿了亲兵的甲胄。要不是亲兵躲得快,肯定被弄得浑身湿漉漉的。

眉头一皱,扯住了缰绳,不让坐骑撒野的卢尘洹才淡淡地说道:“知道了……”

见过多如牛毛的京官的卢尘洹,再遇到了一个极品的太原府尹的他,已经对这些文官有点绝望了。如果仅仅是例行公事般地备好粮草,那倒也好说。最怕的就是这个东平府府尹也像那个太原府尹梁仲文一样,暗藏私心,想要和这个不愿惹上文官的卢胖子扯上点什么关系。

亲兵突然又说道:“东平府府尹还说……”

卢尘洹正待回转,闻言勒住了大黑马,说道:“说什么了?”

亲兵唯唯诺诺,吱唔了半晌,才说道:“……前来送信的衙役说了,府尹不希望我们进驻东平府,说我们容易扰民……”还以为卢尘洹会勃然大怒,可未曾想到满腹心事的卢胖子,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早已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记住的卢尘洹,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的。一心想做到官职品阶最高的武将的卢胖子,已经把军纪刻在了骨子里。

慈不掌兵,如果连将军都带头犯了军纪,底下的士卒,还会把军纪当回事吗?再说了,陆承启设置军法处的时候,还特地下旨说了,只要是在军中,不论官阶多少,只要违反了军纪,一经查实,军法处可按军纪从事。

大顺立朝以来,一直都对武将极为忌惮,卢尘洹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样的圣旨下了之后,也只是再加多一条戒律而已。

策马回到驻地,禁军已经自发地在离水泊尚有三四里地的小高地上安营扎寨了。望着那面龙旗,卢尘洹其实也很想吐槽的,这时候连主帅的帅旗都不给挂,一律要求挂这面龙旗,难道真的有效果?

马不停蹄地进入了营寨之中,点起了近五千人的辅兵,便往不远处的东平府开拔,搬粮食去了。其实此刻禁军的粮草还能撑个把月的,只是陆承启有圣旨,一旦禁军所到州府,都要由当地州府提供粮草。近五万人的后勤保障,还是很难保证的,禁军又是大顺最为精锐的军队,供给一向都是最高规格,沿路州府都不敢懈怠,又何况是驻地的州府?

于是乎,东平府府尹早就接到了小内侍宣读的圣旨,早已经把粮草备齐了,堆放在东平府之中,等着卢尘洹前去接收。

在古代,供给一支过五万人马的后勤是很繁琐的。文宗时期,因为要远征北方,所以曾下过圣旨,禁军每人每日口粮为二升,边军一升又五合,厢军一升又三合。

而且军粮不单单是一种粮食,而是多种粮食的混合供给。其中米则是按足斤计算,多少升、多少斛、多少斗、多少石,清清楚楚,不会克扣多少。其余的,如粟则按照十分之六计算,也就是一百斤粟,只算相当于米的六十斤。大麦按十分之八折算,小麦按十分之六折算,芥麦按十分之四折算,大豆按十分之八折算,其余的小豆,宛豆,麻,黍都是按照十分之七折算。这种后勤供给模式,在文宗时期,便已经定式的了。

皆因大顺开始实行一日三餐,且禁军多是强壮之人,所以口粮要比边军、厢军大得多。且文宗还规定,每月领取粮食的时候,城西军人去城东领取,城东的军人去城西领取,必须自己背粮。

至于军马,更是不得了。军马即战马,不同于驽马,需要喂养精饲料,即马豆,以保证战马的爆发力和持久力。大顺规定,一匹军马的精饲料配给是一日马豆三升,粗饲料,精饲料,青饲料(鲜草)配合喂养。这些都是由负责喂马的辅兵做的事,一般战兵都只是负责骑马打仗而已,分工很明确。

军马的喂养才是后勤保障最难做到的。因为中原皇朝历来都是以农耕为主,草地极少,且草的肥沃程度不够,不足以让吃了军马长膘。所以必须喂养豆子,让马吸收更多的营养。如此一来,喂马的辅兵做的事就多了。首先得分槽饲养,不然的话瘦的马会被强壮的马挤出去,吃不了太多;还得定时定量,少喂勤添,粗料细作,先粗后精,充足饮水等等不一而足。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又何必这么麻烦?只要有草,他们的马自然就会吃得饱,也会自己找到水泡子喝水,哪里有汉人养马这般麻烦!

除了人马粮食之外,后勤还包括各种绳索,营帐之类的琐碎物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古代中原发动一场战争,往往打得都是一国的国力。西汉时汉武帝征匈奴,把文景两帝积累下来的财富都挥霍一空,可见战争对农耕经济的破坏。这也是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所在了,打仗一久,人心思定,谁做了皇帝,又关老百姓什么事了?不过两三百年,又再一次继续打仗罢了。

卢尘洹倒没有想得这么远,单单是如何想着打到水泊里面去,已经够他头疼的了,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思考这些个问题?

禁军驻地离东平府不远,须臾之间便到了。给守城厢军看了卢尘洹的兵符,才给放进了瓮城。甫一进到东平府中,便见到十来个衙役和几百个役夫,把粮食堆放在瓮城之中了,就等着卢胖子过来。

一般来说,每一个州府都会备下一个粮仓的粮食作为应急之用的,虽然没有常平仓之名,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或许也出于汉人对未来的不乐观吧,有粮在手才是稳妥的。所以陆承启的圣旨,并没有给沿途的州府带来多少困扰,从州府中的“缘仓场”把粮食挪出来用便是了,待得今年秋收,再由富绅捐献一些,填满粮仓既可。(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来自衙役的消息

此时的地主乡绅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除了极个别吝啬到了极点之外,都懂得积阴德的道理。且不说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晋代流行的玄学里面,也有类似的辩论。

再加上此时佛教兴起,更讲究行善积德,又称为积阴德。暗中做了好事虽不为人知,但传说中自有鬼神记录在案,因此若某人多积阴德,天必报答他。《淮南子·人间训》有云:“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说的便是劝人行善,莫做有损阴德之事。

古代地主乡绅发达之后,都晓得要为子孙行善积德,或办义学,或修桥铺路,或给乞丐施粥赠药等等,也算是为乡里做了许多好事。如果乡里县里要什么认捐,这些人都是很积极响应的,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朝廷稳定了,他们才能稳定。

要是为富不仁,被左邻右舍在背后戳背脊,在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这个时代,恐怕很少地主乡绅能抵得住,除非是不要脸面了,子孙后代不要科举了。不是有一句话叫做“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么?否则的话,还是得保住自己的名声的,就算自己用不着,子孙后代能用得着啊!

地主阶级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肯定是有其作用的,起码在稳定人心方面的作用无可比拟。至于最后还是被打倒了,只是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了。

当然了,地主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论之。但在较为和平的年代,地主乡绅还是不错的,起码没有所谓的“周扒皮”那样可恶。因为在这个时代,儒学思想深入人心,纲常礼教不论识字与否,都会自觉的遵守。这便是思想潜移默化的力量,儒家思想在这一方面,做得是很好的。

当然了,此刻满腹心事的卢尘洹,可没心思想这些。他现在头疼,如何让一群旱鸭子的禁军渡过如此宽广的水泊,去攻打所谓的水贼。

当然了,前提是你得有船,而且还有人会划船。

可现在禁军基本都是靠双脚走路的,哪里弄船?难道要征用那些小渔船不成?也不知道水贼有多大的船,就是一般的战船,那些只是舢板拼凑起来的小渔船,恐怕还禁不住一下撞击啊!

即便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卢尘洹,每年端午都会去沣河之上观看龙舟竞演,依稀也懂得一些指挥水军的道理。

水上作战,其实也和陆战的道理差不多的,都是看双方的武器配置。不同的是,冷兵器时期,陆战看的是马战,谁的骑兵多,谁就能占据优势。水上作战,则是看双方的船只对比,人数倒是其次的。要是船只完胜的话,根本不需要接舷战,对准了撞过去,比什么都管用。

落水的士卒,哪怕是水性再厉害,也徒负呼呼。你再厉害,也得浮出水面呼吸吧?一拍杆下去,你哭都没地方哭!

再说了,就算征用了渔船,这么矮的渔船,连人家的船舷都够不着,打什么接舷战?简直是在开玩笑啊!就算用劲弩射击,人家蛮不讲理地冲撞过来,你用什么抵挡?不是说船小就一定比大船快,大船的动力除了人力之外,还能借助风力,更有甚者,是水轮舟,也就是多人一起用脚踩提供动力的船只。这样的快船,不受风力水里的影响,也能快如飞鱼,根本不是那些慢悠悠的小渔船能比的。

要想围剿那些水贼,没船简直是天方夜谭啊!

正当卢尘洹紧皱眉头,看着辅兵搬运粮草的时候,交付粮草的衙役头头凑上来说道:“想必这位就是卢指挥使了吧?小的眼拙,一时间不敢辨认。”

卢尘洹心中正烦着,哪里有时间听他说这些闲话,目光一瞥,淡淡地说道:“正是本将,不知你有何事?”

那衙役笑道:“齐府尹叫小的务必把一句话带给指挥使,说将军若想横渡水泊,围剿水贼,最好还是去一趟东平府以西,水泊旁边有朝廷的一支水师建立的水寨,那里有将军想要的船只。”

卢尘洹闻言眼前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正想瞌睡的时候,有人送来了枕头,怎能叫他不惊喜?

惊喜过后,更多是疑惑,这齐府尹怎么知道他率领禁军前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