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边孙嘉英也早就洗了手,将切好的葱花洒在了粥上,这一大钵的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大家自己做的时候,可以省略去鸡汤泡米的步骤,改用在熬粥的过程中加鸡粉,记住,是鸡粉,不是鸡精,喜欢胡椒口味的也可以加点胡椒,最后还有要注意的是盐一定要后放,要是放早了,粥就废了。)。

也就这个时候,孙嘉英才注意到了旁观的人竟然一个没动,一声不吭的盯着那一大钵的粥看,实在是他太过投入了,根本没在意到旁边有人,所以这么多人倒是把他吓了一跳,他是记得自己闭眼假寐前是没那么多人的,一下竟然增加了这么多。

见自己都做完了,那些人还是不动,就光盯着粥看了,想了想也就明白了过来为什么会这样,再看看材料,还有不少,就连泡的米还有两瓮,都是担心这粥自己才第三次做,怕有失手的时候,多备了的,但今天竟然出奇的顺,或许,正是二郎说的,所谓心静的效果吧。

眼看着时间还有大半时辰,再同时做两锅也是来得及,便招呼了下旁边闲着的人,也不管他是不是富来客栈的,让他们过来帮忙,这要同时做两钵,自己一个人可就有点来不及了。

顿时,大家是跃跃欲试,都想亲手操作一二,哪怕是帮着切切菜也是行的,切芥菜,切葱花,那是谁都会,不用教。

不提孙嘉英这边着手做后面的,再看遏跃跟的摊前,他今天竟然不煮羊汤了,而是架起了一个支架,烤起了全羊来,这烤全羊可不是从王况那学去的,这是他们胡人特有的做法,胡人吃羊,讲究的是大块大块的吃,煮也是大块大块的煮,烤则是整只去烤。

或许是受了富来客栈飞速发展的影响,也或许是常跟王况聊天受到王况的启发,遏跃跟原本只是想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攒点钱置办田产,盖个漂亮院子的心思活了起来,现在他已经梦想着也能跟富来客栈一般,到时候也开几个分号,把还在草原上吹着风的阿爹阿娘和兄弟都接了过来,在中原过上定居的日子,不用再整日的逐水草而居了。

因此上,在头个月,遏跃跟就找了王况,让他帮着出个法子,这流水大席可是大展名声的好机会,若是能一炮打响,那么自己的梦想就能实现了。

别人或许对王况是有点敬畏之心的,遏跃跟却是一直将王况当做子侄看待,王况是他亲眼见整个证过程的奇迹,见证了王况从一个奄奄一息的乞儿,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如今成了建州屈指可数的高官之一,成了建安人人敬服的小东家宣德郎,雏鹰到了展翅高飞的时候了啊,怕是草原上最神勇的神雕也没如此之快的成长速度罢。而王况这个奇迹才刚刚起步,后面究竟能走多远,遏跃跟也不敢说,因为他可是听到了传言说是陛下许过了的,若是二郎将来真的功劳巨大的话,那是可以封王的。

封王啊,娘咧,这可是异姓王,可能还是绝无仅有的,若是二郎真的封了王,那不是和可汗一般的平起平坐了?这是多大的荣耀?即便真的到时候封不了王,封个公啊什么的总是能有的罢?

所以,有什么难题,找二郎准是没错的,他肯定有好点子。结果呢,一问,果然是如此,王况一听说遏跃跟想搞别的花样,就笑说道:“遏大叔您难道不会你们草原上的烤全羊么?照搬来就是,不过烤的过程中略不同就行,草原上的人不怕膻味,但建安人怕,烤前用酒腌渍个一晚,烤的时候在抹点酒,抹点安息茴香,最后快熟的了,再刷上一遍的蜜,那么就肯定受欢迎的了。”

听听,连草原上有烤全羊都知道,二郎又没去过草原,就连长安,那也是没有的,中原人真的吃不惯。这样的人,不能封侯拜相才怪呢。遏跃跟甚至敢用自己的眼珠跟人打赌。

听了王况的建议,遏跃跟在家里试着烤了一次,果然很是成功,吃过的都直叫好吃,当然了,这烤得的羊肉就大半的归富来客栈的伙计们饱了一次的口福。

此时遏跃跟烤的羊已经是腌渍了十几个时辰的了,不光是用酒,他甚至还加了盐,抹了茴香和八角桂皮碾成的粉,在今天烤之前,才用酒将羊身上抹的那些东西冲干净。因为怕烟熏火燎的太难看,遏跃跟选用的都是上好的用竹子烧成的碳,一点烟都没有,全羊穿在一根大棒上,离碳火只得几寸高,有个伙计就专门用固定的满速度负责转动着羊,使其能受热均匀。

在孙嘉英的第一锅粥好的时候,遏跃跟的羊也烤了大半时辰了,表皮已经是熟透,大概就剩内里的筋骨了,这时候遏跃跟就用了把大毛刷,蘸了酒在羊身上刷起来,随着酒刷上去,酒和羊油混在一起滋啦滋啦的滴到碳火上,先是腾起一阵轻烟,接着就起了小火苗,小火苗灸到羊表皮上,正好可以将表皮烤的焦脆焦脆的。随着火苗腾起,一阵阵的香就四处溢了开来,随风飘到很远去,闻到的人莫不抽动鼻子,四处探寻这香味的来源。

等孙嘉英的第二锅粥快好了,全羊也是快好了,遏跃跟这时候就薄薄的抹一层蜜上去,二郎可是说过的,抹蜜只是为了表皮更脆更亮,薄薄一层即可,若是抹多了,那就太甜,把羊肉本身的味道都盖了,蜜也是很贵的,没的既浪费又讨不了好。

蜜抹完,再博薄的抹一层辣椒末和安息茴香粉,辣椒末只抹半边,因为有的人是不习惯吃辣的。这一抹再一烤,香味就越发的浓厚了起来,引得人食指大动,直咽口水。

可以说,在整个文庙的广场上,各个师傅都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大展身手,力图要把自己最拿手的菜肴呈现出来给大家看,争得那第一名,第一名的牌匾一挂在店堂里,那该有多光彩?怕是以后慕名而来的食客都会多了起来。

在广场上的人不光是耳朵里听着的锅碗瓢盆交响乐响个不停,眼睛也是眼花缭乱的转个不停,鼻子更是不停的上下掀动。这已经不光光是菜肴这么简单了,这简直就是视觉,听觉,嗅觉的一场盛宴,若是加上等下开席,那就是连味觉也补上了。

文庙本身要比广场高出几尺,而且是带了个小广场的,可以这么说,这个小广场就是王况准备当做以后的临时主席台或者是戏台子的。此时,那个扬州来的乐坊班子正在那小广场上坐着,他们已经被这个热闹吸引得忘了吹拉弹唱了,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场盛会,心想:这还是那个偏僻的建安么?怕是长安也没如此热闹罢?现在的建安,在他们心中,形象一下就高大了起来,除了人口不够多,县城不够大之外,其他方面,已经不会和扬州相差多少了,单就论今日的热闹,怕是比起扬州来还要高上三分。

第二百章 月白袍衫

建安这个小城,在这丝竹班子现在的眼里,远不是热闹这么简单。

看看那些围观的人群,个个脸上洋溢的是笑容,这是一种忙了一整年,付出终有所得的满足笑容,这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并不是那种因为盛会而觉得开心的笑,那种笑只是暂时的,盛会过后两天也就会消失怠尽。

而这种发乎内心的,满足的笑,恐怕是会一直持续下去,一直等到来年开春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作为见过太多的人,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的丝竹班子,在这点上的眼光是有自己的自信的。

你看呐,在人群中穿梭玩耍的孩子们,几乎个个穿的都是整整齐齐,衣兜里鼓鼓囊囊的,不用猜,肯定全是零嘴儿。这些孩子的衣服上鲜少有打了补丁的,如果说偶尔一个两个孩子穿得光鲜亮丽,那不稀奇,哪个地方没有富贵人家?可关键是,这建安城里,你就几乎找不到穿得比较破烂点的孩子,大人也是一样,除了富贵人家穿的衣服料子好点外,其他大部分人穿得并不比扬州那些富贵人家的家丁的差。

这些天里,丝竹班子的人每天都见证着离奇的事情,走在街上,不管是认得他们的或者不认得他们的,都会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

开始,他们还以为这是因为他们是外地来的客人,是宣德郎请来的,所以人们对他们比较尊敬,但是时间一长就发现,不管是谁,建安人碰了面都是微微笑着打招呼,或是点点头,或是展颜一笑。

就算偶尔有那么一两个穿了打补丁的衣服的大人和孩子出现,他们脸上的笑也是属于那种满足的笑,憧憬的笑。旁边路过的人即使穿得再好也并不会因了他穿的寒酸而有半点嫌恶的表情,就跟熟人一样点着头,打着招呼:吃了没啊?吃了,吃了。

若对方是孩子,大人们就会问:囝囝/囡囡,今天去学堂读书了没啊?小孩子就会奶声奶气的仰头答应着,然后笑嘻嘻的接过大人递过来的或是一小把的零嘴,或是一个小玩物之类的东西。那神情,仿佛那大人就是自家长辈一般。

直到这个时候,这个丝竹班的人才想起,自己等人来建安也已经有半个多月了,可每次上街上逛的时候,好象没见过像扬州那样多的乞丐,偶尔一两个,那也是缺胳膊断腿的,怯怯的站在街角,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投上那么一两个铜板,然后,再过得几天,那些乞丐就不见了踪影,然后再过几天,你可能就会在某个铺子,或是某个酒楼看到他们,穿得光鲜亮丽的,当起了伙计。

难道说,建安已经如此的富足了么?但即便是富足如扬州金陵,那也不是人人都喜笑颜开的,街上也是有很多衣衫褴褛,愁眉苦脸的人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没这么融洽的,除非是熟人,或者说是认识的,否则一般没什么人打招呼。

你在看那些个穿梭在各个灶前案后的孩子们,若是挤不进人群的,旁边的大人发现了,就会将其一把举了起来,往自己的身前一放,然后那孩子又开始往前钻了,几乎所有的大人们,都很是容忍孩子们如此的钻如此的挤的。

不光如此,孩子们挤到灶前后,那些在忙着的伙计几乎都能变戏法一般的从案桌下端出个碟子来,里面或是炸的果子,或是一些酱肉之类的,伙计呢,就笑嘻嘻的用了筷子夹给孩子一块两块。孩子笑着接了往嘴里一塞,欢呼一声,就又如同泥鳅般一般的又滑溜到了人群外,直奔下一个目标去了。

最最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在江淮一带,学子们几乎都是自视甚高的,在街上行走,只有别人跟他们打招呼的份,很少有学子们主动和人打招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哪怕这个学子家境贫寒,对方家里比他家富足得多,那也是对方先打招呼。但是在建安,完全就没有这种现象。

你看看人群中的那些个学子们,和普通人家挤作一堆,竟然也不恼,任由人挤得歪来摆去的,脸上也是笑嘻嘻的,不时的和人打着招呼,有时候还指指点点的扭头冲旁边人说着什么,也不管旁边站的人是什么人。

再想想,这些天来,他们就鲜少看到有什么税吏衙役之类的跑到那些个店铺或摊前吆五喝六的,衙役们也不是板着一张张死人脸孔。有时候,丝竹班子的人逛街累了,在某个茶楼食肆坐下来喝瓯茶或吃点点心,也能见到有衙役进来,伙计却是和其他地方的伙计苦着脸又要带着勉强笑容不同,而是笑嘻嘻的问:老规矩?

嗯哪,老规矩。衙役通常都是这么回答。

然后就是伙计端上吃的喝的,衙役飞快的吃完,如数的结帐走人,并没发现有什么衙役仗势欺人,白吃白喝的。

在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