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吴三桂-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知大明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明真正朝廷腐败无能,灭亡的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朝廷腐败无能,任由官员贪污受贿,从上到下几乎没有一个官员不贪污,没有一个官员不拿好处,没有一个官员不占过公家的便宜。就连刚直清正闻名天下的海瑞,也不敢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没有这么做过。第二,地方上地主和豪强兼并土地,将一些原来属于老百姓的土地以低廉的价格强行买回来,使百姓失去了了活命的靠山。而地主和豪强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少交或者不交税收,使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第三,文武官员地位不等,使大量的军官对朝廷失去信心。士兵不尽力,军官不想着为国出力,只想着怎么多捞钱,这样的军队能保卫国家吗?第四,朝廷内部斗争不断,官员们之间党同伐异,为了自己的利益丧失官员的职责和做人的良心。第五,皇帝和官员们互不信任,导致皇帝利用太监监管朝中官员。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这些太监比正常人还要喜欢钱。他们欺上瞒下,对一些反对他们的人下死手,对于肯花钱的官员睁一只闭一只眼。导致官员们以拍太监马屁为荣,朝廷大小事务离开太监几乎是寸步难行。这几项加起来,使朝廷不像朝廷,官员没有官员应该有的样子,官员们的官本来就是买来的,当然要想办法赚回来,还要多捞一点当利息。百姓们得不到安宁,大明不完才怪。

在当时的社会,到处可以看见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房子,没有了自己可以依靠的土地,被逼着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处流浪到处要饭,当时大家都叫他们“难民”。当时有些书上说,难民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大明总人口数字的四分之一以上。由于朝廷有令,难民人数不能太多,也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每股难民人数都在一两百人。一直到后来,一股股的难民实在太多了,就出现了“抢大户”、打劫路人的行为,被朝廷和官府定性为乱民。乱民多了,就在一起敢干更大的事情,抢官府的仓库,杀害一些太过恶劣的官员。乱民成为了暴民,朝廷就压镇压他们。朝廷的军队打敌人不行,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有一套。但是暴民太多,军队的破绽就被一些聪明看了出来。当暴民知道这些平时欺负他们的军兵其实是纸老虎的时候,他们的胆子都大了。他们联手后将军队打败,才有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所以说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其实是被朝廷逼出来的。

第三回 是兵还是匪

当我看见难民的时候,总觉得于心不忍。或许是因为我来自未来世界,在我生活的年代几乎看不见这种大股难民。在现代社会,最多也不过是一两个个案,不会有这么惨的是。也或许因为看见了他们后,我觉得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心里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难道那些在朝廷上消息很灵通的大官不知道有难民吗?地方上的官员真的忍心逼得老百姓到这种地步?地主和豪强真的为了一点点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都没有的土地,真的会逼着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吗?他们还是人吗?还有一点做人的良心吗?难怪老百姓这么恨有钱人和当官的。

当我遇上这些难民的时候,这群难民是难民中最苦的一股难民,他们不是来自一个地方,而是一路流浪时被遗弃的难民又走到了一起。他们老年人占多数,还有几十个无依无靠的小孩子。他们几乎是等死的人,为了活命,他们挣扎着前进。但他们的速度真的比爬快不了多少,一路上倒下的和饿趴下的比坚持下来的人多得多。

我是在一个不大的村子里,买了村子里一家店铺里所有的麻饼时看见他们的。

麻饼是一种最普通的干粮,每块麻饼上有这么几颗芝麻就是麻饼了,要是没有芝麻就是大饼。麻饼其实一点都不好吃,但好在它没有水分,可以长时间带在路上当干粮。我是为了赶路,也为了免于在路上挨饿,才一口气买了村子里所有的麻饼。准备带在路上慢慢吃。

麻饼三文钱一个,三十五个麻饼一共一百零五文钱。或许是因为我量大,算是大客户,店家算我一百文钱,还送了我一个水囊。

可当我刚给了钱,准备拿着麻饼离开的时候,我看见了难民。不,应该说我被难民看见了。他们已经趴着、走着将我围了起来。因为多日没有吃过东西,他们变得很虚弱,但是麻饼的香味是他们一个个挣扎着过来。因为他们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子,没有太大的震慑力,店家对他们一点都不客气。因为东西已经都卖完了,所以店家连理都没有理他们。他们也没有理会店家,他们眼睛里只有我手中的麻饼。

我叹了一口气,将我的麻饼分给了他们。可惜我这三十几个麻饼分到他们手上的时候,连每人一小块都分不够。我只好再去买吃的,再回来分给他们。

没几天时间,我身上带的钱都喂了他们的肚子。他们每当要吃的时候就聚集在我身边,知道我分给了他们吃的,才离开我。他们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更没有说过一句谢谢。我也没有想过要他们回报我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醒来的时候发现他们都离开了。他们不但全部走了,而且还将我早一天用最后的钱买的半袋杂粮也全部拿走了。他们知道我没有了钱,连一颗粮食也没有给我留下,一声不响的都走了。其实我心里早就想到了,故意将粮食放在一边,没想到他们真的都拿走了。

正在我发呆的时候,一小股官兵来到了这里。他们是来驱赶难民的,当然随便抓几个路人,发点小财。

可惜他们遇上了我这个穷光蛋,不但什么钱也没有搜到,而且受了一些气。

但当他们看见我的那张假户籍后,他们又不敢多说了。毕竟我的那个子虚乌有的父亲当过一任官员,我也算是官宦子弟。得罪了我不好向上交代,更不要说把我当难民抓了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第四回 推荐信

当百户知道我要去边关做一个士兵时;他先是不理解。可想起我的所做所为;马上以为我是一个脑子有问题的傻书生。就连忙为我写了一封推荐信;用他比狗爬好不了多少的字写的。他要我把信藏好;等到了边关交给招军处的人。

他以为我不懂;其实在明朝时想当兵的人特别少。不但因为当兵不会有大出息;更是因为明军在老百姓中影响不好。平时军民关系不好;当打仗时军官是差不多用抢的方式才能抓到一些老百姓临时充数。所以各地的征军处形同虚设;根本不会有人来自愿当兵。大明的军队兵源严重不足。后来在军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推荐老百姓当兵;有一定的奖励。就算再怎么东扣西减;总还会有点到推荐人手上。这百户想从我身上赚这推荐费;我就答应他。有了推荐信;我可以少一道检验;顺利当兵的机会更大了。

百户看见我爽快地答应了;他很高兴。不但请我去吃了东西;还为我准备了一张临时的军证。有了军证;我可以到各地的军营吃饭。不用担心饿肚子的问题。反正不花他的钱;他就做了这不用花钱又不用费力的好人。

我手中的证明毕竟不是真的;如果去证实了一定会有问题。有了这张推荐信;我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军营;当上士兵。总比我自己没门路的乱闯好。而且还白得了一张军证;可以解决我路上吃饭睡觉问题。看来我是运气真的不错。

有了这张军证和推荐信;我一路上没有耽搁。走了一共二十三天来到我的目的地。玉门关已在我的眼前;我终于来到这里。

可后来的事给了我不小的打击;玉门关已不再是重要的驻军地点。他们的留守处没有资格擅自招兵;我要回宣武才能办理当兵手续。我多走了三分之一的路;还要回头走回去。

我当初为什么想来玉门关;就因为它是我明朝的西大门。我在现代社会时读过多少关于它的诗和文章。知道它的威风历史和这关口的重要性。它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军事要地。到汉时更是名声大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指的就是这玉门关。唐时“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说出玉门关是分界线;里面是中央政府的地盘;外面是少数民族的地盘。

玉门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其它邻国交易的重要场所。历年来有多少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出;香料;玉器;水果等运进。我做梦都想在玉门关上看看这一场面。可惜现在是看不见了;多年的战乱已使这里关闭。玉门关成为了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风光已不复存在。

第五回 报名参军

我又再一次回到内地;在宣武府总兵处登记加入明军士兵行列。成为了当时一整年唯一一个自愿当兵的人。后来才知道我的名字还被总兵知道了;原因就是我是这十年来招收的几个士兵中最好说话的。我没有挑肥拣瘦;主动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我没有要求待遇问题;连军饷问题都没有提。我还没有要求兵种问题;说什么自愿服从分配。我这种兵多来一些;军官就更高兴了。

因为我虚报了两岁年纪;说我当时已十五岁了。我生来体格健壮;而且又受过训练;看上去比同年龄的高大不少。而且他们才不会管这些;他们只知道送来一个兵;他们可以少去抓一个老百姓;少和地方上的人发生一次磨擦。

我用回了吴大这一个普通的名字。因为吴三桂的名字虽然不太多人知道;但总会被有心人查到。吴大这名字可不会;除了吴襄和管家几个老人;没有人再知道我这个名字。

我先是被分到巡逻队;执行夜间巡逻。理由是要我多熟悉下这里的地理环境。我还以为是一队人一起巡逻;后来才知道巡逻队夜间巡逻只有我和两个老得快走不动路的老兵三个人。

两个老兵虽然走不快;但他们懂的可不少。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一些这里的事。原来自从明正统皇帝出宣武御驾亲征瓦剌;后来引起明朝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的“土木堡事件”。正统皇帝被抓、被辱,成为了大明最大的耻辱。当时的宣威总兵和大同总兵被朝庭下旨;以保护不利、害皇帝受辱的罪名杀了。宣武和大同两地就合并为一地总兵。当地人叫这个总兵为宣大总兵;但朝庭并不这么称呼。宣武总兵还是宣武总兵;大同总兵没有实权;他的兵权其实掌握在宣武总兵手上。但大同总兵还是有的;但已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职。原来宣武和大同各有五万驻军;战时还可以增加两万。也就是说两地士兵最多时可以有十二万人到十四万人。

可因为明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军队的开销也太大了。所以在一边求和的同时;削减起军事开支。到现在宣武和大同两地已不到七万人的名额。加上军官有吃空饷的习惯;两地有三四万士兵就不错了。像他们已六十开外的老兵;在军营中比比皆是。按照军规士兵本来平均年龄不得高过三十岁;可现在不要说是四十岁了;四十五岁的平均年龄也差不多早过了。这一数字令我吓得头皮发麻。明军就靠着这种军事实力想抵抗外族势力吗?

我对明军本来就不抱太大的希望;可没有想到会这么糟糕。要不是有高大的城墙和一些老祖先留下的经验;江山恐怕早就是别人的了。老百姓还能指望他们这些人来保护他们吗?不;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几年安定的生活;为了不死太多的人;我一定要尽快学习好怎么带兵。用我的实际行动帮助老百姓;帮助大家度过难关。而不是未来已失去民心的明朝政府;更不是为了那个无情无义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在夜间巡逻时;我发现军营的火头军中也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