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月五日,李诚中终于发布了对韩延徽的任命,韩延徽加尚书左丞衔,以正四品的身份出任天策府长史一职,同时意味着天策府长史为正四品,位比各部侍郎。紧接着,韩延徽提议了一系列任命,将天策府的框架初步搭建了起来。诸项任命中最引人注目者,当属李振被授予天策府司马,位在从四品尚书右丞衔,仅次于韩延徽。

李诚中对于天策府的定位,实际上与如今的朝廷革新是息息相关的。朝堂的最新鼎革之变,等于将天子手中的处置权大部分交回给了政事堂,相应的,李诚中就必然要加强自己的决策权。枢密院、宣徽院的改组、五监九寺的裁撤,都令李诚中手头可以直接管理的事务机构变得少之又少,所以他需要一个可以沟通内外,同时拥有决策权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天策府。

成为上位者久矣,李诚中对于权力的掌控已经圆润自如,当然明白事情必须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在他的长期规划中,天策府是需要两个大步骤来完善的。

在李诚中的心里,初期的天策府应当是后世的中办这样的机构,专门沟通内外,既是李诚中培养亲信官僚的学校,也是伸张他政策的部门。至于后期,李诚中不会告诉任何人,什么叫做“常务委员会议制度”。

实际上,让天策府掌握三省各部官僚任命的最终审批权,就是为了将来完善后的天策府做准备。

穿越而来的李诚中没有那份“家天下”的自觉,相反,从子孙后代的角度考虑,他更羡慕那些传承千年的西方国家皇室。李诚中自己是穿越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势和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穿越者的后代具备同样的眼光,穿越者的后代一样是“土著”,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君权是个诱惑,但同样是个烫手山芋,李诚中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不会把这个东西玩砸。因此,他可以实行君权的集中,但却必须现在就做好准备,为分权打下制度性基础,尽量拿出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权力划分机制,保证现在的贵族共和制度能够顺利传承下去,甚至能够顺利转变为资产共和制。

枢密院管军、政事堂执政,其实这只是政权结构的半壁江山,还不完整。李诚中接下来的诏令,是个穿越者都懂——重树御史台权威!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天佑三年八月初九,经千里奔波,新任门下侍郎韩渥来到了关内重镇凤翔。

凤翔历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九州之一的雍州,曾经一度为秦国的国都。到了汉代,属右扶风,与左冯翊、京兆尹合成三辅,乃“国之根本”。至本朝初,因传说穆公之女弄玉于此吹笛,引来华山隐士萧史,夫妻二人乘凤而翔,故更名为凤翔。

对于韩渥来说,凤翔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算得上一处磨砺之地,就在几年前,他曾经跟随天子李晔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半饥寒交迫的战乱生涯,若非他慎言惜身,恐怕此刻已经成了冢中枯骨。因为签署了立太子的诏书,天子李晔加授了韩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差遣,但获得梦寐以求的这一荣耀之后,韩渥却忽然感觉到如履薄冰。其后被贬至濮州一事,其实便有着韩渥自请去职以避祸端的用意。

韩渥十岁便能与大诗人李商隐作诗唱和,现在已经六十四岁高龄的他,早已成为享誉海内的文魁词宗,曾经在幽州书院引发河北学子争相拜访的渤海大诗人裴頲,在提及韩渥的时候,也要恭恭敬敬的双手揖礼,以示崇慕,可见韩渥文名之盛。尤其是这样的文士,对于太平治世的渴望,才远甚于常人。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在李诚中入洛阳之前,便私底下自濮州挂印而去,前往洛阳默默等候,一俟朝廷征辟他的诏书下达,便立刻起复。

大半辈子都活在乱世之中,韩渥深深明白,中枢权威的重塑,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必须掌握足以话事的力量。李诚中手上有这样的力量,更何况这位监国燕王还是宗室,有此两点,便足以令韩渥投身效命。

能够晋身门下侍郎的高位,韩渥并不意外,以他享誉天下的盛名,就算直接为相,也没有人会说出个子丑寅卯。韩渥欣喜的是,从加入朝堂后短短的一个月内,他便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气象。无论是入相的冯道、张在吉、刘审交也好,还是燕王身边的亲近官吏韩延徽、李振也罢,行事的风格都与之前数十年朝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风格截然不同,专心任事而不勾心斗角,勤勤勉勉而不敝帚自珍,就连张濬这样的朝堂老人和王师范这样的藩镇大帅,似乎都被带动了起来,走路的速度都要快了许多。

这是一种新朝气象,如果能够始终如此,重现开元盛世,也许并不是一种奢望吧。

记忆中的凤翔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城墙依然残破,那些投石打出来的窟窿和碎石至今不曾修补,吊桥桥身顶端的破洞仍然没有填充,甚至城门楼子上还依稀能够看到插着的箭矢。

迎候韩渥的郭启期苦笑着解释:“关中困苦,西川的蜀军又从来没消停过,还得防着甘州回鹘,故此凤翔破败,至今未为修缮。不过王爷听说相公要来,还是将馆驿粉饰了一遍,也将就能够住得,却是委屈了相公。”

韩渥手捻长须摇了摇头:“住所好坏倒是无妨,岐王也算老友了,不须讲这些虚礼。蜀军滋扰关内的事另说,只这甘州回鹘,现如今也开始闹腾了?”

郭启期叹了口气:“唉,自天复年与宣武大战之后,凤翔军陆续向东,甘州回鹘便开始隐露不臣之心,这些年局势要更坏一些……王爷这两年头发都熬白了,既要防着蜀军趁火打劫,又要提防回鹘人侵扰陇右,委实困顿不堪。”

韩渥点头道:“如此,某正要和岐王商议商议,今日的大唐已经不同往日,总不能叫化外跳梁真个欺我朝中无人。”

郭启期见韩渥神色间满是自信,也明白韩渥的言外之意。在上党见识了燕军的强势,他其实已经对朝廷的重新振作有了心理预期,平常与岐王李茂贞闲谈之时,都有了燕王不可挡的意识。韩渥这次来凤翔,明摆着就是劝说凤翔归附中央,对于这一点,李茂贞和郭启期倒是没有太多抵触。

岐王本身就不是擅长打仗的大帅,凤翔的崛起,主要还是源于僖宗皇帝的赏识以及如今的太上皇早年的提拔。与天下藩镇有所不同的是,凤翔的跋扈更类似于内廷宦官,嚣张的时候常常兵入长安,言谈间都是天子的废立,但李茂贞很少有过诸如梁王朱全忠、蜀王王建、吴王杨行密之流完全自立甚而改元建极的想法,李唐皇室虽然懦弱衰败,但在凤翔人的心里,却始终是权势延续的依靠。没有了李唐皇室,整个凤翔的文臣武将们,都会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事。这一点在天复年间与梁王的大战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宣武军的强势面前,没有天子的名头在前面挡着,他们早就遭遇了灭镇之祸。

藩镇虽然得以延续,甚至去年初还得了一个“岐国”的分封,但李茂贞和郭启期等人都体会到了“立国”的艰难和无奈,面对燕军的强势崛起,面对蜀军的咄咄逼人,面对甘州回鹘的不停滋扰,整个凤翔上下都心力憔悴。

岐王和燕王关系还算维系得不错,以前就是反梁同盟的重要伙伴,燕王在上党大战后又释放了郭启期带领的岐军,算是显示了足够的诚意,所以李茂贞和郭启期等凤翔官吏都有了依附中央的意思。现在等的,就是韩渥带来的条件了。

韩渥刚在馆驿安顿好,岐王李茂贞便亲自过来拜访了,身为“一国之主”,“王爵之尊”,至少在礼节上已经将韩渥真心奉为了“天使”。

闲谈几句后,韩渥也不兜圈子,直接讲出来意:“燕王殿下的意思,是要重振朝堂,恢复大唐盛世之象。如今河北、河东、河南都已在朝堂治理之下,韩某此来,便是希望岐王殿下能够顺应天下人心,重归中央。”

李茂贞是粗人,如果韩渥跟他来文的,他或许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但既然讲的那么明白,他也就刚好顺势而为,直接问:“燕王的要求是什么?”

韩渥伸出三个指头:“去国、整军、收官。”掰着指头,韩渥一条一条解释。

去国,就是去“岐国”国号,取消天佑二年的分封。因为刚刚荣升“太上皇”的天子在禅位之前颁布了《罪己诏》,其中就有自承分封天下是大罪的意思,依据这份诏书,封国便当取消,这也是新朝堂对天下诸侯明面上最强硬的要求。按照李诚中的话来说,“这是历史的倒退,朝廷决不能允许国中之国的出现,割据和分裂是对大唐犯下的大罪”。

整军更容易懂,将凤翔军队整编为朝廷的军队,直属枢密院管辖,给予岐州军和延州军两个整编军建制,郭启期暂代岐州军统制,延州军统制由岐王提议(韩渥暗示,燕王建议由在范阳军校毕业的李继唁担任)。两军军制按照枢密院的军制进行整改,各级军官暂时留任,但所有教化官和部分虞侯官由枢密院派遣。整改完毕后,一应军需供应比照枢密院乙种军配备。

收官就是将所有州县官员的任命收回朝堂,学部在长安开设书院,原有官员保留品级,分批次赴书院学习半年,然后视学习情况重新任命。

这三条是李茂贞早就料到的,他更关心自己的将来,因此道:“听说齐王入了朝堂,却不知近况如何?”

“齐王秉承大义,如今缁青已在朝堂掌握之中。齐王仍享王爵,位在门下之长,在政事堂行走,参与中枢决策。”说着,韩渥从袖中抽出一份书信,递给李茂贞:“殿下,这是齐王的亲笔书信。”

李茂贞是大老粗,升居高位后学者念了点书,但王师范的文笔岂是他能看懂的?当下告了个罪,说是出去宽衣,其实是出门找幕僚一起研究去了。韩渥知道他的学识水平,也不戳穿,只在屋内喝茶静候。

等了良久,李茂贞一脸不可置信的神色回到了屋内,还没坐定,就喃喃了起来:“原来他还真是当了相公啊,啧啧,燕王这份肚量,没得说,孤着实佩服!”

李诚中不仅授予曾经的藩镇大帅以门下侍中的高位,而且让他入政事堂,全权赋予王师范这个官职应当有的权力,就这一点而言,别说李茂贞,就连韩渥也是十分钦佩的。

李茂贞带着一丝期许,问道:“却不知燕王如何待孤?”

韩渥一笑,道:“燕王殿下说,只要岐王顺应天下大势,则王爵不夺,仍为‘岐王’。岐王殿下若是不放心,可以仍居凤翔,朝堂年底前将在关内设关陇荣勋院,以岐王为院首,可对关陇的政事问责,也可就大唐决策提供建议,具体条陈岐王到时候看过诏令便会明白。”

岐王对幽州的荣勋院也有所了解,知道荣勋院并非虚设的养老衙门,影响力很大,听说自己能当关陇荣勋院的院首,当下大为心动。不过听韩渥意思,似乎话里还有未尽之意,便追问:“若是不愿呢?”

“若是岐王愿意迁居洛阳,燕王殿下说,可以御史台托付岐王!”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九月十日,岐王李茂贞在门下侍郎韩渥的陪伴下,来到了东都洛阳。李诚中率文武百官郊迎十里,将这位近二十年来赫赫有名的大藩镇接进了洛阳城。

至乾元殿参拜天子李祚之后,李诚中留李茂贞到皇城内的天策府详谈,座中有天策府长史韩延徽、司马李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