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3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坎等人议论了片刻,见赵在礼半天不吭气,眉角却似拧成了一条绳,便问:“老赵,想到什么了?说说!”

赵在礼听了周坎的询问,当即道:“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次来到石峪后忽然觉得,咱们要打石峪,这十多里地带来的不便相当麻烦,那么李嗣源要打襄垣,就不觉得这是麻烦么?他把大营按扎在这里,难道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帐中诸人都愣住了,相互间对视了几眼,周坎道:“老赵,你是说……”

赵在礼道:“要么,李嗣源根本没有攻打襄垣的意图,把兵摆出来,只是做个样子……”

高行周摇头道:“可是这与之前几日他主动派出骑兵的举止不符。”

赵在礼点头:“不错,因此,这个原因可以排除。那么,他这么做是为什么?引诱咱们主动攻过来?某觉得这个可能比较大,如此一来,他之前以骑兵主动出击的目的也能略微解释得通。”

一旁的陈姓虞侯插话道:“引诱?设伏?可能性不太大,从昨天至今日,已经撒出去很多探骑了,如果李嗣源设伏的话,他的兵会藏在什么地方?石峪周围没有可以设伏的地方,如果说要设伏,只能在西北的山中,可那是李嗣源的后路,咱们在拔掉石峪大营之前,没有办法绕过去。”

周坎想了想,问:“会不会有别的小道可以出奇兵,从石峪绕道襄垣?”

几个虞侯都在摇头,他们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查清战场地形地势,在这方面下的工夫十分充足,如果真有什么小道可以从石峪绕至襄垣身后,那么他们也早就提出应对预案了。

“你们确定?”周坎追问。

姓刘的虞侯道:“这地方咱们已经驻扎了快两年,之前上党行营传下来的舆图中,襄垣附近并没有可以出奇兵的小道。东部是仙堂山和黄岩山,属太行余脉,与石峪不曾有沟通,西边是石磴山,同样与石峪没有接壤勾连的地方,而且咱们筑营时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东面和南面围住了石峪,李嗣源如果想要出寨偷袭,必定暴露在咱们眼皮子底下。”

陈虞侯补充道:“某等也曾和东阳都李都头探讨过,他也说没有。”

周坎立即道:“传李都头入帐军议!”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作为主动依附的地头蛇,东阳都李都头不是第一次参加大军军议了,凡是涉及潞州和泽州有关地形和将领的问题,基本上都会传唤他。

这次被指派随赵在礼骑兵出击,将李从珂生擒活捉,李都头也算立了一功。他此刻刚刚从郗家烟村返回幽燕保安军的驻营地,就被中军传令官迅速带到平丘大营。

周坎一见李都头,没工夫寒暄,劈头就是一句问话:“石峪里边究竟有没有小道可以绕行至襄垣?”

李都头见帐内气氛异常严肃,便知道此事或许事关重大,于是重新在心里默算一遍,然后十分肯定的回答:“没有!”

“再想想,确实没有?”李小喜在一旁追问。

“确然没有!”李都头回答得很坚定,见帐中诸将似乎都松了口气,于是补了一句:“从石峪出来,确实没有到襄垣的小道,这一点某敢以脑袋担保!除非是黎城……”

帐中众人呼吸立时一紧,李都头忙笑着道:“诸位将军别紧张,敌军从石峪出兵,无论如何是偷袭不了襄垣的,如果非要找一条小道的话,也必然先过黎城,而且这条小道从石峪也走不通……”

周坎立即走到刚刚搭建完一半的沙盘边,将正忙于制作沙盘的低级参军们轰开,招呼众人:“都来这边。李都头,你仔细说说,一定要说清楚!”

在诸将的环绕中,李都头接过一名参军递来的小竹棍,拱着身子指着襄垣东部的群山道:“这是仙堂山,这是黄岩山,两山之间是浊漳河……”

“浊漳河谷?不是说两岸陡峭,走不通么?”陈姓虞侯瞪着李都头问。

李都头小鸡啄米似的点头:“陈虞侯莫急,某是说过这条河谷走不通,这一点毫无问题。顺河谷上溯,这里,黎北坡,这是卡住浊漳河的一道急弯,从这里向下游走不通,上游却是可以走的。某说的小道便是从这里开始,不走浊漳河谷,而是从黎北坡拐向正南方向,有一条山道可以通向黎城,所以如果要偷袭襄垣,必然先过黎城。”

李都头的话让几个高级虞侯们心里都宽了宽,如果说这里出现问题,那么他们几人也会承担责任。

周坎盯着黎北坡看了半晌,问:“继续说,黎北坡这里向北,是浊漳河上游?有没有路可以连接石峪?”

李都头摇头道:“没有!顺着浊漳河向上游走,确实可以通行人马,但道路非常险峻。周总管请看,向北过黄崖洞小道,至龙泉,然后顺乡水向西,早已绕到北方了,那里是武乡,与石峪差得太远了……”

“武乡?!”不止周坎发现了问题,李小喜、高行周、赵在礼等人都是同声惊呼。

一种可能性立刻出现在众人的脑海中:李嗣源在石峪吸引燕军注意力,李嗣昭和周德威从武乡出奇兵,偷袭黎城!

接下来,无论是西进襄垣,甚至更进一步,继续南下潞州,都会造成燕军整个防守体系的极大混乱!

周坎的额头上已经见汗了。

李都头讲到这里,自己也发现情况有些不对,连忙道:“必须加强黎城的防守!诸位将军,马虎不得!”

陈虞侯在一旁怒道:“早说啊!”

李都头心中大悔,抬手给自己脸上拍了两记清脆的巴掌。

周坎顾不上斥责李都头,向左右急问:“这几日有没有黎城的军报?”

陈虞侯亲自赶到附帐,没过多久,抱着一摞军报文本冲回了大帐,几个参军围上去,快速的一本本翻开,也顾不得拾掇,看完一本扔下一本,又拿起一本。

一名低级军官怯生生的在大帐之外徘徊,不时探头向大帐之内张望,却被刘虞侯看见了,向周坎道:“总管,那是朱押衙,负责黎城、东阳方向军报的第一道审核。”

按照燕军的作战指挥体系,战场各个方向的军报和消息会被划分成片,分别由不同的参谋军官审看,如果有需要处理的军情,则送往高一级军官进行第二道审核;负责第二道审核的参军负责甄别军报的重要性,在职权范围内发往各有司、各部门直接处理;如果军报很重要,则需要报送如刘虞侯、陈虞侯这样的高级军官,由他们来处理,或是直接处置,或是报周刊决定,亦或是在大军军议中提出来商议。

刘虞侯所说的这位朱押衙,就是负责黎城和东阳方向军报第一道审看的参谋军官,黎城方向每日一发的军报在他这里已经存档了数十份,全部都是报平安的折本,却不想今日陈虞侯亲自过来讨要,二话不说全部拿走,神态甚是焦急。这让朱押衙心中万分不安,故此跟了过来,却近不了帐前,只能远远隔着等候。

周坎等不急陈虞侯等人一份份翻看,当即把朱押衙传了进来,询问黎城有没有异常。

朱押衙说黎城方向很平稳,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情况,只是前些时日报过,说是浊漳河涨水,其他再也没有了。

周坎心里平稳了不少,挥挥手让朱押衙离开,然后继续等待。过了一会儿,陈虞侯等人将黎城的军报翻了个遍,说没有任何异动,然后又将那份浊漳河涨水的折本挑出来,大声诵读一遍。

到昨日为止,黎城都没有出事,这让帐中众将心态都缓了下来,于是又七嘴八舌议论起来。黎城方向没有异常,有两种可能,要么三王联军压根儿没有偷袭黎城的计划,大伙儿只是虚惊一场,要么就是这条小道非常难走,再加上天降大雨,河水上涨,偷袭的敌军还没抵达。

不同的可能有着不同的应对方法,前一种可能性只需要适当加强对黎北坡、黄崖洞、龙泉一线的查探,提醒黎城守将张龙时刻警醒就可以了,但风险很大;后一种可能性则需要向黎城调派援兵,从大军的战场安全性考虑无疑是应该优先这么选择的,但这会占用大量作战资源,削弱燕军对石峪的围攻力度。

陈虞侯和刘虞侯亲自带着几名参军飞快的演算着,在李都头的协助下,很快拿出了一个抽调兵力支援黎城的方案。

陈虞侯和刘虞侯的这一通演算,让李都头差点当场晕菜,一开始他还能跟上两位虞侯的思路,到了后面,脑子里就成了一锅粥,两位虞侯问什么,他就绞尽脑汁回忆什么。这些问题包括:浊漳河谷小道最宽有多宽、最窄有多窄,河东军行军时习惯几排纵列,河东军的日常用餐量,河东军习惯什么时候起身、什么时候休息,各级指挥行军时的位置,各部之间的习惯距离,河东军军士宿营的用具,甚至包括他们是集体大小便还是自由大小便……这些问题非常细,让李都头完全不知道究竟和打仗有什么关系。

让李都头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问话中,陈虞侯和刘虞侯演算出了一个结论:他们预测,三王联军如果偷袭黎城的话,根据浊漳河河谷的通行能力和输送能力,以三千人偷袭,从武乡出发,需要二十天左右抵达黎城;以六千人偷袭的话,这个时间会延长至一个月;如果是八千人的话,需要的时间和消耗会成倍增长。因此,想要达到最大战果,最适合的偷袭兵力应该在五千至六千人左右。

与李嗣源在石峪安营扎寨的时间来比较,结合李都头对老河东军行军速度的一般性认知,再加上大雨导致浊漳河水位上涨这个因素,陈虞侯和刘虞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三王联军出兵偷袭黎城,最佳的兵力配置在五、六千人,此刻所抵达的位置应该在黄崖洞至黎北坡之间!

现在到了让周坎做决策的时候了,需要他选择一种应对方法,也就是李诚中灌输给燕军的作战思想——军队主官只需要做决策,其他的,交给参谋来完成。

按照一名指挥者的正常心态,周坎无疑很想选择简单应对,提醒黎城守将张龙注意警戒,同时派出斥候查探浊漳河谷小道,这样做不会打乱燕军围攻石峪的整体部署。

周坎这位潞州战场临时总指挥麾下的兵力为:幽燕保安军六千余人,李存勖的残军千人,辽东保安军五千余人,妫州军一万两千余人,总计战兵两万五千人,此外还有屯于潞州的补充兵四十多个营,两万多人。但有实战经验、具备合成能力的还是两万五千名战兵,两万多名补充兵只能作为兵力损失的补充,不能作为整体拉上战场,而且这些补充兵的主要补充方向是主战场高平。

依靠这些兵力,周坎需要负责潞州、襄垣、黎城三个支点的防御,同时要围攻石峪韩军大营,兵力已经非常紧张了,再从里面抽调数千人到黎城去,会让攻打石峪的作战捉襟见肘。而且黎城远离主战场方向,一旦主战场需要兵力应急,派过去的援兵也很难及时赶过来。最后,要是人家根本没有偷袭黎城的计划呢?一切布置不都成了巨大的浪费了么!

但危险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因为李嗣源在石峪安营扎寨本身就给出了有力证据,所以周坎非常为难,一时间有些犹豫不定。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大帐之中顿时有些沉默,除了周坎外,其他将领和高级军官们也在默默思索。也不知过了多久,高行周提出了一个意见:抽调六千名战兵及部分补充兵力,调往黎城方向。这个意见看上去等于赞成防守黎城,当即引起激烈争论。

“不可!在没有确实探查到敌军行踪之前,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