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黎明,李恒一部便乘早潮退,顺流南攻,张世杰在舟中见了大惊,看看那久无饮水的战士一个个虚脱,一个个神凋气丧,骨软筋疲,坐在那里头晕眼花,却如何好叫他们去接战呢?没奈何,只得抽出利剑,督促这些已经蔫了的士卒做殊死抵抗,双方猛烈的炮火和密集的弓箭掩盖了天空。李恒命令将舰尾倒转过来,对着宋军逆行而来,舰尾高,利于士兵凭高战斗。又事先在舰尾设置射栅,上面部署七八名射手放箭。双发激战一上午,旗鼓相当,都没有赚到便宜。

中午海潮大涨,李恒的战船被大潮向后推,由于宋军的严密抵挡,元军无法前进,进攻稍有停顿。但是,张弘正乘涨潮从南面一路冲杀过来。张世杰急忙从北面抽调兵力救援南面。张弘正与李恒实行南北轮番夹攻,宋军腹背受敌,疲劳应对,然而战斗更加英勇,看看已过中午,张弘范便鸣金收兵,两军齐齐整队而退,元军升起布幕、湿毡遮掩船体。

张世杰还恐元军要来攻,便忙令军士速速传午餐,一面留心防元军乘午餐无备来攻围。少顷,午正潮生,只听得张弘范军中传出阵阵乐声,张世杰心神这才一松。众军士也是听惯了,晓得是张弘范午宴了,大家便放心吃午饭。

但乐声即是张弘范预先约定全面出击的总攻信号。当宋军吃得正兴之时,忽听乐声高亢,笙萧嘹亮。忽见元军四路大军突然撤去遮障,战船乘潮向宋营厮杀过来,霎时弓弩火石齐发。可怜宋军众将士只慌得抛碗掷箸,摸刀索枪来迎战。无奈这次元军的来势,却比前次凶猛得多了,那些军士皆冲锋冒刃,纷纷舍命跳过宋军战舰来与宋军厮杀。霎时,炮声、喊杀声震天,鼓噪声、哀号声、惨叫声、浪潮声与弓箭声、刀枪剑击声交织在一起,灰蒙蒙的厓海上弓弩、石炮、火炮齐发,矢石纷飞,烟雾弥漫。被押在元军船上观战的文天祥,目睹这场触目惊心、悲壮激烈的大海战的全过程,写下诗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其中这样描述当时情景: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正当两军激战时,忽然,不知谁大喊一声:“你们张元帅已死了,你们还不投降,等待何时?”接着便听见元军处处大喊。宋军将士听了,不知虚实,只吓得魂飞魄散,措手不及,皆被元兵纷纷杀死海中去了,也有胆小的便自己投海身死。

却说帝昺和各文臣的大舟正在中军前面,皇太妃和宫嫔的大舟是在中军的后队。当下陆秀夫见元兵已迫近帝昺的大舟,那大舟偏又是一排五百只连锁住,一时解不开,要逃走也来不及。陆秀夫没奈何,只得连忙威迫自己妻子跳入海中死了,自己却两步作一步地跑上帝舟,抢进中舱,抱起年仅八岁的赵昺投海殉国。后宫中不少人也跟着腰缠财宝跳海自杀,大臣纷纷殉难。

张世杰找不到帝昺,只好与苏刘义父子等砍断连结战船的大铁索,率领16只大船,护着杨太后等,乘昏雾和混乱突围,冲出厓门口逃去。

当天的战斗非常残酷,《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几日后,张世杰奉杨太后令返回厓山,招集沿海失散兵士,打算重整旗鼓。又向杨太后提出要赵氏后人立君,太后知道帝昺已死,无法抑制悲痛,手掩胸口大哭:“奴所以数年忍死飘流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尚在耳,今无望矣!”于是趁人不备,也跳海身亡。仓促之时,张世杰将她草草葬在厓山海滨。

苏刘义等见帝昺和杨太后都死了,便齐向张世杰问计。张世杰便计划到占城,再图谋复兴。不久船遇飓风,张世杰等也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面海域)。

张弘范在剿灭张世杰回师时,在厓山刻石标记:“大元张弘范灭宋于此!”以表其功,至今仍在。

此役,是元朝灭亡南宋的最后一役。这次战役,元军采用控扼海口,断其水道;四面合围,巧妙利用海潮进攻;以及用歌声为号,麻痹宋军,然后突然发动进攻的战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宋军怕分兵扼海口,军心涣散,坐失地利,加之囿于专守不攻的战法,又坐失有利战机,招致惨败。

第五章 乾元治国

1。 用汉人施汉法汉化治国

在整个黄淮大平原上,麦子绿了黄、黄了绿,高粱绿了红、红了绿,年复一年,耕读传家的乡村生活,不但是历朝历代稳定的财富基石,更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系。

然而,在13世纪,当只知战争掠夺是财富积累唯一途径的蒙古人征服了中原王朝后,自古至今少有变化的中国农耕文明遭遇到一场生死劫:他们携草原文明对农耕文明的颠覆方式,把养人的耕地变为养马的草原,然后用更多的战马发动更多的战争,掠夺更多的财富和女人。

祥和而稳定的农耕文化被颠覆着,中华文明的生死存续经历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

在这危急时刻,草原雄鹰——胸怀大志之帝王忽必烈,大胆用汉人、施汉法,以汉法治国,才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使蒙古帝国得以统治中原近百年。

忽必烈从小就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受到汉人的影响。“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喜欢结交儒士和释道名流,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犹赞赏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治国家的业绩,因此在他的成长及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汉文化的的影子。

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最大是汉人刘秉忠。

刘秉忠,名侃,字仲晦,曾任金国小吏,后弃职出家,与云海禅师一起入漠北讲道,被忽必烈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刘秉忠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

忽必烈因刘秉忠的关系对汉族文化产生兴趣,之后招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到王府。西京怀仁赵璧与刘秉忠同年入幕。忽必烈称他“秀才”,让自己的妻子亲自为他做衣服以示宠爱。忽必烈还让他学习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南宋理学家真德秀作品,发挥《大学》思想,告诉封建皇帝如何治理国家),好为忽必烈讲说,马上帐中,常年不辍。赵璧又推荐了金朝状元王鹗。如此这般,忽必烈通过召见或者他人推荐,将许多儒生招致麾下。连隐居山林的大儒姚枢也被招来为忽必烈讲帝王之道,忽必烈的儿子真金甚至作为学生从姚枢授教。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大汗位,让忽必烈负责“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这给忽必烈一个检验汉儒学说的机会。

“子聪,你不是说‘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吗?这儿就有一个现成的,看看你们如何治理吧!”他叫来了这些汉儒们,把难题抛给了他们。

原来,漠南邢州地带是巴歹、乞失里黑两功臣的封地,1236年由窝阔台汗赐予,金时有居民八万余户,两功臣初受封时有百姓一万五千户,如今已经只剩五六百户了。他们束手无策,请忽必烈帮忙。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们说的办法好,真的有效果吗?那就试试吧。”他期待着这些汉儒们。

刘秉忠看出了他的疑虑。他从南到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今见家乡竟如此凋敝,不觉心内惨然。此处如此,天下之大,蒙古军铁蹄所到之处,不皆如此吗?如果再不实行汉法,那只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蒙古帝国也必然会遭到更猛烈的反抗。如果邢州治理有成效,至少在这个胸有大志的王子身上,会找到推行汉法的希望。

机会就在这儿,忽必烈寻求治理邢州之策,这正是一个推行汉法,让汉人的法理在他思想中扎根的良机。于是,他对忽必烈说:“王爷,邢州原是贫僧的家乡,见到此情此景,贫僧异常难过。佛家说,普度众生,回头是岸。如此现状,要解决也不难。”

“不难?”忽必烈疑惑地问道,“子聪,快快说来听听!”

刘秉忠说道:“佛家说,万事皆有因果。要治理好这个地方,必须先弄明白这个地方凋敝的原因是什么。出家人不打狂语,恕贫僧直言,此处凋敝皆有蒙古军惟利剽杀,子女玉帛悉归其家,所掳人口尽为私奴;再加上巴歹、乞失里黑两位功臣在此,跑马圈地把大片良田毁做牧场,致使农户无地可种,执妻携子,四散逃亡,造成土地荒芜,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忽必烈喃喃地说:“为什么呢?就因为我们是蒙古人吗?”

刘秉忠答道:“是的,王爷,这是事实。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贫僧斗胆,蒙古大军所到之处,动辄屠城焚屋、纵兵劫掠,还美其名曰‘传统、权力’,那样的传统和权力也许在草原上可以行得通,可这里是中原!谁要想成为中原之主,就要按照中原的规矩行事!”

忽必烈点着头,忽然,他剑眉一挑,问道:“蒙古人和汉人不能和睦相处吗?”

“不!”刘秉忠打断他的话,说:“有和睦相处的,而且处得很好!”

忽必烈顿时来了兴趣,急切地问:“噢?你快说说,都是谁?”

刘秉忠说:“北魏是鲜卑人拓拔圭建立的,魏孝文帝为了与中原汉人和睦相处,不顾太子和守旧老臣反对,不但把国都从老家平城迁到内地洛阳,而且穿汉衣、说汉话、写汉字,甚至连姓也由拓拔改成了汉姓元。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魏孝文帝元宏。他的举动,博得了中原汉人的信任和拥戴,奠定了北魏一百五十年的基业呀!”

“喔!”忽必烈显得很激动,他很想马上就学魏孝文帝的样子,立即取得邢州,不,整个中华大地汉人的欢迎和拥戴呀!可是,他心里很清楚,现在不行,自己的权利和实力也就是仅仅有这块刚得来的封地,如果完全照搬拓跋珪这套,蒙哥汗不会答应,诸王不会答应。想到这里,他沮丧地说:“魏孝文帝的做法确实很好,很开明。可是,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如今我们的这个难题该如何办呢?”

刘秉忠洞悉忽必烈的难处,说:“现在当然不能那样办。眼下,我认为可以办两件事。”

忽必烈问:“哪两件?”

刘秉忠说:“一件是选贤任能。我们应广开幕府,招揽天下英才,随时能为王爷您量才使用。现在邢州之地,贫僧认为,非张耕、刘肃二人不可为之。王爷当责其克期见效,以作为四方效法的榜样,以使天下均受到恩赐。”

“好,这个不难,我即刻向蒙哥大汗奏报,选派张耕、刘肃前往。那,第二件是什么?”

刘秉忠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本固则国兴,历朝历代莫过于此。汉地以农耕为主,农耕是本中之本。所以,当务之急是轻徭役,减赋税,奖励农耕。不利于农桑耕织的事,比如毁良田做牧场啊……,绝不能再做了。治理汉地,应当用汉法,不能用治理蒙古部族的老办法,这样汉人容易接受,才不会出现惶恐不安的混乱局面。”

这次忽必烈没有说话。他低头沉思良久,然后担心地说:“采用汉法自然是好的,可是,蒙古王公贵戚、豪门元勋都来自漠北,习惯了多年沿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