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胡烽火录-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族之间的仇杀越演越烈,汉民族几乎被胡人屠杀殆尽。在北方大地上,他们竟成了少数民族,而且是最卑贱的少数民族。与此同时,胡人们厉兵秣马准备南下,准备对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似的屠杀。

恰在此时,冉闵为了反击胡族联军的《杀汉檄》,针锋相对的发布了《杀胡令》。此令一下达,苦难深重的汉民族爆发了殊死反抗,进入中原的胡人纷纷逃回故地。而后,冉闵虽然在胡族联军与晋朝的同胞大军联手打击下被剿灭。但汉民族勃发的血性,却赢得了胡族的尊重,自此以后,汉人卑贱的命运得以改善,胡人对汉民的压迫也逐渐减轻,直至后来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这才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

冉闵是个悲剧英雄,这不仅体现在他与胡族进行抗争的时候,背后却遭到了同胞的暗算。而且由于他的《杀胡令》违反了儒家思想一贯对蛮夷“和柔”的策略,儒士们书写的历史刻意弱化了此前的《杀汉檄》,专门强调《杀胡令》的残暴与不仁,他们把这种对历史的篡改用半是褒扬,半是自谦的语气称之为:春秋笔法。

倒是海外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较为公正的说:一千多年前是冉闵的拼死反击让汉民族免于灭亡的命运。后来的那些批评家能够用汉语和汉字来指责冉闵的残暴,也全亏了冉闵当初的“残暴”。

宇文昭是属于东部鲜卑的宇文部。传说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过去的风俗,小儿子是不受宠爱的,于是被分封到了遥远而苦寒的北土——一片叫作紫蒙之野的地方,它所建立的部落称为东胡。西汉末年,匈奴远遁,鲜卑部族开始回迁,部分散落的匈奴人加入到鲜卑部族中,壮大了鲜卑部。

当时,东部鲜卑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并逐渐南迁。据说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就是该部后裔。

此前,宇文部被世仇慕容部击败,皇子全部被杀,三名公主一死两俘,而后,最小的公主宇文昭在侍卫的帮助下,侥幸从慕容大军中逃出。

当时,慕容鲜卑兵势正盛,辽东大地上,慕容骑兵四处纵横,宇文昭逃出俘虏队后,四处躲藏,但总免不了被出卖的命运。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两年时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宇文昭想起,宇文部此前与高句丽世代通婚,高句丽又远避乐浪郡(今朝鲜半岛),为慕容鲜卑势力不及。故而她又躲躲藏藏,希望去高句丽避难。

营口现在被叫做“历林口”,原属宇文部的领地,但早被慕容部完全摧毁,宇文昭不知道这里的情况,她费尽千辛万苦逃到此处,打算寻找到一些原部众,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前去高句丽。不巧,半路上被一队慕容骑兵发现,在卫士的拼死抵抗下,才一路逃到河边。

宇文昭秉性刚烈,见到高翼船现在河上,便出声求他帮助,在屡召不至的情况下,她宁愿投水也不愿被慕容鲜卑俘虏。在船上被救醒时,宇文昭斥责高翼对自己的冒犯,没想到高翼坚决踢她下水却正对宇文昭的胃口。

草原女子欣赏性格刚强的男人,尤其在她处境艰难的时候,更需要一个硬汉来帮助自己。于是她便强行压制了手下人的愤怒,向高翼致以鲜卑人对勇士的最崇高敬礼,感谢高翼的救命之恩。

“君欲何往?”——四处流亡的宇文昭最后问出了这个问题。而此时,高翼心头也正思考着这个问题。

第4章 君何人也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高翼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诗句,欲哭无泪。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进入中原的五胡大多属于华夏民族的分支,唯有羯胡除外。这群人高鼻隆目,属于典型的白种人。与其他的胡人一样,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只好采用汉字书写、记录。当时,五胡的上层贵族虽竭力鄙视汉人,把汉人当作最低贱的奴隶,但骨子里面他们对华夏文明还是不胜向往。也因此,他们的子弟常常把精通汉语和汉字,当作身份的象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昭才寻找到与高翼沟通的方法。从她书写的文字来看,其父母对她的教育很成功。相比之下,高翼表现得却很拙劣。

高翼的公司过去曾与台商打过交道,为此他曾学习过一段时间繁体字,但很多繁体字他只能认,不会写。强要他写出来,常常不是这里少了一笔,就是那里少了一划。这种情况落在宇文昭眼力,显然是受教育程度不完善的表现。她嘴上不说,眼角却带上了盈盈笑意。每当她在河滩上写完字,她瞥向高翼的那一眼总是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不过,她的骄傲没有持续多久,等高翼吟诵的刚才那首诗,宇文昭虽不解其意,但却知道这是一首汉诗,诗意古朴,顿时令她对高翼刮目相看。

“君何人也?”宇文昭憋不住话,立刻挥枪在河滩上写下了这个疑问。

君是魏晋时期的一种称呼,它是上对下或者尊对卑的称谓,与之相对的词是卿。宇文昭这句话不是在问高翼姓什么叫什么,而是再问他是属于什么种族的人。

“什么种族?”高翼摸摸自己的脸,张口想说自己是汉人,却又立刻闭上了嘴。

汉朝已灭,这时,正确的说法应该称自己是“晋人”,但高翼极端看不起那个软弱的东晋王朝,根本不愿意承认他是“晋人”。

严格的说自己确实不是晋人,严格的说自己甚至不能确定是否是纯种的汉人。经过五胡乱华的残酷屠杀,北方的汉民已面临种族灭绝的境遇,而后的民族大融合,让所有的北方汉民血液里都多多少少有一部分胡人的血统。

五胡乱华之后,又是五代十国,幸存的汉民族再次进入苦难深渊,而后是元朝,仅四川一地,数千万四川人被杀得只剩下40万妇孺。而后是清朝,我们希望他“再活五百年”的那位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以及文字狱的主使者……

每一次异族入主中原都伴随着一次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21世纪,纯正血统的汉人也许比大熊猫还稀有。

高翼茫然的眼睛四处打量,只见在宇文昭身后,那七名汉子仍匍匐在地,其中有两三人伤势严重,身上流淌出的血染红了身下的泥土,由于失血过多,那几人身躯已摇摇晃晃。

高翼虽看不惯他们的凶残,但也不愿漠视生命的消逝。他一指宇文昭身后,示意她注意自己的手下已坚持不下去了,应该立刻包扎伤口才行。

宇文昭扭头一看,明白了高翼的意思,她平淡地冲那几人摆摆手,示意他们照顾伤员,自己仍回过身来,不依不饶的用枪尖戳着沙滩上的那个疑问,坚持要求答案。

正是这种平淡令高翼愤恨,这些人好歹也曾拼死拼活为这个小女子战斗,现在,这女人却如此漠视他们的伤痕与生命,仅连多余的一眼也不曾赐予。

不过,那几位失血过多的汉子似乎没有高翼那么多的想法,宇文昭命令一下,他们顿时露出感恩戴德的神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谢刊载高翼眼里,既令他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那几个伤重的汉子恭敬地磕了个头,随后便无声无息的软倒在地。其余三四个汉子连忙搀扶,而其中最壮硕的大汉则抢先一步,提刀侍立在宇文昭身后,虎视眈眈的望向高翼。

大汉?

这也算大汉?

高翼难以置信的瞥了一眼那一脸横肉,体型横向发展超过纵向的壮汉,再瞅了瞅忙于救助同伴的鲜卑侍卫,立刻明白宇文昭问个不停的原因。

这几名鲜卑大汉都很雄壮,一举一动都透露着久经沙场的味道,他们能够保护宇文昭杀出重围,必定属于宇文鲜卑部族中最优秀的战士。然而,现在他们当中最强壮的人站在高翼面前,虽然摆出一幅极其凶恶的架势,却没给高翼带来应有的压迫感。

因为他们太矮!他们当中最高大者站在宇文昭身后,面对身高一米八出头的高翼也足足矮了半头,这令高翼对他们有了一种俯视的感觉。

此前,为了参加帆船比赛,高翼曾进行了数年的体能训练,因为要应付海上长达一个月的孤独航行,他身上不敢保留一丝赘肉,就身体灵活性与雄健来说,恐怕眼前这些鲜卑人没有什么优势。

猛然间,高翼想起了最近(真的是最近吗?)他看到的一篇报道。报道说:据统计,北京的高中学生比二十前的高中生平均身高高了七厘米多,平均身高达到了一米七三左右。报道还分析说,这是营养充足的结果。二十年前的高中生出生于物质贫乏的年代,多数营养不良,而现在的高中生则是在营养充裕的年代长大,仅仅这一点差别就让他们的身高多出了七厘米的差别。报道同时举了几个考古学例子,说:在中国汉代,我们老祖宗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即使到了解放初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也不过一米六出头。

北方胡人是身体高大的,但这种高大也是相对的。他们可以高出晋人半头,甚至一头,但较之于现代人,还是有明显差距。

以高翼现在的身高,在宇文鲜卑人眼里就成了一位恐怖的巨人,加上他不同于当前时代的穿着打扮、便完全成了另一种民族的标志。故而,穷途末路的宇文昭才不顾自己手下的死伤,坚持问清自己的来历,以便确定敌友。

“怪不得这些鲜卑人要指点着自己,威胁那些慕容鲜卑骑兵下马”,高翼想到这儿,也想通了当初这群人为何能要挟住占优势的慕容骑兵。

这帮人真善于抓住时机,自己的突然出现被他们演绎为宇文鲜卑的接应人员,加上自己恐怖的身高,神乎其神的“射箭”技巧,以及这艘奇形怪状的小帆船,这一切都在慕容骑兵眼中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所以,他们才被迫屈服。

真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亡……

沉吟了片刻,高翼挥矛在沙滩上写下了那个后来才流传世界的族名:“我乃汉人。”

高翼决定了,今后自己就用这个响当当的称号作为自己的出身。

汉虽已亡,但晋人在胡人的眼里已是懦弱胆怯的代名词,惟有大汉曾经威震草原,匈奴刘渊不久前立国,就选择“汉”作为国名,许匈奴人自称为“汉”,难道高翼便没资格称“汉”吗?

宇文昭绝不会想到,后世会出现一个以“汉人”自居的民族。而这个民族现在的正式称呼法是:晋人。而后,它又曾被称之为唐人、宋人、明人。偶尔,胡汉政权并立时,它又被称之为“南人”。

她低头看着沙滩上的字,实在记不起自匈奴汉国覆灭后哪儿又出现一个“汉”。瞧高翼的模样打扮不像匈奴人,至于原来的东汉王朝——它的覆灭已有一百多年了,而眼前这个大汉绝不可能有一百多岁。

她只努力在自己的记忆里搜罗当时的国名。

这时的北方大地极度混乱,诸侯小国林立,忽起忽灭。仅在这附近就有慕容鲜卑建立的燕国,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由此再往西则是羯胡的前赵、后赵,长安以西则是氐族的仇池国与羌族的凉国,再往西是以康国为首的诸粟特城邦(被称为绍武九国,其中包含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国)。这些国家兴替的是如此快捷,以至于在当时落后的通讯状况下,这头报告建国的使者刚抵达对方王廷,那头国已灭家已亡。

宇文昭身后,包扎完毕的侍从们小心翼翼地将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