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银色诱惑-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泥之别和天壤之别,有时也是寒暑不共时,冰炭不同炉的,这也是自古忠奸不共戴天之理。依法办事的结果,邬历就得去坐牢,感情用事地庇护邬历,污吏就可以高官厚禄,肆无忌惮地捞钱,明目张胆地以钱固权,因权而生势,以势而再捞钱。就像是一只吸附在玛瑙盘上的老鼠一样,要想打掉这只老鼠就要顾忌,不要把玛瑙盘也击碎了,这就是官场中的投鼠忌器。真是一句话的不同理解也是判若云泥的,何况更为复杂的人呢?他不想看到邬历那副哭丧着脸的可怜相,势利小人得志猖狂,失势有如断了脊骨的赖皮狗。

此刻邬历一边抽着烟,一边抽抽噎噎地像是小媳妇那样地饮泣着。

他一句话未说,推门踱步走到了庭院内,他想回避一下,让苏处长单独对他进行审查,他与邬历积怨太深了。苏处长是一个能干的女同志。

158

郑东独自一人在院中徘徊。今夜的月色很好,清辉照耀着大地,远近的工棚、院中的景物清晰可辨。他吸着烟,低着头,脑子里却像是汹涌的海水那样澎湃着,翻腾着,将自己的思绪送得很远,

很远……

他出生在A省中部的一个小城市,这里解放前曾经是新四军的根据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穿城而过,现在已经成丁公园,北面隐约可见挺拔秀美的琅山风景区,琅山兀立长江东北岸,形势险要。他在这个小巧玲珑,风景如画的小城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这里是行署的所在地,做为专员的儿子,他们一家享受着当年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崇高威望所带来的一切荣耀。那时家中人口众多,兄弟姐妹4人,还有家乡农村的爷爷、奶奶,靠父、母亲的工资生活是不太宽裕的。好在当年民风俭朴,官风廉洁,物价也不高,虽然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而孩子们日子过得还是无忧无虑的。行署大院的隔壁就是军分区大院,行署和军分区的孩子们都集中在一个中学上学。

他们一家和苏司令的一家原来是非常熟悉的。他和苏司令的大女儿苏荣华从小学到中学都在一个班里,由于家靠得近还被编在一个“小队之家”里。他那时候挺喜欢到苏司令家去玩,那个军分区大院中隔出的一个小院宽敞而安静。苏荣华娴静而美丽,家中还养着一条像是电影里鬼子牵的大狼狗。这狗看到生人来会汪汪吼叫,只要荣华的小手拍拍它的脑袋,它也就安静了下来,去得多了,郑东和这条狼狗熟了,他也能牵着它满院子狂跑。苏荣华的哥哥愿意扮演新四军,他为了能常常牵着这条狗神气活现地到处走一走,倒是宁愿扮演日本鬼子,龇牙咧嘴地喊着:“八格牙鲁,死了死了的”。只要嘴里发出“梭,梭”口令,那条叫大黑的狗就会真的扑向“新四军”,不过不是真咬,而是摆头摆尾地任由“新四军”战士搔搔脖子,摸摸毛,这狗就被“新四军”轻而易举地招安了。遗憾的是苏荣华的小哥哥“文革”后从部队复员,他是小城市第一批拥有摩托车的人之一,在一次外出中死于车祸。连带着牺牲的还有这条狗的崽子,这不能不使郑东感到万分伤心,也许他对狗的偏爱就是在那时产生的。班上虽然也分男女界限,但老师把相近的同学分配在一起,做作业,一起春游,一起开展课外活动,也就使这些少男少女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那时苏处长还是个小姑娘,整天抱着个大玩具,那是一只塑料的小鹿,有半人高,跟在姐姐后面,一副挺天真可爱的样子。苏荣华是大姐,后面跟着她的几个妹妹,前呼后拥的她就成了娘子军的头。

春天到来时,琅山林木葱郁,繁花杂树,小队之家的小伙伴们结伴去春游。女孩子们来到郊外跳起橡皮筋,口中念着儿歌翩翩起舞。他却喜欢带着画夹、水彩盒,找一僻静的地方写生。那时跟着他的也就是苏荣华这个天真活泼的***了。她静静地看他画画,帮他倒掉脏水,换上干净水,那时她是崇拜郑东的。只是到了中学之后,他们的小队之家才解体,男女界限才又严了起来。其实私下里郑东还是充满美好地回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想像着和苏家姐妹接触的愉悦。

苏荣华是班上的好学生,中队学习委员;他是班上的调皮鬼,

打架,恶作剧,爬树,掏鸟窝,什么事都干,他的特长除了画画之外就是吹牛侃大山。他特别爱看爸爸订的《参考消息》,吹起国内国际形势来,一套一套的,令小伙伴们刮目相看。那时的风尚是以俭朴为荣,而他总是把邋邋遢遢作为保持无产阶级**后代本色的象征,总是讥笑苏荣华的干净、整洁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自从加入了小队之家之后,他在如花似玉的苏家姐妹中有点自惭形秽,也开始注意仪表修饰了。他在苏荣华严格的管理下竟然成绩好了起来,后来他们又双双考取了市里的一中。苏荣华是班长,他是中队的文体委员。

“文化大**”的风暴袭击了这个小城,郑东的家庭首先成为这个风暴中心,父亲被打倒,而他却得到解脱。他和苏荣华结伴外出串连,北京、上海、井岗山、延安跑个遍。回来后,家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他的父亲被隔离了,成了叛徒、走资派,苏荣华的父亲却成了军管会的主任。他去了建设兵团当农垦战士,苏荣华去了部队医院。

两年之后,远在省城里任省委书记处书记的首长,第一个被结合进了省革委会班子,他父亲的走资派帽子才得以解脱了。于是他父亲获得解放也去了建设兵团,出任后勤部副部长。这个老新四军战士,算是又返回了部队,当起了不穿军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A省生产建设兵团的后勤首长。建设兵团招兵,郑东也就进了部队。因为有一技之长,会画画,进了他所在的那个部队的电影组。

文革期间,部队训练不多,除了“三支两军”、“备战备荒”,就是搞体育比赛、文艺调演、美术摄影展览。美术组是一块自由自在的天地,在军区的范围之内可在各个部队去体验生活,挥毫泼墨,使他感到了部队这所大学校确实能造就一代人才。郑东因会画画,一年倒是有半年在省城参加军区的美术作品创作。

那年怎么会这么巧呢?就在招待所的楼梯口,竟然遇到了少年时期的同学苏荣华。这苏荣华一身绿军装,已是4个口袋的干部,郑东还是小兵一个。她告诉郑东她是来参加军区乒乓球比赛的,她现在已是部队医院的护士了。然后她去了他的画室,他是同文元同志一个画室的,文元那时已经是军内很有名气的工笔画家了。郑东在文元的指导下,画技大长。他正创作一幅反映部队理论小组题材的年画《雨后春笋》,年画中画了两个虎虎有生气的战士,给驻扎在深山里的战士理论小组带来一批理论图书:近景是茂密的竹林,一排刚刚长出的春笋;中景是两个可爱的小战士铺着雨布把图书分到一个战士理论小组;远景是群山环抱中的部队营房。

苏荣华信步走到画室,看了文元画的《渔家儿女》赞不绝口,后又看了这幅名为《雨后春笋》的年画也表示了赞赏,心中不禁涌出了一阵隐隐的骚动。

从画室出来,郑东把她引进了自己的房间。两人就在房间内古今中外地神侃闲聊了起来。那天他特别有兴致,文思若泉涌,口若悬河,从《红楼梦》吹到《水浒》,从林彪事件吹到江青轶事,苏荣华听得津津有味,忘记了时间,后来郑东竟然落落大方,甚至有点得意洋洋地把这位漂亮的女军官领到了招待所食堂,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人共进午餐。

乒乓球比赛结束后,苏荣华返回了部队医院,那是古都市郊区的一家部队医院。第二个星期天,郑东应邀造访了医院,在那儿盘桓了一天,只到日暮才被苏荣华送出了营区,搭上丁去城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他们开始书信往来。那时的书信都是很**的,他们只谈文学、历史、哲学,写信时的郑东灵感勃发,妙笔生花,**书信写得既正统又充满诗意,间或还有几首诗词夹杂其中卖弄才华,目的大约也是为了赢得芳心。

他们的最终分手是一年以后的一次突发政治事件,使得原本可以发展的友情断裂了。在郑东来讲是自尊心作怪,在苏荣华来讲是女性的矜持和小军官的倨傲,间或还可能隐含着再观察观察的意思,使这次类似青梅竹马似的爱情失之交臂。

郑东在文元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雨后春笋》的创作。恰逢上海美术出版社来挑选1975年的年画,编辑们一眼看中了这幅反映部队新生事物,又符合时下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理论政治形势的作品。况且当时的上海两位头面人物张春桥、

姚文元的两本小册子《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和《论对资产队级的全面专政》也被郑东画了进去。于是当场拍板列入1975

年年画缩样,在上海出版。

不久,《雨后春笋》一画又选人全军美展。在军区预展期间,有位司令员提出,这张春桥、姚文元的书怎么能和马克思、列宁、毛主席的书并列呢?这意见由文元转告给了郑东。

郑东不以为然地说,不能并列就改掉好了,于是文元老师三下五除二把张、姚书全部改成马克思、列宁、***的书。这一改不要紧了,上海方面以为是政治阴谋,美术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报告了市委书记马天水。马书记又报告了党中央副主席王洪文,王副主席那时政治上有点失落,正在他造反起家的发祥之地小病大养,于是把这事看成了政治阴谋竟批示要严肃查处。消息传到部队人人慌神,这王洪文那时是中央副主席,张春桥是总政部主任,来头都不小。团里听说是政治事件压力很大,原来郑东是准备提拔到营里当书记官去的。这一任职通知被压了下来。这时父亲所在的兵团也被解散,复又出任省农垦局局长。郑东与父亲一商量还是复员回古都市吧。郑东就这样离开了部队。

离别部队之前,他最后一次去了野战医院,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荣华。苏荣华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当时非常平静。郑东的本意是来告别,顺便想摸摸这个老同学对他们今后关系的底。因为战士复员回去就是工人。这工人与部队小军官之间是有身分和地位上的差距的,他当然也并不希望荣华也像他一样去当老百姓,听说她正被院领导推荐去上军医大。在苏荣华那间干净、整洁的宿舍里,他们都在王顾左右而言他。郑东又是强作镇定地大吹了一通马列主义理论,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他没告诉她他遇到的那个倒霉政治事件,只说父亲已回到了古都市,他原来是从兵团去当兵的,今年的政策可以随父母回城,还是复员的好,她也未表示反对。一天时间就在牛皮烘烘中过去,只到夕阳西下,临分别时他们连手都来握一握,她似乎若有所思,但只是默然无言地送他去了汽车站,他深深地失望,还强作潇洒。

临别时,汽车开动了,她说:“希望你来信。”郑东心里沮丧极了,这小军官八成里看不起我这个老百姓丁,算了,大丈夫岂能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拜拜了你,苏荣华,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极端的自卑,又使他变得十分自傲,去你母亲的“司令的女儿”,去你母亲的傲慢的小军官,天涯何处无芳草,老子不再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