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战国做皇帝-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断龙石,若是寻不到机括,那仍是白费力气。找打了第一处线索的刘刚,换了一口气后,又潜入湖水中继续摸索着。

断龙石下之所在,好像是被逆水流冲出了幽深的坑来,刘刚顺着断龙石往下摸索了约五尺的距离,仍未发现那机括在何处。但刘刚本就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他努力地闭着气,缓缓往下摸索,遇到几块泥石流席卷来的石块,刘刚就奋力扒开,不时地还用手清理着泥浆。

过了一会儿功夫,刘刚觉得手下有些异常,一个感觉酷似兽头的石头微微突出,正被他握在手中。稍后,刘刚另一只手继续摸索着,又是三处呈剑突状的乱石被找了出来。

“娘的,看你往哪里躲,这机括就在这里了。”百夫长刘刚心头一喜的同时,那胸口的憋闷感阵阵袭来,刚才换得一口气,快要耗尽了。

“啊——”百夫长刘刚赶紧又浮上水面,做了个深呼吸,随后一个猛子扎进水中。按照那韩曲教授之法,刘刚先从那几处尖利的乱石开始,或推、或拉,或按,随着一阵嘎嘎吱吱声响起,那兽头渐渐前凸,慢慢地现出身来。

刘刚握住兽头的把手,按照那在邯郸背下来口诀的顺序拧转,左三右四、右五左七、上二下一。。。。。。

刘刚心下默默地念着,就在那一口气快要耗尽之时,只听那兽头“嘎吱——”一声大响,那硕大的万斤断龙石陡然摇晃了起来,刹那间泥浆翻滚、碎石滑落,其声势甚为惊人。

机敏的百夫长刘刚赶紧躲在一旁,只见那碎石块层层落下,浑浊之水涌起,过了好一会儿才渐渐地消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刘刚惊奇地发现那堰塞湖的湖水,顺着那断龙石开启露出的洞口,打着漩涡一股股地被吸了进去。

刘刚的目光,聚焦在那隐约可见的洞口上,只见此洞口尺寸甚小,仅容一人进出。想来这洞口的规格是按照正常壮年人的身材打造的,若是有过于肥胖者,怕是连着洞口也钻不进去。

看了一会儿,那湖水的流速慢慢变缓,百夫长忙刘刚破水而出,对岸上等待的将士们喊道:“来三位什长,其余人等且在这里等着,不见本百夫长归来,不准轻举妄动”

接着,刘刚一口气点了三个什长的名字。那三位什长利索地褪去衣衫,仅以鼻犊裤遮羞的四人一行,潜入水中,顺着那狭窄的洞口,依次而入。

这洞口甚为狭长,但这四人皆是猛虎营精锐之中的精锐,这闭气的功夫自然超过常人。四人闭着气,一直游了大约二十步的距离,只见头顶突然一空,隐约可见一丝亮光。

前头的百夫长刘刚率先一跃而出,钻出水面,只见眼前亮光点点。刘刚揉了揉被水淹得有些发红的眼睛,待恢复了视力后,这才发现自己竟然身处在一处硕大的巨型石洞中,虽然这石洞在韩王山底部,但是却有一道道光线照射进来,甚至还有微风拂面的感觉。不然,刘刚又没有夜视眼,黑咕隆咚的,怎能看清这是一个巨大的山洞。

“这里就是当年申不害命人接着韩文侯的墓穴改造而成的藏兵洞了吧?呵呵,现在这巨洞已被我们的大将军命名为韩王洞了”那百夫长刘刚沉吟着。

刘刚的身后,哗啦啦的水声响起,其余的三位什长陆续跃出了水面。他们望着这巨大的石洞,待看清眼前的景象,一个个心下称奇。四下里张望的他们,在这一瞬间,被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被那打造墓室、藏兵洞工匠的巧妙心思折服了。

“快随我出洞”百夫长刘刚一声闷喝,带着三个什长又原路返回。

待上岸到山脚下的堰塞湖边,大将军赵括将这入洞之法,做了简要的讲解,随后率领着第一批潜入韩王山的一百余名精锐,潜入湖水中,通过那洞口,进入了这巨大的韩王洞。

又用了半日的时间,刘刚一行终于找到了其余的三处断龙石,这三处断龙石内面都隐含有兽头机括,打开后却发现外面和寻常的山壁一般无二,可见这三处断龙石只有从韩王洞内部才可以打开,料来定是韩王洞的出口。

如此一来,进入这韩王洞的入口,便只有那堰塞湖。若有心思缜密之人详加探查,发现那断龙石外面的机括不难。但是这其中的关键是,你必须要明白这机括开合之法,若是使用蛮力,那断龙石就彻底地封死了,想要再进入者韩王洞,就要耗费海量的人力物力,把这野王山的厚实的山壁挖透了才能入洞。

试想,这野王山如此偏僻,哪来的心思缜密恶聪明人在这儿白耗力气,一般的人有哪来那么惊人的人力、物力。稍稍一想,那百夫长刘刚已经断定,这韩王洞当是隐蔽、安全之所在。

入洞的第二日,百夫长刘刚特意选了一个机敏过人的什长,拿着伪造近乎逼真的照身,混进了野王城,寻机和鲁氏商社的密探们取得了联系,并以御林军的暗语密码,疏通了联络的渠道,确保隐蔽的同时,外间的消息能顺利探到。

百夫长刘刚进入了韩王洞,将内外消息沟通的渠道又疏通完毕。眼下,刘刚一行所要做的,就是接应后续的猛虎营精锐将士,静静地等待大将军赵括的军令了。

历经波折,大将军赵括在野王城北的这只杀手锏,已经深深地埋了下去。

以已有备,而攻敌无备。大将军赵括此举,恰如在暗夜中拿着一把匕首对敌,敌人无法察觉这匕首的寒芒和锋利,一旦待到敌人放松警惕,匕首便闪电般刺出,定将制敌人于死地。端的厉害

(今日喝得大醉,醒酒后赶紧码字,让书友们久等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 战云密布

第二百四十四章 战云密布

第二百四十四章战云密布

初秋的邯郸郊外,四野里一派丰收的喜悦。

数日前,大将军赵括连连提醒着赵王丹,召集王室宗亲们一起,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秋狩围猎。大战在即,大将军赵括希望借秋狩,潜移默化地激发起少年赵王丹的雄心壮志。但凡大战,比的是士卒的勇悍,是带兵之将的兵法谋略,更是庙堂的沉着决断。

此时的大将军赵括,已经为来日的秦赵大决定下了通盘的谋划;赵军骑射劲卒的勇悍,也不亚于那号称锐士的秦军;更有赵括费尽心血打造的八万御林军,堪称所向披靡的铁军。此时,赵国关键之所在就是庙堂的决断了,而这其中关键之关键,就是少年赵王丹这位赵国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位酷爱面子的赵王丹少谋无断,但此时因为大将军赵括神奇地穿越,这位历史的先知者,正在利用赵王丹对他的近乎绝对的信任,一点一滴地改造着这位少年赵王丹的性格。

那日秋狩围猎时,赵括望着弯弓射杀獐子的少年赵王丹,望着他那满脸的兴奋之色,心头大觉欣慰。尽管大将军赵括不奢望这位少年赵王能达到武灵王和惠文王的高度,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位少年赵王,此时已恢复了一些先祖的勇武剽悍之分。

秋狩围猎归来后,大将军赵括马不停蹄地赶往邯郸郊外的御林军大营。在千夫长苗邦、千夫长申阳的簇拥下,兴致勃勃地赶赴御林军校场,督察飞骑营骑兵三骑锥的演练。

“哒哒哒——”的马蹄声中,飞骑营的骑兵们喊杀声四起,战马的嘶鸣声穿插在其间,恰如令人血脉喷张的伴奏。三万余骑兵,依次杀出,马蹄踏击着校场的黄土地,直震得赵括的三尺木台一阵阵颤抖。

黄尘飞扬中,大将军赵括眯着眼睛往校场中凝神望去,只见那骑兵三骑锥时而大三角分成小三角,时而小三角聚拢成大三角,攻击、防守、冲刺、迎敌,骑兵分分合合秩序井然,如同一道道钢铁的波浪,迅疾地翻涌、席卷。

眼前的战阵演练,让大将军赵括看得面露微笑,他捋着那披肩的长发,得意地心想:我御林军这些飞骑营的新兵们,阵法已经演练成熟,已和那些老兵看不出区别,来日再上了战场尝尝鲜血的味道,又是一支无敌铁骑了。

经过改造后,飞骑营骑兵标准武器配置为:两丈长矛、精铁长剑和随身连发弩。远程、中程和进程的武器应有尽有,无论冲击敌军的步兵大阵,还是和敌军的骑兵对杀,飞骑营的骑兵们都有了得心应手的武器。

要用好这些武器,其要领在于险要维系马背上身体的平衡,此时那那马镫和马鞍的作用凸显的淋漓尽致,有了马镫和马鞍的帮助,飞骑营的骑兵们做起刺杀动作来,自如了许多,和敌军骑兵对冲时摔下马背的几率大大降低。

大将军赵括望着转为骑兵开辟的校场内,那万马奔腾壮阔景象,那胸中的豪气渐渐不可抑制地涌了出来。演练结束后,大将军赵括重重地拍着千夫长苗邦的肩头,连声大赞。

但对身边的劲步营千夫长申阳,大将军赵括更是没有冷落,因为赵括在劲步营身上也寄予了厚望,他连声叮嘱着申阳,让他督促步军将士们,将那霹雳炮车、连发床弩演练纯熟。来日的秦赵大决可是一场旷日持久、惨烈无比的大战,在关键时刻这两种超越时代的利器攻坚破敌,一举扭转战场的形势。

待大将军赵括迈着大步返回中军大帐后,只见两封羊皮密报,已静静地躺在了案头。赵括顾不上清理满身的灰尘,忙奔向长案,展开羊皮迫不及待地查阅起来。待看完密报后,大将军赵括淡淡地一笑,随手将两卷羊皮啪地一声重重摔在案头,朗声喝道:“善,大善”

原来这第一卷羊皮密保,正是来自潜入野王城的猛虎营百夫长刘刚。此时,两百余名猛虎营精锐,已尽数潜入韩王洞,只待来日秦军粮草运到,这些将士们就要大战神威了。但但在野王城这一要塞关键点来说,大将军赵括的凭着对历史的先知,已经领先了秦军一步。

第二卷羊皮密报,却是来自铁鹰营安插在上党的密探。秦军大举动出、来势汹汹,侵夺汜水之地,让野王要塞变成了一座孤城,那上党的韩军中不乏有识之士,面对如此困境,他们坐不住了。此时的上党,已是乌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大将军赵括接到秘报之时,韩国上党的官吏们急得如同热锅山搞得蚂蚁,其中的有识之士们,正在激烈地辩论着,历经唇枪舌战之后,上党韩军已作出了决策,韩国上党郡即将抛出一个移祸大赵之计,一举将列国诸侯之目光,尽数吸引到这片贫瘠的山地上。

还在秦国十万大军隆隆推进,以兵威威慑东周王室与韩国,讹诈其割让河外渡口之地时,韩国上党郡的一位大臣便警觉了。这位大臣正是上党郡守、有着冷静头脑的冯亭。

这冯亭本不是韩人,他原为东胡名士,少年游学时进入中原之地。最初在燕国上将军乐毅灭齐时做过中军司马,后来燕国风云突变、乐毅遭到罢黜,这中军司马冯亭也愤而离燕南下。不过冯亭并未入赵,也未入魏,更为入齐,却最终加入了韩国这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一个。

十余年前,落魄的冯亭路过新郑时,恰逢那志大才疏、却一心振兴韩国的韩釐王求贤守上党,那冯亭慨然应之,与韩釐王一番召对,其机敏和才干深深打动了这位韩王。那韩釐王对冯亭拍案叫好,当即授予其上党郡守之官职。

这冯亭乃文武全才,机敏而稳健,算得上一个难得的人才。他硬是在韩国日见衰弱的情势下,将土地贫瘠、位置险要的上党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布下五万韩军驻守上党,将上党郡防守得水泄不通。这些年来,无论垂涎上党郡的秦、赵、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