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均含道:“太师之言甚是。”

“该来的总会来的。”贾似道稍稍提高声音道,“你们继续吃酒吃菜,老夫自己再好好想想。”

虽然大宋朝一直重文轻武,但朝中三权都清楚军权的重要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还是都懂的。我一提及军队的变革,谢道清和贾似道便同时在思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

咸淳元年的这个中秋来是很有意思啊!

千岛湖北面那处独立的院落。

房屋的主人正坐在一把高脚椅子上,喃喃耳语道:“一心分二,一手画圆,一手画圈,且同时成形,方可续之。左右各分,心属其二,一控左,一制右,独立驾驭,不受干涉,不偏不倚,均衡待之。世间本有阴阳想错。世人皆知,阴阳相融方可成其大道,然阴阳相济,需至阴至阳之时。人之寿命有限,穷尽一生,修炼一道,或可至阴,或可至阳,却无法兼而有之,是以修炼之时,只能同时并进,一心修阴,一心修阳,如此方有一线机会,在羽化之前而修至极阴极阳,再两者融合,或可位列仙班也。”

灰衣老人索无极道:“主人,这赤松经乃是赤松观镇观之宝,相传乃是两位大仙飞升之前所留遗迹。此经文之意倒也不难解释,只是开篇要一心同时二用,实为难已。”

“恩,这是自然,否则这么多年下来,赤松观就连高手也没有再出现过,何况登仙乎?”

“是啊,主人。这篇经文说修炼之人要同时将阴阳练到极致,然后再行融合,如此方能入道。而当今武学之论点却是崇尚阴阳同时修练,似相似,实则差别千里也。”

“索老,或许赤松经另有深意?”

索无极迟疑片刻道:“主人,一心怎可两用?属下以为这赤松经名不副实,或许是旁人之伪作,属下还是劝主人莫要修炼此经,以免走火入魔。”

中年人笑笑:“无妨。索老,你知道我从小就有两大心愿,一是进入帝王谷内殿,以探究生死之谜;二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江山社稷。这两点都需要机缘,第二点的机缘就是宋蒙大战,待双方两败俱伤之时,我同盟会自会因缘而起。至于第一点的机缘何在?我想或许就是这赤松经了吧。我在赤松观内见过刻有经文的石壁,那石壁坚硬无比,而上面的字迹乃是以手指为刻刀所为,即便是我也无此功力,你想想会有谁能伪作之?尽管‘赤松是缘’只是我的直觉,但我也要试上一试,对于走火入魔,索老放心吧,我只要护得心灵清明即可,如果略有成就,我便会让你替我护法的,以你的通灵**,随时可以将我从心魔中脱出来吧。”

索无极略微皱眉:“主人,是有这种可能,但属下也不敢保证。”

“索老,你有多少把握?”

“主人,属下只有六成的把握。”

中年人起身拍了拍索无极道:“那就够了,已经超过一半了。”

索无极还不死心,继续劝道:“主人三思啊。”

“索老,你的顾虑我当然知道,难道你不相信我有这种能力吗?”

“属下不敢,主人天纵奇才,实为属下生平所仅见,只是。。。。。。”

中年人神态坚决:“我意已决,索老不必再劝,索老还是尽量将你的通灵法完善吧,这样你就可以将可能性提到七成,甚至更多。”

索无极无奈道:“是,属下明白。”

中年人脸色柔和道:“恩。索老,小姐回来了吗?”

第219章老将之声

第219章老将之声

第29章老将之声

索无极听到中年人问起小姐,心情大好道:“主人,小姐已经回来了。”

“恩,索老,今晚你就露上一手,你的醋鱼可是小姐的最爱啊。”

索无极笑道:“没问题。”

中年人似乎心情也很好:“那今晚大家就好好过一过这个团圆节。”

“是,主人,属下还有一件事需要汇报。”

“说吧,说完后我们一起去见见小姐。”

“恩。主人,属下派出去的几拨人包括索无魂在内都没能查明那呼延公子的身份。目前唯一知道的就是狮峰商行在去年还只是一间小茶店,仅仅贩卖些高档茶叶而已。今年和狮峰商行最为亲近的就是同乐楼,现在已经成为狮峰下属的产业,其原来的东家萧天倒是身世简单清楚。即使是索无魂也不敢用不寻常的手段,一来主人吩咐过,二来索无魂觉得在呼延公子周围似乎有着一股不知名的势力,而且这股势力并不弱于我同盟会。”

“哈哈,以索无魂之能都查不出来,足以见得这呼延公子之高明,索老。”

“主人,属下在。”

“传令下去,不要再去追查呼延公子了,弄不好反倒被他们抓住把柄。”

“是,那,那是否有必要去问问小姐?”

“不必。这一次若非赤松经之事,我已经去往临安了。待我修炼一阵赤松秘籍后,我自会亲自前往京城,会晤下这神秘而又令人感兴趣的呼延公子。”

索无极点头道:“是,那属下先去传达主人的通知了。”

中年人有些着急道:“不急,你明日再去不迟。走吧,随我先去小姐。”

八月十六日,在朝会即将结束时,我坐在大庆殿中的龙椅上对马廷鸾道:“马爱卿,这是朕给安南国君的回信,你交给那陈元吧,让其返程,顺便回礼,回礼的价值就按照安南上供礼物的同价值计算。”

“陛下,这不妥吧,如此显不出我天朝大国之风范。”

我“哼”了一声,也不想和马廷鸾解释,冷冷言道:“马爱卿,照办就是。”

“是,是,臣遵旨。”

“退朝。”

一旁的小七接着高声叫道:“退朝。有请枢密院,兵部及文天祥大人,赵葵大人移步偏殿。”

第二次军队改革会议在朝会后于偏殿举行。

我了参加军改会议的各位大臣,似乎都有些紧张,就连在朝会上一向面无表情的贾似道也同样能从其脸色上出一丝不安。或许在旁人来,这只是一次重新站队的选择,而贾似道有选择吗?

对于改革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再分配,这势必会触及到大多数当权者的既得利益,自然也就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历朝历代,凡有变革者大都遭到权贵们的反对,轻者被逐,重者丧命,几乎没有几个能得善终的。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三次著名的变法改革,最早的是商鞅变法,尽管得到皇帝的支持,变法的结果也使得秦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更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但作为变法者的商鞅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甚至是全族人的生命。然后就是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其新法历经了十五年,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最后一次是清末的戊戌变法,这次时间就更短了,没有权利的光绪皇帝和几名思想意识先进的书生推行的变革因得罪了当时所有的上层阶级,所以很快就遭到了当权者的镇压。

我相信我的改革一定会成功,因为这是我这个皇帝做出的决定。

“各位爱卿,在三日前的会议上,朕说过要进行军务变革,今日就此问题继续商议。大家有什么建议?认为该如何改,才能增强我朝军队的战斗力?”

和我预计的一样,会上一阵沉默。

我的手指头不停地敲打着桌面,眼神凛冽地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位大臣。这些大臣们的眼神一旦和我相交,立即给我一种心虚的感觉,生怕我要点其名。这就好像是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们起来背诵课文似的,而学生们都不会背。我的眼神停留在贾似道脸上,贾似道内心也是一颤,但随即便恢复正常,作为军方权势最大之人自然会被我第一个点名。

这是百官之首的荣幸。

贾似道也做好了准备,一旦我点其名,便立即发言。

“赵葵赵老将军。”我的眼神终于离开了贾似道,转向他旁边的鲁国公,农业部尚书赵葵身上。

“臣在。”赵葵起立应道,只是赵葵心里也觉得有些惊讶,自己退出军界好几年了,怎么会第一个被皇上点名。

贾似道心里突然一阵轻松,就像一条绷紧的弦一下松弛下来,但立即又觉得大有失落之感。一般而言,在正常情况下老师点名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时,都会挑选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这个好学生理所当然该是贾似道贾太师,而且贾似道自己也早已习惯一人之下的势态,只是这一次老师却突然改了,点了一个近年来很少露头,而且在班上默默无闻的学生来做回答。

“赵老将军,你历经我大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和金,蒙交战数十年,可谓我朝硕果仅存的军事大家,也是我朝为数不多的攻击型将领,你先来说说自己的法。”

“陛下。”

“爱卿,坐下说话。”

“谢陛下。陛下,老臣自幼随父从军,可以说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军营中度过。臣以为陛下若要改革,自当首先找出我朝军队的弱点。日前陆大人所说的几点甚是有理,一是我军指挥体制繁琐,二是我军将士勇气相对低下。陛下,我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还是先帝时期的端平入洛,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却是值得陛下借鉴。”

“爱卿,有何经验只管道来。”

赵葵犹豫了片刻,似乎鼓足了勇气才道:“陛下,这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我朝的决策体制。当时的朝庭在是战,是守,还是和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定论,举棋不定,犹豫反复,最后对每个方法都进行了尝试,却又不肯花大力气,只能接受失败的结果。其实,无论是战,是守,只要按照既定的思路发展下去,我朝都不至于会到了今天这种被动防御的局面。第二是我军的指挥体制。我军各部之间没有能够形成很好的协调,常常各自为战,两淮、京湖诸军进军的时间,地点均无法做到同步,最关键的后勤保证也在关键时候出现失误,最终在攻占了洛阳后,还是兵败回撤。第三是我朝将士的士气问题。在宋蒙交战初期,尽管我朝仍是以步军为主,但并不弱于蒙古的骑军,当年我朝的淮西军以堂堂步兵方阵与骑射无敌的蒙古骑兵作战数日,胜负未分,其战斗力之强悍让素来鄙夷我汉人的蒙古铁骑也吃了一惊。然而,随着我军长期被动的防御,将士们的勇气士气都已渐渐衰退。”

赵葵说到这里,突然又站了起来道:“陛下,臣今日这些话已经将端平入洛失败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朝廷,臣知道自己失言之罪,但这番话臣藏在心里已经数十年了,臣即将朽木,今日说将出来,也就再无遗憾,请陛下治罪于臣,而臣并无怨言。臣最后再言一句,臣以为我朝军制的变革实已到了刻不容缓之步。”

赵葵将端平入洛的失败原由总结出来,虽然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朝廷,但在座之人都是大吃一惊,大家心里都明白当时先帝理宗独断朝廷的情况。赵葵之言,实际上是隐射出决策失误的正是先帝理宗。这在古代可是欺君之罪,不经审问,便能直接定为死罪。

“这老将军勇气倒是可嘉。”

我原本只想让赵葵抛砖引玉,没想到这老将军一下说出这么多来,虽然都是事实,却不适场合。我连忙道:“赵爱卿,你且先坐下,朕也仔细研究过端平入洛的有关奏折。朕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年的朝中重臣郑清之,真德秀、魏了翁等人都是文官出身,不谙军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