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久,方灵才坐下,和我讲述起回家的情况。

“哥,这次父亲叫我回去是和我商议上次你说的那个深层次合作事宜。”

“是吗?看来你父亲是同意了。”

“恩,父亲说他为此考虑了很久,对于哥你说的物流概念和股份合作方式等,父亲越想越觉得有趣,并说这种模式或许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一愣,暗自想道,不会吧,灵儿的父亲竟然能预见到后世的模式?要知道什么物流啊,什么股份制在中国也是近二十年才逐步兴起的。

看来方灵的父亲不简单,其见识还在萧天甚至是蒲寿庚之上,仅从我寥寥数语中就能看到其前瞻性,高人也。

“灵儿,你父亲说得对,未来就,就应该是这种模式吧。”我稍稍结巴道。

方灵心情很好,也没有在意我说话的语气:“哥,本来我父亲说好了和我一起来临安的,要和你详谈合作之事,没想到临走时他突然有些事情,让我等他二天,后来又说要去金华府见一位朋友,让我等他半月,我不愿意多等,就先回临安了。”

“金华?你父亲事情还不少呢。”

“是啊,我平时都很少见到他的,我母亲走得早,小时候,都是我哥陪我的。”

“灵儿,那你父亲说什么时候来呢?”我担心方灵想到她逝去的兄长,便将话题引回她父亲身上。

“没说具体时间,只说会尽快安排时间来京的。”

我没有问过方灵家住在哪里,从口音上听出应该在两浙路一带,方灵也说自己是两浙人,具体地点她愿意告诉我时自然会说的。

“恩,那合作之事就等你父亲来了再议不迟。灵儿,你赶了这么久的路,累吗?”

“哥,灵儿不累,我常年习武,这点路算不得什么的。”

“那好,我们去外面走走吧。”

“好啊,哥,去哪?”

“灵儿,听你的。”

“那我们就去演福寺吧,那里人烟稀少,我觉得比起灵隐寺更有一种曲径通幽之美。”

我和方灵,袁棘等都是第二次前往演福寺了,自然是轻车熟路。

演福寺地点相对偏僻,其规模和名气都远远逊于灵隐寺,所以人烟稀少,但同时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有诗意,更有情调。

“今日之人比上次少多了啊。”来到门前时方灵说道。

“是啊,我记得上次来庙里找大师看病的人可不少啊。”

“这位公子,你也是来找琏真大师的吗?大师外出云游,还不知几时回来呢。”一位刚从里面出来的有心人听见我和方灵的对话,热心言道。

“是吗?大师外出云游一般多久回来?”

“这个可不好说了。”

“恩,谢谢。”

“难怪人少了很多。”方灵叹道,“看来这琏真大师是演福寺的灵魂啊。”

我知道方灵信佛:“呵呵,就是,来此之人不少都是找大师看病的。灵儿,我们进去吧。”

“恩,入内拜佛。”

缺少琏真大师的演福寺的确冷清了许多,庙里上香礼佛之人很少,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有感于琏真大师治病救人之功德来此还愿感恩的,普通的游人几乎不见踪影。

方灵说得对,任何团队都离不开灵魂。演福寺香火兴旺的灵魂就是琏真大师,而大宋中兴的灵魂自然就是我了。想到这里,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感到骄傲,却又倍感压力。

这是我的责任,从进入少帝陵起,我就承担了守护者交给我的重任,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只能向前走,对我而言,我只有一条路,带领南宋重新走向世界之巅,这也算是一种宿命吧。

大宋中兴,任重道远。

第196章汉苗之争

第196章汉苗之争

第196章汉苗之争

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断变化的,秦朝时,只有郡县之分,汉朝时期因面积扩大,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唐代则在中央朝廷之下设立道,宋朝时改“道”为“路”,到了元朝才将路改为省,并沿用至后世。

宋朝之“路”的划分虽然看起来和汉朝的“部”,唐代的“道”相似,但实际内容却差异颇大,性质也迥然不同。汉之“部”是监察区划,唐之“道”是行政加军事区划,元以后的省是纯行政区划,而宋朝的“路”则是典型的四不像。每一路都有安抚使(南宋时更名为制置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等官职,这些官职没有任何统属关系,各管一摊,直接向朝廷汇报,这就是宋朝区划的特点“分权而治”。

对我而言,最熟悉的自然是行省制。北方忽必烈提前在其领地实施行省制,也使得我将这项变革提前进行了。我一向主**政分离,随着厢军的裁撤,行省制建立的条件也算是基本成熟。自我完全吞噬掉赵禥的最后一点意识后,我不再存有对贾似道的那一点点顾忌了。当然,我对贾似道也做过全面分析,我不会随便拿自己的性命来开玩笑,我认定贾似道不会造反,只要这点成立,我也就放心进行变革了。

凭借记忆,我将后世的中国地图画了出来,各省之间的交界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其它的大致轮廓我还是记得的,每个省的名字和大部分名山大川我也按照后世的叫法标注在上面。

我打开我画的地图,对陆秀夫和袁棘说道:“君实,先生,你们来看看,这就是朕按照行省制规划所画的我朝地图。”

袁棘看完后道:“陛下所画之图囊括了我朝原有的领土及西夏国,大理国的版图,甚至还包含了蒙古国及其四大汗国的一部分。”

陆秀夫兴奋道:“陛下,这可是宏伟蓝图啊。”

两人随我时日已久,也不问我画的这份地图的出处。我笑笑道:“恩,朕要我朝之疆域超过太祖时期,也要超过强汉盛唐之时。”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陆续发布了几项措施。

首先便是我朝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这项任务以政务院为首,中书省,户部及吏部协助共同完成,从现在开始,争取在三年内完成我朝现有区域的重新划分。当然,试点区域我还是放在了福建路,福建路变为福建省,不牵涉到区域合并等问题,相对而言是最简单的区域,只需针对其内部来做变革即可。

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所牵涉到的不仅仅只是名字的更换,更多的是官员利益的再分配,比如,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合并为浙江省,原有的两路官员自然会合二为一,那么谁留谁去呢?而且地方大员的变动同时和朝中重臣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任务也十分艰巨。

至于这项事务的主使人我是偏向于文天祥,所以并未在朝会上宣布。

由此,还引发了朝中官员的猜测,政务院是否会取代原有的中书省?政令宣布后,中书令翁应龙一脸的无奈,眼睛余角看着毫无表情的贾似道,也不敢出声询问。

第二,任命施宏生为教育部侍郎,负责组建教育部,计划普及全民教育。第三,令刑部律法司普及朝中各部官员的律法知识和讲解官员行事准则,更将其作为官员考核内容之一。第四,令户部建立全国性医疗体系,保证至少在县一级行政区域都要有官办医馆。第五,令商业部,农业部出台政策,鼓励并扶持各地农商业的发展。第六,成立皇家科学院,自县一级官府起,各府衙均需配置专门人员负责实施当地的科技任务,统计和招纳各类人才,纳入官员考核内容中。

咸淳元年七月的最后一天,文天祥,蓝羽等人回到京城,众人未及休息,便匆匆来到宁乾宫御书房,向我汇报吉首的汉苗之争。

我首先看了看文璋的伤势,见其基本无碍,也是松了口气。

“宋瑞,蓝羽,文璋,三位爱卿此行辛苦,坐下说话。”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过程,示意三人不必行礼,“宋瑞,你来说吧。”

“是,陛下。”文天祥道,“当日离京后,臣先与蓝统制等十人一路急行,在第8天的凌晨赶到了吉首。”

“好快的速度。”我暗道。

从临安到吉首大约1500公里,按照官路计算可能会达到近2000公里,文天祥等人只花了8天时间,也就是平均每天的行程达到了250公里左右,这可是相当于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啊,要知道朝廷驿卒的加急是换人又换马,而文天祥等人只是换马不换人,足见路途之艰辛劳累。蓝羽等侍卫还好,身负上乘武功,文天祥虽然也是略懂武功,但这种长距离的奔波对其的毅力也是个很大的考验。

文天祥继续道:“到了吉首后,臣和蓝统制略作商议,决定先不去县衙,而是以游人身份到了事情始发地,吉首县城外的镇溪村,镇溪村是吉首县城通往苗寨的必经之路,村中一半是汉人,一半为苗人。经过两日的询问调查,发现这事的起因十分简单。”

文天祥喝了口茶道,“村中水资源贫乏,只有一口井供村民使用,每逢大旱之日,汉苗双方就会为争夺水源发生纠纷。今年前几个月,我朝各地均是雨水充足,甚至过剩,唯有吉首一带连日干旱,同以往一样,双方为此又发生了争吵,本来只是村民内乱,但奇怪的是这一次却牵涉到衙门。”

“村民发生纠纷,官府自然该介入,这有何奇怪?”我问道。

“陛下,这事因长久不得其法解决,官府已经很多年不管了,所以村民才觉得奇怪。这次官府介入的原因也很简单,镇溪村汉人中有一在外经商者,据说发了财回到家乡,这商人姓韦,见到两族争夺水源,便上供县衙五百两纹银,那吉首知县(宋朝时,大县县长叫县令,小县县长称知县)王康收了银两,自然要为商人办事,于是下令,该井汉人用两日,苗人用一日,如此循环。那苗人自是不服,村中苗人首领田方便到县衙论理,并递上诉状,王康不理苗人诉状,田方性情刚烈,言语不合,冲撞了王康,王康一怒之下令衙役将田方乱棍逐出,由此引发了苗人不满。那田方是苗寨大首领田景之堂侄,田景本就与王康有阂,田芳将这事告诉了田景,这下激怒了田景,渐渐导致局面失控,并引发了数百苗人包围县衙的事件。而先期到达的荆湖官员又是韦姓商人旧识,自是偏向镇溪村汉人,他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断定是田方借故闹事,并欲扣押田方,从而再度引发苗人之暴乱,将田方带走。”

“哎,只不过是件小事却形成内乱啊。”

汉苗矛盾自古就有,只要官府有失公正,就很容易引起纠纷,甚至内乱。

“正是,陛下。汉苗之间平日里本就隔阂不小,这简单的水源问题成为此次事件的引线。在调查清楚后,臣到了县衙,打算重新审理,令衙役传讯双方到堂,哪知田景田方根本不愿到县衙接受臣的询问,说汉人官员相互包庇,就算是钦差也是一样,如果官府有诚意,就去苗寨询问。”

“去苗寨?”

“陛下,臣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况且苗寨也是我朝之领土,臣作为钦差,自当一视同仁,又谨记陛下关于处理民族矛盾的旨意,于是便告诉田景,次日午时前准时入苗寨。”

“恩,宋瑞有胆量。”

我想起历史的记载,文天祥被蒙古人扣押后,还能带着十二名随从逃走,的确是有胆有识。

文天祥微微拜首道:“谢陛下夸奖,臣只是尽臣子之责。而且有蓝统制在,所以臣才斗胆前往苗寨。”

这时的文天祥自然不知道他在“未来”还有这样的“经历”,当然,我是不希望这种经历出现的。

“宋瑞,说说你的苗寨之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