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已经在全国建设了二百多座千里眼监控站,并在进一步建设中。德国为了对抗英国空军的空袭,正在酝酿从中国引进千里眼及千里眼干扰装置等一系列电子设备,并要求中国提供机载千里眼。

中国对此不是很热情,中国已提供五部大型千里眼,来防止英国飞机的夜间空袭——效果显著。中国愿意提供更多的千里眼以为防御,但无意于提供机载千里眼用于进攻——这是两个概念的问题。

前者可以说是为了保护德国民众的生命安全,中国民众讲究仁义,愿意显示自己的宽厚。这通常会受到支持,至少不会引起反对。后者就很难解释了。我也无意与美英等国,尤其是美国把关系搞僵。

尽管日本政府已经完全控制了媒体舆论,并广为宣传“中日亲善,一衣带水”,在此事上摆出了极高的姿态,表示“为了中日关系的小小牺牲,这不算什么”云云。

《枞阳条约》还是被日本人称之为“日本的马关条约”。日本不仅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给了中国,还捎带上了一个赠品——北库页岛。

许多日本人都称首相近卫为卖国求荣,并放言说要铲除“国贼”。但是,近卫可不是什么好鳖。军事化的日本警察,对此类事件监控非常严密。近卫一声令下,迅速把发布这些非法言论,“破坏中日亲善,扰乱民族团结”的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嘴上是不能说了,但无数的日本人都认为,这一回可吃亏了。对比当初(30年)中国提出的条件,怎么算都觉得,这亏吃大了。许多人私下里,都偷偷说,“早知道会这样,还不如上一次,就答应中国了”。

这话也就能私下讲讲,牵涉到裕仁的颜面,没有人会公开讲出来的。裕仁也暗自后悔,在10月7日的日记里留下一声长叹。

其实,中日此次的谈判如此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牵涉到裕仁的颜面。这等于明明白白把他决断的错误,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如果不是中国态度坚决,日本为形势所迫,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直到最后,裕仁松了欍,两国才正式达成协议。

条约达成以后,中日关系更形密切,俨然有成为盟友的趋势,《武器禁运法案》很快就无疾而终了。然而,中日关系在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出现了裂痕。中国收回了国土,举国欢腾;日本人却以之为奇耻大辱,无不切齿衔恨。

不管日本人喜欢与否,台湾问题解决后,中日之间消除了一块心病,在表面更形亲密无间。加之,日本人有心讨好,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日两国间合作进展非常顺利,一日千里。中国成为日本的兵工厂,除少数绝密装备外,全面向日本出售。

具体的合作方式就是,日本出动军队占领东南亚等地区,然后努力收刮——华人财产受到保护,再用巧取豪夺来的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从中国换取充足的物资,以支持其继续奋战,占领更多的地方。

美国在这一时期,也极为关注中国的《武器禁运法案》。一面对中国出口各类武器装备给日本,提出郑重批评;一面加大了在中国的军火采购力度。

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英盟军海上和空中的主要战力,被日军在极大短时间内摧毁。使其在此地区,处处落于下风。没有海军的保护,从美国本土运输大批武器装备,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日本大撒钞票,努力采购军火的同时,美国也在进行同样的行为。短短两个月内,美国就在中国采购了各种飞机千余架。其中,大半供应给菲律宾。罗斯福是不惜工本了,美国人出了双倍的价钱,全部要求现货供应。

在战斗中,有空军与没有空军,完全是两种局面。在菲律宾驻扎的美军多达八万七千人,此外还有数万美国侨民。这种时候,多少钱罗斯福也会出。

各大厂商对此一向是喜闻乐见的,他们立马行动起来,与国防部协商,主动降低了5%的售价,取得国防部的同意。从空军的订单中,调集了部分现货,供应给美国。

好在美国人对飞机型号没有要求,质量过的去,什么型号都可以。这才在短短时间凑够了两千架战机,重新组建起了空军部队,给日军的进攻带来了很大阻碍——这也是日本人不满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英国人还花了一个月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公路从印度开始,经过印度阿萨姆省和中国不久前收回的领土(缅北地区),与该地区新修建的公路相连。中国的公路网很是发达,总里程已经超过两百万公里。也就是说,两条公路与中国南方公路网,直接联系在一起。

美国从中国采购的大量物资,都是军需物资,就源源不断的由此流进了印度。英国人是希望能够保住缅甸,八月初还力图在缅甸使用澳大利亚军队,被澳大利亚粗暴的拒绝了——这引起了澳大利亚人很大的反感。

在澳大利亚时时刻刻面临着日军进攻威胁的时候,抽调澳大利亚本就不多的军队,去防守一块殖民地,澳大利亚人自然是很不满。当时,澳大利亚武装了十四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和四个装甲旅。对不足千万人口的澳大利亚,这几乎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但对于日本的三百万兵力,澳大利亚人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而且,澳军第七师第九师还在中东战场帮助英军作战,第八师在刚刚投降的新加坡几乎被全歼。对于丘吉尔把第七师第九师调往缅甸作战的想法,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坚定的加以拒绝——“必须先保卫自己”。新加坡仅仅坚持一周,就宣告投降的事实,让丘吉尔娓娓动听的话语黯然失色。澳大利亚开始转变政策,从依靠和追随英国到依靠和追随美国。

至此,丘吉尔知道缅甸是守不住,也就无心防守,悄悄的分批把主力撤往印度。日军八月下旬开始进攻缅甸,英军失败的干净利落——这次可没有中国远征军垫背了,九月29日,仰光即被攻陷。英军全无斗志,一触即溃,十月中旬,缅甸南部全部沦陷。缅北形势也不容乐观,预计日军在十一月份就会结束缅甸战役——澳大利亚总理柯廷暗暗松了口气,幸亏没有听丘吉尔的忽悠。

没有中国远征军,也没有澳军垫背,英军溜的再快,也没跑过日本人,被俘虏了一万一千多。

美国购买的物资从中国南疆经印度阿萨姆省,源源不断流入印度,英军在印度广泛征兵,新编了十八个英印步兵师,使英军印度的部队超过三十个师。英印军队,就是以英军为军官,印度人为士兵组建的混编部队,比较有名的有廓尔廓山地旅。大批飞机、坦克、大炮和枪支弹药,大大增强了盟军的战斗力。

日本对此也提出了抗议,唐绍仪直接就给顶了回去——“国会正酝酿通过《武器禁运法案》,到时候,就一并终止(武器贸易)了,请不必担心”,日本更担心了。

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等军火交易,都不惜代价,要求现货供应。很快就在八九月份完成了主要交易,其余的估计在十月份也会完成。《武器禁运法案》对美国的影响不大,美国人乐见其成,暗中推波助澜,说这是个好法令——“可以避免中国卷入战争”。

日本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军火需求更多是在于长远利益,而美国则是一锤子买卖,很快就会结束。美国人并不认为,有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就可以守住菲律宾。可以说,驻菲美军不会再得到更多的支持了。这也意味着,美国在东南亚,没有更多的利益了。对于印度和澳大利亚,英国海军还控制着印度洋,美国海军也控制着西太平洋,补给不成问题。

因此,《武器禁运法案》利于美国,却不利于日本。

此外,美国还有意把从中国购买的军火,运往苏联——这被中国拒绝了。中国在此的态度十分明确,中国不会提供任何武器装备给苏联。

美国在反复磋商无果后,明确了中国的态度。中国不会参与欧洲的战事,却仍以苏联为主要敌国。不论苏联形势如何,中国绝对不会支持苏联,如果有可能,迟早还会加入对苏联的战斗。现在的中国,只是在等候一个更为有利的时机。

美国人没有把这个消息通知苏联,既然如此,苏联的形势可不乐观,迟早是要完担的,美国也要为自己预先做好准备——罗斯福否决了“削减对苏援助”的提议,但增加了援助物资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组建更多的部队,以应对今后的战斗。罗斯福放缓了陆军和空军的扩军。

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的谈话中,有些忧心忡忡,丘吉尔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奋战到底的决心——“我们(指英国)将在天空中战斗,在海洋上战斗……”

《武器禁运法案》没有通过,美国人表示了遗憾,却也知道,责是题中之意。中国准备进攻苏联,自会支持日本与美国作战,以免在对苏联作战时,还要戒备日本。

9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局部动员令,准备国防军再新编十二到十八个陆军师,其中桩甲师为四到五个,其余均为步兵师或轻步兵师。局部动员将会在十一月初完成,到时候,中国军队会超过三百万。

美英两国均对此表示了“强烈关注”,日本也是如此。

德国表示欢迎。

苏联提出抗议。

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儿反战游行,规模不是很大。

国务院发言人指出,“邻国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几倍,这极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一个国家要避免卷入战争,也需要有客观的武力存在。世界局势变化莫测,中国需要为之预作准备……”

发言人的发言没有指明是哪一个邻国,并再次宣称,“中国无意卷入战争”——各国的评论一致认为,这话可信度很低,称“中国人已经为参与战争,做好了一切准备”。

正文 第127章[全]

41年八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艘美军巡洋舰上会晤,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宣布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美英两国在《宪章》中宣布:不扩张领土、民族自决、公海自由通航、机会均等、裁减军备等八条原则,后来成为联合国宪章的一部分。

对于《大西洋宪章》,各国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第三条的民族自决权,美国认为适用于全世界,英国则以为只限于欧洲。但这不妨碍英国人以此为借口,欺骗殖民地民众——“战后恢复其独立自治”,从而取得广泛的支持。

在美国和英国先后对日本宣战后,两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盟国。但是,在两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问题——美国没有对德国宣战。美德两国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尽管美国海军护航舰队正在大西洋上,与德国的潜艇部队“狼群”打的不可开交。

与另一个世界不同,德国与日本之间没有盟约。在日美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自不会对美国宣战。

罗斯福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说服美国民众,对德国宣战。对美国人而言,前文曾经说过,美德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许多人认为,欧战后德国经济复兴,希特勒的武力复兴,都有美国财团的大力支持。欧美人士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节,尽管在我看来,有些好笑。然剔除犹太人的屠杀,希特勒还是很像英雄的。在当时的美国,有很多他的崇拜者。

日本则大不相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人一直是以美国的敌人,而出现在美国人的印象里。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