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泽强盘算了一下,就想到了几个思路,反应堆用于发电很简单,民用就是个费效比的问题……有充足的资金钻研自己的爱好,真是件幸福的事。

……

何泽强满意地走了。

眼看着乌云笼罩,狂风四起,雷霆闪烁,暴雨将临,谁知道,转眼间烟消云散,浩月当空。

我夸奖了孙凤行几句,又下令嘉奖所有人员,几个人也就散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不知道地震是如何测量的;何泽强不熟悉地震计算,算错了震级;在询问地震专家时,我们也不可能直接寻问,而是旁敲侧击。有这一连串的巧合,我又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因此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一直到几年后正式核试验的时候,何泽强才发现问题,这叫他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了好一阵儿。

老实说,在这个时代,地震监测机构对核武器没有直接的认识,发现核试验的机率不是很大,估计不会超过10%。但原子弹影响很大,我也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中国有核武器,而别国没有,才会有更多的选择,获得更大的利益。

原子弹就是如此了。

看到何泽强的样子,我就会想起哥达德。两个人差别很大。一是白种人,身材魁梧,金发碧眼,一脸的胡子,嗓音哄亮,待人热情;一是黄种人,中等个,白白净净,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有一种读书人的儒雅气质。但我却总觉得两人有些像,也许是他们都具备那种科学家的执琢吧。

既然如此,我就顺便介绍一下火箭。

顾名思义,火箭就是着火的箭,或着喷火的箭。现代火箭的样子虽然变化很大,原理却是与后者一致的。

最早的“向后喷火的火箭”出现在我国宋朝,但在我开始着手发展中国火箭研究的时候,中国却早已经落后了,这方面人才寥寥,没有专门从事火箭研究的,水平也有限。

直到20年,美国哥达德博士受邀来到中国,组建了物理(火箭)研究所,专门从事火箭研究,并从大学里秘密招收火箭专业研究生,中国的火箭研究才步入正轨。

火箭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固体/液体指的是燃料形态。早期的火箭都是固体,现代大功率火箭多选择了液体。哥达德博士研究的也是液体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世纪初,就有一俄国人提出了多级火箭、集束火箭和星际旅行,并在特别强调,星际旅行必须使用多级液体火箭,还指明燃料是液体氮或液体氢,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并勾画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草图。

我知道此事后,就一个感觉——“丫也是穿越的吧!”

闲话少说。

哥达德博士研究的是液体火箭,可我要用的武器多是固体火箭。于是,便另行召集人员组织了一个固体火箭研究所。不过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起步之初,也是从哥达德博士那里学习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

因为火箭研究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有一定程度的危险,还需要空阔的场地。所以,两个火箭研究所还是选择了中国西北地区。地点是我定的,本来想选酒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谁不知道。反正,火箭终究是要发射卫星的,就别搬来搬去的,咱一步到位了。但出于保密和实验的需要,液体火箭研究所最后被安排在石板泉。

石板泉在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因泉水而得名,是个人烟稀少的小镇。与原子弹基地肖塘一样,都是采用军方出面征用土地,给予补偿费。然后重新设计建造了石板泉,确保那里的生活舒适便捷,又便于保密。

因为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火箭的研究进展顺利,就像前文说过的一样,火箭炮和火箭筒技术现已经成熟,正式列装部队了。液体火箭射程和载重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在33年就达到三十公里左右,并设计了降落伞,以避免火箭降落时损伤,便于回收利用。

此后,哥达德博士开始设计一种射程300公里,载重量一吨的火箭。36年喷气式发动机出现以后,也很快被应用在液体火箭上了。在去年年底的实验中,这种巡航导弹的雏形飞行了283公里,初步获得成功。目前正在改进中,以使其射程更远,载重更大,提高命中目标的精度。这么说吧,中国在火箭领域,已经领先了各国一代(当然,这一代最多只有三年五载的)。

与此同时,十八年的火箭研究下来,哥达德博士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人已经成长为研究中的主要力量。

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哥达德博士的行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虽然其本人一心钻研,还不知道,但我已经签署了限制其行动的命令。哥达德博士再不能够被允许离开中国了——很多时候,事情就是如此残酷。这也是惯例了,哥达德博士本人未必不明白,只是没有挑明罢了。

然而,我不是个小气的人,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其为中国服务,总要给予相应的待遇。在科学研究中,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不过,这主要是体现在生活待遇上,而不是课题申请和研究资金上。只要你有能力,就总能获得一展长才的机会。说白了,此时的中国还没有什么“学术权威人士”。

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哥达德这个级别的科学家受到的待遇,与我是同等级的。因此,哥达德博士的薪金是我的若干倍,也就理所当然了。

因为去年的成功实验,哥达德博士被秘密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获得了共和国珠姆朗马科学奖章。一座由纯金和铂共同铸造的珠姆朗马峰——模型,并附带有一百万元免税奖金。这是共和国最高荣誉,每四年一评选,由总理负责颁发。

第一个获得该奖章者是发明杂交水稻的田僼,此外还有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设计师汪国强,研究原子弹的何泽强也将会获得。

为了保密的需要,我还在24年成立了科技保卫处,专门负责这些科研机构的保卫和保密工作。保卫是针对外来的敌对势力,保密则是针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监控。具体措施全世界都一样,我就省略了。

强调一点,科技保卫处成立以后,抓到的间谍有七层来自日本,或者是为日本工作的。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结果,他们会被送入铀矿的第一线,亲自接触共和国最高机密。至于,他们是否感到荣幸,那就不是我要考虑的了。

正文 第109章[全]

美国国务卿赫尔并不是个好说话的人,但到了这个层次,他也不会把话说的很直接。

赫尔是4月16日抵达安庆的,

从17日起,我们开始了连续三天的会谈。我们是指我和外长唐绍仪,赫尔和大使芮恩施——芮恩施是要回国了,但现在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我并不善于谈判,已经多年不参加事务性谈判了。但根据外交对等的原则,美国国务卿赫尔专程前来拜访,也只好参与了。

会谈气氛还可以,谈不上紧张,却也不是很融洽。

见面后,我们先花了点儿时间,涵暄了一下——这其实很重要的,见面的第一印象就是形成于此,联络感情,了解对方性格,都在这一刻。

赫尔先是代表罗斯福问候我,并恭维我,说我高瞻远瞩,振兴中华之种种事迹,尤其是对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钦佩。

我则对罗斯福总统表达了同样的敬意,声称我也从美国那里学到了很多,最后画龙点睛,还特意点出了罗斯福总统的民间资源保护队。

33年成立的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的得意之作。

在大萧条中,把美国青年男子招进资源保护队,给他们一份工作,并把他们的大半收入寄给他们的家庭。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消灭动植物各种病害,开辟养鱼池,挖引水渠和运河,修建堤堰,控制了蚊蝇的滋生以助消灭疟疾等工作,从长期看,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同时,在士平民心、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适应日后竞争性生活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

中美之间联系密切,美国人对国外最关心的就是拉美,其次就是中国。要说中国人对国外最关心的是美国,这还存在争议,但美国与日本在伯仲之间,则是公认的。别说民主国家没有秘密,罗斯福想推行民间资源保护队,也是需要进行了大力宣传的

因此,我很快就了解到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具体情况。

那时候,中国正是失业人数最多的时候。我还记得,中国同期失业人数没有超过一亿,但在当时已经接近八千万。基建工程的施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会立竿见影。尽管当时政府积极组织了许多修整道路、沟渠、学校和运动场等可以迅速开展的工程,但吸纳的人数,还是赶不上破产农民的数量。

我急的都要跳河了,这么多人闲着,治安急剧恶化,真要是有人振臂一呼,后果不堪设想。听说民间资源保护队后,我立刻察觉到其中的意义。这东东立竿见影,我可以直接把青年男子招募去河南、河北,去陕甘宁,去新疆、蒙古,去哈萨克、西疆植树造林;去黄土高原上修建堤坝,那里需要几百万座淤地坝……

这样一来,我可以迅速招募上千万人,把他们打发到荒郊野外干活,减少了社会治安隐患,并安置了几千万人的生活。而植树造林、淤地坝等的建设,也都是中国所需要的。

自从大量移民北方以来,北方的风沙有逐渐加大的趋势,政府每年都免费提供树苗给当地居民,并广泛宣传,普及植树知识,却也只是缓解了这一趋势而已。

于是,当年4月初,我也东施效颦成立了一个。性质是一样的,名字改成了青年资源保护队。

实际上,青年资源保护队没有招募到,我想象的那么些人。政府加大基建投资是二月份下旬宣布的,到了四五月份,很多工厂和工程已经开始招收前期工作人员。

而青年资源保护队除食宿外,每月工资8元,其中6元要寄给他们的家庭。这样的待遇实在很低,刚刚超过最低工资标准不说,还要长期在野外作业。

因此种种,青年资源保护队在33年只招收到384万人。即使是今天,青年资源保护队也只有757万人。从人口比例上讲,远不如美国的300万。

况且,这几年加入青年资源保护队的,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想要去城市找工作者。青年资源保护队长期生活在野外,组织了很多娱乐活动,也组织了很多职业培训。这些人加入到青年资源保护队工作,就是为了提高适应能力,进行职业训练等方面的学习,以适应城市的生活,便于自己找工作。顺便才是挣些儿零花钱。

不管怎样,在国防军官和农林机构的指导下,青年资源保护队已经为中国增加了2710万公顷林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上,修建了700多万座淤地坝,防止了许多场森林火灾,开挖了许多引水渠和运河,并针对传染病展开斗争,基本控制消灭了血吸虫和疟疾。

枞阳农大是个很特别的学校,该校的毕业生从政人员很多,活动能力也很强。

这都是因为‘村长培训班’——该校师生发现,经过培训班培训的学生,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也善于与人交往,对毕业生的就业十分有利。故而,如今村长已经不存在了,但村长培训班却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枞阳农大的传统特色了。

而且,当初的大批村长中,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各地的区(镇)议员、县议员、市议员。在民主党中,出身枞阳农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